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枳实论文-潘馨,蓝晓庆,唐瑰宝

绿衣枳实论文-潘馨,蓝晓庆,唐瑰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衣枳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有效部位

绿衣枳实论文文献综述

潘馨,蓝晓庆,唐瑰宝[1](2010)在《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有效部位进行筛选。方法选用系统溶剂对绿衣枳实的醇提液进行萃取分为5个不同极性部位,采用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试验筛选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的有效部位。结果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作用。结论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0年10期)

余平,梁敬钰,刘鑫[2](2010)在《绿衣枳实的化学成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绿衣枳实(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绿衣枳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1α-methylmelianodiol(1),21β-methylmelianodiol(2),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3),21α-methyltoosen-danpentol(4),21R,23R-epoxy-21α-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5),21S,23R-epoxy-21β-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6),21R,23R-epoxy-21α-ethoxy-24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7),ichanexic acid(8).。结论:化合物4-8为首次从枳属中分得。(本文来源于《中国天然药物》期刊2010年02期)

郑诚乐,吴宪志,潘东明,陈菁瑛,郭志雄[3](2009)在《绿衣枳实生长规律模型模拟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绿衣枳实生长量与时间的logistic模型和横径与单果重的动态分形模型,用以精确描述绿衣枳实生长过程和横径、平均单果重之间的动态分形关系,并能通过此模型预测采摘日期。结合日期与药效成分含量的关系间接地判断其质量优劣,从生产栽培和商品药材流通方面对绿衣枳实的质量进行控制。(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蓝晓庆,高伟城,潘馨[4](2009)在《绿衣枳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绿衣枳实(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按照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分类综述。结果与结论绿衣枳实中含有黄酮、挥发油、香豆素等化学成分,并且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过敏等药理活性。(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09年09期)

郑诚乐,吴宪志,陈菁瑛,苏海兰,郭志雄[5](2009)在《福建绿衣枳实生药醇提取物的反相HPLC指纹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用RP-HPLC法获得不同绿衣枳实生药的HPLC色谱图,并确定其共有峰,用夹角余弦、相关系数、欧氏距离等不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建立福建绿衣枳实生药以33个共有峰为指纹特征信息的对照指纹图谱和质量鉴定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评价不同绿衣枳实生药内在质量。(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肖建平,陈体强,陈丽艳,吴锦忠[6](2009)在《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者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绿衣枳实和绿衣枳壳的挥发油平均收得率分别为0.64%和1.01%。从绿衣枳实挥发油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均为单萜和倍半萜类;主要成分为dl-柠檬烯(42.026%),其次是β-月桂烯(23.988%)、β-水芹烯(9.706%)、1-水芹烯(12.026%);从绿衣枳壳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除10种单萜和倍半萜类(总相对含量53.42%)外,还含有10种脂肪族化合物(总相对含量37.55%)及1种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蒎烯(12.300%)、β-石竹烯(8.403%)、1,8桉油精(7.843%)和β-香茅醇(6.583%);两者均含有α-蒎烯、β-水芹烯、2-β-蒎烯和β-石竹烯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18.113%和28.489%,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组成不同。结论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吴宪志[7](2009)在《绿衣枳实质量控制及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福建道地药材绿衣枳实为材料,用RP-HPLC方法获得绿衣枳实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柚皮苷、橙皮苷、辛弗林成分含量的变化,旨在通过指纹图谱全面控制药材与单个成分含量从局部控制相结合,建立一个适合的“点”、“面”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这样既克服了单个药材成分含量不能代表整个药材全貌又弥补了整个药材相似度高也不代表单个成分含量就高的缺点。并且运用这一方法对干燥技术,提取工艺等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RP-HPLC法获得不同绿衣枳实生药的HPLC色谱图,并确定其共有峰,用夹角余弦、相关系数、欧氏距离等不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了福建绿衣枳实生药以33个共有峰为指纹特征信息的对照指纹图谱和质量鉴定分析方法。2.研究了对绿衣枳实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实验证明绿衣枳实采摘时间、半径大小、干燥工艺、树龄、产地、采摘方式、繁殖方法、储存时间等都对绿衣枳实质量有很大影响。6月13日及以后采摘的绿衣枳实品质较差;不同的干燥方法比较中发现蒸汽干燥的品质最差;不同树龄的果实含量测定显示8年生枳树产的绿衣枳实没有含橙皮苷,指纹图分析也表明其相似度很低,可能是其橙皮苷的消失降低了药材品质;不同产地的绿衣枳实比较结果是闽侯廷平的品质相对最差;不同大小的绿衣枳实比较中发现直径大于2.0的绿衣枳实未检测出橙皮苷,能否入药需进一步的指纹图谱分析和药理实验验证;落地果药效成分含量比采摘果要高,品质相对要好;实生、嫁接、扦插枳树的药材药效成分比较并结合指纹图谱分析得出实生苗产的绿衣枳实品质最差;储存叁年的叁种药效成分的含量比当年和储存一年的都要低,其指纹图谱相似度也只有0.71,表明储存叁年的品质较差。3.建立了绿衣枳实生长量与时间的Logistic模型和直径与单果重的动态分形模型,用以精确描述绿衣枳实生长过程和各个生长特征值之间的动态关系,并能通过此模型预测采摘日期,结合日期与药效成分含量的关系间接地初步判断其质量优劣,达到对绿衣枳实质量控制的目的。4.以橙皮苷、柚皮苷、辛弗林为指标研究绿衣枳实的提取工艺,建立二次回归模型,求极值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69.4393%乙醇、液料比10.07526:1、超声时间90.1686min,绿衣枳实中叁种药效成分的最高提取率是35.87417mg/g。结果验证与模型预测基本相符合。指纹图谱分析也证明提取方法没有破坏绿衣枳实原有的固有成分结构,相似度很高,此模型用来预测分析绿衣枳实提取可行。(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陈强,朱贲峰,贺肇东,林立,孙华香[8](2008)在《绿衣枳实不同炮制品中柚皮苷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绿衣枳实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柚皮苷的含量。方法:对3个批次药材分别进行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衣枳实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柚皮苷含量。结果:柚皮苷含量除麸炒品与生品基本相当外,醋、酒炙品降低10%~20%,砂、土炒制品降低40%~55%,炒炭制品降低60%~70%。结论:绿衣枳实不同炮制品的内在质量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8年20期)

