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氮储量论文-胡懿凯,徐耀文,薛春泉,罗勇,廖宝文

土壤碳氮储量论文-胡懿凯,徐耀文,薛春泉,罗勇,廖宝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碳氮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瓣海桑,生物量,碳储量,有机碳

土壤碳氮储量论文文献综述

胡懿凯,徐耀文,薛春泉,罗勇,廖宝文[1](2019)在《广东省无瓣海桑和林地土壤碳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广东省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林地土壤的碳储量,为开展广东省红树林生物量为基础的碳汇调查与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开展全国红树林碳汇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方法】以无瓣海桑及林地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的无瓣海桑生物量模型,对比研究10个地区的无瓣海桑与林地土壤碳储量。【结果】无瓣海桑生物量模型为W=0.033(D_2H)~(1.002),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广东省无瓣海桑林的总面积为1 724.12 hm~2,总碳储量为536 801.09 t,植被碳密度为50.81 t·hm~(-2),土壤碳密度为260.54 t·hm~(-2),总碳密度为311.35 t·hm~(-2),植被碳密度为总碳密度的16.32%,土壤碳密度为总碳密度的83.68%。10个地区无瓣海桑林总碳储量依次为:深圳2 790.65 t<潮州3 088.34 t<惠州10 479.30 t<江门13 800.58 t<茂名17 116.43 t<湛江55 610.15 t<中山58 562.90 t<汕头66 498.62 t<广州134 938.18 t<珠海173 915.93 t。【结论】广东省无瓣海桑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土壤层,不同地区的立地条件不同,其土壤碳储量及植被碳储量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龙,张雨鉴,宋娅丽[2](2019)在《区域尺度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及人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研究方法不统一是造成不同学者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结果不同的主导因素,所得结果必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区域尺度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中的估测方法及人为影响因素,为寻求统一的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特征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土层厚度、研究方法,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中各环节数据的准确性,增加必要的实测数据,提高精度;同时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图像数据处理等技术,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壤实测值、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数据库。在研究中应注重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使得碳储量的估算更加注重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变化机理。(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贾黎黎,朱鑫,赵艺,李婷婷[3](2019)在《雷州半岛土壤碳储量及其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全球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雷州半岛土壤全碳和有机碳数据。土壤碳储量计算结果显示雷州半岛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特征如下:表层(0~0.2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41×10~7t,碳密度为3.39 kg/m~2;中层(0~1.0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57×10~8t,碳密度为12.08 kg/m~2;深层(0~1.8 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31×10~8t,碳密度为17.74 kg/m~2。雷州半岛土壤碳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33年间雷州半岛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26.81%,其增加趋势及强度在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农用地和林地这两种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改变是影响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19年03期)

