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

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作物多样性,间作,白背飞虱,褐飞虱

大豆条带间作论文文献综述

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1](2012)在《水稻田条带间作大豆、玉米对稻飞虱和缨小蜂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在闽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与水稻条带间作,利用吸虫器进行取样调查,探讨多样化种植对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蜂缨小蜂种群动态和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间作大豆或玉米既不能显着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也不能显着增加缨小蜂的种群数量;间作系统中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及缨小蜂的雌性比例与水稻单作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多样化种植模式不能有效抑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高阳[2](2009)在《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间作种植具有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优点。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的不断减少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间作冠层对辐射的截获与利用、间作群体的蒸腾耗散规律、间作模式下根系的分布及吸水规律,对于优化间作群体的组成结构、提高间作模式管理水平、保证间作种植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项研究于2006-2008年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采用的间作种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试验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SM)、大豆单作(SSB)、玉米/大豆1:3间作(I_(13))和玉米/大豆2:3间作(I_(23)),重复4次。叁年间,通过较为系统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土壤蒸发、植株蒸腾、根系分布特征、土壤水分运动以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定量模拟,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育早期,I_(13)和I_(23)处理的大豆条带边行(与玉米相邻行)底部的PAR透射率高于大豆条带内行底部的PAR透射率,而I_(23)处理玉米行间底部的PAR透射率高于边行;进入生育后期,冠层底部不同位置处的PAR透射率差异不明显,平均透射率均小于7%; 4个试验处理的消光系数(K)的平均值分别为:SM处理0.46、SSB处理0.59、I_(13)处理0.51、I_(23)处理0.50。(2)在群体生育早期(LAI<1),I_(13)和I_(23)处理小区内不同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量相差不大。但随着群体的生长发育(LAI≥1),不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蒸发过程受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相对土面蒸发强度E/ET0与表土土壤含水率呈指数性正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则呈指数性负相关关系。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茎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曲线,而在阴天则呈多峰曲线。植株的茎流受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植株茎流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玉米和大豆的单株日茎流量与多个气象因子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着水平。茎流观测期内(2008年6月1日-6月30日),I_(23)处理玉米植株的日均蒸腾量(茎流量)(1.44 mm d-1)为大豆日均蒸腾量(0.79 mm d~(-1))的1.8倍,玉米和大豆的蒸腾量分别为间作群体总蒸腾量的64%和36%。利用ERIN模型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时,阻力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表面阻力为300 s m~(-1),间作冠层的空气动力学阻力r~a_a和r~s_a分别为4.50和42.41 s m~(-1),冠层边界层阻力分别为12.19和38.89 s m~(-1),玉米和大豆的气孔阻力分别为81.32和64.92 s m~(-1)。模拟结果表明,间作群体内玉米或大豆日蒸腾量的模拟值均高于实测值,土壤蒸发的模拟值为实测值的94.67%。相关分析表明,观测值和模拟值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以上。ERIN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亦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蒸腾量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3)采用冲洗土壤剖面法来获取根系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水分充足条件下,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的根系深度要大于大豆根系;玉米根系不仅分布于玉米条带下方的区域,而且可以扩展到邻近的大豆条带内行下方的区域,而大豆根系则水平分布于大豆行对应的相对有限的区域内。由于犁底层和粘土夹层(深度约为30 cm)的存在,16~22 cm土层内玉米和大豆根系的侧向生长距离最远,而根长密度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处(0~30 cm)以及作物行处。拟合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作物根长密度的二维分布状况。在生长过程中,I_(23)处理间作条带内不同区域的水分状况变化幅度依次为:玉米区域>大豆区域>条带行间。这表明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即使根系在大部分土体中都有分布,但同一时间内并非所有根区都具有等效的吸水作用,作物会优先在间作群体中相应的土壤区域内吸水,而后才会从根系混合区域内吸收水分。间作群体内,不同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根系会出现混合交叉分布,要准确地确定间作群体中不同作物的根系密度分布状况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利用较为容易获得的参数建立了I_(23)处理间作作物根系的二维分布模式,并依据所建立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利用用HYDRUS-2D软件模拟了I_(23)处理间作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能够比较好的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水分运动规律。(4)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过程,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I_(13)和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单株玉米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都要明显高于单作玉米,I_(13)和I_(23)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着。然而不同种植模式下单株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差异并不显着。I_(13)和I_(23)处理内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SM处理,而SSB处理大豆的干物质转换率则高于间作处理,I_(13)和I_(23)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着。I_(13)和I_(23)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为SM处理的83%和95%,表明在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增产效果并不足以弥补大豆占用面积所引起的籽粒产量下降。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籽粒产量分别为SSB处理的82%和76%,表明当大豆与玉米间作时,玉米的遮荫导致大豆籽粒产量下降。但是,玉米/大豆间作的总籽粒产量仍要明显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表明间作种植能够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总产量。(5)利用辐射截获率(F)、辐射利用效率(RUE)和收获指数(HI)3个指标,评价了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对辐射的截获与利用状况。3个生育期内,SM、I_(13)和I_(23)处理玉米收获指数(HI)的平均值分别为0.42、0.45和0.44;SSB、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收获指数(HI)的平均值分别为0.40、0.35和0.36;I_(13)和I_(23)处理玉米的RUE分别为3.14和3.13 g MJ~(-1),略低于SM处理的RUE(3.18 g MJ~(-1))。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RUE分别为1.65和1.63 g MJ~(-1),略高于SSB处理的RUE(1.55 g MJ~(-1))。I_(13)处理的RUE(2.82 g MJ~(-1))略高于和I_(23)处理(2.78 g MJ~(-1))。I_(13)和I_(23)处理群体的RUE比SM处理低11%和13%,但要比SSB处理高82%和79%。数据显示,间作种植模式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辐射来增加群体的产量。3个生长季内,I_(13)处理ETc的平均值(495.84 mm)略低于I_(23)处理(506.16 mm)。I_(13)处理的ETc分别比SM和SSB处理高15%和6%;I_(23)处理的ETc分别比SM和SSB处理高17%和9%。I_(13)和I_(23)处理间作群体的WUE(I_(13):20.24 kg ha~(-1) mm~(-1);I_(23):21.97 kg ha~(-1) mm~(-1) )略低于SM处理( 22.67 kg ha~(-1) mm~(-1)),但明显高于SSB处理(5.07 kg ha~(-1) mm~(-1))。I_(13)和I_(23)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65和1.71,表明单作种植要多利用65%和71%的土地才能得到与I_(13)和I_(23)处理间作种植相同的产量。试验数据同时指出,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种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可以显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5-01)

