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兹别克族论文-盖有军,杨淑花,王艳

乌孜兹别克族论文-盖有军,杨淑花,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孜兹别克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心学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政府投资建设,多媒体设备,坎儿井,鸣沙山,通用语言,全域,木垒县

乌孜兹别克族论文文献综述

盖有军,杨淑花,王艳[1](2019)在《家乡变化大 群众幸福多》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和家乡的各族群众心里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工作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中心学校成立于1987年,建校时,只有6间平房教室,冬天没有暖气,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烧煤取暖。2017年,政(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9-03-09)

官静[2](2018)在《发挥党建优势 决战脱贫攻坚》一文中研究指出距离木垒县城13公里的阿克喀巴克村,是一个以畜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民定居村。该村共有332户1315人,党员50名,下设6个党小组。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脱贫攻坚贯彻到基层党建工作全(本文来源于《昌吉日报(汉)》期刊2018-08-17)

唐淑娴,苟晓霞[3](2018)在《解构与建构:跨国民族文化适应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新疆乌孜别克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乌孜别克族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迁徙、回流和"被截留"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个跨国民族。他们是沿着"压力—调整—前进"的轨迹通过族群文化的解构和族群认同的自我建构完成了在中国的文化适应。他们一方面通过改变族属和国籍、隐匿家族封号、转变生计方式、选择当地的语言文字等方式应对新环境中来自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用民间社团的社会功能,以"中国公民"身份参加抗日战争和叁区革命,重塑新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并通过民俗村寨传统再造、复古婚俗再现等方式进行族群认同的自我建构。(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龙慧蕊[4](2018)在《法蒂玛·马合木提(乌孜别克族) 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法蒂玛·马合木提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此前她已经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这次她一共带来了5份建议,领衔提出了一份议案,这些建议与议案都与她的律师职业相关。1985年,法蒂玛·马合木提从新疆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塔城从事律师工作。1997年,她创办了新疆第一家少数民族律师事务所,此后又建立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站、(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18年04期)

阿达来提,吐鲁洪[5](2018)在《我国乌孜别克族人名调查及其文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名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对我国乌孜别克族的姓名、语源、特点及反映的文化意义做了初步分析和研究,为学界研究乌孜别克族姓名及其姓氏文化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从语源来看,乌孜别克族人名中的阿拉伯语来源词占80%以上。从姓名的特点来说,不仅有性别差异,而且有年龄差别。从人名的意义来看,宗教影响较大,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尚。(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吐鲁洪,阿达来提[6](2017)在《新疆乌孜别克族的职业称谓、特点及其文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莎车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了乌孜别克族所使用的职业称谓,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及语源,并对这些职业称谓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乌孜别克族常用的职业称谓有二十多种,体现了其经商传统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模式。从职业称谓的语源来看,阿拉伯语、波斯语来源词较多,也有部分俄语、汉语职业称谓。从结构特点看,使用派生手段产生的合成词较多。(本文来源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唐淑娴[7](2017)在《中国乌孜别克族的服饰文化变迁及其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亚乌孜别克族在跨国迁徙过程中,因中国国内政权变迁和民族融合过程所引发的民族服饰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并对特殊语境下服饰文化所承载的政治含义进行解读,以了解当前新疆地区的社会人文生态。(本文来源于《西部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吴楚克,齐那儿[8](2016)在《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孜别克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和中国的跨境民族。因此,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乌兹别克族与中国国内的乌孜别克族之间的关系,会对双边关系产生影响。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本土民族与俄罗斯族的矛盾,随着苏联解体后时间的推移在逐渐缓和。但是,作为主体民族与众多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6-07-01)

唐淑娴[9](2016)在《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乌孜别克族是中国西北跨国民族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孜别克族人口只有14502人,大多数人口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散杂居在新疆南北的不同市镇。在历史上,他们曾以“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和“浩罕人”的身份流动在中亚—中国的贸易网络中,形成了建立其上的移民网络和金融网络,并通过“以商居边、以商融边”的发展脉络最终成为中国新疆的一个群体。在近500年的跨国贸易和移民实践中,乌孜别克族在客观外力的压力下,不断适应着新疆地方性文化和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多元文化,并通过各种行为调适进行着社会融入,在漫长的文化适应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乌孜别克族的“中国化”。如果说抗日战争时期至叁区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的族群意识和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时期,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乌孜别克族族群意识全面解构时期,也是乌孜别克族对中国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重塑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乌孜别克族主动采取了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即一边积极主动地与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为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做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文化整合,其最初的群体文化被解构,语言文字、生计方式、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仪轨、家族封号等也逐渐趋同于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的同时族群意识也逐渐趋于淡漠。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面对中国汉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文化和西方话语时,在统一的教育体系和市场经济环境中,乌孜别克族边缘化特征开始受到本民族精英的关注,一部分人通过主动修改民族称谓的方式去模糊化处理在社会资源占有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劣势,也有一部分人借助西方话语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带来的机遇,重新强调族群边界和文化差异,并通过延续乌孜别克族社团组织的社会功能与主流社会进行互动。总之,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是在政权变迁和部分客观外力作用下,进行的压力下求适应,适应中求整合,整合中求认同的过程,且始终伴随着坚持和突破,逾越与维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3-01)

李晓艳,刘洁[10](2015)在《谈乌孜别克族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孜别克族是古代时期从中亚迁入新疆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从商的历史传统,居住在新疆城市里的乌孜别克族以科教工作和商业为主,居住在农村的乌兹别克族则与周边的它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种形式,和哈萨克杂居在一起的一直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维吾尔族生活在一起一直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也因为生产方式、社会环境的不同显示了不同的音乐文化类型。(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23期)

乌孜兹别克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距离木垒县城13公里的阿克喀巴克村,是一个以畜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民定居村。该村共有332户1315人,党员50名,下设6个党小组。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脱贫攻坚贯彻到基层党建工作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孜兹别克族论文参考文献

[1].盖有军,杨淑花,王艳.家乡变化大群众幸福多[N].新疆日报(汉).2019

[2].官静.发挥党建优势决战脱贫攻坚[N].昌吉日报(汉).2018

[3].唐淑娴,苟晓霞.解构与建构:跨国民族文化适应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新疆乌孜别克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龙慧蕊.法蒂玛·马合木提(乌孜别克族)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J].中国民族.2018

[5].阿达来提,吐鲁洪.我国乌孜别克族人名调查及其文化探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吐鲁洪,阿达来提.新疆乌孜别克族的职业称谓、特点及其文化探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7].唐淑娴.中国乌孜别克族的服饰文化变迁及其隐喻[J].西部发展研究.2017

[8].吴楚克,齐那儿.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N].中国民族报.2016

[9].唐淑娴.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6

[10].李晓艳,刘洁.谈乌孜别克族音乐的历史与文化[J].才智.2015

标签:;  ;  ;  ;  ;  ;  ;  ;  ;  ;  

乌孜兹别克族论文-盖有军,杨淑花,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