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型分化论文-李茫,赵方媛,曾志将,王子龙

级型分化论文-李茫,赵方媛,曾志将,王子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级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级型分化,营养,激素,基因表达

级型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茫,赵方媛,曾志将,王子龙[1](2019)在《蜜蜂级型分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是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有效地为多种植物和农作物授粉。蜜蜂是典型的真社会性昆虫,其生殖劳动分工现象有重要进化意义。而级型分化是导致劳动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蜜蜂级型分化现象的机理研究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蜜蜂级型分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外很多学者从营养、激素、基因表达、蛋白质和表观遗传等方面对蜜蜂级型分化机理进行了研究。蜂王浆中富含的57 kDa、蜂王幼虫期充足的食物量以及蜂王幼虫期高滴度的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MA)等都可促进蜂王卵巢的发育以及诱导蜂王表型产生;而工蜂浆中富含的双香豆酸可诱使工蜂表型的产生。近年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Irs)、雷帕霉素基因(Tor)和甲基转移酶3(Dnmt3)等基因均可影响蜂王和工蜂的分化;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表明,不同时间点的蜂王幼虫和工蜂幼虫表达的差异蛋白质很多;表观遗传分析表明,DNA甲基化、microRNAs以及组蛋白乙酰化均是导致蜂王和工蜂级型分化的因素。此外,发育空间和蜂王浆均可通过调控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影响蜜蜂幼虫的级型分化。(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一博,曾志将[2](2018)在《染色质修饰对蜜蜂级型分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蜜蜂级型分化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进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Marek Wojciechowski、 Robert Lowe以及澳大利亚Ryszard Maleszka等2018年8月在国际着名杂志《Genome Research》上发表的"Phenotypically distinct female castes in honey bees are defined by alternative(本文来源于《蜜蜂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郑素梅,罗娟,高玉人,万萍[3](2018)在《营养因素影响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营养元素方面综述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介绍蜂王浆中10-HDA、Royalactin,蜂粮中相关MicroRNA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并展望今后蜜蜂级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丽[4](2017)在《蛋氨酸源甲基供体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多型性现象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蜜蜂的级型分化。蜜蜂级型分化的机理一直以来都是蜜蜂发育生物学中备受争议的问题。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对蜜蜂的级型分化有重要的作用。蛋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甲基供体,在蜜蜂级型分化中的作用仍无人探究。本研究拟将蛋氨酸作为意大利蜜蜂幼虫甲基供体的食物来源展开研究,探索蛋氨酸源甲基供体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分叁个试验进行:首先,确定蜂王与工蜂幼虫体内甲基供体S-腺苷蛋氨酸(SAM)合成与代谢的差异,为探索DNA甲基化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蛋氨酸及去甲基化试剂,从正、反两个方向具体验证蛋氨酸源甲基供体对DNA甲基化的影响;DNA甲基化的进行需要能量叁磷酸腺苷(ATP)的参与,而ATP主要由单糖通过叁羧酸循环提供,所以最后,研究蛋氨酸与单糖协同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最终确定蛋氨酸作为一种食源性甲基供体与单糖协同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试验一.蜂王与工蜂幼虫体内甲基供体SAM合成与代谢的差异研究。试验选用分别来自5群姐妹蜂王群新出房的1 d意大利蜜蜂幼虫890只,分为两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9只。其中第1组组织人工育王,第2组自然发育成工蜂。取3 d、4 d和5 d的蜂王与工蜂的幼虫,测定其体内SAM合成与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及其酶活的差异。结果表明:(1)蜂王幼虫的SAM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变化不显着(P>0.05)而工蜂幼虫的随日龄增而升高(P<0.05)。