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根瘤蚜论文-宋雅琴,彭浩民,郑远桥,娄兵海,李善菊

葡萄根瘤蚜论文-宋雅琴,彭浩民,郑远桥,娄兵海,李善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根瘤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葡萄,葡萄根瘤蚜,田间防治

葡萄根瘤蚜论文文献综述

宋雅琴,彭浩民,郑远桥,娄兵海,李善菊[1](2019)在《6种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田间防治效果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是葡萄生产上毁灭性的害虫,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控药剂是十分必要的。试验通过6种药剂在田间灌根处理得出,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吡丙醚、噻虫嗪和辛硫磷对葡萄根瘤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使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园艺》期刊2019年01期)

赵青,杜远鹏,翟衡[2](2018)在《葡萄根瘤蚜侵染对葡萄新根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0Ru’‘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一年生盆栽苗为试材,测定根瘤蚜侵染后新根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根瘤蚜的侵染能诱导葡萄新根内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升高。抗性砧木‘140Ru’被根瘤蚜侵染后,PAL、PPO和SOD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敏感品种‘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新根被侵染后总酚、木质素的积累量增加,‘140Ru’中积累量显着高于栽培品种,与根瘤蚜抗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7和0.841。(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8年03期)

赵晶晶[3](2018)在《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蛋白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属于半翅目Hemiptera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是为害我国葡萄生产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其幼虫和成虫均可吸取寄主植物汁液,形成叶瘿和根瘤。目前在我国主要以根瘤型危害为主,危害发生时可造成葡萄根系腐烂,严重时甚至死亡。对于生活在土壤中的葡萄根瘤蚜,嗅觉在其寻找和定位寄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嗅觉相关蛋白参与昆虫外围嗅觉活动,是昆虫嗅觉活动的分子基础。因此,对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解析有助于掌握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害虫嗅觉干扰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分析葡萄根瘤蚜转录组,鉴定获得了27个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基因克隆。并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根瘤蚜头部高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蛋白纯化、荧光竞争结合和免疫荧光定位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葡萄根瘤蚜触角、口器超微结构观察及感器鉴定为了揭示嗅觉相关蛋白在感器中的定位,通过扫描电镜对该虫触角和口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触角柄节着生2个毛形感器,梗节着生2个毛形感器和一个钟形感器,鞭节着生7个毛形感器(端部5个,近端部2个)和1个原生感觉圈,其中原生感觉圈内着生1个大型板形感器和4个腔锥形感器。口器上唇具3个毛形感器,下唇分为4节,腹面有一条纵向的下唇沟,下唇沟两侧对称分布10对毛形感器,下唇端部分布有6对锥形感器,口针束由1对上颚口针和1对下颚口针嵌合组成,下颚口针外表面光滑,内表面有食物道和唾液道,在端部愈合形成共同通道。2、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基因鉴定通过分析葡萄根瘤蚜转录组,鉴定获得了27个嗅觉相关基因,分别为7个OBPs、7个CSPs、4个ORs、1个SNMPs以及8个GSTs。其中DviOBPs氨基酸序列包括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对二硫键,分别属于传统OBPs和Plus-C OBPs家族;DviCSPs包括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2对二硫键,对蛋白形成特定空间结构有重要作用;DviORs中的DviORco和DviOR12均含有7个跨膜区域,DviOR19和DviOR43含有6个跨膜区域;DviSNMP1氨基酸序列的两端各含有1个跨膜区域;鉴定获得8个DviGSTs,包括7个胞质体GSTs和一个微粒体GSTs,其中7个胞质体GSTs分别为DviGSTd1、DviGSTd2、DviGSTt1、DviGSTo1、DviGSTs1、DviGSTs2和DviGSTs3,分属于四个不同的家族,即Delta、Theta、Omega和Sigma,1个微粒体GSTs为DviGSTm,包含叁个跨膜区域和一段保守的序列。根据已获得的葡萄根瘤蚜27个不同家族嗅觉基因分别与其它昆虫相应家族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葡萄根瘤蚜各家族基因与其它昆虫相应家族基因均有较近亲缘关系。通过sRT-PCR技术研究各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DviOBP1在头部有特异性的表达,DviOBP6、DviOBP7和DviSNMP1在头部的表达比在身体中多,而DviOBP2、DviGSTo1和DviGSTs1在身体中的表达比在头部多,其它基因在头部和身体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葡萄根瘤蚜外围嗅觉系统的结合底物测定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寄主植物中的易感品种巨峰葡萄根系挥发物进行测定,筛选获得包括醛类(5种)、萜烯类(14种)、醇类(12种)、烷类(11种)、酯类(5种)和其它(4种)共51种挥发物。4、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通过质粒提取、双酶切、连接和转化等技术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DviOBP1、pET-28a(+)/DviOBP3、pET-28a(+)/DviOBP6、pET-28a(+)/DviCSP2和pET-28a(+)/DviCSP5,经IPTG诱导表达及Ni柱纯化,最终获得了可溶性目的蛋白DviCSP2和DviCSP5,采用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法测定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浓度,分别为17.53μM和20.22μM。5、葡萄根瘤蚜化学感受蛋白与底物的竞争结合能力测定选取19种葡萄根系挥发物为配基,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重组蛋白DviCSP2和DviCSP5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DviCSP2可与亚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桉油精和莰烯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68.40、222.19、351.94和349.00μM;DviCSP5除可与亚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桉油精和莰烯结合外,还可与己醛、芳樟醇、异辛醇和苯甲醇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27.36、21.57、22.62、70.04、91.06、14.44、72.52和81.72μM。DviCSP2和DviCSP5对葡萄根瘤蚜识别酯类物质有重要作用,且DviCSP5与配基的结合能力更强。6、葡萄根瘤蚜化学感受蛋白DviCSP5的免疫荧光定位测定将纯化得到的DviCSP5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并成功制备多克隆抗体,对DviCSP5在葡萄根瘤蚜各组织中分布进行整体免疫荧光定位,结果表明:在触角感器中无明显的荧光标记,口器第叁和第四节中的毛形感器被标记,中足端部也有明显的荧光标记,但非感器。化学感受蛋白DviCSP5主要分布于葡萄根瘤蚜口器感器和中足端部淋巴液中,但在触角感器中无明显的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列珍,樊林志[4](2018)在《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是葡萄毁灭性的害虫,也是国际检疫害虫之一。葡萄根瘤蚜主要危害葡萄根部和叶片,依靠吸取葡萄植株内的汁液,在叶片背部形成囊状虫瘿,影响树体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根部形成不同形状的小瘤子,导致受害根部发生肿胀,形成根瘤,之后变色腐烂,甚至造成整个植株腐烂,直至死亡。1葡萄根瘤蚜的危害特点葡萄根瘤蚜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葡萄叶片和根系的汁液,它分叶瘿型和根瘤型两种形态。(本文来源于《河北果树》期刊2018年02期)

