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词论文-张立敏

博学鸿词论文-张立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博学鸿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博学鸿词科,儒家诗教,遗民诗人,诗歌创作,宋诗,康乾盛世,清初诗坛,诗穷而后工,神韵说,诗学观念

博学鸿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敏[1](2019)在《博学鸿词科与康乾盛世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学鸿词科是古代为选拔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而特设的制科之一。清代制科考试中,康熙十七年(1678)的博学鸿词科意义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此次博学鸿词科消弭了士人的避世之心,是开启康乾盛世的关键因素之一。(启功《朱竹垞家书卷跋》)此外,与朝廷诏举博学鸿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02)

张立敏[2](2019)在《论博学鸿词科对王士禛的诗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学鸿词科是清诗演变的一个转捩点,王士禛诗风转变与神韵说的提出即是其影响下的产物,是他对博学鸿词科认识深化后在冯溥整饬诗坛背景下出现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前后,王士禛对考试意图的理解有偏差。在明了考试意图之后,他对考试的态度秘而不宣。随着对圣祖文治政策理解的加深,他最终领悟到身世际遇与博学鸿词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冯溥诗坛整饬活动中,在冯溥弟子王嗣槐、徐乾学的影响下,王士禛的诗歌审美趣味由宋诗回归唐诗,并反思诗学实践,最终形成神韵说。王士禛诗风的变化和神韵说的确立,是诗歌史上政治、文学交互关系的一个例证,显示了博学鸿词科对康熙诗坛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演变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4期)

张立敏[3](2019)在《“冯妇痴呆被虎欺”辨——如何评价博学鸿词科阅卷官冯溥》一文中研究指出康熙博学鸿词科是清代影响巨大的一次制科考试,在清代政治、文化、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引发士人心灵震荡,而且在诗歌创作、诗学观念方面发生巨变,儒家诗教正统地位回归诗坛,从而开启了康乾盛世诗歌新局面。可是在考试结束不久,京师出现讽刺阅卷官的诗歌,尤其以讽刺冯溥的"冯妇痴呆被虎颠"最为刻毒。它讲的是历史真(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9年01期)

