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籽粒论文-杨建昌,张建华

稻麦籽粒论文-杨建昌,张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麦籽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小麦,适度干旱,同化物转运

稻麦籽粒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昌,张建华[1](2018)在《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是谷类作物的一个科学难题.研究解决这一难题,对阐明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机制,解决目前生产上部分稻麦品种或在高氮水平下茎、鞘中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灌浆慢和充实不良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概述了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栽培途径和生理机制,重点介绍了3个重要发现:(1)稻麦花后适度土壤干旱可以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促进籽粒灌浆,提高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花后适度土壤干旱通过提高脱落酸(abscisicacid,ABA)与乙烯、赤霉素(GAs)比值,有效促进籽粒灌浆;在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活跃灌浆期,籽粒充实需要较高的内源ABA水平、较高的ABA与乙烯比值及ABA与GAs比值;(3)通过适度土壤干旱或施用低浓度ABA适度增加体内ABA水平,可以增强茎和籽粒中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与在库端的卸载能力,进而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淀粉在籽粒中的合成与累积.今后建议从信号传导等方面深入研究调控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Z2期)

吴一梅,季本林,陈刘平[2](2014)在《稻麦不同收获播种期对籽粒周年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镇稻11和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播期对前茬水稻、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收割期的延迟,水稻千粒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千粒重出现在11月5日,理论产量最高。但实收产量以10月29日收割最高。(2)在试验条件下,本地水稻适宜收割期在10月29日,小麦适宜播期在11月5日,基本苗12万~16万,能够获得最高的稻麦周年产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4年11期)

