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审美差异论文-房萌

中日审美差异论文-房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日审美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日本,陶瓷,美学

中日审美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房萌[1](2018)在《中日陶瓷交流与审美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陶瓷交流经历了初期阶段日本对中国陶瓷进行从技术层面到风格样式层面的全方位学习,姿态谦逊,尝试生产在日本风靡盛行的“唐物”;也经历了宋元明时期,两国在审美内涵上的相互学习与影响,同时日本坚定不移地探索发展具有大和民族特征的陶瓷风格;清朝以后的陶瓷交流,则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陶瓷风格差异也日趋明朗。对任何艺术形式的深入了解,总会回归到该艺术背后的审美特性中。中日陶瓷发展差异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不同的审美差异所致。在陶瓷方面,日本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在这过程中,又时刻保持着本民族独有的、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特性,不失日本风格。究其根源,是不同的民族个性赋予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审美习惯。论文将从中日陶瓷交流的角度入手,梳理中日两国陶瓷发展特点的同时,分析中日两国不同的陶瓷艺术风格形成的特点,浅析两国间的审美差异与形成原因。中日陶瓷交流经历了初期阶段日本对中国陶瓷进行从技术层面到风格样式层面的全方位学习,姿态谦逊,尝试生产在日本风靡盛行的“唐物”;也经历了宋元明时期,两国在审美内涵上的相互学习与影响,同时日本坚定不移地探索发展具有大和民族特征的陶瓷风格;清朝以后的陶瓷交流,则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陶瓷风格差异也日趋明朗,中日陶瓷交流呈现了许多鲜明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8-06-22)

李媛媛,杨晖[2](2018)在《“自残”背后的中日审美心理差异——《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讲述的都是带有自残性质的爱情故事。《聊斋志异·晚霞》中优美的语言和大团圆式的结局反映了中国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春琴抄》中阴翳变态的描写则表现了日本人追求凄惨之快乐的心理。两部作品折射出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审美心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5期)

任志芳[3](2016)在《现代城市井盖的审美需求——中日井盖设计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整个世界的佼佼者。一个澳大利亚摄影师在其个人网站上,发布了190多张关于井盖的照片,设计者巧妙地将井盖变化成为艺术的载体,体现了日本人喜欢在琐细处下功夫,很佩服他们总能在一些小的地方表达创意。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水平,城市的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的井盖设计,恰巧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日本的城市经营理念。撇开民族感情不谈,日本的城市管理中有很多很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根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别人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借鉴,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在日本,艺术设计已经融入市政设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井盖、邮筒、灯杆、甚至是公厕的马桶,都贯穿了美学设计的理念,兼备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是从井盖这一个小小的侧面出发,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真正的艺术家将比任何人都更能够从现时生活中把握史诗性的场面,并用线条和色彩教会我们自己理解自己。"希望这些问题可以引起设计界的关注,从现实生活中提升我国的设计质量。(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钟静,成邵菲[4](2016)在《从现实生活和文学角度浅谈中日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现实生活和文学角度出发,通过对中日两国审美文化的对比,表现了日本人崇尚自然和中国人征服自然的不同自然审美情趣。特别是在文学审美方面表现日本人"物哀"的审美观和中国人对永恒事物的追求的审美倾向。在此基础上又探求了形成中日不同审美文化的根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4期)

崔瑛[5](2016)在《中日文学的审美差异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因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审美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从"风骨""物哀""风雅""自然美"等使用频率较高的美学思想词汇入手,对中日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中日文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马振宁[6](2015)在《从潍坊科技学院樱花甬道谈中日民族樱花审美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而且同样对待樱花的审美,中日两个东方民族却有极大的不同。中国的樱花审美主要以落花审美为主,而日本的樱花审美主要以死亡审美为主,这也充分体现了中日民族性格的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5年12期)

覃芷荻[7](2014)在《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差异——以“恩情”一词在中日审美观中的不同向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具有民族性,体现在宗教、文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民族传承下不同的文化,久而久之造就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视野。尽管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同出于东方一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本土需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观。本文试以"恩情"一词为例,从审美定义、审美表现等方面阐述两国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审美差异。(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4年01期)

张翠徐,放鸣[8](2012)在《从七夕诗歌考察中日审美意识差异——以《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中日审美意识形态差异的厘清也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2年03期)

武义雪[9](2012)在《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日古典庭园建筑的审美文化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邦国,但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古典庭园建筑所体现的差异也是其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中日古典庭园建筑的表现特征旨在揭示两国庭园建筑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加强两国的了解以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2年02期)

梁艳[10](2011)在《从牡丹和樱花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花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国国花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进行意象对比分析,揭示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从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中日审美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讲述的都是带有自残性质的爱情故事。《聊斋志异·晚霞》中优美的语言和大团圆式的结局反映了中国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春琴抄》中阴翳变态的描写则表现了日本人追求凄惨之快乐的心理。两部作品折射出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审美心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日审美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房萌.中日陶瓷交流与审美差异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8

[2].李媛媛,杨晖.“自残”背后的中日审美心理差异——《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的比较[J].名作欣赏.2018

[3].任志芳.现代城市井盖的审美需求——中日井盖设计之差异[J].艺术科技.2016

[4].钟静,成邵菲.从现实生活和文学角度浅谈中日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6

[5].崔瑛.中日文学的审美差异对比[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6].马振宁.从潍坊科技学院樱花甬道谈中日民族樱花审美的差异[J].现代经济信息.2015

[7].覃芷荻.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差异——以“恩情”一词在中日审美观中的不同向度为例[J].文学教育(中).2014

[8].张翠徐,放鸣.从七夕诗歌考察中日审美意识差异——以《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为例[J].阅江学刊.2012

[9].武义雪.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日古典庭园建筑的审美文化差异比较[J].科技风.2012

[10].梁艳.从牡丹和樱花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标签:;  ;  ;  ;  

中日审美差异论文-房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