李立民[4](2018)在《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拾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表了一些关于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的档案资料,~①笔者曾据此撰有《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研究》一文。~②近日,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又发现了一些有关乾隆丙辰科的遗留问题,以作为对前文的补充。一丙辰科荐举征士的人数问题雍正十一年四月,胤禛下谕拟开博学鸿词科,但因诸大臣观望迟回,任意延缓,始终未能付诸实施。雍正十叁年十一月,乾隆帝即位不久,便(本文来源于《清史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芦笛[5](2018)在《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唐时琳生平考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时琳是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但是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在既有的学术出版物中却不甚明晰。通过对上海唐氏族谱等资料的考察,可知唐时琳生于康熙元年二月十六日(1662年4月4日),卒于乾隆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741年1月15日)。他先后娶严氏和吴氏,共育有二子一女,雍正八年(1730)授江宁县儒学训导,受生员敬重,乾隆五年(1740)从江宁县辞官归上海,着有《学庸集说》《诗经正义》等。(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胡亚平[6](2018)在《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看清初词风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与朱彝尊作为朱明王朝的别枝而入清,都有浓重的遗民色彩,二人皆参与过抗清斗争。然而时移世易,后来却应博学鸿词之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陈维崧于康熙十八年应征,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在朝为官四年。朱彝尊进入侍从之列,后又坐贬归里,一生遭遇可谓叁变。二人分别为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的掌门人,经“博学鸿词科”考试而入朝为官,其词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影响清初词风的走向,成为整个清代词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语叁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是对目前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相关研究,清初词学发展情况的文献综述,以及本论题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从目前出版的文学着作和发表论文来看,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向对这次考试做出许多研究。研究者切入点的不同,对作品的分析也会有差异,同时也给本论题提供新的参考。正文第一章整体介绍科举之“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目的。综合介绍科举的起源,“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帝实行“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终目的及意义,并详细介绍“五十鸿博”的盛况。正文第二章介绍清代大词人陈维崧“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分别从陈维崧生平遭遇、前期词风特色和后期词风转变来分析,总体呈现出“博学鸿词科”考试使其词风发生的变化。陈维崧在朝为官四年,这四年其词学创作对清初词风转变产生重要影响。正文第叁章介绍朱彝尊“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首先总体分析朱彝尊生平事迹,接着分而述之,从其前后期词学创作来分析其不同的词学主张。朱彝尊在朝为官时间之长,后期词作颇丰,前后期词风之迥异十分明显。正文第四章整体关照陈、朱二位词人词风之变对清词创作的影响。首先界定清初这一概念,重点分析明末清初词学创作概况,其次分析陈维崧、朱彝尊词风转变影响清初词派的消长,及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历史更迭。最后总体论述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所带来的清初词风之变。结语部分主要阐述陈维崧与朱彝尊对新王朝的认知与接受,清圣祖用“博学鸿词科”这一政治手段,在巩固清王朝统治基础的同时也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人尽其才、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墨客的最大追求!(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家英[7](2018)在《清末博学鸿词科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降,西学大昌,举世皆以发扬西学为图强之路。在此时代洪流之下,中国传统学术迅速衰落,在文教系统内逐渐走向边缘。与此同时,传统学术植根其间的道德伦理亦遭撼动,并由此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光、宣之际,清廷诏开第叁次博学鸿词科,意图提倡"中国文学",扭转西学冲击下中国传统之学的式微趋势。主导此事者为张之洞,此举可视为其将"湖北模式"文教改革中重视经史文章的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在面临衰微之际的最后一次振作。然而取径的狭窄与过于明显的政治目的难以唤起广泛的支持,加之背后的派系纷争,使得"词科"的筹办举步维艰,最终因张之洞的逝世而不了了之,这一传统"文学"的重振之举以失败告终。(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常新[8](2016)在《康熙博学鸿词科中关中士人及其文学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康熙年间博学鸿词科既是清初的一项文化策略,也是一件政治事件,这次参加己未特科的在野士人近二百人,中进士者近五十人,它对于缓解当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笼络在野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标志着清初统治者在文化统治方面的自信和成熟。参加此次荐举的十位关中士人大都在当时声名远播,对于此次荐举的态度和行为有别,其中李颙、李因笃、王弘撰、孙枝蔚四人以遗民身份被荐举,除李颙外其余叁人参加了此次特科,在京城他们参与文事,相互延誉,扩大了关中文学影响,引导了士林风气,在明清之际关中政治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肖虹[9](2015)在《清代博学鸿词科的诗赋取士及其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博学鸿词科仅在康熙己未年间、乾隆丙辰年间开设,主要以诗赋取士,诗、赋文体并不是常用的取士文体,这种取士导向也与常科相异。清代开设博学鸿词科有其特殊的政治用意,而诗、赋文体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诉求。但是,康乾前后两次博学鸿词科在评价标准上有所变化,同样是诗赋取士的背后蕴含了不一样政治历史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宋永祥[10](2015)在《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及其与学术、文学之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丙辰词科),是清代前中期一次影响很大的制科考试,对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己未词科)有因有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前中期的学术和文学走向。对考试本身以及与试士子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这两次词科考试的不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深刻地把握科举制度与学术和文学的互动关系。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以丙辰词科史实为研究对象,考察本次词科考试的开科背景,联系各种史料,尽最大可能还原考试过程及结果,联系诗赋试题分析考试内容,读出其与己未词科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主要以丙辰词科士子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荐举及与试人数的考订,分析士子的荐举情况及地域来源情况,以及主要以录取士子为中心论述词科士子的待遇及出处等问题,以期彰显出词科考试之于常科之不同。第叁章主要论述丙辰词科与清中叶学术之关系,将其还原到晚明清初学术转向的历史背景下,联系丙辰词科策论试题及乾隆皇帝的御制同题文,分析丙辰词科对乾嘉学风确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经史之学为主要论述中心,介绍丙辰词科士子的学术成就。第四章主要论述丙辰词科与清中叶文学之关系,首先从宏观角度观照丙辰词科及士子的各类文学活动的整体作用,进而以诗歌等文体为例,论述丙辰词科考试诗赋及重视经史之学对清中叶文学的发展变化之影响。结语部分,主要联系不同的历史背景,从各个角度评价丙辰词科与己未词科的不同之处,从整体上对本次考试之于清中叶的学术、文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校点李富孙《鹤征后录》,作为本文附录。(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博学鸿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学鸿词科是清诗演变的一个转捩点,王士禛诗风转变与神韵说的提出即是其影响下的产物,是他对博学鸿词科认识深化后在冯溥整饬诗坛背景下出现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前后,王士禛对考试意图的理解有偏差。在明了考试意图之后,他对考试的态度秘而不宣。随着对圣祖文治政策理解的加深,他最终领悟到身世际遇与博学鸿词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冯溥诗坛整饬活动中,在冯溥弟子王嗣槐、徐乾学的影响下,王士禛的诗歌审美趣味由宋诗回归唐诗,并反思诗学实践,最终形成神韵说。王士禛诗风的变化和神韵说的确立,是诗歌史上政治、文学交互关系的一个例证,显示了博学鸿词科对康熙诗坛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演变的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学鸿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敏.博学鸿词科与康乾盛世诗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张立敏.论博学鸿词科对王士禛的诗学影响[J].文学遗产.2019

[3].张立敏.“冯妇痴呆被虎欺”辨——如何评价博学鸿词科阅卷官冯溥[J].古典文学知识.2019

[4].李立民.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拾遗[J].清史论丛.2018

[5].芦笛.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初举荐者——唐时琳生平考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8

[6].胡亚平.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看清初词风之变[D].湖北师范大学.2018

[7].朱家英.清末博学鸿词科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振”[J].文艺研究.2018

[8].常新.康熙博学鸿词科中关中士人及其文学活动[J].唐都学刊.2016

[9].肖虹.清代博学鸿词科的诗赋取士及其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

[10].宋永祥.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及其与学术、文学之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  ;  ;  ;  ;  ;  

博学鸿词论文-张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