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何凤琴,刘宏山

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何凤琴,刘宏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脂肪酸甘油酯,胃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抗菌作用

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解析α-单脂肪酸甘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1月1日起,欧盟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生长促进剂(AGPs)。这一禁令是由于担心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以及细菌耐药基因从家畜向人类转移。现代动物生产面临的挑战是开发无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促进动物整体健康,特别是肠道健康,以提高动物性能。1什么是α-单脂肪酸甘油酯?(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6期)

郑琳[2](2019)在《超声强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乙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油因其具有降低血脂和健脑等保健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天然鱼油中有效成分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均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含量低且沸点高,将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与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的产物不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并且有利于人体吸收。本文首先表征了原料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发现原料鱼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导致酸价较高,适合选择酸性催化剂。其次,针对酯交换反应特性合成了磺酸功能化的咪唑/吡啶类离子液体([PSMim][HSO4]、[BSMim][HSO4]、[PSpy][HSO4]、[BSpy][HSO4])和氨基酸离子液体([Pro][HSO4]、[Gly][HSO4]、[Ala][HSO4]),并通过1H-NMR、13C-NMR和IR对上述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通过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和Hammett指示剂-紫外光谱联用法测定了离子液体的水含量和酸强度。然后,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和浓H2SO4对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乙酯化反应的影响,发现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效果略优于H2SO4,其中[PSMim][HSO4]催化效果最优,但[BSpy][HSO4]催化效果较H2SO4差。而氨基酸离子液体由于其酸性较弱且碳链短,其催化效果均较H2SO4差。研究还发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鱼油乙酯化反应为非均相过程,超声波混合有利于强化反应液的乳化从而提高相界面积,促进反应的进行;同时确定较佳反应条件为:超声波混合功率700W,乙醇/鱼油质量比0.4,催化剂[PSMim][HSO4]用量为鱼油质量的9%,反应温度为75℃C,反应时间为180 min。最后,本文利用GROMACS软件对反应体系的界面性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PSMim][HSO4]催化体系中催化剂由于其自组织作用在界面处富集;同时离子液体与反应物酯基的相互作用使反应位点从油相中心向界面处移动,有利于反应获得更高的收率。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鱼油脂肪酸乙酯化的反应机理和超声波辅助的强化作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2)

何凤琴,刘宏山[3](2018)在《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目前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研究发现,中链脂肪酸甘油酯不仅对动物具有特殊的营养作用,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在动物生产中使用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可防治动物疫病、改善生产性能、延长畜产品保存期。作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将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8年07期)

黄艳芳[4](2018)在《GC法测定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软胶囊中EPA、DHA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气相色谱测定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软胶囊中EPA、DHA含量的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制备对照品(鱼油标准物质)及供试样品溶液并进行甲酯化。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其中的甲酯分析的色谱柱为DB-FFAP毛细管柱(30m×0.250m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70℃,载气为N_2。EPA and DHA含量用外标法计算。EPA、DHA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84%和0.73%,回收率分别为97.44%和100.34%。该法分析速度快捷、准确、重现性好。(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王瑞,张桂菊,邓成龙,王肖彦,徐宝财[5](2017)在《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反应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安全环保,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近年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单脂肪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工艺关键在于反应过程中酶活性的保持以及反应底物的混溶性,即酶催化反应体系的选择与调控。文中重点介绍了常见的酶催化反应体系在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有机溶剂体系、反胶束体系、无溶剂体系、超临界流体体系和离子液体体系等。最后,对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反应体系作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12期)