(2)蜂王幼虫SAMS表达量随日龄增加而下降(P<0.01),而工蜂幼虫SAMS表达量随日龄变化不显着(P>0.05);(3)蜂王幼虫的Dnmt1a表达量随日龄增加无显着变化(P>0.05),但其酶活随日龄增加而下降(P<0.05);工蜂幼虫Dnmt1a表达量随日龄增加而下降(P>0.05),但其酶活随日龄增加而上升(P<0.01);(4)蜂王幼虫Dnmt3表达量随日龄增加而下降(P<0.05),而工蜂幼虫变化不显着;工蜂幼虫Dnmt3酶活性随日龄变化显着(P<0.05),而蜂王幼虫变化不显着(P>0.05)。本试验表明:3—5日龄意大利蜜蜂蜂王幼虫与工蜂幼虫体内的活性甲基供体SAM的合成与代谢存在差异,4日龄前SAM参与DNA维持甲基化的代谢过程,蜂王幼虫比工蜂活跃,4日龄后工蜂幼虫比蜂王幼虫活跃;在3—5日龄期间,蜂王幼虫SAM参与DNA从头甲基化的代谢过程逐渐减弱,工蜂幼虫维持不变,但该代谢过程在蜂王幼虫体内始终不低于工蜂幼虫。试验二.蛋氨酸源甲基供体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试验选用1d意大利蜜蜂幼虫360只,平均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试验中第1组:幼虫阶段全部饲喂基础日粮;第2组:1d-2d饲喂基础日粮,2d以后饲喂添加了蛋氨酸的日粮;第3组:1d-2d饲喂基础日粮,2d-3d饲喂添加了蛋氨酸的日粮,3d及以后饲喂添加了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的日粮。结果表明:(1)饲粮中单纯添加了蛋氨酸之后,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都会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而添加了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之后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都会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2)饲粮中添加了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之后,幼虫化蛹出房后的成蜂卵巢小管数显着增加(p<0.0001),成蜂体长也是同样趋势(p<0.01)。(3)取5日龄幼虫测定生理生化指标:饲粮中添加了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之后,幼虫体内sams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饲粮中添加了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之后,幼虫体内dnmt1酶活显着下降(p<0.0001);幼虫体内dnmt3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两组;添加了蛋氨酸之后dnmt3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饲粮中添加了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之后,dnmt3酶活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蛋氨酸组(p<0.01)。本试验说明,蛋氨酸源甲基供体会影响幼虫化蛹羽化出房后成蜂的卵巢小管的数量和幼虫体内与甲基化有关的活性甲基供体sam的合成与代谢,进而影响蜜蜂的级型分化,使得蜜蜂幼虫朝着工蜂方向发育。试验叁.蛋氨酸源甲基供体与单糖协同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试验选用1d意大利蜜蜂幼虫1480只,平均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第1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6组分别饲喂固定蛋氨酸量为3mg/g,而葡萄糖:果糖分别为为2:3、1:1、4:3、5:3和2:1的日粮。研究结果表明:(1)饲粮中固定蛋氨酸改变葡萄糖的量之后,葡萄糖:果糖为4:3和5:3时幼虫化蛹率最高(p<0.01);葡萄糖:果糖为1:1时,幼虫羽化率最高,在葡萄糖:果糖为2:3时,幼虫羽化率和化蛹率都是最低(p<0.0001)。(2)饲粮中固定蛋氨酸改变葡萄糖的量之后,葡萄糖:果糖为2:3时幼虫化蛹羽化出房后卵巢小管数最少,继续升高葡萄糖的量到葡萄糖:果糖为12:6时,卵巢小管数不断增多,且卵巢小管数在50-80条及>90条之间的的成蜂数量所占总的羽化出房的成蜂数量比例升高(p<0.0001);葡萄糖:果糖为2:3时幼虫化蛹羽化出房后成蜂体长最短,葡萄糖:果糖为2:1时,成蜂的体长最长(p<0.0001)。(3)饲粮中固定蛋氨酸改变葡萄糖的量之后影响sam的合成,3日龄时,葡萄糖:果糖为8:6时,sam含量最多(p<0.01),4日龄时,在基础日粮和葡萄糖:果糖为4:6时幼虫体内sam含量最多(p<0.01);4日龄时,基础日粮组和葡萄糖:果糖为12:6时,SAMS表达量最多(P<0.05),5日龄时,葡萄糖:果糖为10:6时幼虫体内SAMS表达量最多(P<0.05);(4)饲粮中固定蛋氨酸改变葡萄糖的量之后影响ATP的合成:4日龄时,葡萄糖:果糖为2:3时,ATP含量最少,葡萄糖:果糖为1:1和4:3时,幼虫体内ATP含量最多(P<0.05);3日龄时,饲喂基础日粮时,幼虫体内柠檬酸合酶(CS)基因表达量最小,葡萄糖:果糖为4:6时和12:6时,幼虫体内CS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0.05),4日龄时,随葡萄糖量的增多,柠檬酸合酶(CS)基因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本试验研究表明,蛋氨酸源甲基供体与单糖协同作用会影响幼虫羽化出房后成蜂卵巢小管的数量及幼虫体内DNA甲基化代谢相关酶活与基因表达量,进而影响蜜蜂的级型分化,即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及多的单糖,会使得蜜蜂幼虫朝着蜂王方向发育。综上研究表明,蛋氨酸能够通过调节意大利蜜蜂幼虫的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幼虫生长发育,进而以食源性甲基供体的作用影响蜜蜂的级型分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8)

