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胺论文-杨东升,庞丽萍,赵建,余青霓,王传增

固态胺论文-杨东升,庞丽萍,赵建,余青霓,王传增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态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态胺,吸附动力学,H-S分数阶模型,系统设计

固态胺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升,庞丽萍,赵建,余青霓,王传增[1](2019)在《载人航天器固态胺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固态胺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后续载人航天器固态胺系统的设计提供精确的理论分析方法。方法在分析多个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分数阶动力学模型作为固态胺吸附模型;设计不同温度下吸附性能实验,利用热重仪,获得固态胺样品的吸附能力,辨识出分数阶吸附动力学参数k、m、n;采用其它吸附模型,并识别其参数,计算模型误差,获得最佳动力学模型。结果 H-S分数阶模型在各个条件下的误差均最低,与仿真曲线结果一致,能正确反映固态胺复杂吸附机理;温度升高,固态胺CO_2吸附性能呈线性显着下降趋势;浓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也越大。结论 H-S分数阶是目前反映固态胺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佳模型,能反映出多个工况下多个吸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固态胺系统仿真与设计时可采用此动力学模型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张烨,宋健,谭小耀[2](2019)在《PSF-TEPA膜基固态胺制备及CO_2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站和载人深潜器等长期密闭空间中,CO_2体积分数的增加严重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文中研究采用浸润的方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在非对称结构聚砜(PSF)中空纤维膜的指状孔道内制得PSF-TEPA中空纤维膜基固态胺,系统考察其在模拟人类工作环境下吸附低体积分数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PSF-TEPA膜基固态胺中TEPA的最佳负载量为47. 11%,此时CO_2穿透吸附容量与饱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56. 58 mg/g和85. 10 mg/g(20℃),二者比值高达66. 49%;在5—50℃范围内,固态胺吸附性能随温度和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为50℃、CO_2体积分数为0. 55%时,饱和吸附量达到102. 13 mg/g;经6次循环再生,PSF-TEPA饱和吸附量略有降低,但趋于稳定。PSF-TEPA膜基固态胺对CO_2优良的吸附效果和稳定的再生性能,使其在低体积分数CO_2脱除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烨[3](2019)在《用于脱除低浓度CO_2的中空纤维膜基固态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2是最突出的一类温室气体,其浓度增加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与全球变暖问题相比,CO2增加导致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容易被人们忽视。室内CO2主要来自于人们的呼吸代谢,尽管比工业产生的浓度低,但若不能与外界及时通风,CO2浓度会很快升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寻找脱除密闭空间低浓度CO2的有效方法。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常用CO2脱除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以非对称结构的中空纤维膜为载体的新型固态胺脱除低浓度CO2技术,通过对其吸附性能多层次的探讨,发现所制备的固态胺在低浓度CO2捕集中优势明显,为今后固态胺类吸附剂的制备和应用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采用浸渍法首次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在非对称结构的聚砜(PSF)中空纤维膜的多孔层内,得到PSF-TEPA固态胺吸附剂,在20℃,TEPA的负载量为47.11 wt%时,对0.4 vol%CO2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93 mmol·g-1,具有较高的CO2捕获能力。当温度升至50℃、CO2浓度增加到0.55 vol%时,吸附性能进一步增强,饱和吸附量达到2.32 mmol·g-1。经5次吸附-脱附循环后,CO2吸附容量仍保持新鲜固态胺的74.02%,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采用嫁接方式将Y-氨乙基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AEAPS)中的氨基基团固定在多孔A1203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内外表面制成Al2O3-AEAPS固态胺吸附剂,经8次循环再生后,饱和吸附量仅降低了6.81%,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能。采用从膜壁逸出的气体流通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CO2的吸附性能,在20 ℃、胺嫁接率为37.15%时,对0.55 vol%CO2的吸附容量达到0.54 mmol·g-1。温度升高到45℃以后受热力学因素影响A1203-AEAPS吸附CO2能力开始下降。但加入0.45 vol%的水蒸气时,吸附量比干燥状态可提高0.3倍,具有一定的室内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李珂珂,韩伟明,李建锡[4](2018)在《固态胺SO_2吸附-解吸循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的固态胺吸附材料研究其对SO_2的吸附性能.针对几种不同种类及孔径的分子筛嫁接胺基合成固态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SO_2吸附规律,特别是研究了固态胺解吸再生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态胺具有较高的SO_2吸附量,经20次吸附-解吸循环,留在固态胺中的残余量较低.结果还表明,分子筛结构的种类和孔径对固态胺吸附SO_2的效果有重大影响,通常孔径较小的分子筛,吸附效果较差.但分子筛中SiO_2/Al_2O_3的提高可降低解吸后的残余量.研究CO_2,NO_x对固态胺吸附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对固态胺SO_2吸附基本无影响,NO_x则会干扰SO_2的吸附.通过对解吸残余量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解吸残余量具有与液态胺热稳定物类似的组分.由于固态胺可以有较高的工作温度,因此固态胺将更易于循环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蒋祖歆,宋保银,毛婷[5](2018)在《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固态胺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采用Origin软件对固态胺吸附二氧化碳的实验数据与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吸附方程式的适配性进行拟合分析,根据吸附势理论推导吸附特性曲线以及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曲线,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其他组分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某型固态胺吸附CO_2的特性曲线及其在30℃和25℃下的等温吸附线,并分析了水蒸气分压对固态胺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由此得出固态胺的制造工艺对固态胺对CO_2的吸附性能有重要影响,此外在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对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8年04期)