高阳,段爱旺,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3](2009)在《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根系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土壤剖面上冲洗根系,观测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使用二次曲线和修正的Logistic函数拟合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与播后天数(DAS)的关系;引入根系的相对侧向伸展距离(RLD)与相对深度(RD)两个概念,将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归一化,利用高斯函数拟合RLD与RD的关系,建立根系分布函数。结果表明,该根系分布函数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根系生长分布状况有很好的模拟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4](2008)在《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6—2007年对玉米/大豆窄条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特性进行观测,研究间作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光环境改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早期,大豆条带边行(与玉米相邻行)底部光的透射率高于大豆内行,而玉米条带内行底部光的透射率高于边行;进入生殖生长后,冠层底部光的透射率变化不明显,平均透射率小于7%.在生育早期,内行大豆接收到的日平均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比边行高约10%;1∶3间作模式(I1处理)下,大豆边行和内行光的透射率均比2∶3间作模式(I2处理)高15%,表明I2处理的玉米条带对大豆的遮荫程度大于I1处理.在大豆开花之后,内行大豆接收到的日平均PPFD与两侧边行有显着差异,但边行之间差异不显着;内行和外行大豆光的透射率分别为38%和27%,但I1和I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表明两种间作模式下玉米条带对大豆的遮荫程度相近.大豆内行的生物量高于边行,而边行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不同窄条带间作模式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作物光环境的改变所致.(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间作种植具有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优点。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的不断减少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间作冠层对辐射的截获与利用、间作群体的蒸腾耗散规律、间作模式下根系的分布及吸水规律,对于优化间作群体的组成结构、提高间作模式管理水平、保证间作种植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项研究于2006-2008年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采用的间作种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试验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SM)、大豆单作(SSB)、玉米/大豆1:3间作(I_(13))和玉米/大豆2:3间作(I_(23)),重复4次。叁年间,通过较为系统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土壤蒸发、植株蒸腾、根系分布特征、土壤水分运动以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定量模拟,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育早期,I_(13)和I_(23)处理的大豆条带边行(与玉米相邻行)底部的PAR透射率高于大豆条带内行底部的PAR透射率,而I_(23)处理玉米行间底部的PAR透射率高于边行;进入生育后期,冠层底部不同位置处的PAR透射率差异不明显,平均透射率均小于7%; 4个试验处理的消光系数(K)的平均值分别为:SM处理0.46、SSB处理0.59、I_(13)处理0.51、I_(23)处理0.50。(2)在群体生育早期(LAI<1),I_(13)和I_(23)处理小区内不同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量相差不大。但随着群体的生长发育(LAI≥1),不同位置处的土壤蒸发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蒸发过程受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相对土面蒸发强度E/ET0与表土土壤含水率呈指数性正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则呈指数性负相关关系。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茎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曲线,而在阴天则呈多峰曲线。植株的茎流受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植株茎流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玉米和大豆的单株日茎流量与多个气象因子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着水平。茎流观测期内(2008年6月1日-6月30日),I_(23)处理玉米植株的日均蒸腾量(茎流量)(1.44 mm d-1)为大豆日均蒸腾量(0.79 mm d~(-1))的1.8倍,玉米和大豆的蒸腾量分别为间作群体总蒸腾量的64%和36%。利用ERIN模型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时,阻力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表面阻力为300 s m~(-1),间作冠层的空气动力学阻力r~a_a和r~s_a分别为4.50和42.41 s m~(-1),冠层边界层阻力分别为12.19和38.89 s m~(-1),玉米和大豆的气孔阻力分别为81.32和64.92 s m~(-1)。模拟结果表明,间作群体内玉米或大豆日蒸腾量的模拟值均高于实测值,土壤蒸发的模拟值为实测值的94.67%。相关分析表明,观测值和模拟值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以上。