李梦琪[6](2017)在《制备高含量ω-3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产品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含量ω-3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产品由于具有高消化吸收率、生物利用率和食用安全性,已成为目前鱼油加工和生产的发展趋势。本课题以ω-3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0.02%的甘油叁酯型鱼油和74.38%的乙酯型鱼油作为酯交换反应底物,向底物中加入不同种类脂肪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产物甘油叁酯中ω-3脂肪酸的含量,考察不同脂肪酶的作用效果。并向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叁种离子液体,探究离子液体对于酶促酯交换产物甘油叁酯中ω-3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最后通过五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试验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并分析最优反应条件下产物甘油叁酯的脂肪酸组成及热氧化动力学。单一脂肪酶对于酯交换反应效果的研究表明,效果最好的脂肪酶是Lipozyme TLIM,其产物甘油叁酯中EPA和DHA总量为51.86%,其次为猪胰酯酶、Novozyme435和自酶B(自主研发的海洋耐盐性黑曲霉来源的脂肪酶)。考虑到脂肪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工业生产的经济性,将Lipozyme TL IM、猪胰酯酶和自酶B进行复配。结果显示当叁者所占加酶量的比例为29.94%、35.98%和34.08%时,产物甘油叁酯中EPA和DHA总含量最高为58.63%。脂肪酶在离子液体中的酯交换酶活测定结果表明,[BMIM][BF4]、[BMIM][PF6]和[BMIM][Tf2N]均可提高试验中叁种脂肪酶的酯交换酶活。将叁种离子液体按不同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底物鱼油中进行酶促酯交换反应,发现离子液体的加入使产物甘油叁酯鱼油中的EPA和DHA总含量大幅提高。其中,当[BMIM][Tf2N]添加量为4%时,Lipozyme TLIM催化鱼油酯交换产物甘油叁酯中的EPA和DHA总含量达到了 63.65%,与不加离子液体相比提高了11.79%。由于[BMIM][PF6]和[BMIM][Tf2N]作用效果类似,但[BMIM][Tf2N]价格较昂贵,故选取[BMIM][PF6]作为鱼油酯交换的反应介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了以离子液体[BMIM][PF6]为介质的复合脂肪酶催化鱼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酶量2.14%,底物质量比19:40,反应时间18 h,反应温度57.7℃,离子液体添加量5.64%。对此优化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反应产物甘油叁酯中的EPA和DHA总含量达到65.40%。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对最优产物甘油叁酯鱼油进行热氧化动力学研究,分析表明热氧化过程与其脂肪酸组成密切相关,用Flynn-Wall-Ozawa法与Kissiger法计算的动力学参数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罗志刚,何菁菁,贺玖明,白进发,再帕尔·阿不力孜[7](2016)在《高分辨质谱直接分析食用油中脂肪酸甘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含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针对其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直接分析食用油中脂肪酸甘油酯的方法,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高分辨质谱技术(APCI-HRMS)对食用油中脂肪酸甘油叁酯及脂肪酸甘油二酯分子直接进样分析,在指纹区高分辨质谱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分解系数和平均不饱和度(DBE)对不同油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油与餐厨回收油及动物油具有明显差别,当分解系数大于10时,或DBE小于3时,可判断样品为餐厨回收油或动物油,利用这两个特征参数可成功地区分食用油与餐厨回收油样品。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的分组验证,以及添加不同比例餐厨回收油的食用植物油样品分解系数和平均不饱和度的比较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便捷、准确地分析油品中脂肪酸甘油酯的含量变化,有望成为监测食用油品质的快速、有效的新型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丁华珍,赵鑫,王益军,蒋向君,贺燕[8](2016)在《不同剂量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择胎次接近、遗传基础一致、断奶后24~52日龄的仔猪12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窝。对照组A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豆油0.5%,试验组B在饲料中添加固体MCT(中链脂肪酸甘油酯)0.5%替代添加豆油0.5%,试验组C在饲料中添加固体MCT 2%替代添加豆油2%,从仔猪断奶24~52日龄开始,共28 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在日增重、日采食量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料重比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饲料中添加固体MCT 0.5%替代添加豆油2%,饲喂断奶仔猪市场经济效益最佳。(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6年05期)