王荔,曾辉,张扬建,赵广,陈宁[4](2019)在《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泛第叁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青藏高原土壤碳作为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研究,比较不同研究的土壤碳储量估算结果,以固有因子和变化因子两类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土壤碳储量时空分异规律。从估算模型和方法看,CENTURY和TEM模型综合考虑了影响土壤碳储量的多种机理过程,结果可信度高于EVI、NDVI模型以及插值估算法。青藏高原草地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储量约10 Pg C(1 Pg=10~(15)g)。高原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0~200 cm)约16.5 Pg C,土壤无机碳储量(0~100 cm)约14 Pg C。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沿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而关于变化因子对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的作用规律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此外,采样点选择、数据源选择、估算深度以及估算方法等影响了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估算结果的精确性。未来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研究应建立土壤碳储量估算标准来提高结果的可比性;同时增大采样区、采样量以及采样深度并保障采样周期的时间连贯性等,有效减少土壤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廖李容,王杰,张超,刘国彬,宋籽霖[5](2019)在《禁牧对半干旱草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氮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云雾山不同禁牧(0、7、18、27和35年)草地为对象,研究禁牧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nifH、amoA-AOA、amoA-AOB、narG、nirK、nirS和nosZ)丰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与土壤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禁牧35年提高了nifH和amoA-AOB的基因丰度,分别增加了67.8%和17.6%;禁牧降低了nirK基因丰度.表层土壤(0~10 cm)nifH、narG和nirS基因丰度显着高于深层土壤(20~40和40~60 cm),表明nifH、narG和nirS基因具有表聚效应.禁牧提高了土壤氮储量,在27年时0~60 cm土层土壤氮储量最高(20.96 mg·hm~(-2)),说明27年可能为最适禁牧年限.nifH、amo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与氮储量具有显着线性关系,表明含有这些基因的微生物对于提高土壤氮储量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全氮、容重以及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基因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土壤氮循环过程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智超,张勇强,宋立国,厚凌宇,孙启武[6](2019)在《江西大岗山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大岗山5种林龄(6、15、25、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碳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龄林阶段碳氮储量最高。各林龄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幼龄林85.38 t·hm-2,过熟林79.77 t·hm-2,成熟林71.62 t·hm-2,中龄林62.30 t·hm-2,近熟林60.97 t·hm-2。各林龄氮储量分别为:幼龄林5.83 t·hm-2,过熟林5.50 t·hm-2,成熟林5.47 t·hm-2,近熟林5.10 t·hm-2,中龄林4.62 t·hm-2。碳氮储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合理管理以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余明,郑新颖,薛立[7](2019)在《火力楠林地土壤碳和养分储量垂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10年生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人工林不同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及养分储量进行研究,以了解火力楠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和土壤养分状况。【方法】在各标准地内用五点取样法,沿土壤剖面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和速效K的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储量和养分储量。【结果】林分土壤呈酸性(pH3.54~3.79)。火力楠林地的土壤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火力楠林地各层土壤的全P和全K含量差异不显着,全N、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下降的趋势。火力楠林地0~100 cm土壤的碳储量为259.26 t·hm~(-2),N、P和K储量分别为21.50、7.47和209.42 t·hm~(-2)。此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层土壤的碳储量以及P、K储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火力楠林地的土壤碳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火力楠林地土壤具有较好的碳汇潜能和改良土壤的能力。深层土壤的碳储量以及P、K储量大于表层土壤,说明表层土壤的固碳能力较低且淋溶侵蚀较为严重。在今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表层的固碳能力。(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文辉,张永超,梁国玲,秦燕[8](2019)在《高寒区不同农艺措施对燕麦人工草地各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与碳氮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混播比例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比的影响,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固碳、固氮能力研究和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叁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_(16)(4~5)]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和碳氮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0~50cm和0~30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抽穗期最高;30~50cm土层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规律,乳熟期最高;牧草收获后一个月的土壤碳、氮储量均显着高于牧草生长季。施肥对0~50cm土层碳氮比(C/N)的影响显着。各土层平均C/N分别以青海甜燕麦、施有机肥和燕麦单播下最高。0~50cm土层C/N在抽穗期和乳熟期最高,分别为15.46和15.49;各土层C/N随土层的加深呈"先增后降"变化,以20~30cm土层的C/N最高,达19.14。(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萌萌[9](2019)在《陕西黄土台塬近叁十年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范围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对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当地环境的生态效应至关重要。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核心问题。根据土壤样点和土地利用数据,本文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叁十年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关系;研究了近叁十年耕地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以及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如下:(1)近叁十年黄土台塬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气温、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在P<0.001水平上相关性显着,与降水在P<0.05水平上显着相关。(2)1985–2015年有机碳密度随气温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高程679–779 m、坡度10–20°范围达到最大值。大多数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和储量随时间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黑垆土有机碳密度增加最大(1.59 kg/m~2),黄绵土储量增量最多(5.64×10~6 t);不同土地利用有机碳密度和储量随时间延长也呈增加趋势,林草地有机碳密度增加量明显大于耕地。(3)退耕还林政策加快了土地利用转换速度,1985–2006、2006–2015年耕地的转化率分别为2.81%和17.89%。近叁十年不同年份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1985年为1.73 kg/m~2,2006年较之增加8.09%,2015年较2006年增加36.36%。(4)1985–2006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9 429.87 km~2和272.41 km~2,表层土壤增加的碳储量分别为927.93×10~6 kg和33.8×10~6 kg。2006–2015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8 119.04 km~2和1 768.47 km~2,表层土壤碳储量增加值分别为3 132.79×10~6 kg和1 198.99×10~6 kg。(5)1985–2006年,用地类型保持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12 011.65 km~2和774.33 km~2,增加的碳储量分别为1 406.02×10~6 kg和14.29×10~6 kg。2006–2015年,用地类型保持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9 376.13 km~2和3 400.52 km~2,增加的碳储量分别为3 836.77×10~6 kg和1 316.64×10~6 kg。用地类型转变为林、草地,有利于表层土壤碳汇的形成;转变为耕地、居民工矿用地等造成了表层有机碳的释放。(6)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上升或下降的临界值不同,西安最大,为3.04 kg/m~2;铜川最低,为2.09 kg/m~2。对于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而言,西安台塬最高,为3.04 kg/m~2;铜川台塬最低,为2.09 kg/m~2。整个黄土台塬的饱和水平为2.71 kg/m~2。从总固碳潜力来说,渭南最高,为6.20 Tg;铜川最低,为0.12 Tg。从单位面积固碳潜力看,宝鸡最高,为1.05 kg/m~2;西安、渭南、咸阳依次,铜川最低,为0.41 kg/m~2。黄土台塬五个地市土壤均为碳汇,估算可知黄土台塬区固碳潜力为12.37 Tg。(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10](2019)在《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林型、林龄以及环境因子(海拔)的差异,至今对于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估算依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估算了青海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海拔3100—3400 m达到最大34.33 kg/m~2;氮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范围为1.39—2.93 kg/m~2。2)在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范围分别为3.84—4.63 kg/m~2、0.22—0.27 kg/m~2。3)青海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1098.70 Tg,氮储量为61.78 Tg。4)海拔与氮含量和密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P<0.01)。土层深度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密度、氮密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P<0.01)。说明海拔和土层是影响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的关键因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土壤碳氮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研究方法不统一是造成不同学者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结果不同的主导因素,所得结果必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区域尺度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中的估测方法及人为影响因素,为寻求统一的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特征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土层厚度、研究方法,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中各环节数据的准确性,增加必要的实测数据,提高精度;同时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图像数据处理等技术,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壤实测值、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数据库。在研究中应注重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使得碳储量的估算更加注重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变化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碳氮储量论文参考文献

[1].胡懿凯,徐耀文,薛春泉,罗勇,廖宝文.广东省无瓣海桑和林地土壤碳储量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李晓龙,张雨鉴,宋娅丽.区域尺度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及人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9

[3].贾黎黎,朱鑫,赵艺,李婷婷.雷州半岛土壤碳储量及其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9

[4].王荔,曾辉,张扬建,赵广,陈宁.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9

[5].廖李容,王杰,张超,刘国彬,宋籽霖.禁牧对半干旱草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氮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李智超,张勇强,宋立国,厚凌宇,孙启武.江西大岗山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7].余明,郑新颖,薛立.火力楠林地土壤碳和养分储量垂直分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8].刘文辉,张永超,梁国玲,秦燕.高寒区不同农艺措施对燕麦人工草地各生育期土壤碳氮储量与碳氮比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9].张萌萌.陕西黄土台塬近叁十年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土壤碳氮储量论文-胡懿凯,徐耀文,薛春泉,罗勇,廖宝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