ERIN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亦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蒸腾量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3)采用冲洗土壤剖面法来获取根系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水分充足条件下,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玉米的根系深度要大于大豆根系;玉米根系不仅分布于玉米条带下方的区域,而且可以扩展到邻近的大豆条带内行下方的区域,而大豆根系则水平分布于大豆行对应的相对有限的区域内。由于犁底层和粘土夹层(深度约为30 cm)的存在,16~22 cm土层内玉米和大豆根系的侧向生长距离最远,而根长密度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处(0~30 cm)以及作物行处。拟合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作物根长密度的二维分布状况。在生长过程中,I_(23)处理间作条带内不同区域的水分状况变化幅度依次为:玉米区域>大豆区域>条带行间。这表明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即使根系在大部分土体中都有分布,但同一时间内并非所有根区都具有等效的吸水作用,作物会优先在间作群体中相应的土壤区域内吸水,而后才会从根系混合区域内吸收水分。间作群体内,不同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根系会出现混合交叉分布,要准确地确定间作群体中不同作物的根系密度分布状况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利用较为容易获得的参数建立了I_(23)处理间作作物根系的二维分布模式,并依据所建立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利用用HYDRUS-2D软件模拟了I_(23)处理间作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能够比较好的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水分运动规律。(4)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过程,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I_(13)和I_(23)处理间作群体内单株玉米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都要明显高于单作玉米,I_(13)和I_(23)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着。然而不同种植模式下单株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差异并不显着。I_(13)和I_(23)处理内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SM处理,而SSB处理大豆的干物质转换率则高于间作处理,I_(13)和I_(23)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着。I_(13)和I_(23)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为SM处理的83%和95%,表明在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增产效果并不足以弥补大豆占用面积所引起的籽粒产量下降。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籽粒产量分别为SSB处理的82%和76%,表明当大豆与玉米间作时,玉米的遮荫导致大豆籽粒产量下降。但是,玉米/大豆间作的总籽粒产量仍要明显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表明间作种植能够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总产量。(5)利用辐射截获率(F)、辐射利用效率(RUE)和收获指数(HI)3个指标,评价了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对辐射的截获与利用状况。3个生育期内,SM、I_(13)和I_(23)处理玉米收获指数(HI)的平均值分别为0.42、0.45和0.44;SSB、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收获指数(HI)的平均值分别为0.40、0.35和0.36;I_(13)和I_(23)处理玉米的RUE分别为3.14和3.13 g MJ~(-1),略低于SM处理的RUE(3.18 g MJ~(-1))。I_(13)和I_(23)处理大豆的RUE分别为1.65和1.63 g MJ~(-1),略高于SSB处理的RUE(1.55 g MJ~(-1))。I_(13)处理的RUE(2.82 g MJ~(-1))略高于和I_(23)处理(2.78 g MJ~(-1))。I_(13)和I_(23)处理群体的RUE比SM处理低11%和13%,但要比SSB处理高82%和79%。数据显示,间作种植模式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辐射来增加群体的产量。3个生长季内,I_(13)处理ETc的平均值(495.84 mm)略低于I_(23)处理(506.16 mm)。I_(13)处理的ETc分别比SM和SSB处理高15%和6%;I_(23)处理的ETc分别比SM和SSB处理高17%和9%。I_(13)和I_(23)处理间作群体的WUE(I_(13):20.24 kg ha~(-1) mm~(-1);I_(23):21.97 kg ha~(-1) mm~(-1) )略低于SM处理( 22.67 kg ha~(-1) mm~(-1)),但明显高于SSB处理(5.07 kg ha~(-1) mm~(-1))。I_(13)和I_(23)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65和1.71,表明单作种植要多利用65%和71%的土地才能得到与I_(13)和I_(23)处理间作种植相同的产量。试验数据同时指出,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种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可以显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参考文献

[1].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水稻田条带间作大豆、玉米对稻飞虱和缨小蜂种群数量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高阳.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3].高阳,段爱旺,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根系分布模式[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4].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

标签:;  ;  ;  ;  

大豆条带间作论文-姚凤銮,郑云开,林胜,尤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