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裂缝论文-王宗强,方光秀,方晓俊

破坏裂缝论文-王宗强,方光秀,方晓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破坏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裂缝,破坏形态

破坏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王宗强,方光秀,方晓俊[1](2019)在《清水再生混凝土梁的裂缝和破坏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四点弯曲的加载方法,对6根不同再生粗骨料和粉煤灰取代率的清水再生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取代率对梁的裂缝和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再生粗骨料取代部分天然粗骨料,对梁的抗拉性能具有降低作用;而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对梁的抗拉性能具有提高作用;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40%、粉煤灰取代率为30%时,清水混凝土梁相比普通混凝土梁,其极限承载力仅降低2. 38%,为最佳取代率。(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胡志平,张丹,张亚国,王少卿,李芳涛[2](2019)在《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斜穿活动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制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区地裂缝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物理模型试验得到上、下盘相对错动情况下结构周边围岩土压力及结构应力、变形规律和宏观破坏现象,论述地下综合管廊45°斜穿地裂缝时的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错动量的不断增大,上盘中管廊结构顶部纵向与土体的接触压力明显增加,下盘中明显减小;至于结构顶部横向与土体的接触压力,地裂缝与结构轴线相交处土压力较大,两边土压力较小;混凝土表面纵向裂缝主要分布在下盘区2.9D~5.1D(D=0.277 m)范围内,环向裂缝主要分布于下盘区0.9D范围内,下盘结构变形程度高于上盘结构;地下综合管廊在45°斜穿地裂缝时其变形不对称,结构处于扭转、弯曲、剪切的复杂应力状态,结构的受力形式属于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下综合管廊斜穿地裂缝时的结构设计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川昆,何川,王士民,马杲宇,郭文琦[3](2019)在《裂缝长度对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破坏模式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国内某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工程,采用相似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盾构隧道管片的声发射数据、管片衬砌位移及破坏过程素描等数据的分析,研究不同裂缝长度条件下管片衬砌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及其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裂缝的存在降低了结构整体刚度,裂缝长度对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具有显着影响,1/3幅宽是裂缝长度对管片衬砌结构力学性能影响的分界点;当裂缝长度大于1/3幅宽时,随裂缝长度增加,相同荷载条件下管片椭圆扁平率急剧增大,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逐渐降低,结构的失稳破坏趋于突发性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树国[4](2019)在《孙家排灌站裂缝破坏现状及化学灌浆修补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家排灌站出现的混凝土散渗、裂缝、伸缩缝、结构缝渗漏及缺陷,在汛期极易造成严重的渗漏、形成管涌,对工程和大堤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适宜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修补和防护处理,通过采用化学灌浆方法进行处理,可使孙家排灌站在汛期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保证农田灌溉不受其旱涝灾害的影响,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浩[5](2019)在《河北隆尧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表变形破坏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隆尧地裂缝的发育及活动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且其活动强度和灾害影响程度仍在逐年加剧,因此有必要对其发育特征及地表破坏形式予以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以便指导地裂缝发育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探槽开挖的基础上,结合钻探工程、地表形变监测等工作成果,对隆尧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几何运动特征和其对建筑物的形变破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法二维数值模型,分析断层基岩错动下引发的上覆不同类型土层的变形与破裂特征。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位于山西断隆和华北断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部的宁晋断凸南部与南和断凸北部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内包括隆尧断裂在内的活动断层达十数条,而地震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区内的断裂现代构造活动强烈;研究区属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区,岩性以卵砾石、中砂为主,透水性良好。而正是在此水文地质条件下,伴随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强,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进而引起地面沉降,加速了地裂缝的发育。2、野外实地调查表明,隆尧地裂缝累积长度约35km,根据地裂缝的展布特征和出露情况可分为叁段:1)地裂缝西段,由周村沿近EW向延伸至虎中,长12.7km,地表出露连续。该段地裂缝具有正断兼左旋走滑运动特征,野外最大垂直错动量为30cm,最大张开量为20cm,最大走滑位移为10cm;2)中段地裂缝,由尧家庄近EW向延伸至东店马后,再折向NE60°延伸至开河村南,长10.6km,地表出露相对连续。该段地裂缝在东店马以西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在东店马以东具有右旋走滑特征。该地裂缝段野外最大垂直错动量20cm,最大水平张开量15cm,最大走滑位移量8cm;3)东段地裂缝,由任村起NE60°延伸至毛儿寨村东,长约11.5km,地表出露不明显;且多以塌陷坑形式呈串珠状沿地裂缝带展布;地裂缝地表目前尚没有确定其具体位移运动量。3、探槽工程揭露及钻探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在剖面上可以显示出如下基本特征:地裂缝活动具有同沉积特征,裂缝剖面南倾,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断距亦随之增加,同时上盘地层厚度较下盘有明显增加,证明隆尧地裂缝是由深部断裂持续活动向上扩展形成的;定量计算典型地层走滑位移量发现,西店子探槽近地表左旋走滑位移量8cm,东店马探槽近地表地层的右旋走滑位移量7.5cm;东段地裂缝地面之下10m以内范围,裂缝面两侧地层错动不明显,表明近期活动强度弱,10m以下裂缝面两侧地层断距有两次明显的突变特征,表明该段地裂缝活动具有不均一性,与发震断层的粘滑特征极为相似。