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分离论文-刘汝萃,袁伟岗,王洪彩,李丰收,刘军

功能性分离论文-刘汝萃,袁伟岗,王洪彩,李丰收,刘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豆粕,NSI,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功能性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汝萃,袁伟岗,王洪彩,李丰收,刘军[1](2019)在《低NSI新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工艺及产品功能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豆粕加工中软化工艺降低新豆粕的NSI指标,试验并分析低NSI指标的新豆粕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的优劣势,以期改善蛋白功能性。结果表明:低NSI指标新豆粕可提升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提升产品的持水性和凝胶强度,从工艺角度分析,使用低NSI豆粕时豆清水固形物含量低,粗蛋白含量高,混合豆乳粗蛋白含量低,二萃豆渣粗蛋白高;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得率由42.83%降低至40.98%,综合分析,在新豆粕条件下,低NSI豆粕可用于提高大豆分离蛋白持水性和凝胶性,用来改善新豆粕加工的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赵静[2](2019)在《林蛙胶原蛋白多肽的分离纯化、功能性研究及其微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吉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0160204022NY):《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以酶解过滤得到的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分子量小于3500Da)为原料,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性等研究。首先优化凝胶层析分离条件得到Ⅰ、Ⅱ、Ⅲ叁个组分,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仪(LC-MS)鉴定其氨基酸序列,筛选出各组分的优势序列。其次,对Ⅰ、Ⅱ、Ⅲ组分的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合所得氨基酸序列探究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最后,以林蛙胶原蛋白肽为芯材,制备林蛙肽/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微胶囊,考察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的缓释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对应结果如下:1.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对层析介质规格、上样量和洗脱流速叁个主要条件进行优化,得到Ⅰ、Ⅱ、Ⅲ组分,再对各组分多肽形貌进行扫描电镜分析,最后将叁个组分进行LC-MS检测得到各组分的优势氨基酸序列。结果如下:(1)层析分离条件为:层析介质SephadexG25、上样量1500μg、洗脱流速60mL/h时分离效果最好,得到叁个组分。(2)混合肽及Ⅰ、Ⅱ、Ⅲ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原混合肽表面形貌呈圆球状,Ⅰ、Ⅱ、Ⅲ组分表面形貌相似,均是絮状,片状和棒状的混合,彼此间差异不明显。(3)从LC-MS检测所得氨基酸序列中,筛选出Ⅰ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NMDMPPNK、LDAQVSALEGAR、LEVLEIIMAIFK,分别命名为Ⅰ_1、Ⅰ_2、Ⅰ_3;Ⅱ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NALSPLK、MLDEVPK、MNAQNVGK,分别命名为Ⅱ_1、Ⅱ_2、Ⅱ_3;Ⅲ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GGLVGIK、EISSLK、MAAISPK、MANSQLK,分别命名为Ⅲ_1、Ⅲ_2、Ⅲ_3、Ⅲ_4。2.对分离所得的多肽组分Ⅰ、Ⅱ、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考察了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并进一步探索其抗氧化构效关系。结果表明:(1)Ⅰ、Ⅱ、Ⅲ组分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74.3%、50.8%、59.0%;还原力分别为0.68、0.32、0.33;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分别为33.4%、12.4%、11.5%,总体来讲,I的抗氧化活性最高。(2)LC-MS检测结果表明叁个组分氨基酸序列都含有Leu,Pro,Lys、Arg,这可能是叁个组分均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原因。(3)Ⅰ中优势序列的N端为Leu和酸性氨基酸的酰胺残基天冬酰胺Asn,而Ⅱ、Ⅲ中优势序列的N端多为中性氨基酸Met,这可能是Ⅰ组分抗氧化活性略高于Ⅱ、Ⅲ组分的原因。3.利用高效液相测定Ⅰ、Ⅱ、Ⅲ组分多肽的ACE抑制活性,并探索其ACE抑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抑制剂浓度在0~10 mg/mL之间时,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大,Ⅰ、Ⅱ、Ⅲ组分ACE抑制率均逐渐增高,且Ⅲ组分的ACE抑制活性始终大于I、Ⅱ组分。LC-MS检测得出的I、Ⅱ、Ⅲ的优势氨基酸序列中,每个组分的优势序列C末端均为Lys或Arg,并且每个序列其C末端叁肽位置至少含有一个疏水性氨基酸,这可能是叁个组分均具有ACE抑制活性的主要原因。而Ⅲ组分的ACE抑制活性最高,可能是因为其分子量小,具有活性位点暴露多、分子移动快等特点。4.为提高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在胃肠液内的生物利用率,增强其缓释效果,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微孔淀粉作吸附芯材的载体,利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了微胶囊,在体外模拟胃肠液的实验结果显示:林蛙肽/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微胶囊与林蛙肽-海藻酸钠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4h时,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2%和41%,在模拟肠液中8h时,累积释放量分别为88%和83.6%。有载体的微胶囊在胃液中释放少,在肠液中释放量增加缓慢,说明有载体的微胶囊能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献富,季华,范益群[3](2019)在《纳滤膜在功能性低聚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低聚糖具有抗肿瘤、抗放射、抗凝血、消炎和调节免疫力等医疗保健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纳滤作为一种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在功能性低聚糖的分离与纯化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纳滤膜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分离机理,综述了纳滤膜在功能性多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纳滤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功能性多糖料液的性质、膜过程的操作参数以及膜材料本身的性质等。