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胶体论文-刘靖文,马鸣杨,梅清玲,卢小菊,孟鸳

银胶体论文-刘靖文,马鸣杨,梅清玲,卢小菊,孟鸳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胶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银,粒径,抗菌性

银胶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文,马鸣杨,梅清玲,卢小菊,孟鸳[1](2019)在《纳米银胶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新的低成本制备纳米银胶体的方法,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对制备的纳米银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以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受试菌株,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光电比浊法测试本实验合成的纳米银溶胶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均匀分散,且粒径小(10~20 nm),对3种受试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顾恩熙,付凌霄,王焕[2](2019)在《废水中去除银胶体的负载Fe~(3+)树脂氧化法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废水中的Ag胶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但很少有将其从水中去除的研究。本研究基于Fe~(3+)与树脂D001以静电吸引为驱动的阳离子交换技术,制备负载Fe~(3+)的改性氧化性树脂样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测试表明D001型树脂中Na+离子被Fe~(3+)完全取代。利用该改性树脂对Ag胶体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6.67 mg·mL-1改性树脂对20×10~(-6) Ag胶体去除率可达92.5%,吸附过程在6 h后达到动态平衡,且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证明吸附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交换的协同作用,先是改性树脂将Ag胶体氧化成Ag~+,同时Fe~(3+)被还原为Fe~(2+),接着通过离子交换将Ag~+吸附,最终实现水溶液中Ag胶体的去除。(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潘少菲[3](2019)在《亚纳米级银胶体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包装膜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银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粒径较小的银纳米颗粒抗菌效果尤为优异。目前制备稳定的银纳米颗粒的方法大多均使用含硫或磷的强稳定剂。而硫和磷的引入,不仅会影响银纳米颗粒的化学性质,而且会影响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能。水性聚氨酯材料因其各项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由于水性聚氨酯中亲水基团的存在,使其制品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极易受周围环境微生物的侵害引起细菌滋生,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采用小粒径的银纳米颗粒与水性聚氨酯进行复合,制备抗菌包装膜。一方面水性聚氨酯可以作为分散体系让银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抗菌性能。另一方面银纳米颗粒可以抑制水性聚氨酯中细菌的生长,且不会影响水性聚氨酯的各项性能。本文首先设计并合成了同时含有还原性基团和配位基团的硅氧烷低聚物,其中Si-H作为还原性基团,-NH作为配体基团与银颗粒配位,实现了一种简便且不需依赖强稳定剂制备银胶体的方法。通过定量水解过程调节两种基团比例,在原子水平上控制银的还原和成核过程,成功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尺寸小于2 nm的高度分散的银纳米颗粒。通过TEM、DLS、UV-vis等表征手段可知,样品Ag-90粒径最小,能够控制在1nm左右。当还原性基团和稳定性基团越接近,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小且分布窄;对比常温下和0℃下制得的样品Ag-RT和Ag-90,结果表明0℃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随后采用大自然中常见的雪作为分散剂,制备得到六组软段不相同的水性聚氨酯乳液。通过各项性能检测,发现当软段均使用分子量为2000 g/mol的多元醇时,使用该方法制得的聚醚型水性聚氨酯(样品WPU-N220)整体性能要优于聚酯型水性聚氨酯(样品WPU-PNA)。最后,将制备得到的粒径最小的银纳米颗粒(样品Ag-90)与性能最优的水性聚氨酯(样品WPU-N220)进行复合,得到具有抑菌功能的亚纳米级银胶体/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当不含银纳米颗粒时,单一的水性聚氨酯薄膜不具有抗菌功能。当加入了一定量的银纳米颗粒后,复合薄膜的抑菌圈直径明显增大,且随着复合薄膜中银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抗菌效果也逐渐提高。该复合为银颗粒的分散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性聚氨酯的细菌滋生,该薄膜将在食品包装领域有着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丁梦玲,丁赔赔,张天宇,赵真田,孙乐乐[4](2015)在《单分散纳米银胶体的快速制备及其在H_2O_2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C6H12O6)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在室温水体系中快速制备不同浓度的纳米银粒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H2O2检测.结果表明,通过控制Na OH和PVP用量,可制得粒径30?55 nm、纯相的球形纳米银胶体,在H2O2检测中活性良好.纳米银胶体表面等离子共振峰强度变化与H2O2浓度呈线性关系,H2O2的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为5.0?10?7?5.0?10?2 mol/L.(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鑫,魏先福,杨力[5](2015)在《可控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银胶体(AgNPs)长期储存不稳定性问题是本研究的中心,着重考察了不同前驱体对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影响。分别以银氨([Ag(NH3)2]OH)溶液和Ag NO3溶液为前驱体制备了多份纳米银胶体样品并通过UV-Vis、FE-SEM、EDS、ZETA电位仪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纳米银胶的形貌、粒径大小以及稳定性。对比分析发现,以[Ag(NH3)2]OH溶液为前驱体,制备的纳米银胶体具有粒径可控,尺寸均一,分散性良好等特点;而且经过一个月的常温储存,表现出比用Ag NO3溶液为前驱体制备的纳米银胶体具有更高的储存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美岑,伏振兴[6](2012)在《纳米银胶体表面的荧光增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几种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并利用激光光谱法对吸附在银纳米颗粒表面的吖椗橙(AO)分子的荧光增强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探测了纳米银粒子的分布状态和尺寸对AO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纳米银粒子的间距合适时,处于其附近的AO分子的荧光增强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随着颗粒尺寸的变大,荧光增强效应会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李明春,赵丽艳,马守栋,曹恩惠[7](2011)在《玫瑰红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银胶体溶液中的痕量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纳米银胶体溶液中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浓硝酸作溶剂溶解纳米粒沉淀后,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与对二甲氨基苄基罗丹宁(玫瑰红银试剂)反应生成橙红色络合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475nm波长处检测银含量。结果:测得银离子在0.05~1.50mg.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6.04%(n=9,RSD为1.82%)。结论:上述方法操作简便,便于开展,方法灵敏,适用于测定纳米银胶体溶液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侯冬枝,梁晓晖,赵世洪,刘长科,平其能[8](2010)在《微柱离心结合氯化银胶体散射光猝灭法测量牛血清白蛋白脂质体中的痕量蛋白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DEAE-Sephadex A50微柱离心法结合AgCl胶体溶液散射光强度猝灭法测定BSA脂质体的包封率。方法:以BSA为模型药,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建立DEAE-Sephadex A50微柱离心分离游离蛋白质和脂质体的方法,并结合AgCl胶体溶液散射光强度猝灭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结果:AgCl胶体溶液散射光强度猝灭法中能达到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猝灭效果的最佳Cl-与Ag+摩尔比为1,选择反应体系为pH值4.8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反应时间在50~80min较好,本实验中的反应时间为60min,不同的环境温度对测定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差异,应始终保证在同一环境温度下测定。本法的平均柱回收率为97.78%,RSD为0.18%(n=4),柱分离效率>90%,柱分离效果较好,可以适用于游离蛋白与脂质体的分离和检测。结论:用DEAE-Sephadex A50微柱离心结合AgCl胶体溶液散射光强度猝灭法测定包封率的方法,可适用于给药剂量较低的蛋白质类药物脂质体包封率测定过程中痕量蛋白质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蔡可宁,李占强[9](2009)在《纳米氯化银胶体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指出,甲基橙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其分子式:C14H14N2NaO3S,性状为橙黄色粉未或片状结晶,易溶于热水,几乎不溶于乙醇。其分子结构与颜色均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相对较高的毒性、复杂的结构和难于生物降解性,因此在降解甲基橙溶液有机废水处理中具有典型意义。该文着重介绍了纳米氯化银胶体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09年10期)