宋雅琴,陈爱军,娄兵海,彭浩民,郑远桥[5](2017)在《广西兴安县葡萄根瘤蚜危害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2015年在广西兴安县溶江镇葡萄产区发现。为了了解兴安县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及危害情况,2016~2017年对溶江镇11个村委的葡萄产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9个村委发现有葡萄根瘤蚜的存在,溶江镇葡萄产区受害面积达85.46%;兴安县是广西最大的葡萄产区,95%以上为自根葡萄苗,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对该县葡萄产业危害巨大。(本文来源于《南方园艺》期刊2017年04期)

刘永强[6](2017)在《根域生态调控对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 Grape phylloxera,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起源于北美落基山脉东部,是世界范围内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的成熟为调控土壤环境提供了条件,不同有机物料可调控土壤环境,然而其对葡萄根瘤蚜的间接影响作用还不明确。同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牛膝与葡萄复合种植对葡萄根瘤蚜具有控制作用,其中β-蜕皮甾酮是主要的活性成分,本研究对不同有机物料形成的土壤环境对葡萄根瘤蚜的影响和机理及β-蜕皮甾酮的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β-蜕皮甾酮对葡萄根瘤蚜的亚致死效应表明:β-蜕皮甾酮LC40处理后,成蚜以及总寿命分别为15.23天和37.75天,分别显着低于对照27.50天和50.11天。LC20和LC40剂量下,葡萄根瘤蚜产卵量分别为185.32粒和111.18粒,显着低于对照219.98粒。不同有机物料所培养葡萄根段与其所形成的土壤环境对葡萄根瘤蚜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有机物料所培养的葡萄根段对葡萄根瘤蚜影响如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后,葡萄根瘤蚜成蚜期均显着延长,油茶饼有机肥、猪粪、牛粪、鸡粪、绿肥、烟杆有机肥以及对照成蚜历期分别为27.24 d、27.74 d、25.91 d、27.84 d、25.68 d、26.17 d、24.85 d和20.78 d;油茶饼有机肥、猪粪、牛粪、鸡粪、生物有机肥和绿肥处理均可提高葡萄根瘤蚜的产卵量,各处理以及对照产卵量分别为 247.46、217.00、217.47、208.78、205.53、181.71、162.21。在不同有机物料所形成的土壤环境中,油茶饼有机肥可使葡萄根瘤蚜的若蚜量和成蚜量显着增加。与对照(328.71、216.96、155.29)相比,猪粪(53.07、165.64、77.33)、牛粪(22、86.87、12.6)、鸡粪(5.27、43.13、16.87)、绿肥(46.61、80.22、10.94)形成的土壤环境可降低葡萄根瘤蚜的卵量、若蚜量和成蚜量。不同氮素水平处理所培养根段的离体试验表明,60mg/L处理,可使葡萄根瘤蚜若蚜历期缩短,成蚜历期显着延长,且总寿命和产卵量较高。60mg/L和120mg/L处理葡萄根后,葡萄根瘤蚜内禀增长率(0.18)、周限增长率(1.20)显着高于15mg/L处理(0.12和1.12)。不同钙素水平处理所培养根段的离体试验表明,无钙和低钙处理葡萄根瘤蚜的寿命分别为33.60 d和34.12 d,产卵量分别为66.58和64.73,显着低于正常钙素水平处理的寿命(40.21 d)和产卵量(222.52)。低钙和无钙处理葡萄根后,葡萄根瘤蚜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显着缩短。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复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β-蜕皮甾酮在亚致死剂量下对葡萄根瘤蚜仍有控制作用;不同有机物料所形成的土壤环境对葡萄根瘤蚜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油茶饼有机肥等有利于其种群繁殖,鸡粪等不利于其种群繁殖;不能利用有机物料形成的营养元素多少进行葡萄根瘤蚜调控。本研究为解析不同有机物料及根系化学生态物质β-蜕皮甾酮对葡萄根瘤蚜种群的影响及机理,为利用根域生态调控(复合种植、有机物料)控制葡萄根瘤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7-01)