其中,料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组成、浓度、黏度等方面;操作参数主要体现在压力、温度、膜面流速和pH等方面;而膜材料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微结构和表面性质两个方面。最后,进一步指出纳滤膜技术用于功能性多糖分离纯化时在设备成本、膜材料及膜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纳滤膜技术在低成本专用膜材料及系统开发和膜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梁金花,何丽丽[4](2019)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在产后耻骨联合分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6.1-2017.12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发生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评估两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恢复更快,治疗情况更佳(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疼痛评分更高,生活质量评分较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病情改善更快,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更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慧[5](2018)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多功能性二维非对称油水分离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团队的陈涛研究员和黄又举研究员通过高分子表面接枝改性碳纳米管薄膜,调节复合薄膜的表面和内部组成与结构,并与纳米金粒子结合,构建出系列多功能二维非对称的油水分离膜材料,在综合处理复杂组分油污废水方面取得进展。为有效去除油污中的有害污染物,研究人员将高密度负载金纳米颗粒的复合微球(PS@AuNPs)与碳纳米管薄膜相结合,构建了一种表面(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李玉娥,王愈,陈振家[6](2018)在《燕麦分离蛋白的提取及功能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裸燕麦为原料,采用传统的碱提酸沉法,在料液比为1∶10 g/mL,pH=8.5(碱提)和pH=4.5(酸沉),T=20℃条件下提取燕麦分离蛋白,蛋白提取率为75%,再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和蛋白浓度条件下,进行燕麦分离蛋白的功能性测定,测定其乳化活性、起泡性、持水性、粘度。结果得出,燕麦分离蛋白在等电点附近时其乳化活性、起泡性、持水性数值最低,离子强度对各功能性指标的影响各不相同,燕麦分离蛋白粘度与其蛋白浓度成正比。(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冯金刚[7](2018)在《气相法制备功能性高分子镀层及其在分离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膜作为膜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高分子分离膜因其简单的制备方法、低能耗处理过程、高效的分离效率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以引发式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多功能性的高分子薄膜及其在分离膜中的应用。探索了不同组分的薄膜材料对膜基结合力、薄膜稳定性、表面功能性的影响。制备了亲水性的表面以及对其应用展开了研究。具体内如下:1.气相法成功制备出官能团异氰酸酯基(-NCO)化学计量可控的聚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PIEM)。并以PIEM为底部粘结剂和交联剂,PIEM中含有非常活泼的官能团-NCO能够通过界面化学反应提高薄膜与基底间的结合力,以IEM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以一定的比例共聚作为中间稳定的交联层,再在表面上接枝很薄的一层(聚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PHEMA),使其能够更大化其亲水性。并对羊毛、PVDF膜表面进行改性能够实现薄膜超稳定性和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质,并探索了改性后羊毛、PVDF膜的油水分离性能。改性后的羊毛能够成功地分离不同的油水混合物并且分离效率都在99.99%以上且通量高达46000Lm~(-2)h~(-1),且重复分离100次之后分离效率依然能够保持在99.99%以上。改性后的羊毛在水洗涤100个周期之后仍然能保持99.99%以上的分离效率,通过砂纸表面摩擦150个周期后,分离效率依然达到99.98%。改性过后的PVDF膜能够成功分离甲苯水乳化液,且分离效率达到99.6%,在无外界加压的条件下水通量到达2700 Lm~(-2)h~(-1)。重复30个周期之后分离效率和通量并未减小很大。2,以商业的微孔PVDF膜为基底材料,以丙烯酸乙二醇酯(EGDA)为交联剂,乙烯基吡络烷酮(VP)为亲水性功能剂,设计为底部为PEGDA的均聚物,中间层为一定交联度的聚乙烯基吡络烷酮-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P(EGDA-co-VP),表面接枝很薄的一层聚乙烯基吡络烷酮(PVP)。通过亲水性镀层修饰过后的PVDF表面静态接触角为0°,且对4种不同的油(菜油、甲苯、正己烷、柴油)都实现了水下超疏油,水下油接触角都在155°以上。该膜能够高效地分离4种油的水包油乳化液,在压力为0.1Mpa的作用下,分离甲苯水(体积比1:50)乳化液水通量达2780 Lm~(-2)h~(-1),分离效率高达99.8%。在重复分离20次之后,简单清洗过后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通量。分别在pH=0和pH=14的水中浸泡2h、煮沸2h、超声2h后依然能够保持99%的甲苯水乳化液分离效率,且通量依然保持在2500 Lm~(-2)h~(-1)以上。同时改性后的PVDF膜具有很好的抗生物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刘汝萃,曲玲玲,牛祥臣,李顺秀,李成辉[8](2018)在《不同水解度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功能性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快速粘度分析仪(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技术对不同水解度(hydrolyzing degree,DH)下的SPI的结构与粘度进行分析,并对SPI的DH与其粘度、溶解性、持水性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DH的增大,SPI被逐渐水解形成更多的低分子量多肽,且A亚基和B亚基附近的低分子蛋白条带逐渐减少。随着DH的增大,持水性逐渐降低,由2.85降低至2.2(P<0.05);且溶解性显着性增加,由(41.33±1.18)%升高至(61.25±0.96)%(P<0.05);RVA测定的最终粘度值也显着性降低,粘度由1 945 cp降低至545 cp;DH与RVA粘度值、持水性之间都呈显着负相关,与溶解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1期)

