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

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

傅娟谷翔(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探讨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发展。临床就冠状动脉病变与游离脂肪酯(FFA)的相关性已有一定认识,FFA为重要的在氧化应激中参与的物质。冠心病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导致公众死亡的原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为传统的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FFA与冠心病的关系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FFA一般特性、FFA的相关炎症反应、FFA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FFA和心源性猝死、FFA和急性冠脉综合症、FFA和基因多态性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得出,FFA对机体脂代谢可更准确敏感的反映,是有效预测冠心病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发参考价值。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冠心病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49-02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公众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进步,饮食结构不断转变,冠心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病理及生理因素进行分析,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氧化应激在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就冠状动脉病变与游离脂肪酯(FFA)的相关性已有一定认识,FFA为重要的在氧化应激中参与的物质,在由其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生至发展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现将具体内容综述如下[2-3]。

1FFA一般特性分析

血中的FFA多由内脏和皮下脂肪降解产生,为非酯化的酯肪酸,属脂肪代谢相关中间产物,是人体能源物质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列腺素和细胞膜质结构合成的供体。FFA可就心肌、骨骼肌、肝脏所需的能量进行提供[4-6]。当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能量的需求时,可对脂肪组织产生刺激使一定的脂解反应发生,在FFA增加的同时,使葡萄糖得以节约,以保障大脑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并使蛋白质在长期空腹的状态下避免分解,葡萄糖节约的部分以糖原形式储存[7]。在体内储存的三酰甘油分解或使大量的FFA产生。各种组织中的脂肪在机体内不断更新,外源性的脂肪经血浆转运,以FFA形式向脂肪细胞进入后,再合成脂肪并储存,而内源性脂肪在体内以在肝脏中合成最为多见,也经血浆转运的方式向脂肪细胞进入并完成储存[8]。储存的脂肪在另一方面不断发生降解,以FFA形式向各组织中进入,进而被氧化利用,促使脂肪代谢处于一个相对动态平衡中,故脂肪代谢中FFA具有类似枢纽的价值。

2FFA的相关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AS)在早期认为,由血浆脂质水平增高,相关脂质出现沉积所致。有报道在1999年提出AS属慢性的动脉血管炎症,通过各种危险因素对动脉炎症的诱导发生而导致AS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FFA参与炎症反应[9-10]。在细菌、内毒素、自由基等刺激下,激活各种细胞膜的磷脂酶得以活化,对磷脂中分布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到了动员作用,在环氧酶(COX)和脂氧合酶的作用下使各种类型的类二十烷酸生成,如EPA、AA,EPA和DHA对COX对AA的氧化作用可竞争性抑制,使AA的生长减少,反式脂脉酸通过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的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风险[11-13]。研究显示,大剂量胰岛素应用除可起到降糖作用外,还可使血清游离脂脉酸含量明显减轻,具有抗炎效果。

3FFA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分析

血管内皮细胞在抑制与刺激血管平滑肌移行及增殖、血管舒张与收缩,纤溶与凝血等方面的平衡中有较显著的作用发挥,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一旦受到损伤,继而会损伤血管壁,导致AS发生。有研究表明,患者在病发糖尿病时,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凋亡的情况下,p38系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参与介导的棕榈酶诱导的糖尿病患者相关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得以证实,并在损伤中参与[14-15]。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中,NO被认为是最强的组成部分,FFA在血中的浓度增高,会减少NO生成,故高FFA血证或损伤血管内皮功能。AA、DHA、EPA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损伤风险。

4FFA和心源性猝死

患者病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发生,是主要的冠心病的死因。研究表明,FFA与心源性猝死有较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研究显示,外周血中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猝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含量在增加的情况下,猝死率越高,多变量研究显示,NEFA含量是独立的导致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中链ω-3脂肪酯-ALA含量在饮食中增加,可使女性猝死的风险性减少,其作用机制为冠状动脉缺血时,ALA可使室颤的发生减少,使危险性降低。心率变异性是对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进行评估的指标,若有较小变异性,则具有较高的心律失常事件危险性。补充ω-3脂肪酸,可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减少。

