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

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力阻抗,层状结构,压磁,压电

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1](2014)在《Fe_(73.5)CulNb_(1.5)Si_(13.5)B_9Mo_(1.5)粉体/硅橡胶复合薄膜与Fe_(73.5)CulNb_3Si_(13.5)B_9非晶薄膜层状结构的微应力阻抗效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最大粒度为40μm的Fe73.5CulNb1.5Si13.5B9Mo1.5粉体和硅橡胶混合制备的磁性薄膜作为压磁层。同时用Fe73.5CulNb3Si13.5B9非晶薄膜作为压电层。测试频率范围从10 kHZ到1 MHz,并且压应力从0~0.14 MPa。比较了两组层合结构的微应力阻抗效应,其中包括:压磁/压电/压磁层合结构和压电/压磁/压电层合结构。结果证明两组层合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磁电耦合效应。在压应力小于0.02MPa时,磁电耦合效应随压应力增大而增大,大于0.02 MPa时,磁电耦合效应达到极大值,同时它对微应力阻抗效应贡献不明显。因为两组层合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磁电耦合体系,压磁/压电/压磁层合结构以压磁效应影响阻抗为主而压电/压磁/压电层合结构以压电效应影响阻抗为主。(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4年02期)

付远,朱正吼,乔宝英[2](2013)在《FeCuNbSiB非晶粉体/IIR复合薄膜的拉伸及压缩应力阻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eCuNbSiB非晶粉体/IIR复合薄膜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该材料在固定测试频率为1KHz下的拉伸和压缩应力阻抗效应。其中压缩速度为0.01mm/s,压缩最大应力为1MPa;拉伸速度为0.05mm/s,拉伸最大应力为2.4MPa。同时,将2种测试过程在每隔50s时间,计算一个等效的拟合点,并将这些等效拟合点进行曲线拟合,获得相应的拟合曲线。接着我们又对拉伸应力阻抗及压缩应力阻抗等效拟合曲线经行求导处理,得出相应的能够表征应力阻抗的敏感性的函数Z’(σ)。试验结果表明:拉伸过程阻抗随着应力增大而降低,压缩过程阻抗随着应力增大而增大。由于该复合薄膜的基体是丁基橡胶,适合于微小应力敏感的测试。而压缩应力阻抗方面,其耐压强度相对耐拉强度大很多,论文中只讨论了压应力范围为0~1MPa的压应力阻抗效应。在微应力条件下,压应力阻抗敏感性能不及拉伸应力阻抗。而在大应力下其应力敏感特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3年04期)

苏飞,王晓艳,梁伟,李伟佳[3](2013)在《非晶铁磁纤维应力阻抗效应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包裹非晶铁磁纤维的应力阻抗效应在应力传感器以及智能吸波材料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在应用.本文从LLG和Maxwell方程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晶铁磁纤维的应力阻抗效应以及诸多内外部因素对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应力阻抗效应分别随着外应力、外磁场、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饱和磁化强度以及频率的增大先增后减,但对纤维半径变化最敏感,而饱和磁化强度对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则很小.上述研究对非晶铁磁纤维制造工艺的优化以及应力阻抗效应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3年07期)

李文忠,郑建龙,马云,何佳,方允樟[4](2011)在《退火工艺对Fe基薄带纵向驱动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辊快淬方法制备了Fe73.5Cu1Nb3S i13.5B9(Fe基合金)非晶薄带,利用HP4294A型阻抗分析仪测量了经不同温度退火的Fe基合金薄带在纵向驱动模式下的应力阻抗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经550℃退火的Fe基纳米晶薄带在2.375 MHz电流驱动下的应力阻抗比高达650%,其应力响应灵敏度达120%/MPa.这种纵向驱动模式下的应力阻抗效应,相比其他获得应力阻抗效应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刘均东,张万里,彭斌[5](2010)在《FeCoSiB/Cu/FeCoSiB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柔性Kapton基片上制备了叁明治结构的FeCoSiB/Cu/FeCoSiB多层膜,研究了多层膜的交流阻抗随外加应力变化的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叁明治结构多层膜的阻抗随外加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应力阻抗效应随中间导电层厚度以及铁磁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应力阻抗效应也与测试频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0年12期)

