徐火勃论文-朱供罗

徐火勃论文-朱供罗

导读:本文包含了徐火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补文,明代,徐(火勃)

徐火勃论文文献综述

朱供罗[1](2019)在《明代徐(火勃)《文心雕龙》跋语“王孙孝穆”考——兼论《文心雕龙·隐秀》补文证伪的一条新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学者徐(火勃)在《文心雕龙》跋语中指出,《隐秀》补文由"王孙孝穆"从"故家旧本(宋本)"中钞录。前辈学者对于"王孙孝穆"的身份皆有误解。据朱谋堙《续书史会要》,"王孙孝穆"即朱谋第叁子朱统锽。朱统锽所见"故家旧本"必为其父所见,但朱谋■跋语从未提及"故家旧本";另一方面,徐(火勃)也从未对朱谋■从许子洽处转钞钱功甫《隐秀》再写寄梅子庾补刊有所提及。朱跋与徐跋彼此矛盾,为《隐秀》补文的证伪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高静静[2](2014)在《徐(火勃)的交游与结社》一文中研究指出徐(?),万历问闽中着名文学家、藏书家。晚岁更以一介布衣之身与其文字骨肉之友盟闽中词坛,晚明闽中风雅之复振,徐(?)之功,举足重轻。徐(?)生性旷达,喜交游,足迹所至遍揽四方豪杰,徜徉山水间,品茗对觞,肆意风流。至交者,或仕宦名流,或山林隐士,抑或布衣禅僧,每至一地,文人雅士,无不扫径以待。徐(?)之藏书着述、文章诗赋,研究者众,然其交游结社,鲜有论及。本文着力探究徐(?)之交游与结社活动:考证与其谊切苔岑之友之交游唱和;探究其与志趣相投之士之结社吟咏。并钩沉其交游、结社活动对其文风、思想乃至闽中文坛气质形成之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3-31)

衡大新[3](2013)在《红雨楼主人徐(火勃)的藏书题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着名藏书家徐(火勃),一生不仕,"交游多向学之士,探求艺文,潜心着述"(沈文倬《红雨楼序跋·前言》),声名远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徐(火勃)"博学工文,善草隶书,万历间与曹能始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皆称兴公诗派。有《笔精》、《榕阴新检》等书,以博洽称于时"。其着作流传至今的有《鳌峰集》、《红雨楼文集》、《红雨楼题跋》、《笔精》、《榕阴诗话》、《竹窗笔记》、《竹窗杂录》等。徐(火勃)善聚善读,自万历十叁年(1585)以后五十多年间,对所藏所见,凡意有所得,便题端跋尾,以抒其见。但他生前未将自己的题跋单独编定成集。顺治十六年(1659),林佶从徐(火勃)《红雨楼集》中选辑一百四十余(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3年05期)

王长英[4](2011)在《徐(火勃)序跋拾遗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已面世的徐(火勃)序跋,共有二百叁十五条(内容重复者及徐熥、徐延寿之题跋不计其内)。随着人们对徐(火勃)研究的深入,必然还会有徐(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1年04期)

陈庆元[5](2010)在《徐(火勃)的荔奴轩及《荔奴述》——兼及林古度《荔奴传》》一文中研究指出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陈庆元[6](2010)在《徐(火勃)年表》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火勃)(1570-1642),字惟起,又字兴公,闽县(今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邓原岳、徐熥、谢肇淛、曹学佺,复振闽中风雅。后进学徐(火勃)诗,人称"兴公诗派"。藏书家,积书数万卷,多善本、秘本,建红雨楼、绿玉斋、宛羽楼贮之。有《幔亭集》、《红雨楼集》、《笔精》等。(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王小平[7](2009)在《论徐(火勃)的藏书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火勃)是明代福建着名的私人藏书家,有“红雨楼”等藏书楼群,收藏七万多卷典籍。在“传布为藏”的思想指导下,他不仅收集、整理和刊刻图书,而且还利用藏书进行着述,注重藏书的利用,其藏书活动体现了为辅助学术研究而积累文化财富的特点。在长年藏书活动中他留下了《红雨楼书目》、《红雨楼文集》、《徐氏笔精》和《荔枝谱》等文献,表明他是一位学者型私人藏书家。他的藏书活动既丰富了福建私人藏书活动的内容,又推动了福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本文采用跨学科方法,运用图书馆学、历史学、文献学的理论对徐氏生平、藏书聚散、藏书整理、藏书传布和藏书利用进行系统研究。从明清文集、笔记、方志、史书、书信和各种书目中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力图清晰地还原和展现徐氏藏书活动原貌,通过他与同时期着名藏书家、书贾的交流活动,揭示徐氏藏书活动的特点与价值。同时,将其藏书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中进行考察,从而对徐氏藏书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由此,勾勒出明代福建私人藏书活动的概貌,总结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实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今天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2)