5FFA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分析

葡萄糖和氧化游离脂肪酸为心肌的能量来源,其中氧化游离脂肪酸占60%-70%。脂肪酸不如葡萄糖有效,需多消耗10%的氧才可使等量的ATP产生,降低心肌效率。同时,增加了脂肪酸的依赖性,使心肌中长链中间体堆积,对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有直接损害作用。缺血是重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特征,交感神经系统此时被激活,儿茶酚胺在脂肪组织的分解中起到了诱导作用,增加了血中FFA的含量,减少了葡萄糖的利用,加重了心肌缺氧,进而增加了局部缺血区的耗氧量,使心肌细胞电生理出现异常改变,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故为对ACS时FFA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损伤进行对抗,可采取β受体阻滞剂应用,使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对脂肪分解加以抑制等方法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出血、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有研究显示,ω-3PUFA能量对AS的进展具有一定影响,补充ω-3PUFA可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发生加以抑制,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作起到了预防作用。且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低血EPA+DHA是增加危险性的独立指标,可作为新的可变性危险因素。临床在过去多重视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合并发生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方面的治疗和研究,对伴随的精神异常较少重视。最近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ω-3PUFA含量和血DHA显著低于平均值,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低DHA与抑郁症有一定相关性,得出冠心病患者机体健康与抑郁症的关联,在预防和治疗方案的制订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价值,临床应重视患者是否伴有抑郁,早期诊断和治疗,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改善预后[16]。

6FFA和基因多态性分析

随着FFA研究的深入,从基因水平上对与FFA相关的受体和酶的基因多态性开始了进一步研究,CD36为一种多功能细胞膜受体,属清道夫家族成员之一,能结合包括长链脂脉酸和修饰LDL等配合,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D36以单倍型基因多态性最为常见,与FFA的含量和冠心病的病发风险性有一定关系,提示此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调控冠心病的危险和脂肪代谢[17]。

7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导致公众死亡的原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为传统的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FFA与冠心病的关系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FFA一般特性、FFA的相关炎症反应、FFA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FFA和心源性猝死、FFA和急性冠脉综合症、FFA和基因多态性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得出,FFA对机体脂代谢可更准确敏感的反映,是有效预测冠心病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发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小莉,郭晶,袁慧.游离脂肪酸和磷脂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5):376-377.

[2]SimopoulosAP.Theimportanceoftheomega-6/omega-3fattyacidratioincardiovasculardiseaseandotherchronicdiseases[J].ExpBiolMed(Mayword),2008,233(6):674-68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4]RheeY,PaikMJ,KimKR.Plasmafreefattyacidlevelpattemsaccordingtocardiovascularriskstatusinpostmenopausalwomen[J].ClinChimActa,2008,392(1/2):11-15.

[5]刘小永,楚天舒,孙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5.27(5):364-366.

[6]HajerGR.VanHeaftenTW,VisserenFL.Adiposetissuedysfunctioninobesity,diabetes,andvasculardiseases[J].EurHeartJ,2008,29(24):2959-2971.

[7]VillarealDT,MillerBV,BanksM.Effectoflifestyleinterventiononmetaboliccoronaryheartdiseaseriskfactorsinobeseolderadults[J].AmJClinNutr,2006,84(6):1317-1323.

[8]MichaR.MozaffarianD.Transfattyacids:effectsonmelabolicsyndrome,heartdiseaseanddiabetes[J].NatRevEndocrinol,2009,5(6):335-344.

[9]潘云红.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尿酸的变化[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428.

[10]KleinzMJ,SkepperJN,DavenportAP.Immunocytochemicallocalizationoftheapelinreceptor,APJ,tohumancardiornyocytes,vascularsmoothmuscleandendothelialcells.RegulPept,2005,126:233-240.

[11]郭兰燕,夏珂,程晋芳,等.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和Apelin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11,6.28(6):379-380.

[12]LiZ,BaiYL,HuJ.ReducedApelinLevelsinStableAngina.IntermalMed,2008,47:1951-1955.

[13]宋静,贾伟平,陆俊茜.正常糖调节人群中基础胰岛素分泌与游离脂脂酸浓度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8,31(4):245-248.

[14]WeirRAP,ChongKS,DalzellJR,etal.Plasmaapelinconcentrationisdepressedfollowing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man.EurJHeartFail,2009,11:551-558.

[15]束秋红,张戈.游离脂肪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20):3110-3112.

[16]柯柳,余月蓉,张玄娥,等.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1):24-28.

[17]王江艳,赵晓云,杨法中,等.急性缺血心肌脂肪酸的代谢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1660-1661.

标签:;  ;  ;  

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