陈伊凡,胡福良[5](2016)在《egfr基因的甲基化到底是否参与蜜蜂级型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生物学中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遗传物质相同的受精卵孵化后,在不同食物(蜂王浆和蜂粮)的饲喂下,会分别发育为蜂王或工蜂,这种奇妙的级型分化现象令人十分着迷。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科学家从营养、激素、基因转录产物、蛋白质组和DNA甲基化等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幼虫级型分化的分子机理,二是幼虫食物中起作用的成分。200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Kucharski等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6年02期)

徐希莲,王凤贺,王欢[6](2015)在《熊蜂级型分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的有效授粉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熊蜂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社会性使其成为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劳动分工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而级型分化是形成生殖劳动分工的基础。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其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而熊蜂的社会性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与蜜蜂研究相差甚远。近来的研究表明,饲喂频率或者饲喂总量的差异能够引起熊蜂级型分化的发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与熊蜂幼虫的发育紧密联系,在熊蜂级型分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参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基因,在熊蜂级型间也存在差异表达。此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蜂王和工蜂间的竞争也是促进熊蜂级型分化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营养、激素调控、群体发展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熊蜂级型分化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能方向。(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郭昱,苏松坤,陈盛禄,张少吾,陈润生[7](2015)在《LncRNA在蜜蜂级型分化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的级型分化被证实是由蜂王浆中的Royalactin决定,工蜂和蜂王幼虫在级型分化时编码基因的表达差异也被广泛研究.我们发现,在蜜蜂幼虫的级型分化过程中,lncRNA也有着显着的表达差异,因此认为,lncRNA也参与了蜜蜂的级型分化过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lncRNA可能通过影响上下游基因的转录和功能执行的方式,在蜜蜂早期发育的多细胞组织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和转录调控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5年08期)

王颖[8](2015)在《营养和空间因素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的级型分化是昆虫多型现象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在基因和环境的作用下,昆虫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多型性现象。同样是二倍体受精卵,基因型相同,却会产生具不同级型特征的蜂王和工蜂个体。近年来,有关营养和空间因素对蜜蜂级型分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两者对蜜蜂级型的诱导机制仍不明确。蜜蜂级型分化属于非遗传性多型现象,即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下导致了蜂王和工蜂个体间出现差异性分化;纵观蜂王和工蜂整个发育历程,两者的生活空间不同,食物不同被认为是诱导蜜蜂级型分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意大利蜜蜂(意蜂)和卡尼鄂拉蜂(卡蜂)为研究对象,围绕空间和食物两个要素,研究了蜂王和工蜂幼虫变态发育过程差异,并分别研究了蜜蜂工蜂食物和蜂王食物营养成分差异、不同蜂种间蜂王浆营养成分差异和叁种饲喂处理(蔗糖、蜂蜜+蔗糖、蜂蜜)对蜂王浆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建立体外蜜蜂级型分化饲养模型,探索了空间因素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择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蜂群5群,对蜜蜂蜂王和工蜂幼虫的变态发育过程的空间大小、个体发育历期、个体形态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工蜂幼虫和蜂王幼虫生长发育期相同,均在9d达到最高体重;蜂王个体幼虫化蛹前体重、蛹期时间、总发育时间、羽化出房平均体重与工蜂相比差异显着,提示蜜蜂级型分化与蜂王幼虫化蛹前体重密切相关;蜂王幼虫的生活空间(王台)是工蜂幼虫生活空间(工蜂房)的5倍以上。2、采集意大利蜜蜂2-5d工蜂浆,2-4d蜂王浆,只2d、只3d和只4d蜂王浆样品,对样品中营养成分含量做差异性比较。不同日龄工蜂浆与蜂王浆中水分、总蛋白含量、10-HDA、果糖、葡萄糖、果葡总量、部分矿物质、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分析结果显示,2-4d工蜂浆与5d工蜂浆水分、10-HDA、蛋白含量、果葡含量等营养成分差异显着,3d、4d蜂王浆与2d蜂王浆水分、10-HDA、蛋白含量等营养成分差异显着,提示工蜂和蜂王幼虫的食物成分也随幼虫日龄而变化。3、选取群势相近的意蜂和卡蜂各5群,研究两者蜂王浆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差异。意蜂王台接受率及王浆产量均显着高于卡蜂;意蜂浆与卡蜂浆相比,其水分、粗蛋白、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果葡比、Fe、Cu、Mn、K、Ca和Mg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卡蜂浆中10-HDA含量显着高于意蜂浆;意蜂浆中Zn和Na的含量显着高于卡蜂浆。蜂种差异对蜂王浆营养成分影响较小。4、选取群势相近的意大利蜜蜂产浆期蜂群15群,分为蔗糖组、蜂蜜+蔗糖组和蜂蜜组:蔗糖组饲喂蔗糖溶液;蜂蜜+蔗糖组先饲喂蜂蜜后饲喂蔗糖溶液;蜂蜜组饲喂蜂蜜。对比分析叁种饲喂处理对蜂王浆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叁种饲喂处理情况下生产的蜂王浆中水分、粗蛋白、10-HDA、果糖、葡萄糖、果葡比、蔗糖、麦芽糖、Zn、Cu、Mn、K、Ca和Mg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蜂蜜至蔗糖转换饲喂组王浆样品相比其它两组王浆样品含有较高含量Fe,以及较低含量的Na。结果表明叁种饲喂方式对蜂王浆主要营养成分无影响,饲喂蔗糖及蜂蜜至蔗糖转换饲喂两种饲喂方式并未对蜂王浆中果糖、葡萄糖尤其是蔗糖的含量产生显着影响的可能原因是蜜蜂已将饲料中的蔗糖高效地转化分解为单糖。5、设想工蜂房空间限制了工蜂幼虫体重的增长,使得工蜂幼虫在生长持续期结束时体重显着小于蜂王幼虫,这种空间限制实际起到了对幼虫的饥饿效应。根据自然条件下工蜂和蜂王幼虫体重,建立体外蜜蜂级型分化饲养模型:设为饥饿组(幼虫生长至体重160-180mg范围时即停止饲喂,将其从食物中转移至化蛹板饥饿处理至其蛹化)和自由采食组(幼虫自由采食至320mg以上时将其从食物中转移至化蛹板)。结果显示,蜜蜂级型分化与幼虫化蛹前体重密切相关,饥饿组幼虫羽化后个体均为工蜂,自由采食组幼虫羽化后95.8%的个体为蜂王。蜜蜂幼虫化蛹前体重显着影响蜜蜂个体发育历期、羽化个体体重、后足形态和卵巢发育。该模型条件下,饥饿处理未影响蜜蜂幼虫的变态时间。自由采食下调AmInR-2及AmHR4 mRNA转录水平,饥饿处理上调AmInR-2及AmHR4 mRNA转录水平;自由采食组AmTOR转录水平低于饥饿组,但统计学差异仅出现在48h,60h,72h和96h。AmInR-2、AmHR4和AmTOR在调控蜜蜂级型分化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营养因素和空间因素是二倍体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蜜蜂级型分化的两个关键因素。蜂王食物(蜂王浆)和工蜂食物(工蜂浆)中营养成分的差异导致蜂王幼虫在生长持续期内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工蜂幼虫;蜂王与工蜂幼虫生活空间差异导致了生长持续期末工蜂幼虫个体显着低于蜂王幼虫。蜜蜂级型分化存在双临界体重调控机制,在营养和空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60-180mg体重范围幼虫最终发育为工蜂状级型个体,320mg体重范围以上幼虫将发育为蜂王状级型个体。(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4-28)