张峰,陈宇岳[10](2009)在《新型纳米银胶体溶液的制备及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_2)和硝酸银为原料,一步法快速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胶体溶液,并用激光粒度仪(DLS)、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对纳米银胶体溶液的形成进行了表征,纳米银的粒径在5-30nm左右。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为例,测试纳米银胶体溶液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3 ug/ml的纳米银含量即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将纳米银胶体溶液直接应用于棉织物的抗菌整理并进行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当织物上纳米银含量为88mg/Kg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01%和99.26%,洗涤20次以后,仍能保持98.77%的抑菌率。同时分别采用了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棉织物上纳米银的形貌特征和价态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2-16)

银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废水中的Ag胶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但很少有将其从水中去除的研究。本研究基于Fe~(3+)与树脂D001以静电吸引为驱动的阳离子交换技术,制备负载Fe~(3+)的改性氧化性树脂样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测试表明D001型树脂中Na+离子被Fe~(3+)完全取代。利用该改性树脂对Ag胶体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6.67 mg·mL-1改性树脂对20×10~(-6) Ag胶体去除率可达92.5%,吸附过程在6 h后达到动态平衡,且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证明吸附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交换的协同作用,先是改性树脂将Ag胶体氧化成Ag~+,同时Fe~(3+)被还原为Fe~(2+),接着通过离子交换将Ag~+吸附,最终实现水溶液中Ag胶体的去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胶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靖文,马鸣杨,梅清玲,卢小菊,孟鸳.纳米银胶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9

[2].顾恩熙,付凌霄,王焕.废水中去除银胶体的负载Fe~(3+)树脂氧化法性能研究[J].核技术.2019

[3].潘少菲.亚纳米级银胶体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包装膜方面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丁梦玲,丁赔赔,张天宇,赵真田,孙乐乐.单分散纳米银胶体的快速制备及其在H_2O_2检测中的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15

[5].李鑫,魏先福,杨力.可控纳米银胶体的稳定性[J].无机化学学报.2015

[6].刘美岑,伏振兴.纳米银胶体表面的荧光增强效应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

[7].李明春,赵丽艳,马守栋,曹恩惠.玫瑰红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银胶体溶液中的痕量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

[8].侯冬枝,梁晓晖,赵世洪,刘长科,平其能.微柱离心结合氯化银胶体散射光猝灭法测量牛血清白蛋白脂质体中的痕量蛋白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

[9].蔡可宁,李占强.纳米氯化银胶体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

[10].张峰,陈宇岳.新型纳米银胶体溶液的制备及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C].第一届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银胶体论文-刘靖文,马鸣杨,梅清玲,卢小菊,孟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