张玥[7](2017)在《葡萄根瘤蚜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的鉴定与组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是全世界分布的葡萄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生物,以若虫和成虫吸取寄主植物汁液,引起叶瘿或者根瘤,严重危害葡萄生产。嗅觉功能对昆虫寻找寄主、选择栖境、逃避不良环境至关重要。气味结合蛋白(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SPs)等嗅觉蛋白是昆虫嗅觉活动的分子基础。通过研究葡萄根瘤蚜的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可进一步研究葡萄根瘤蚜和寄主植物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葡萄根瘤蚜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据此,本研究利用葡萄根瘤蚜转录组,对葡萄根瘤蚜的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进行了鉴定和序列分析,研究了这些嗅觉蛋白的组织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从葡萄根瘤蚜转录组中鉴定得到7个OBPs和7个CSPs基因。分别提取葡萄根瘤蚜全虫、头部和胸腹部的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全虫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OBPs和CSP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PCR产物经纯化、克隆到PMD-19t克隆载体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我们成功获得了7个葡萄根瘤蚜OBPs(DviOBPs)和7个葡萄根瘤蚜CSPs(DviCSPs)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全长。2.将得到的7个DviOBPs和7个DviCSPs分别与其他蚜虫的OBPs、CSPs进行序列比对。DviOBP1、DviOBP2、DviOBP3、DviOBP4和DviOBP7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Classical家族OBPs;DviOBP5和DviOBP6在第6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下游具有一个额外的保守半胱氨酸位点,属于Plus-C家族OBPs。CSPs包含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这些半胱氨酸残基与二硫键的形成有关,能够稳定CSPs的空间结构,形成一个疏水性的空腔。3.通过RT-PCR检测了DviOBPs和DviCSPs在葡萄根瘤蚜头部和胸腹部上的表达。结果表明,DviOBP1和DviOBP6在头部大量表达,在胸腹部中的条带较浅,DviOBP2、DviOBP3、DviOBP4、DviOBP5和DviOBP7在头部和胸腹部均检测到明显条带;CSPs在头部和胸腹部上均有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杜远鹏,高振,付晴晴,郭淑华,翟衡[8](2017)在《两个葡萄杂交后代根系抗葡萄根瘤蚜及抗寒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筛选抗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且抗寒的葡萄砧木以适应我国葡萄生产需求。【方法】以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左山1号×SO4杂种F1代的45个株系(A系列)和左山1号×101-1杂种F1代27个株系(B系列)为试材,采用离体根接种鉴定法进行抗葡萄根瘤蚜鉴定及抗性分级;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进行各株系根系的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s,LTE)分析,建立各株系根系韧皮部及木质部的温度-伤害度(LT-I)回归方程,评估各株系根系的抗寒性。【结果】葡萄根瘤蚜在杂交株系根系上的产卵量均显着低于敏感品种巨峰,筛选出被葡萄根瘤蚜侵染后不能形成根瘤,抗葡萄根瘤蚜级别为0级的A系列杂交株系18个和B系列株系11个。被葡萄根瘤蚜侵染后形成根瘤比例低于10%的抗葡萄根瘤蚜级别为1级的A系列杂交株系9个和B系列株系4个;筛选出A系列综合低温放热温度隶属度函数、韧皮部和木质部低温放热温度隶属度函数3个指标均低于贝达的株系27个,B系列各指标均低于贝达的株系3个。【结论】本研究筛选出抗寒性强且对葡萄根瘤蚜抗性强的A系列株系15个和B系列株系2个。其中,A14,A16,A18,A22,A23,A28,A34,A35,A38,A44,A50,B24和B26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级别为0;A11,A15,A17和A27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级别为1。(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余慧,罗金燕,吕进,赵玉强,陈磊[9](2016)在《基于种特异性PCR技术快速鉴定葡萄根瘤蚜》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根瘤蚜是一种严重威胁葡萄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蚜虫类害虫种类多、体型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鉴别。