张延松,丁昂,钱坤明,纪松[6](2010)在《应力退火下CoFeVSiB非晶薄带巨应力阻抗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快淬法制备CoFeVSiB非晶薄带,研究应力等温退火处理工艺对材料巨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应力退火工艺能有效增大应力阻抗变化率,零应力场下材料的阻抗值大幅降低,同时阻抗值随应力增加而急剧增大,存在一个峰值,80 MPa拉应力、300℃退火处理时材料的最高阻抗变化率ΔZ/Zσ=0%达到258%,灵敏度SGF达到13.0%/MPa。(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刘均东[7](2010)在《铁磁/金属/铁磁叁明治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态铁磁合金薄膜在外加应力作用下,阻抗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应力阻抗效应,这种特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应力/应变传感器中,因此对非晶态铁磁合金薄膜应力阻抗效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由于“铁磁/金属/铁磁”叁明治多层膜表现出了比单层铁磁薄膜更为明显的应力阻抗效应,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对“铁磁/金属/铁磁”叁明治结构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建立了“铁磁/金属/铁磁”叁明治结构多层膜应力阻抗效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求解Maxwell方程,得到了多层膜阻抗与其结构、铁磁层磁导率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求解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推导出铁磁薄膜磁导率与外加应力的关系。通过铁磁层的高频磁导率将多层膜的阻抗与外加应力联系起来,给出了多层膜的应力阻抗表达式,研究了多层膜的结构参数和材料物理参数对“铁磁/金属/铁磁”多层膜阻抗以及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铁磁层和导电层的厚度都会增强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提高中间金属层的电导率也可以提高应力阻抗效应。铁磁层采用高饱和磁化强度的材料可以增加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随着测试频率升高,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先增加后降低,存在一个最佳的频率区间,在此频率区间内,应力阻抗效应变化不大,且具有较高的应力阻抗效应。实验上,采用磁控溅射法在Kapton基片上制备了FeCoSiB/Cu/FeCoSiB叁明治结构多层膜,测试了不同外加应力作用下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结果表明,铁磁层和中间导电层厚度的增加都会增强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当FeCoSiB铁磁层厚度保持1μm,Cu层厚度从0.25μm增加到1μm时,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从0.3%增加到20.5%。当Cu层厚度为0.25μm,FeCoSiB铁磁层厚度从0.5μm增加至1.5μm时,多层膜应力阻抗效应从0.5%增加到8.6%。中间导电层采用不同电导率的金属会导致不同大小的应力阻抗效应。当中间导电层材料分别为相同厚度的Cu和Ag时,在基片末端位移1mm范围内,应力阻抗效应分别可达3.1%和13.3%。FeCoSiB/Cu/FeCoSiB多层膜样品的应力阻抗效应随测试频率增加先增大后降低,当测试频率为1MHz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应力阻抗效应。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本文还采用光刻和剥离工艺在Kapton基片上制备了大小为3mm×4mm的FeCoSiB/Cu/FeCoSiB多层膜应变片,测试结果表明,当应变片的应变从990ppm增加到2700ppm时,其阻抗从118.7?增加至140.3?,相对阻抗变化达到18.2%,应变灵敏系数大于100,且在990ppm-2700ppm应变范围内,阻抗随应变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线性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尹世忠,李印峰,孙会元[8](2009)在《软磁纳米晶丝的巨应力阻抗和巨扭矩阻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频率f=1MHz和纵向直流磁场H=0~±11.2kA/m下,分别测量了Fe73.5Cu1Nb3Si13.5B9纳米晶丝(由非晶退火而得)在外加应力(σ=0~157MPa)及扭矩(ξ=0~62.8rad/m)作用下的磁阻抗效应分别为-35%和-66%。基于感生磁弹性各向异性的概念,对应力阻抗效应和扭矩阻抗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阻抗随应力和扭矩的改变可由感生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白钰[9](2009)在《基于巨应力阻抗效应的加速度计若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应力阻抗(Giant Stress-impedance,简称GSI)效应是继巨磁阻抗(GMI)效应之后,在软磁材料领域发现的又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特殊物理现象。GSI效应是指被高频信号激励的某种非晶态合金,当其受到外应力作用时,它的阻抗值会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利用软磁合金的GSI效应开发新型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尺寸小、响应快、功耗低等优点。