石元元,王子龙,曾志将[9](2014)在《表观遗传学与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一个完整健康的蜂群通常是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尽管蜂王和工蜂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它们在形态特征、行为职能和寿命方面表现出显着的差异。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因素是造成蜜蜂级型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影响蜂王幼虫和工蜂幼虫体内大量基因和蛋白的差异表达。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它与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调控和组蛋白乙酰化等密切相关。这也为蜜蜂级型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本文就表观遗传学和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文峰,钟伯雄,苏松坤[10](2014)在《蜜蜂级型分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Apis spp.能有效地为多种植物及农作物授粉,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蜜蜂作为高度真社会性昆虫,已成为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劳动分工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而级型分化是形成生殖劳动分工的基础。近年来,关于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其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营养差异引发蜜蜂幼虫的级型分化。蜂王浆中的主要蛋白组分之一———Royalactin是诱导蜂王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而脂肪体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了Royalactin的这种蜂王诱导作用。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且与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紧密相关,近来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蜜蜂级型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内分泌系统调节级型分化作用的认识。本文从关键营养因子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和内分泌调节3方面综述蜜蜂级型分化的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级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蜜蜂级型分化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进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Marek Wojciechowski、 Robert Lowe以及澳大利亚Ryszard Maleszka等2018年8月在国际着名杂志《Genome Research》上发表的"Phenotypically distinct female castes in honey bees are defined by alternativ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级型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茫,赵方媛,曾志将,王子龙.蜜蜂级型分化机理[J].环境昆虫学报.2019

[2].刘一博,曾志将.染色质修饰对蜜蜂级型分化影响[J].蜜蜂杂志.2018

[3].郑素梅,罗娟,高玉人,万萍.营养因素影响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王丽.蛋氨酸源甲基供体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7

[5].陈伊凡,胡福良.egfr基因的甲基化到底是否参与蜜蜂级型分化[J].中国蜂业.2016

[6].徐希莲,王凤贺,王欢.熊蜂级型分化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5

[7].郭昱,苏松坤,陈盛禄,张少吾,陈润生.LncRNA在蜜蜂级型分化中的功能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

[8].王颖.营养和空间因素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

[9].石元元,王子龙,曾志将.表观遗传学与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4

[10].李文峰,钟伯雄,苏松坤.蜜蜂级型分化机理[J].昆虫学报.2014

标签:;  ;  ;  ;  

级型分化论文-李茫,赵方媛,曾志将,王子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