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藜亚科论文-卓立

滨藜亚科论文-卓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滨藜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滨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特征,区系地理成分

滨藜亚科论文文献综述

卓立[1](2010)在《中国滨藜亚科的地理分布与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用植物地理学的方法,以种(species)为研究单元,研究了该亚科各个属内种的地理分布格局、特征、区系地理成分以及在国内主要省区间的分布状况。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构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系统发育树,探清各分类群体间可能的亲缘关系,为城市绿化选择引种植物以及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属于温带成分的种有19个,多分布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属于亚热带成分的种有3个,分别是匍匐滨藜(Atriplex repens Roth)、海滨藜(Atriplex maximowicziana Makino)和大洋洲滨藜(Atriplex nummularia Lindl.),它们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沿海一带。属于青藏高原成分的种有4个,分别是小果滨藜(Microgynoecium tibeticum Hook. f.)、平卧轴藜(Axyris prostrata L.)、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 (Losina-Losinskaja) Grubov)和单性滨藜(Archiatriplex nanpinensis G. L. Chu),它们主要分布在2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特有现象明显。单性滨藜属(Archiatriplex G. L. Chu)和小果滨藜属(Microgynoecium Hook.f.)为亚洲特有属,心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ewersmannia (Stschegleev ex Losina-Losinskaja) Grubov)、白滨藜(Atriple cana C. A.Mey)、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等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第二,区系成分古老与年轻并存。既有单性滨藜(Archiatriplex nanpinensis G. L. Chu)、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Linn.) Gueldenstaedt)等古老成分,也有垫状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ompacta (Losina-Losinskaja) Grubov)等年轻成分。第叁,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分布性质。大部分滨藜亚科植物属于温带成分,它们成为荒漠、戈壁地带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第四,与中亚区系关系密切。中国滨藜亚科植物有82.14%的种分布在新疆,42.86%分布在甘肃,有18个种是与中亚共有的种。对中国滨藜亚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不形成一单系类群,但亚科内的滨藜属、轴藜属和驼绒藜属分别形成单系。第二,藜属是多系类群,并且与滨藜属的关系十分密切。第叁,不支持将中国滨藜属内部再划分出Obione C. A. Mey这一类群。本研究将中国滨藜属拟分为两个部分:Atriplex 1与Atriplex 2。第四,研究确定了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个别属间的系统位置关系。小果滨藜属的小果滨藜(Microgynoecium tibeticum Hook. f.)是藜属向滨藜属过渡的一个种。驼绒藜属(Krascheninnikovia Gueldenstaedt)内种的分化大,该属与轴藜属关系密切,但与滨藜属的关系较远。第五,探明了中国滨藜亚科植物与国外滨藜亚科植物的关系。实验选取的国外9种滨藜属植物与Atriplex 2分支上中国的种关系密切。这为滨藜亚科植物的引种栽培提供了分子证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卓立,张明理,尹林克[2](2010)在《中国滨藜亚科的地理分布格局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中国滨藜亚科(Atriplicioides)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中国滨藜亚科植物有28种,隶属7个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20个省、自治区的干旱草原、荒漠、盐碱地带,尤以新疆最为丰富,分布有23个种,占全国的82.14%。在垂直分布上,从低于海平面80 m的吐鲁番盆地至海拔4 000 m以上的帕米尔高山地带都有其分布。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区系的特点:①特有现象明显;②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分布性质;③与中亚成分关系密切;④区系成分古老与年轻并存。对滨藜亚科植物的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为干旱区植被重建、植物的引种以及饲用植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滨藜亚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中国滨藜亚科(Atriplicioides)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中国滨藜亚科植物有28种,隶属7个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20个省、自治区的干旱草原、荒漠、盐碱地带,尤以新疆最为丰富,分布有23个种,占全国的82.14%。在垂直分布上,从低于海平面80 m的吐鲁番盆地至海拔4 000 m以上的帕米尔高山地带都有其分布。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区系的特点:①特有现象明显;②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分布性质;③与中亚成分关系密切;④区系成分古老与年轻并存。对滨藜亚科植物的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为干旱区植被重建、植物的引种以及饲用植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藜亚科论文参考文献

[1].卓立.中国滨藜亚科的地理分布与分子系统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2].卓立,张明理,尹林克.中国滨藜亚科的地理分布格局及特点[J].干旱区研究.2010

标签:;  ;  ;  ;  

滨藜亚科论文-卓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