付元元[9](2016)在《脂肪酸甘油酯类乳化剂对夹层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烘焙食品中用量最大的乳化剂为分子蒸馏单甘酯,纯度可达90%以上,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且价格相对混合甘油酯较贵。本文以中碳链饱和脂肪酸:辛酸(Oct,8:0)、癸酸(D,10:0)、月桂酸(La,12:0),长碳链饱和脂肪酸:豆蔻酸(M,14:0)、棕榈酸(P,16:0)、硬脂酸(S,18:0)、山嵛酸(Be,22:0),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18:1)、亚油酸(L,18:2)和甘油酯化得到甘油酯混合物,再经脱酸、水洗、脱水,制备出四种单甘酯含量不等(单甘酯:甘二酯:甘叁酯分别为1:4:5,2:4:4,3:5:2,4:4:2,分别记为MG10、MG20、MG30、MG40)的甘油酯乳化剂,共36种。将其添加到夹层蛋糕中,以面糊比重、蛋糕体积、气孔面积、芯部结构和质构为考查指标,通过测定乳化剂对起酥油的固体脂肪含量、非等温结晶特性、结晶种类及微观形态和面糊流变等,研究不同碳链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甘油酯乳化剂在夹层蛋糕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乳化剂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所有甘油酯乳化剂均可改善面糊油水分离现象。(2)中碳链(8:0,10:0,12:0)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可降低蛋糕面糊的比重、增加充气量,蛋糕体积增大、芯部气孔面积稍有增加。当单甘酯含量相同时,比重有关系:8:0<10:0<12:0,夹层蛋糕体积基本无显着性差异;当碳链长度相同时,比重:MG10<MG20<MG30<MG40,体积:MG10>MG20>MG30>MG40。可使得面糊比重、夹层蛋糕体积达到最佳的是单甘酯含量为40%的辛酸甘油酯GMOct40(1075mL)。长碳链饱和脂肪酸(14:0、16:0、18:0、22:0)甘油酯的应用效果整体优于中碳链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随碳链长度增加,面糊比重先减小后增加,夹层蛋糕体积先增大后减小。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甘油酯制作的面糊随单甘酯含量增加,比重降低,夹层蛋糕体积增大,而豆蔻酸(14:0)和山嵛酸(22:0)甘油酯随单甘酯含量增加变化不明显。四种脂肪酸的效果优劣依次为16:0>18:0>14:0≈22:0。可使得面糊比重、夹层蛋糕体积达到最佳的是单甘酯含量为40%的棕榈酸甘油酯GMP40(1167m L),其次为硬脂酸甘油酯GMS40(1134m L)。碳链长度相同而不饱和度不同的油酸(18:1)和亚油酸(18:2)甘油酯乳化剂在夹层蛋糕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乳化剂的应用效果较差。相对于同碳链饱和酸硬脂酸甘油酯乳化剂GMS来说,油酸甘油酯GMO和亚油酸甘油酯GML对面糊比重、蛋糕体积、蛋糕芯部气孔结构无改善作用,且不受单甘酯含量及不饱和度的影响。(3)比较差异性较大的GMOct40、GMP40和GML40在夹层蛋糕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起酥油的结晶熔化特性。结果表明:碳链长度和不饱和度对面糊比重、蛋糕体积、蛋糕质构和芯部气孔影响显着。GMP40和起酥油的酰基结构相似,可提高起酥油固体脂肪含量,促进起酥油结晶,微观晶体形态细小,β′晶型含量增多,从而制作的面糊比重小,面糊稠度大,气体持留能力好,稳定性好,焙烤时面糊的粘弹特性得到改善,淀粉蛋白网络固化时间延长,蛋糕体积增大,夹层蛋糕质构得到改善,芯部气孔分布更均匀,小气孔增多;而以GMOct40为代表的中碳链脂肪酸链长过短,以GML40为代表的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过低,两者与起酥油脂肪酸组成及酰基结构差异较大,加入起酥油后导致起酥油过软,结晶受抑制,晶核大而少,在面糊制作中无法提供足够细小的充气位点,从而充气不足,面糊表观粘度小,稳定性差,焙烤期间面糊的气体持留能力减弱,淀粉蛋白网络固化时间不变,蛋糕体积变小,蛋糕粘度过大,其余质构参数得到一定改善。(4)使得夹层蛋糕品质最好的甘油酯乳化剂依次为GMP40>GMP30>GMP20>GMS40>GMOct40,添加量为面粉量的2.0%,效果均好于分子蒸馏单甘酯,生产工艺简单,不需纯化,价格更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林春花,芮培欣,雷志伟,严楠,许招会[10](2016)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分离测定4种单脂肪酸甘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植物油单脂肪酸甘油酯中单软脂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亚油酸甘油酯4种单甘酯的测定方法。以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单甘酯。样品用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7∶3)溶解,采用超临界CO2-甲醇/乙腈(体积比1∶1)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2BEH~2-EP(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通过质谱检测器在正离子电喷雾模式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单甘酯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3;目标物的检出限(S/N≥3)为0.036~0.093 mg/L;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在88.50%~110.