加速度计是惯性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GSI效应研制新型加速度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研究了基于GSI效应的加速度计的若干技术:巨应力阻抗效应的理论分析、GSI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GSI加速度计调理电路设计等叁方面内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GSI效应的产生机理,介绍了非晶态合金材料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影响GSI效应的因素,选择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粉/硅橡胶复合薄膜作为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基于GSI效应的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设计适合该类型加速度计的结构,用ANSYS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另外,设计了传感器的调理电路,包括驱动信号电路、检波电路、滤波电路、放大电路等,利用OrCAD/Pspice对电路进行了验证和优化,利用Altium Designer 6设计原理图和PCB,所有电路均调试成功。通过标定实验数据,分析了基于复合薄膜材料GSI效应的加速度计的静态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一定量程范围内线性度较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各种低g值加速度检测领域。(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鲍丙豪,张金卫,张琳[10](2009)在《弯曲应变下Co_(66)Fe_4Cr_2Si_(12)B_(16)非晶态合金带应力阻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具有负磁致伸缩系数的Co66Fe4Cr2Si12B16非晶合金带在制备态下及经脉冲电流退火下的应力阻抗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为50mm的非晶带,在仅5mm挠度的弯曲应变作用下材料可显示显着的应力阻抗效应,输出电压幅值变化率大于40%。非晶材料经电流密度为35A/mm2,频率为2Hz,持续时间为30s的脉冲电流退火处理后,可改善应力阻抗效应灵敏度。该非晶材料受张应力作用时阻抗减小,受压应力作用时阻抗增大,弯曲应变下的应力阻抗效应可用于制作具有高应变因子的力传感器及新型智能材料。(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FeCuNbSiB非晶粉体/IIR复合薄膜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该材料在固定测试频率为1KHz下的拉伸和压缩应力阻抗效应。其中压缩速度为0.01mm/s,压缩最大应力为1MPa;拉伸速度为0.05mm/s,拉伸最大应力为2.4MPa。同时,将2种测试过程在每隔50s时间,计算一个等效的拟合点,并将这些等效拟合点进行曲线拟合,获得相应的拟合曲线。接着我们又对拉伸应力阻抗及压缩应力阻抗等效拟合曲线经行求导处理,得出相应的能够表征应力阻抗的敏感性的函数Z’(σ)。试验结果表明:拉伸过程阻抗随着应力增大而降低,压缩过程阻抗随着应力增大而增大。由于该复合薄膜的基体是丁基橡胶,适合于微小应力敏感的测试。而压缩应力阻抗方面,其耐压强度相对耐拉强度大很多,论文中只讨论了压应力范围为0~1MPa的压应力阻抗效应。在微应力条件下,压应力阻抗敏感性能不及拉伸应力阻抗。而在大应力下其应力敏感特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Fe_(73.5)CulNb_(1.5)Si_(13.5)B_9Mo_(1.5)粉体/硅橡胶复合薄膜与Fe_(73.5)CulNb_3Si_(13.5)B_9非晶薄膜层状结构的微应力阻抗效应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

[2].付远,朱正吼,乔宝英.FeCuNbSiB非晶粉体/IIR复合薄膜的拉伸及压缩应力阻抗效应[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

[3].苏飞,王晓艳,梁伟,李伟佳.非晶铁磁纤维应力阻抗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3

[4].李文忠,郑建龙,马云,何佳,方允樟.退火工艺对Fe基薄带纵向驱动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刘均东,张万里,彭斌.FeCoSiB/Cu/FeCoSiB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研究[J].材料导报.2010

[6].张延松,丁昂,钱坤明,纪松.应力退火下CoFeVSiB非晶薄带巨应力阻抗效应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

[7].刘均东.铁磁/金属/铁磁叁明治多层膜的应力阻抗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8].尹世忠,李印峰,孙会元.软磁纳米晶丝的巨应力阻抗和巨扭矩阻抗效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白钰.基于巨应力阻抗效应的加速度计若干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10].鲍丙豪,张金卫,张琳.弯曲应变下Co_(66)Fe_4Cr_2Si_(12)B_(16)非晶态合金带应力阻抗效应[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

标签:;  ;  ;  ;  

巨应力阻抗效应论文-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