魏巍,余青霓,赵成坚,张旭东,王传增[6](2018)在《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_2反应器性能影响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载人密闭舱内空气中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_2反应器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舱内6种典型微量有害气体,进行固态胺反应装置的吸附—解吸循环模拟试验,测试反应装置对二氧化碳吸附量的变化,以及对微量有害气体的吸附情况。并对循环试验后的固态胺材料进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经过30轮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固态胺反应器对6种微量有害气体有少量的吸附作用,但这对固态胺反应器吸附二氧化碳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CO_2吸附量保持稳定。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也表明固态胺材料的官能团基本没有变化。结论座舱内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_2反应器的性能影响较小,正常情况下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刘风雷,陈水挟,符文皓[7](2018)在《聚丙烯腈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CO_2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腈(AN)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多孔聚丙烯腈聚合物(PAN),进一步通过胺化反应制备了含有较高密度胺基的固态胺吸附材料.利用N2吸附-脱附等温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等方法表征了吸附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研究了有机胺化试剂类型对所制备的材料结构的影响,以及吸附温度、湿度等对其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25°C、流速为30 m L/min、CO_2浓度为10%、有机胺为四乙烯五胺(TEPA)时,固态胺吸附材料PAN-TEPA对CO_2的吸附量可达1.87 mmol/g.水的存在能显着提高PAN-TEPA的吸附量,饱和水蒸气下,其对CO_2的平衡吸附量为2.97 mmol/g.动力学研究发现,Avrami模型能很好地拟合PAN-TEPA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过程,揭示PAN-TEPA对CO_2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效果.经过10次循环再生吸附后,PAN-TEPA的吸附量仍可以达到初始吸附量的9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ANTEPA对CO_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的再生性能,其在CO_2的捕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凯敏[8](2017)在《固废源SiO_2基固态胺材料用于CO_2捕集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以粉煤灰、煤矸石、高炉铁渣、多晶硅产业废物SiCl_4为代表的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开展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端资源化,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也是实现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的重要途径。本论文探索利用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源SiO_2改性制备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并将其用于模拟烟气条件下CO_2捕集性能的测试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无定型纳米SiO_2是制备固态胺材料的优良基体,其孔隙结构中介于2~40 nm的孔道对有机胺的负载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采用湿浸渍法制备固态胺材料的过程中,聚乙烯亚胺(PEI)的负载量、吸附温度、CO_2分压、PEI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量均会对材料的吸附性能造成影响;在负载质量分数60%的1200 Da的分枝状聚乙烯亚胺(BPEI)的条件下,在105~o C、100%CO_2或15%CO_2下材料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80 mg·g~(-1)或114 mg·g~(-1),同时1200 Da的BPEI也能够使固态胺材料获得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是一种用于制备固态胺材料的理想的有机胺。固态胺材料的失活原因可分为物理性失活和化学性失活,化学性失活源自于固态胺材料与CO_2之间尿素链的形成;物理性失活,源自于有机胺的损失和尿素链的形成阻碍了活性胺基位点吸附CO_2;温度会显着地影响尿素链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动力学,在95~o C、115~o C和121~o C叁个温度点,尿素链的形成速率会出现明显的增加,特别是121~o C是尿素链形成的关键温度转折点;此外,温度也会影响尿素链产物的结构特征。烟气中的水蒸气可以抑制尿素链的形成,但时也潜在地加剧固态胺材料中PEI分子的析出;10%的O_2对BPEI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而对于线性分子的聚乙烯亚胺(LPEI)则无氧化作用;200 ppm的NO对PEI无任何毒害作用,而200 ppm的NO_2则会对PEI造成严重的毒害,但是10 ppm的NO_2对PEI的毒害作用则极为显着的降低;200 ppm的SO_2对PEI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毒害,即使浓度降低到10 ppm,其毒害作用依旧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抑制SO_2的毒害作用成为了解决固态胺材料工程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丁力[9](2017)在《SiO_2基固态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胺吸附剂作为一种新兴的CO2捕获材料,通过对多孔材料进行氨基改性,多孔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氨基分散的均匀性,增加氨基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同时又克服了胺溶剂易腐蚀设备等缺点,具有对设备腐蚀性弱、操作简单以及再生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CO2捕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了CO2捕获技术和固态胺吸附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孔SiO2基块体为载体介质,通过物理担载法进行氨基改性,制备了吸附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胺吸附剂,探究了其机理并对吸附工艺条件和吸附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固态胺吸附剂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以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为前驱体,0.01mol·L-1盐酸(HC1)溶液为催化剂,甲醇(MeOH)为溶剂,环氧丙烷(PO)并添加氯化铵(NH4Cl)作为凝胶促进剂,采用溶胶-凝胶伴随相分离法一步合成了多孔甲基倍半硅氧烷(MSQ)块体,大孔孔径为0.5-5 μm,比表面积高达483 m2·g-1;并担载聚乙烯亚胺(PEI)进行改性制成MSQ-PEI固态胺吸附,当担载量为40 wt%时,C02吸附量最高,为1.23 mmol·(g吸附剂)-1。(2)以正硅酸甲酯(TMOS)为前驱体,并添加聚乙二醇(PEG)作为相分离诱导剂,采用溶胶-凝胶伴随相分离法合成大孔SiO2块体,并担载有机胺进行改性制成固态胺吸附剂,一系列表征证实了 PEI成功担载到了大孔SiO2的孔道和骨架上,且制备时PEI鲜有损失;担载PEI后大大提升了大孔SiO2的CO2吸附容量,当PEI担载量为50%时,在75℃、CO2分压为100kPa的条件下,吸附剂MP-PEI-50的CO2吸附容量最高,为1.61 mmol·g-1,经六次吸附脱附循环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3)添加叁嵌段共聚物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123)为相分离诱导剂及模板剂,1,3,5-叁甲基苯(TMB)为扩孔剂,通过溶胶-凝胶伴随相分离法合成具有叁维连贯大孔-球形介孔结构的阶层多孔SiO2块体,并担载PEI进行改性制成PT-PEI固态胺吸附剂,结果显示:在PEI改性阶层多孔SiO2的过程中,PEI先进入骨架上的介孔孔道,当介孔孔道几乎被填满时,部分PEI逐渐分散在大孔骨架表面上,直至骨架被覆盖;当PEI担载量为60%时,在75℃、CO2分压为100kPa的条件下,吸附剂PT-PEI-60的CO2吸附容量最高,为2.44 mmol·g-1,且经过八次吸附脱附循环后,PT-PEI-60的吸附量仅衰减了初始容量的4%,综合来说,PT-PEI固态胺吸附剂具有更好CO2吸附性能,也更适用于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2-10)