陆强,王继琛,李静,王磊,张丽[3](2014)在《秸秆还田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稻麦轮作体系下对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与化肥、牛粪堆肥配合施用下水稻和小麦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情况,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即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当地常规施用量)、70%CF+牛粪堆肥(OMCF)、CF+秸秆全量还田(CF+S)和OMCF+秸秆全量还田(OMCF+S)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产量从大到小的处理依次为OMCF+S、CF+S、OMCF、CF、CK。与CF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料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质量,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在作物生育后期的积累,并提高了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使生物产量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产量;施用有机肥料还有利于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秸秆和有机肥协同施用(OMCF+S)对作物氮肥利用的促进作用比OMCF和CF+S处理单独施用更明显;OMCF+S处理加强作物生育中后期土壤的供氮能力,改善作物生育中后期的营养条件,从而促进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为产量的提高奠定基础。结论:在化肥施用量减少30%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同时秸秆全量还田实现产量构成因素在较高的层次上协调统一,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通过作物与土壤的自我调控实现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周为华[4](2012)在《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分别在江苏省沿江和淮北稻麦轮作生态区仪征市、睢宁县两个试验点同时进行小麦试验(2008-2011)和水稻试验(2009-2010),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品质、群体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索提高当地小麦、水稻产量和养分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仪征、睢宁两地大面积小麦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益,HE养分管理模式为:播量120kg·hm-2;行距25cm;氮肥施用总量210kg·hm-2,氮肥运筹7:1:2:0(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肥(P205)和钾肥(K20)施用量84kg·hm-2,运筹5:5(基肥:拔节肥)。小麦高产更高产最佳养分管理模式为高产高效模式(HYHE2),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HYHE2养分管理模式为:播量120kg·hm-2;行距25cm;氮肥施用总量240kg·hm-2,氮肥运筹7:1:2:0(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肥(P205)和钾肥(K2O)施用量120kg·hm-2,运筹5:5(基肥:拔节肥);基施硫酸锌15kg·hm-2;叶面喷施1%的磷酸二氢钾;施用3000kg·hm-2有机肥。仪征、睢宁两地大面积水稻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益,HE养分管理模式为:移栽密度28.65万穴.hm-2;株距×行距25cm×l4cm;氮肥施用总量240kg·hm-2,氮肥运筹3:1:3:3(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磷肥(P205)施用量75kg·hm-2,次性基施;钾肥(K20)施用量50kg·hm-2,拔节肥一次性施入。水稻高产更高产最佳养分管理模式为高产高效模式(HYHE1),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HYHE1养分管理模式为:移栽密度控28.65万穴·hm-2;株距×行距25cm×l4cm;氮肥施用总量320kg·hm-2,氮肥运筹4:2:2: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磷肥施用总量90kg·hm-2,一次性基施;钾肥施用总量80kg·hm-2,运筹(基肥:拔节肥)5:5;基施硫酸锌66kg·hm-2;施用1800kg·hm-2有机肥。2.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小麦、水稻单季产量和年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农民传统养分管理模式(FFP),仪征地区小麦获得63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小麦获得7700kg·hm"2以上产量;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两地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两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水分含量分别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强筋小麦品质指标。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仪征地区水稻获得87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水稻获得8900kg·hm-2以上产量;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两地水稻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两地水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了优质稻谷质量指标。3.高产高效管理模式,小麦群体特征可概括为:茎蘖成穗率高、LAI值偏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多,经济系数高(两地均大于0.4)。仪征地区小麦有效穗数441-466x104hm-2,每穗粒数37-39粒,千粒重39g左右,茎蘖成穗率>40%,最大叶面积指数6.2-6.6,花后干物质积累量5600-5900kg1hm-2。睢宁地区小麦有效穗数518-581×104hm-2,每穗粒数38-39粒,千粒重在40g左右,茎蘖成穗率>41%,最大叶面积指数7.2-7.7,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700-7600kg·hm-2。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水稻群体特征可概括为:结实率高,茎蘖成穗率较高,LAI值偏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多,经济系数高。仪征地区水稻有效穗数330-360×104hm2,每穗粒数在13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6g,茎蘖成穗率>87%,最大叶面积指数7.3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7000-7700kg·hm-2,经济系数>0.5。睢宁地区水稻有效穗数260×104hm-2左右,每穗粒数128-141粒,结实率>86%,千粒重>30g,茎蘖成穗率>78%,最大叶面积指数7.3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7100-7200kg·hm-2,经济系数>0.53。4.本试验条件下,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仪征地区稻麦周年获得160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稻麦周年获得17000kg·hm-2以上产量,两地稻麦周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稻麦周年产投比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由此说明江苏小麦,水稻生产通过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可以实现节氮,增产与高效协调生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宇鹏[5](2009)在《重金属在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中的富集》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系指密度在5.0(g/cm3)以上的金属元素,是主要的无机污染物。通过污泥利用、金属冶炼残渣、化工废水、农药化肥施用和生活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等污染源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对陆地生态系统构成危害。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更为严重,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相对较小,主要积累在0~20 cm的耕作层土壤中,很少迁移至40 cm以下,且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随作物地上部分的收获而被移去,所以土壤或植物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会不断积累,不易治理恢复。重金属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代谢、易被生物体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植物的根、茎、叶及籽粒中大量累积重金属,不仅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而且会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通过环境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23种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颖壳内、外表面、颖果表面、糊粉层、亚糊粉层、中心胚乳6个部位和2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盾片、胚芽、胚轴、胚根、内胚乳7个部位的10种金属含量(分别为Al、Cd、Cr、Pb、Mg、P、S、K、Ca、Si)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重金属元素在稻麦籽粒中不同部位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均在糊粉层最高、内胚乳相对较小,反映出重金属元素Al与Cd、Cr、Pb主要富集在糊粉层(因为实验所测样本中Cr含量极低,所以在本文中不做主要分析);②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之间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籽粒同一部位和不同部位之间元素相对含量的差异上;③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不同部位间的Al与Cd、Pb相对含量均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关系,一方面反映出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不同部位对Al、Cd、Pb的累积都是相互调节的,即存在相同的调控机制;另一方面揭示了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不同部位之间对Al、Cd、Pb富集的相互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并且基因型间的这种差异存在线性的变化规律。另外,本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稻麦籽粒不同部位Al、Cd、Pb与矿质元素Mg、P、S、K、Ca、Si相对含量均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关系。通过对Al、Cd、Pb在稻麦籽粒中的分布规律、与其他元素的影响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的研究,说明稻麦籽粒在吸收营养元素的同时,对重金属离子的累积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本文为培育对Al、Cd、Pb低积累、高营养的水稻和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为安全育种提出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25)