王佩[9](2018)在《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抗原性和功能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大豆分离蛋白,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pH对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酶解,通过测定水解程度和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大豆主要抗原蛋白分子的变化;通过ELISA实验测定酶解后大豆蛋白的抗原性;同时测定酶解过程中大豆蛋白乳化性能和发泡性能变化,探讨大豆蛋白酶解过程中其分子结构变化、抗原性消减特点和物化性质规律。此外,本研究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进行糖染色,对糖蛋白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酶解物进行脱糖处理,显示糖蛋白与大豆蛋白抗原性之间的关系。1.四种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和蛋白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pH,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温度50℃,提取时间60min,pH8.0,蛋白质提取率和蛋白含量分别达到84.2%和94.7%。2.经过酶解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其溶解性和水解度都有很大的程度提高。酶解物的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物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以及泡沫膨胀率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酶解30min时达到最大,而泡沫稳定性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3.酶解有助于胰蛋白酶酶解物乳化性能的提高,而对起泡性能的变化整体影响不大。水解度和电泳分析表明,大豆主要抗原蛋白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经过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后都有所降解,而胰蛋白酶的降解效果较弱。4.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叁种酶在酶解过程中都出现了新的谱带29ku、27ku、23ku,且这叁个谱带都能够抵抗酶解,还发现33ku可以被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酶解,不能被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这些成分抗酶解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ELISA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经过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30min时,抗原剩余率已经大大降低,酶解至120min时,其抗原剩余率分别为28%、57%、30%、75%。由此可见,蛋白酶水解不仅可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还能有效去除其抗原性,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加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选用酶解30min作为优化条件。5.糖染色显示了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糖肽的变化,实验表明脱糖基后的大豆蛋白抗原性有所降低,证明大豆抗原蛋白中包含着不能被蛋白酶酶解的糖蛋白成分。(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期刊2018-06-01)

