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曲论文-林泳岑

间奏曲论文-林泳岑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奏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勃拉姆斯,《间奏曲》,悲剧性

间奏曲论文文献综述

林泳岑[1](2019)在《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古典主义气息的德国音乐家,被称为"德奥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钢琴《间奏曲》(Op.118 No.2)处于他创作的晚期,全曲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本文拟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节奏等方面探讨该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希望为广大学者更好地诠释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试图为作曲家音乐风格的研究作补充。(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8期)

张雯亭[2](2019)在《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7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也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浪漫与古典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间奏曲Op.117是他于1892年所做,属于他晚期的作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法和分析法从叁个方面来研究这部作品,首先是对勃拉姆斯及间奏曲的简单介绍,其次研究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本体分析,最后着重分析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演奏处理。文章从音乐情感、速度力度、旋律线条、演奏技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深入全面的探究演奏处理,提出演奏要求,抓住演奏技术要点,以求从中探索出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一些规律、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陈思杨[3](2019)在《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演奏与版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作曲家、钢琴家。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也是影响深远。他的创作几乎涉及除歌剧之外的所有音乐体裁,其中包括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合唱、艺术歌曲等等。国内外目前对勃拉姆斯的生平、作品风格、创作技法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对其作品演奏版本分析还较少。本文结合对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实际演奏情况,参考了大量文献与资料,并通过聆听国内外不同的音响资料,反复比较,选出叁位具有代表性且具有个人演奏特色的叁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与对比,且列举出自身演奏时遇到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与处理,希望能更好的学习和演奏勃拉姆斯的这部晚期钢琴小品。(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9-06-01)

关娜娜[4](2019)在《主题学视域下《饥饿间奏曲》中的现代性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介入型”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建立在深入思考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在他创作后期的作品《饥饿间奏曲》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也成为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探索出有效应对现代性危机的策略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借助现代性的相关理论,以现代危机的表现为主要内容,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本篇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现代性及其主题的相关情况,以期对现代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章,我们试图通过叁组主题的对立: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本土文明与异域文明的对立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对立来分析勒克莱齐奥在《饥饿间奏曲》中描写的现代性危机。第叁章主要探索现代性产生危机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则研究现代性危机的解决策略。勒克莱齐奥意识到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现代性的弊端已经展露无遗。他试图通过作品唤醒沉睡的人类,呼吁人们共同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世界。(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寅舟[5](2019)在《音乐创作中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研究——以谭盾《地图》中的《间奏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作曲家谭盾作品《地图》中的《间奏曲》做了具体分析。笔者通过叁个方面对《间奏曲》所使用的动机贯穿手法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意在阐述作曲家是如何在作品中利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去创作音乐的,这种技法对音乐结构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是一部具有音乐人类学品格、达到了音乐人类学高度的杰作。这部作品呈现出艺术复魅的面貌,是全球性的反现代性的文化寻根思潮的产物。谭盾自觉运用了人类(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03期)

陈琛琛[6](2018)在《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本文拟对勃拉姆斯的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进行切入,分析这两首作品所体现的和声上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07期)