贺肇东,陈强,朱贲峰,王政峰[9](2008)在《RP-HPLC法测定绿衣枳实中柚皮苷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绿衣枳实中柚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30∶70);检测波长为283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柚皮苷在0.168~2.016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964.8X-2.55(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RSD为2.12%(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08年05期)

李金华[10](2008)在《不同密度栽培的绿衣枳实的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福建莆田大洋乡—福建华源本草医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提供的福建省地道中药材绿衣枳实为材料,对其田间叁种不同栽培密度(密度一为1.5×1.5m~2、密度二为0.8×0.8m~2、密度叁的为0.4×0.4m~2。以下简称:密度一、密度二和密度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拟探讨有利于提高绿衣枳实生理效应的田间栽培密度,为绿衣枳实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绿衣枳实在密度一模式下,株行距较适合,植株间通风透光好,单株有足够的光照、水分、CO_2浓度等物质原料来完成光能的转化,合成更多有机物供植株生长发育,所以密度一的绿衣枳实叶片Chl含量、Pn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显着高于密度二和密度叁;Tr、Gs、Fv/Fm和Fv/Fo在生长后期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2.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行距小,株数多,加剧了植株间养分的竞争,导致绿衣枳实叶片黄而小,含氮量显着下降,氮代谢中的关键酶NR、GOT、GPT、GS活性逐渐下降。3.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群体内单株间竞争加剧,个体生长受到抑制,活性氧代谢加强,导致绿衣枳实叶片内源激素IAA含量显着下降,ABA含量显着升高;生长后期细胞膜透性增大,SOD和CAT活性显着下降,POD活性提高。4.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绿衣枳实中挥发油、柚皮苷、维生素C含量下降;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密度二栽培模式>密度一>密度叁,而有机酸含量则是密度一>密度叁>密度二栽培。总之,在密度一栽培条件下,绿衣枳实田间通风透光好,营养充足,叶片ⅠAA水平、氮代谢水平、叶绿素含量高,光合效率强,有利营养物质的贮藏,果大,果实挥发油、柚皮苷、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高;而密度叁情况下,由于种植株数多,植株营养不良,生理代谢弱,叶片黄而小,造成早果、果小,果实的挥发油、柚皮苷、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绿衣枳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绿衣枳实(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绿衣枳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1α-methylmelianodiol(1),21β-methylmelianodiol(2),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3),21α-methyltoosen-danpentol(4),21R,23R-epoxy-21α-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5),21S,23R-epoxy-21β-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6),21R,23R-epoxy-21α-ethoxy-24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7),ichanexic acid(8).。结论:化合物4-8为首次从枳属中分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衣枳实论文参考文献

[1].潘馨,蓝晓庆,唐瑰宝.绿衣枳实促胃肠动力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J].海峡药学.2010

[2].余平,梁敬钰,刘鑫.绿衣枳实的化学成分(英文)[J].中国天然药物.2010

[3].郑诚乐,吴宪志,潘东明,陈菁瑛,郭志雄.绿衣枳实生长规律模型模拟及其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9

[4].蓝晓庆,高伟城,潘馨.绿衣枳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9

[5].郑诚乐,吴宪志,陈菁瑛,苏海兰,郭志雄.福建绿衣枳实生药醇提取物的反相HPLC指纹图谱[J].热带作物学报.2009

[6].肖建平,陈体强,陈丽艳,吴锦忠.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比较[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

[7].吴宪志.绿衣枳实质量控制及提取工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8].陈强,朱贲峰,贺肇东,林立,孙华香.绿衣枳实不同炮制品中柚皮苷含量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9].贺肇东,陈强,朱贲峰,王政峰.RP-HPLC法测定绿衣枳实中柚皮苷的含量[J].海峡药学.2008

[10].李金华.不同密度栽培的绿衣枳实的生理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  ;  ;  

绿衣枳实论文-潘馨,蓝晓庆,唐瑰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