李静[10](2018)在《功能性多孔微球的合成及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貌及孔径控制在多孔材料的合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材料的应用性能,同时也是合成中的难点。微孔和介孔可为材料带来较高的比表面积及大量的活性位点,大孔可加快客体分子在材料内部的传质,为材料提供高渗透性和低背压。多孔微球具有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孔径及形貌可控、易实现多功能化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分离分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硅胶微球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色谱分离填料,其应用性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叁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常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但其在新型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少有开发。在介孔微球结构中构建具有快速传质特性的大孔结构可得到介孔-大孔复合微球,这种微球可结合两种孔结构的双重优势,在催化、分离、光学、能源甚至生命科学等领域均表现出卓越的性能。针对以上分析,本论文采用悬浮聚合法分别合成具有介孔-大孔复合孔结构的贯流硅胶微球(flow-through silica microspheres,FTSM)及介孔叁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mesoporous melamine-formaldehyde resin microspheres,MMFRS),开发FTSM固载大分子的优势、快速传质的特性及优良的分离性能和MMFRS针对新型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的吸附性能。详细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具有介孔-大孔复合孔结构的亚微米级FTSM,将其不经衍生化直接作为亲水色谱的固定相,实现了7种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WSVs)在2.2 min内的完全分离,并成功应用于维他命饮料中WSVs的快速测定。本研究展现了FTSM在色谱应用中快速传质的优越性能,为食品、药品基质中WSVs的含量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新方法。2.为改善硅胶基质在碱性样品分离中易出现拖尾的缺陷,以FTSM为基质,通过极性共聚合法成功制备一系列由疏水性C18和极性二醇基共同修饰的反相固定相。实验对合成过程中硅胶的润湿度、二醇基的相对比例进行详细考察,并在最优合成条件下实现了代表性碱性样品的良好分离。与传统键合法制备的固定相对比研究显示,极性共聚合法可有效提高硅烷键合率,对硅胶表面酸性硅羟基屏蔽效果更佳,因而能更有效改善碱性物质的拖尾;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封闭硅胶的微孔,改善固定相的亲水性同时保持良好的疏水分离能力,并提高碱稳定性。本章优化了FTSM在碱性样品或极性样品的反相分离分析中的应用性能。3.分别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和物理吸附法将过氧化氢酶固载于FTSM上,并对固定化过氧化氢酶的固载量、催化活性、温度及pH稳定性、重复使用性等进行详细的考察。与传统介孔硅胶相比,FTSM因具有特定的大孔结构在两种固载方法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吸附量及与游离酶相当的高效催化速率。两种固定化方法的酶固载量和催化活性较为接近,且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均无明显变化;在物理吸附法中,相比未修饰的FTSM而言,C8基团的引入更有利于过氧化氢酶的固定化;由于载体与酶之间的结合无需化学反应,整体操作更为简便,但吸附法制备的固定化酶其重复使用性也因此比戊二醛交联法稍差。本章展现了FTSM在固定化酶领域中的应用潜能。4.针对硅胶基质碱稳定性差的缺陷,首次合成了耐碱性的亚微米级乙基桥杂化贯流硅胶微球(WEHS)。表征结果显示,WEHS中杂化的乙基桥越多,其中孔和大孔越小,碱稳定性越强。与不含乙基桥的纯贯流硅胶相比,当其作为脂肪酶的固定化载体时,WEHS能够在碱性条件下使用,有利于发挥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性;当其作为HPLC固定相基质时,WEHS能够更好地耐受碱性流动相,并实现超高效、超快速的色谱分离。该研究改善了FTSM的碱稳定性,为杂化FTSM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5.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具有丰富介孔的叁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MMFRS),并将其用于水样中PFOA的吸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MMFRS能够在较宽的pH和温度范围内吸附PFOA,受共存干扰物影响较小;吸附容量比粉末活性炭略高,在24 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采用稀氨水浸泡即可实现良好再生,经过20次重复使用后,仍能维持85%的吸附能力。该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两种模型均能获得较好的拟合结果。该研究结果证实了MMFRS吸附去除全氟化合物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功能性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吉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0160204022NY):《林蛙残体胶原蛋白多肽的结构修饰及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以酶解过滤得到的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分子量小于3500Da)为原料,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性等研究。首先优化凝胶层析分离条件得到Ⅰ、Ⅱ、Ⅲ叁个组分,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仪(LC-MS)鉴定其氨基酸序列,筛选出各组分的优势序列。