4、对地表建筑物破坏特征的调查发现:研究区内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方式、破坏类型与地裂缝发育位置及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正向弯剪破坏模式、上下盘错动模式、悬空破坏模式、水平走滑剪切破坏模式。5、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浅部地层以水平拉应力为主,而深部地层以在垂直压应力为主;断裂深部地层在压应力的环境中会发生正断倾滑运动,在浅部土体的拉张变形的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裂缝的发育;2)正断作用下,上覆粘土层与砂土层的破裂扩展过程与形式不同:其中,正断错动过程中,引发上覆粘土的变形可以分为裂缝向上扩展、地表土体开裂、反倾裂缝形成和裂缝贯通四个阶段;而正断错动过程中,引发引发上覆砂土的变形可以分为裂缝向上扩展、反倾向裂缝的扩展、直立裂缝的扩展和裂缝的扩张四个阶段。(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万阳[6](2019)在《河北隆尧地裂缝活动下建筑物墙体破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隆尧地裂缝的发育,造成跨地裂缝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并已危及到当地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因此,探究地裂缝活动下其上覆建筑物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建筑物灾害治理及工程建设中的灾害设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进一步调查,分析了隆尧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形式、破坏特征与破坏机理,概化了区内跨地裂缝建筑物破坏模式,总结了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探究地裂缝斜角度穿越建筑物时的墙体变形破坏响应,以及不同基础形式下上部结构的抗裂能力。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与结论:1、隆尧地裂缝带的地表延伸长度已扩展到35km,根据出露及走向情况可分为叁个段落。其中,西段长约11.5km,整体近东西向连续展布,且具有左旋走滑的特征。地裂缝在地表最大开裂宽度约20cm,最大垂直错距约30c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10cm;中段整体上分为南北两条地裂缝,北部裂缝长约1.2km,走向北东80°,南部地裂缝长约11.8km,走向由近东西向折为北东60°。地裂缝在地表最大开裂宽度约15cm,最大垂直错距约20c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8cm;东段长约11.5km,呈北东60°走向断续展布,并具有正断右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地裂缝在地表最大开裂宽度约30cm,垂直错动不明显,最大走滑位移达6cm。剖面上,探槽揭露出地裂缝具有“多分支、多期次”的特点,且具有同沉积破裂活动属性,反映出断层活动、沉积作用与裂缝活动具有统一的构造背景,受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2、隆尧地裂缝具有典型的“叁向”运动特征。其中,以垂直错动位移为最大,水平拉张次之、水平扭动最弱,叁者的比值大约为:1:0.26:0.15。此外,地裂缝的活动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总体来看,西段活动最强,中段次之、东段最弱。其中,西段地裂缝的垂直位错速率约4.5cm/a,水平张拉速率约1.2cm/a,左旋走滑速率约0.6cm/a;中段地裂缝的垂直位错速率约3.5cm/a,水平张拉速率约0.9cm/a,左旋走滑速率约0.5cm/a;东段地裂缝活动较弱且断续分布,仅偶尔可见串珠状展布的塌陷坑,不易推算其活动速率。3、在地裂缝的“叁向”运动影响下,横跨裂缝的上部建筑物墙体以“弯、剪、扭”的组合受力形式为主,这种受力模式使得房屋建筑发生不同形式的开裂及“翘曲”变形。4、地裂缝活动带对建筑物破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裂缝活动方式与强度、裂缝带影响范围、带内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建筑物与地裂缝的位置交切关系等因素。其中,地裂缝活动方式与强度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动力因素;裂缝带影响范围是影响建筑物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裂缝带内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是加剧建筑物破坏的影响因素;与地裂缝的位置交切关系是影响建筑物破坏形式的直接因素。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穿越房屋基础时,墙体的变形破坏起始于墙体与下部裂缝相交位置处,并以斜裂缝的方式向上递进扩展,其倾向与地裂缝倾向相反。总体来看,当地裂缝穿越房屋时,房屋“前、后”墙体的破坏方式与破坏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于前墙的变形破坏,后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且随着裂缝走向与房屋交切角的增大,这种滞后效应逐渐减弱。此外,除了主墙(前、后墙)明显的变形破坏以外,其侧墙墙趾处也出现相应的塑性应变区,且随着裂缝走向与房屋交切角的增大,侧墙的塑性区逐渐减小。相比于筏板基础,条形基础的建筑物破坏更加严重,因此对横跨地裂缝的建筑物来说,采用筏板基础要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清照[7](2019)在《地裂缝对机场建(构)筑物的变形破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是一种由内外地质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缓慢的渐进性地质灾害,这种灾害会给地面以及建筑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构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也限制了人类的工程活动。近年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在使用期间,也发现了严重的地裂缝灾害,已影响到了T2航站楼的正常使用和飞机运行安全。因此查明该区域地裂缝的活动特征以及地裂缝对首都机场的影响机制,解决机场地裂缝的工程危害尤为重要。本文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和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以首都机场地裂缝为研究背景,首先介绍了北京地区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并现场调查了首都国际机场的地裂缝灾害情况。然后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模拟地裂缝的活动,重点研究了地裂缝对T2到T3航站楼之间地下巷道结构以及地表跑道和盖板的影响,揭示了地裂缝作用下地表的沉降规律、地层的应力变化规律、巷道衬砌的受力变形规律以及地裂缝对地表跑道和地下巷道的影响及破坏范围,为机场治理地裂缝灾害提供了依据。最后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地裂缝与巷道结构及地表跑道和盖板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结构及跑道、盖板在地裂缝活动的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情况,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模型试验进行了优化与补充。本文研究成果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地裂缝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它地区工程建设中地裂缝的防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30)