郑文晴[7](2018)在《释义学角度下对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具古典主义倾向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将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容,对促进欧洲音乐文化的进程有着特殊的贡献。勃拉姆斯在晚年时期,达到创作的巅峰期,他的创作方向由大型作品转为钢琴小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其所创作的间奏曲这种体裁形式。这些作品将他纯熟的创作技巧与独特的音乐风格表现的惟妙惟肖。格尔兹说过“任何一项文化事件,不单只是存在,它们还具有意义并因为这些意义而发生”。音乐也是因为有“意义”才发生,而钢琴作品作为音乐的象征符号,也正是为了表达意义而存在。本文通过运用释义学的方法论,从作曲家、音乐文本、解释者叁个维度入手,对间奏曲Op.117的历史背景、音乐语汇以及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情感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次情感特点及思想意义,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以自我为主体,通过与作曲家、音乐文本的互动来更好地诠释这部作品。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笔者写这篇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并对关于这篇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解释。以书籍、硕博论文及期刊论文等几个渠道对勃拉姆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成果综述。第二部分从作曲家的维度对勃拉姆斯所处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作品及创作风格和间奏曲Op.117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概述。第叁部分从音乐文本入手,对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色彩、旋律线条、节奏速度五个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解读,以实现对音乐文本的再现。第四部分从解释者这一维度出发,更进一步的解读音乐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演奏方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叶飞燕[8](2018)在《璀璨的艺术——沈旋《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歌剧间奏曲》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歌剧间奏曲》是全球首套逐分逐秒解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世界经典小品。书里的人物刻画清晰,人物讲述与音乐视听体验相结合,生动详实,魅力无限。传记内容扩展广阔空间,人物业绩与乐团发展并重,拓展多元化研究思路。卡拉扬付出超强的努力和智慧,把音乐、艺术、社会、观众、经济、文化、自然等相互渗透融合,使他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影响力成为最闪耀、最值得后人借鉴的榜样。(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歌[9](2018)在《古典技法与浪漫色彩的完美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生在德国汉堡的Johannes Brahms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钢琴家,同时还是伟大的交响乐队指挥家、作曲家。勃拉姆斯初期的艺术创作思想理念是提倡恢复古典主义均衡理性的原则,他并不是外界评论的那样,俨然是一个“保守”“复古”主义者,但因身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勃拉姆斯晚年期间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小品(作品116-119号)是浪漫主义时期间奏曲这一体裁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优秀作品。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与领会勃拉姆斯间奏曲这一体裁的创作特征及音乐内涵,笔者通过谱面呈现给我们的音乐各要素的信息,根据去探究勃拉姆斯创作晚期间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意图,寻找勃拉姆斯式的创作特点、创作手法,加以概括总结他独创的音乐风格,揭示作曲家内心的音乐情怀。通过知网,万方,百链等大数据库的检索与整理,笔者发现间奏曲是一个出现率较低的体裁之一,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研究的人并不是很多。晚年的勃拉姆斯创作趋向于自省,创作方向也由原来的奏鸣曲、交响乐、狂想曲以及匈牙利舞曲进而转向纯器乐小品(室内乐与钢琴小品)。而间奏曲就是勃拉姆斯晚期的主要创作方向之一,其中最着名的当属间奏曲作品Op.116、Op117、Op118、Op119这四部作品,无论从技巧还是内容上都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众所周知,勃拉姆斯终生未娶,他仰慕着师母(舒曼之妻)克拉拉·舒曼,但碍于当时的社会人伦,他从未向她表白过自己的心声,因此,勃拉姆斯借助他的这一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抒发了对师母克拉拉的仰慕爱恋之情。晚期作品总体风格较为压抑,沉重,结构上十分短小精炼,作品Op.117鲜明的阐述了勃拉姆斯晚期的创作个性特征。任何理论需要实践经验来支撑论点,而理论同样又是来源于实践,最后终究在时间中得到检验,进而引导实践。本文的写作灵感是来源于研究生学习期间对勃拉姆斯几首钢琴间奏曲演奏的学习,并从中发现了勃拉姆斯性格和创作中的一些矛盾因素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作品中的碰撞与整合。这些音乐元素经过构建与整合便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节从勃拉姆斯间奏曲作品这个方向阐述间奏曲体裁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作品Op.117的创作背景。第二章节从间奏曲Op.117的创作手法与曲式结构解析方面对作品Op.117这个套曲中叁个作品进行分析。第叁章节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勃拉姆斯间奏曲古典技法与浪漫色彩是如何完美结合的。(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7)

李梦艳[10](2017)在《一首温婉的牧笛乐曲——音乐会组曲《卡门》之《间奏曲》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7年22期)

间奏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也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浪漫与古典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间奏曲Op.117是他于1892年所做,属于他晚期的作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法和分析法从叁个方面来研究这部作品,首先是对勃拉姆斯及间奏曲的简单介绍,其次研究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本体分析,最后着重分析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演奏处理。文章从音乐情感、速度力度、旋律线条、演奏技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深入全面的探究演奏处理,提出演奏要求,抓住演奏技术要点,以求从中探索出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一些规律、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奏曲论文参考文献

[1].林泳岑.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J].北方音乐.2019

[2].张雯亭.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7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陈思杨.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演奏与版本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9

[4].关娜娜.主题学视域下《饥饿间奏曲》中的现代性危机[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5].孙寅舟.音乐创作中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研究——以谭盾《地图》中的《间奏曲》为例[J].牡丹.2019

[6].陈琛琛.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No.2与Op.118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J].黄河之声.2018

[7].郑文晴.释义学角度下对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叶飞燕.璀璨的艺术——沈旋《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歌剧间奏曲》读后[J].昭通学院学报.2018

[9].张歌.古典技法与浪漫色彩的完美结合[D].曲阜师范大学.2018

[10].李梦艳.一首温婉的牧笛乐曲——音乐会组曲《卡门》之《间奏曲》赏析[J].艺术评鉴.2017

标签:;  ;  ;  

间奏曲论文-林泳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