其次,对Ⅰ、Ⅱ、Ⅲ组分的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合所得氨基酸序列探究抗氧化和AC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最后,以林蛙胶原蛋白肽为芯材,制备林蛙肽/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微胶囊,考察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的缓释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对应结果如下:1.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对层析介质规格、上样量和洗脱流速叁个主要条件进行优化,得到Ⅰ、Ⅱ、Ⅲ组分,再对各组分多肽形貌进行扫描电镜分析,最后将叁个组分进行LC-MS检测得到各组分的优势氨基酸序列。结果如下:(1)层析分离条件为:层析介质SephadexG25、上样量1500μg、洗脱流速60mL/h时分离效果最好,得到叁个组分。(2)混合肽及Ⅰ、Ⅱ、Ⅲ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原混合肽表面形貌呈圆球状,Ⅰ、Ⅱ、Ⅲ组分表面形貌相似,均是絮状,片状和棒状的混合,彼此间差异不明显。(3)从LC-MS检测所得氨基酸序列中,筛选出Ⅰ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NMDMPPNK、LDAQVSALEGAR、LEVLEIIMAIFK,分别命名为Ⅰ_1、Ⅰ_2、Ⅰ_3;Ⅱ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NALSPLK、MLDEVPK、MNAQNVGK,分别命名为Ⅱ_1、Ⅱ_2、Ⅱ_3;Ⅲ组分中的优势氨基酸序列有GGLVGIK、EISSLK、MAAISPK、MANSQLK,分别命名为Ⅲ_1、Ⅲ_2、Ⅲ_3、Ⅲ_4。2.对分离所得的多肽组分Ⅰ、Ⅱ、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考察了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并进一步探索其抗氧化构效关系。结果表明:(1)Ⅰ、Ⅱ、Ⅲ组分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74.3%、50.8%、59.0%;还原力分别为0.68、0.32、0.33;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分别为33.4%、12.4%、11.5%,总体来讲,I的抗氧化活性最高。(2)LC-MS检测结果表明叁个组分氨基酸序列都含有Leu,Pro,Lys、Arg,这可能是叁个组分均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原因。(3)Ⅰ中优势序列的N端为Leu和酸性氨基酸的酰胺残基天冬酰胺Asn,而Ⅱ、Ⅲ中优势序列的N端多为中性氨基酸Met,这可能是Ⅰ组分抗氧化活性略高于Ⅱ、Ⅲ组分的原因。3.利用高效液相测定Ⅰ、Ⅱ、Ⅲ组分多肽的ACE抑制活性,并探索其ACE抑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抑制剂浓度在0~10 mg/mL之间时,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大,Ⅰ、Ⅱ、Ⅲ组分ACE抑制率均逐渐增高,且Ⅲ组分的ACE抑制活性始终大于I、Ⅱ组分。LC-MS检测得出的I、Ⅱ、Ⅲ的优势氨基酸序列中,每个组分的优势序列C末端均为Lys或Arg,并且每个序列其C末端叁肽位置至少含有一个疏水性氨基酸,这可能是叁个组分均具有ACE抑制活性的主要原因。而Ⅲ组分的ACE抑制活性最高,可能是因为其分子量小,具有活性位点暴露多、分子移动快等特点。4.为提高林蛙胶原蛋白多肽在胃肠液内的生物利用率,增强其缓释效果,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微孔淀粉作吸附芯材的载体,利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了微胶囊,在体外模拟胃肠液的实验结果显示:林蛙肽/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微胶囊与林蛙肽-海藻酸钠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4h时,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2%和41%,在模拟肠液中8h时,累积释放量分别为88%和83.6%。有载体的微胶囊在胃液中释放少,在肠液中释放量增加缓慢,说明有载体的微胶囊能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汝萃,袁伟岗,王洪彩,李丰收,刘军.低NSI新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工艺及产品功能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2019

[2].赵静.林蛙胶原蛋白多肽的分离纯化、功能性研究及其微胶囊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9

[3].陈献富,季华,范益群.纳滤膜在功能性低聚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4].梁金花,何丽丽.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在产后耻骨联合分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5].张慧.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多功能性二维非对称油水分离膜方面取得新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8

[6].李玉娥,王愈,陈振家.燕麦分离蛋白的提取及功能性测定[J].粮油食品科技.2018

[7].冯金刚.气相法制备功能性高分子镀层及其在分离膜中的应用[D].宁波大学.2018

[8].刘汝萃,曲玲玲,牛祥臣,李顺秀,李成辉.不同水解度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功能性关系探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

[9].王佩.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抗原性和功能性的影响[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8

[10].李静.功能性多孔微球的合成及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功能性分离论文-刘汝萃,袁伟岗,王洪彩,李丰收,刘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