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电化学论文-孙斌

薄层电化学论文-孙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薄层电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沉积,形态,薄层

薄层电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斌[1](2006)在《薄层电化学沉积的形态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薄层电化学沉积几乎包含非平衡态生长的所有形态,成为研究非平衡态聚集动力学的理想系统.在形态花样中,枝晶和分形是最典型的2种,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及转化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界面不稳定性是分形形态形成的本质原因,不稳定性的来源主要有电极反应、杂质、晶体生长等.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崔运梅,金葆康[2](2003)在《双光窗夹套式红外反射薄层电化学池的制作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种适合水体系和非水体系的双光窗夹套式红外反射薄层电化学池。以亚铁氰化钾水溶液和邻苯二酚、对苯二酚的乙腈溶液对此电化学池进行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 ,该电化学池的阻抗效应和边缘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以亚铁氰化钾水溶液进行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表征 ,氧化过程的谱图中能清楚地观察到 ,Fe(CN) 4 -6中 CN 的正向吸收峰与Fe(CN) 3 -6中 CN 的负向吸收峰 ,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以液氮冷却的N2 气为致冷剂做对苯二酚的低温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实验 ,也获得了信噪比较好 ,谱峰清晰的氧化还原谱图。(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3年12期)

马永钧,郑建明,朱世民[3](1999)在《用于现场FTIR及UV/Vis光谱电化学的高质量简单结构的光透薄层电化学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种应用于紫外可见、红外电谱电化学的新型光透薄层电化学池(OTTLE),并以铁氰化钾水溶液、二茂铁乙腈溶液体系进行了表征。池腔几何结构的合理设计使电位降和边缘效应降至最低。该池有良好的伏安响应特性并可用它得到高质量的UV/Vis和IR光谱。由于简单的结构及低廉的造价使适用于光谱电化学研究的电化学池变得更容易得到。(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魏培海,李斌,许青,买光昕,王春暖[4](1998)在《汞修饰掺锡叁氧化二铟导电玻璃光透薄层电化学池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汞膜修饰掺锡叁氧化二铟导电玻璃电极的制备及其薄层电化学池的设计,测试了电极和薄层池的光、电化学性能。在水溶液中,与基底电极相比,该电极的负电位范围增加了700mV,并表现出普通汞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以此电极制得的薄层池可适用于氧化还原电位较负的电化学过程的光谱电化学研究及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1998年02期)

李金良,王超,邹毓良[5](1993)在《ITO导电玻璃恒温光透薄层电化学池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导了ITO导电玻璃恒温光透薄层电化学池的设计。这种光透薄层电化学池具有制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由于采用了恒温夹板的辅助装置,可进行电极反应的热力学研究。以Fe(bipy)_3~(2+/3+)氧化还原电对考察了该电池的光谱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吴宝璋[6](1991)在《生物氧化还原研究中的薄层电化学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E~(0′)和电子转移化学计量数 n 的测定是生物氧化还原体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生物分子会在电极上吸附,有些蛋白分子的氧化还原中心位于蛋白结构的内部,它们同电极的异相电子转移过程很不可逆或非常缓慢,因而难于用常规的电化学方法进行 E_(0′)和 n 值的测量。近年来薄层电化学技术的发展为这方面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本文简要介绍其原理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1991年01期)

张荣坤[7](1988)在《流动薄层电化学传感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层电化学传感器有高灵敏(ng)、用样少(1~50μl)、装置简单、结合流动注射分析(FIA)有高分析速度(每小时200次)、柱液相色谱(HPLC)有快速分离复杂混合试样、离子选择性电极有选择性好等优点。所以引起广泛重视,发展迅速,每年约有近百篇文章发表。新近介绍的直接和间接示差电位法、光辐射电检测法、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等、流动薄层电化学传感器已兼有HPLC的荧光、紫外、折射等检测器的分析能力。(本文来源于《化学传感器》期刊1988年04期)

张荣坤,林跃河[8](1988)在《多工作电极流动薄层电化学检测器及电解色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我们实验室所开展的一些工作,对多工作电极流动薄层电化学检测器及其电解色谱的一些新进展作了评述。着重介绍了叁种结构类型即串联型、并联型和对向并列型的双工作电极检测器的设计和用途。本文还就双工作电极薄层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结合的基本原理、优点和一些应用进行了讨论。最后简要地介绍了电解色谱的基本原理、进展及应用近况。(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88年09期)

纪华民,汪尔康[9](1988)在《Nafion修饰薄层电化学检测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流动体系电化学检测对电活性组分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已引起很大的兴趣,但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检测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仍受到很大限制。本文首次使用阳离子交换剂(Nafion)涂层玻炭电极电化学检测器,获得了对阳离子组分的选择性响应,提高了检测器的稳定性,并根据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讨论了Nafion膜中不同电荷离子的扩散行为。(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8年15期)

纪华民,朱果逸,汪尔康[10](1987)在《液相色谱薄层电化学检测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了薄层多电极安培检测器,用循环伏安法和流动注射动态伏安图考察了检测器中不同电极排列方式的影响。在固定电位检测时,对极置于工作电极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充电电流大(电容值高达0.81μF),不适于伏安检测。反相色谱分离电化学检测了五种儿茶酚胺化合物,检出限可达10pg,重复进样13次(样品浓度10ng),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电极连续使用8小时,峰高几乎不变。(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87年10期)

薄层电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制作了一种适合水体系和非水体系的双光窗夹套式红外反射薄层电化学池。以亚铁氰化钾水溶液和邻苯二酚、对苯二酚的乙腈溶液对此电化学池进行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 ,该电化学池的阻抗效应和边缘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以亚铁氰化钾水溶液进行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表征 ,氧化过程的谱图中能清楚地观察到 ,Fe(CN) 4 -6中 CN 的正向吸收峰与Fe(CN) 3 -6中 CN 的负向吸收峰 ,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以液氮冷却的N2 气为致冷剂做对苯二酚的低温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实验 ,也获得了信噪比较好 ,谱峰清晰的氧化还原谱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层电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斌.薄层电化学沉积的形态转化[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

[2].崔运梅,金葆康.双光窗夹套式红外反射薄层电化学池的制作与表征[J].应用化学.2003

[3].马永钧,郑建明,朱世民.用于现场FTIR及UV/Vis光谱电化学的高质量简单结构的光透薄层电化学池(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1999

[4].魏培海,李斌,许青,买光昕,王春暖.汞修饰掺锡叁氧化二铟导电玻璃光透薄层电化学池的设计[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8

[5].李金良,王超,邹毓良.ITO导电玻璃恒温光透薄层电化学池设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6].吴宝璋.生物氧化还原研究中的薄层电化学技术[J].化学通报.1991

[7].张荣坤.流动薄层电化学传感器进展[J].化学传感器.1988

[8].张荣坤,林跃河.多工作电极流动薄层电化学检测器及电解色谱[J].分析化学.1988

[9].纪华民,汪尔康.Nafion修饰薄层电化学检测器[J].科学通报.1988

[10].纪华民,朱果逸,汪尔康.液相色谱薄层电化学检测器研究[J].分析化学.1987

标签:;  ;  ;  

薄层电化学论文-孙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