何辉,陈水挟,何事紘[10](2016)在《离心纺丝制备固态胺纳米吸附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发达的今天,由于对能源的需求,导致了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从而增加了人为产生的CO_2排放量,导致空气中CO_2的浓度急剧上升~([1])。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空气中CO_2的浓度已从280ppm上升到了390ppm,这明显影响了全球的气候,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平均表面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剧增。因此,CO_2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3])。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空气中CO_2的浓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9)

固态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空间站和载人深潜器等长期密闭空间中,CO_2体积分数的增加严重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文中研究采用浸润的方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在非对称结构聚砜(PSF)中空纤维膜的指状孔道内制得PSF-TEPA中空纤维膜基固态胺,系统考察其在模拟人类工作环境下吸附低体积分数CO_2的性能。结果表明:PSF-TEPA膜基固态胺中TEPA的最佳负载量为47. 11%,此时CO_2穿透吸附容量与饱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56. 58 mg/g和85. 10 mg/g(20℃),二者比值高达66. 49%;在5—50℃范围内,固态胺吸附性能随温度和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为50℃、CO_2体积分数为0. 55%时,饱和吸附量达到102. 13 mg/g;经6次循环再生,PSF-TEPA饱和吸附量略有降低,但趋于稳定。PSF-TEPA膜基固态胺对CO_2优良的吸附效果和稳定的再生性能,使其在低体积分数CO_2脱除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态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东升,庞丽萍,赵建,余青霓,王传增.载人航天器固态胺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2].张烨,宋健,谭小耀.PSF-TEPA膜基固态胺制备及CO_2吸附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2019

[3].张烨.用于脱除低浓度CO_2的中空纤维膜基固态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4].李珂珂,韩伟明,李建锡.固态胺SO_2吸附-解吸循环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8

[5].蒋祖歆,宋保银,毛婷.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

[6].魏巍,余青霓,赵成坚,张旭东,王传增.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_2反应器性能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7].刘风雷,陈水挟,符文皓.聚丙烯腈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CO_2吸附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8

[8].李凯敏.固废源SiO_2基固态胺材料用于CO_2捕集技术及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7

[9].丁力.SiO_2基固态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何辉,陈水挟,何事紘.离心纺丝制备固态胺纳米吸附纤维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固态胺论文-杨东升,庞丽萍,赵建,余青霓,王传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