赵高博,郭文兵,娄高中,马志宝[8](2019)在《基于覆岩破坏传递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及导水裂缝带高度对于水体下采煤、保水采煤等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传递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传递发育阶段和终止阶段;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上覆岩层悬空完整和悬伸稳定力学模型,提出以极限悬空距和极限悬伸距为判据用于判断每层岩层破坏情况,得出了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覆岩破坏传递模型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预计的导水裂缝带高度(158.8 m)与实测结果(150~170 m)吻合较好,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万阳,马润勇,王林清,常江,王志浩[9](2019)在《河北隆尧跨地裂缝建筑物破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调查,隆尧地裂缝具有正断拉张,左旋错动的特征,且造成跨地裂缝建筑物的严重破坏。本文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叁维数值模型,在总结墙体破坏力学机理的基础上,探究地裂缝以不同角度穿越建筑物时墙体的变形特征以及破坏方式。结果表明:当地裂缝以不同角度穿越建筑物时,建筑物"前后"墙体的破坏方式与特征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后墙的破坏范围大于前墙,但其变形破坏滞后于前墙;伴随地裂缝的持续活动,侧墙墙趾处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影响破坏,且滞后于主墙。随着地裂缝与建筑物夹角的增大,侧墙的变形破坏程度逐渐减小,而主墙的变形破坏越来越集中于二者相交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崇林,雷孝章,符文熹,叶飞[10](2019)在《含贯通裂缝的软弱夹层受水力冲刷破坏的水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流对含贯通裂缝软弱夹层的冲刷效应,对含贯通裂缝的软弱夹层建立了无限延伸的径流-渗流耦合水力冲刷模型。该模型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裂缝通道中的裂缝水流,用Brinkman-extended Darcy方程描述软弱夹层中岩土体渗流,然后根据不同介质交界面处流速相等及剪应力连续的边界条件来推求各个介质中的流速分布。根据土颗粒起动破坏时的流速与土颗粒受力的数学关系,推导出裂缝底部土颗粒起动时的临界起动速度;考虑底部土颗粒受水流冲刷时的摩阻效应,结合径流-渗流耦合水力冲刷模型,得出裂缝通道底部的土颗粒受水流冲刷破坏时的临界水深。分析表明,临界水深随着颗粒的重度和颗粒间的黏聚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裂缝通道的坡度、岩土体的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2期)

破坏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安地区地裂缝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物理模型试验得到上、下盘相对错动情况下结构周边围岩土压力及结构应力、变形规律和宏观破坏现象,论述地下综合管廊45°斜穿地裂缝时的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错动量的不断增大,上盘中管廊结构顶部纵向与土体的接触压力明显增加,下盘中明显减小;至于结构顶部横向与土体的接触压力,地裂缝与结构轴线相交处土压力较大,两边土压力较小;混凝土表面纵向裂缝主要分布在下盘区2.9D~5.1D(D=0.277 m)范围内,环向裂缝主要分布于下盘区0.9D范围内,下盘结构变形程度高于上盘结构;地下综合管廊在45°斜穿地裂缝时其变形不对称,结构处于扭转、弯曲、剪切的复杂应力状态,结构的受力形式属于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下综合管廊斜穿地裂缝时的结构设计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坏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宗强,方光秀,方晓俊.清水再生混凝土梁的裂缝和破坏形态分析[J].山西建筑.2019

[2].胡志平,张丹,张亚国,王少卿,李芳涛.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斜穿活动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制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刘川昆,何川,王士民,马杲宇,郭文琦.裂缝长度对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破坏模式模型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董树国.孙家排灌站裂缝破坏现状及化学灌浆修补工艺探讨[J].地下水.2019

[5].王志浩.河北隆尧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表变形破坏形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9

[6].万阳.河北隆尧地裂缝活动下建筑物墙体破坏特征分析[D].长安大学.2019

[7].李清照.地裂缝对机场建(构)筑物的变形破坏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9

[8].赵高博,郭文兵,娄高中,马志宝.基于覆岩破坏传递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9].万阳,马润勇,王林清,常江,王志浩.河北隆尧跨地裂缝建筑物破坏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10].朱崇林,雷孝章,符文熹,叶飞.含贯通裂缝的软弱夹层受水力冲刷破坏的水深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标签:;  ;  ;  ;  

破坏裂缝论文-王宗强,方光秀,方晓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