陈宝政,蔡德利,安红波[6](2008)在《稻麦类作物籽粒品质遥感预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稻麦类作物收获之前对籽粒品质进行预测,有助于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生产方案,使不同品质的籽粒按不同等级分别收获和加工。介绍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预测稻麦类作物籽粒品质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张军,许轲,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7](2006)在《稻麦套种对小麦花后地上部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稻麦套种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稻麦套种对优质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花后叶、茎鞘、颖壳、穗轴、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套种对不同类型小麦花后地上部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他品质指标有显着影响。与条播栽培方式相比,稻麦套种小麦花后地上部器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均较低,二者差异显着。在同一栽培方式下,弱筋小麦宁麦9号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中筋小麦扬麦10号。套种方式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形成,此栽培方式下宁麦9号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但中筋小麦扬麦10号的部分品质指标下降。(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刘凯[8](2005)在《结实期土壤水分胁迫对稻麦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水稻和小麦的代表品种为材料,在开花受精和灌浆早期的水分敏感期后,对植株进行适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采用盆钵、土培网室和大田试验,在稻麦结实期进行不同土壤水势和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了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氮素水平下稻麦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在稻麦灌浆中后期(开花后9d 开始)进行轻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即避开了开花受精和灌浆早期的水分敏感期,又使植株的水分状况在夜间得以恢复,光合作用不会受到严重抑制。这种措施可以促进茎、鞘中花前储存物向籽粒的再调运并加速籽粒灌浆,在正常供氮水平下则不会造成明显减产;在供氮过多等贪青状况下,同化物再调运增加和灌浆速率加快之得会超过光合作用减少和灌浆期缩短之失,从而增加产量。2.结实期进行轻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增加了水稻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uSase)、淀粉合成酶(StSase)和淀粉分枝酶(Q-酶)活性,高氮素水平下则使上述酶的活性降低,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氮素处理下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酸化酶( AGPase)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影响较小。在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下籽粒灌浆速率的增加与籽粒中SuSase、StSase和Q-酶活性的提高有密切关系。3.结实期小麦籽粒乙烯释放速率随着天数增加而下降,但各个时期下降速度不一,到成熟时乙烯释放速率已微乎其微。虽然同粒位籽粒在各处理间的乙烯释放速率的差异并不显着,但从花后9d 到花后30d 各处理第3 粒位籽粒的乙烯释放速率均高于第1、2粒位籽粒,而第1、2 粒位籽粒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花后6d 小麦不同粒位籽粒72小时乙烯释放速率变化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张诚,裴施丝[9](2003)在《怎样降低稻麦联合收割机籽粒破碎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正进入小麦和水稻收割季节。如何降低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时的籽粒破碎率,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1、适时收获 作物在收获作业中要经过切割、输送、(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报》期刊2003-07-02)

肖远金[10](2003)在《降低稻麦联合收割机籽粒破碎率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1 适时收获 经验证明,选择作物黄熟中期至黄熟末期这段时间进行联合收获作业,其籽粒破碎率最低,收获效果最佳。 2 合理调整脱粒间隙 收获初期(黄熟中期),间隙略小些,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一般调整至10~15毫米:收获后期(黄熟末期),间隙稍大些,新疆-2型一般调至15~20毫米。作物产量每公顷(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技》期刊2003年05期)

稻麦籽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镇稻11和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播期对前茬水稻、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收割期的延迟,水稻千粒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千粒重出现在11月5日,理论产量最高。但实收产量以10月29日收割最高。(2)在试验条件下,本地水稻适宜收割期在10月29日,小麦适宜播期在11月5日,基本苗12万~16万,能够获得最高的稻麦周年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麦籽粒论文参考文献

[1].杨建昌,张建华.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J].科学通报.2018

[2].吴一梅,季本林,陈刘平.稻麦不同收获播种期对籽粒周年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4

[3].陆强,王继琛,李静,王磊,张丽.秸秆还田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稻麦轮作体系下对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

[4].周为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

[5].王宇鹏.重金属在不同基因型稻麦籽粒中的富集[D].扬州大学.2009

[6].陈宝政,蔡德利,安红波.稻麦类作物籽粒品质遥感预测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

[7].张军,许轲,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稻麦套种对小麦花后地上部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

[8].刘凯.结实期土壤水分胁迫对稻麦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机理[D].新疆农业大学.2005

[9].张诚,裴施丝.怎样降低稻麦联合收割机籽粒破碎率[N].湖北科技报.2003

[10].肖远金.降低稻麦联合收割机籽粒破碎率的措施[J].河北农业科技.2003

标签:;  ;  ;  ;  

稻麦籽粒论文-杨建昌,张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