陈炜[8](2007)在《冯梦龙《闽游草》及其他——冯梦龙与徐火勃的一段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徐火勃的钞本《鳌峰集》、《红雨楼文集》中发现叁篇与冯梦龙有关的文献。经考,大体可以钩勒出崇祯八、九年间冯梦龙与徐火勃交游的某些线索;从这叁篇文献中,我们不仅知道冯梦龙还有一个叫《闽游草》的诗集,而且还辑得冯梦龙的若干佚诗。徐火勃的叁篇文献对研究冯梦龙的生平及创作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陈庆元[9](2007)在《徐(火勃)着述编年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火勃)(1570-1642),字惟起,号兴公,闽县(今属福州)人。万历年间,与兄熥(1561-1599),甥谢肇涮(1567-1624),以及邓原岳(1555-1604)、曹学佺(1574-1645),以重振闽中风雅相号召,主闽中诗坛,名重一时,人称"兴公诗派"。(火勃)与其父永宁令(木昂)及兄熥皆嗜书,至万历叁十年(1602),"合先君子,(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07年04期)

刘蔷[10](2002)在《徐(火勃)的藏书及其目录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末年,福建省私人藏书流风遗绪日渐煊赫,涌现出了诸如陈第、徐坳、曹学俭、谢肇淛等一批拥书数万卷,富夸琳琅的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的着名藏书家。清乾隆间福建藏书家郑杰总结明末先贤藏书时云:"吾闽藏书之富,嘉靖后历历可数,陈方伯暹、马恭敏森、林方伯懋和、王太史应钟,乃马公季子能读;陈公后昆寝微,散如云烟;王、林二公捐馆未几,书尽亡失,飘荡四方,吾闽先辈间有得者。厥后如陈季立、邓汝高、谢在杭、曹能始、徐兴公皆有书嗜。陈尽毁夫人之手。究之参讹订异,前题后跋,唯兴公蒐讨为最。"他所称赞的"徐兴公"便是藏书规模居于明代福建私家藏书之冠的徐坳。(本文来源于《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期刊2002-08-25)

徐火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徐(?),万历问闽中着名文学家、藏书家。晚岁更以一介布衣之身与其文字骨肉之友盟闽中词坛,晚明闽中风雅之复振,徐(?)之功,举足重轻。徐(?)生性旷达,喜交游,足迹所至遍揽四方豪杰,徜徉山水间,品茗对觞,肆意风流。至交者,或仕宦名流,或山林隐士,抑或布衣禅僧,每至一地,文人雅士,无不扫径以待。徐(?)之藏书着述、文章诗赋,研究者众,然其交游结社,鲜有论及。本文着力探究徐(?)之交游与结社活动:考证与其谊切苔岑之友之交游唱和;探究其与志趣相投之士之结社吟咏。并钩沉其交游、结社活动对其文风、思想乃至闽中文坛气质形成之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徐火勃论文参考文献

[1].朱供罗.明代徐(火勃)《文心雕龙》跋语“王孙孝穆”考——兼论《文心雕龙·隐秀》补文证伪的一条新线索[J].昆明学院学报.2019

[2].高静静.徐(火勃)的交游与结社[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衡大新.红雨楼主人徐(火勃)的藏书题跋[J].古典文学知识.2013

[4].王长英.徐(火勃)序跋拾遗考[J].文献.2011

[5].陈庆元.徐(火勃)的荔奴轩及《荔奴述》——兼及林古度《荔奴传》[J].中国文化研究.2010

[6].陈庆元.徐(火勃)年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王小平.论徐(火勃)的藏书活动[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陈炜.冯梦龙《闽游草》及其他——冯梦龙与徐火勃的一段交往[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陈庆元.徐(火勃)着述编年考证[J].文献.2007

[10].刘蔷.徐(火勃)的藏书及其目录学思想研究[C].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002

标签:;  ;  ;  ;  

徐火勃论文-朱供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