文章以葡萄根瘤蚜为研究对象,以常见果树蚜虫为参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研究葡萄根瘤蚜的快速鉴定技术。利用mt DNA COI基因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获得葡萄根瘤蚜及其他果树常见蚜虫的COI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1对种特异性SS-COI引物(Vit F269/VitR557),扩增片段大小为308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仅对葡萄根瘤蚜的mt DNA CO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其他5种蚜虫均没有扩增条带。(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蕾,臧兴隆,杜远鹏,孙庆华,翟衡[10](2016)在《10种植物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的防控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蚜被认为是世界性的葡萄害虫。本研究以川楝子、穿心莲、花椒、黄岑等10种植物的水浸提液为材料,通过毒性试验、驱避试验和生长发育试验3种方法,筛选对检疫害虫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具有生物毒性的植物种类,应用于生产,以减轻受侵染葡萄园的损害。结果表明,各植物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均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浸提液处理后根瘤蚜若虫的死亡率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由Logistic模型拟合方程计算得出,烟草和龙葵对根瘤蚜的半致死时间最短;10种植物浸提液对根瘤蚜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烟草处理后虫卵即死亡,黄芪浸提液处理后根瘤蚜的发育历期可延长至30 d,比未处理的增加5.48 d;成虫产卵能力下降,日平均产卵量可降低50%以上。本研究所选植物水浸提液均对葡萄根瘤蚜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控活性,其中以烟草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的虫卵和若虫的生存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6年03期)

葡萄根瘤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40Ru’‘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一年生盆栽苗为试材,测定根瘤蚜侵染后新根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根瘤蚜的侵染能诱导葡萄新根内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升高。抗性砧木‘140Ru’被根瘤蚜侵染后,PAL、PPO和SOD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敏感品种‘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新根被侵染后总酚、木质素的积累量增加,‘140Ru’中积累量显着高于栽培品种,与根瘤蚜抗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7和0.84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根瘤蚜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雅琴,彭浩民,郑远桥,娄兵海,李善菊.6种杀虫剂对葡萄根瘤蚜田间防治效果初步评价[J].南方园艺.2019

[2].赵青,杜远鹏,翟衡.葡萄根瘤蚜侵染对葡萄新根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8

[3].赵晶晶.葡萄根瘤蚜嗅觉相关蛋白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王列珍,樊林志.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河北果树.2018

[5].宋雅琴,陈爱军,娄兵海,彭浩民,郑远桥.广西兴安县葡萄根瘤蚜危害调查初报[J].南方园艺.2017

[6].刘永强.根域生态调控对葡萄根瘤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7].张玥.葡萄根瘤蚜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的鉴定与组织分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杜远鹏,高振,付晴晴,郭淑华,翟衡.两个葡萄杂交后代根系抗葡萄根瘤蚜及抗寒性鉴定[J].昆虫学报.2017

[9].余慧,罗金燕,吕进,赵玉强,陈磊.基于种特异性PCR技术快速鉴定葡萄根瘤蚜[J].浙江农业科学.2016

[10].张蕾,臧兴隆,杜远鹏,孙庆华,翟衡.10种植物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的防控效果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6

标签:;  ;  ;  

葡萄根瘤蚜论文-宋雅琴,彭浩民,郑远桥,娄兵海,李善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