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1%~4.04%。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为脂肪酸酯类物质的分离测定提供了新的色谱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鱼油因其具有降低血脂和健脑等保健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天然鱼油中有效成分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均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含量低且沸点高,将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与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的产物不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并且有利于人体吸收。本文首先表征了原料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发现原料鱼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导致酸价较高,适合选择酸性催化剂。其次,针对酯交换反应特性合成了磺酸功能化的咪唑/吡啶类离子液体([PSMim][HSO4]、[BSMim][HSO4]、[PSpy][HSO4]、[BSpy][HSO4])和氨基酸离子液体([Pro][HSO4]、[Gly][HSO4]、[Ala][HSO4]),并通过1H-NMR、13C-NMR和IR对上述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通过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和Hammett指示剂-紫外光谱联用法测定了离子液体的水含量和酸强度。然后,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和浓H2SO4对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乙酯化反应的影响,发现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效果略优于H2SO4,其中[PSMim][HSO4]催化效果最优,但[BSpy][HSO4]催化效果较H2SO4差。而氨基酸离子液体由于其酸性较弱且碳链短,其催化效果均较H2SO4差。研究还发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鱼油乙酯化反应为非均相过程,超声波混合有利于强化反应液的乳化从而提高相界面积,促进反应的进行;同时确定较佳反应条件为:超声波混合功率700W,乙醇/鱼油质量比0.4,催化剂[PSMim][HSO4]用量为鱼油质量的9%,反应温度为75℃C,反应时间为180 min。最后,本文利用GROMACS软件对反应体系的界面性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PSMim][HSO4]催化体系中催化剂由于其自组织作用在界面处富集;同时离子液体与反应物酯基的相互作用使反应位点从油相中心向界面处移动,有利于反应获得更高的收率。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鱼油脂肪酸乙酯化的反应机理和超声波辅助的强化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参考文献

[1]..解析α-单脂肪酸甘油酯[J].福建畜牧兽医.2019

[2].郑琳.超声强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鱼油脂肪酸甘油酯乙酯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何凤琴,刘宏山.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8

[4].黄艳芳.GC法测定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软胶囊中EPA、DHA的含量[J].大众科技.2018

[5].王瑞,张桂菊,邓成龙,王肖彦,徐宝财.酶法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反应体系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6].李梦琪.制备高含量ω-3脂肪酸甘油酯型鱼油产品的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7

[7].罗志刚,何菁菁,贺玖明,白进发,再帕尔·阿不力孜.高分辨质谱直接分析食用油中脂肪酸甘油酯[J].质谱学报.2016

[8].丁华珍,赵鑫,王益军,蒋向君,贺燕.不同剂量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J].饲料博览.2016

[9].付元元.脂肪酸甘油酯类乳化剂对夹层蛋糕品质的影响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10].林春花,芮培欣,雷志伟,严楠,许招会.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快速分离测定4种单脂肪酸甘油酯[J].应用化学.2016

标签:;  ;  ;  ;  

单脂肪酸甘油酯论文-何凤琴,刘宏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