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霍玉芹,刘福春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霍玉芹,刘福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脲酶活性,水解氮,生态特征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霍玉芹,刘福春[1](2012)在《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和水解氮含量的生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查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氮素的关系及氮循环,为合理施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土壤脲酶活性、水解氮含量与生态因素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土壤脲酶活性与水解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换。其中,土壤脲酶活性8月最高,9月最低;水解氮含量6月最低,其季节性变化呈现一个明显的低谷。[结论]弹尾类动物、稀有动物类群、放线菌和活性有机质是决定土壤脲酶活性和水解氮含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甄丽莎[2](2009)在《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培肥措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被认为是维持土壤持久生产力的必要措施。秸秆中含有氮、磷、钾、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肪等,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土壤酶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其活性大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并作为一种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本论文研究了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土壤化学性状、作物产量的变化,取得了一下主要研究结果:1.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秸秆还田初期活性较高,中期和后期活性较低。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相同,5个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0.63±0.01 mg glucose/(g·24h) > SM 0.62±0.02 mg glucose/(g·24h) > S 0.57±0.04 mg glucose/(g·24h) > SNP 0.55±0.04 mg glucose/(g·24h) > CK 0.53±0.02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处理高出18.20%,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秸秆还田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其他处理的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着。2.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前期较低,中期和后期较高。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5个土壤蔗糖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SN 70.62±1.42 mg glucose/(g·24h) > SM 70.28±4.72 mg glucose/(g·24h) > S 62.71±2.35 mg glucose/(g·24h) > SNP 61.99±2.73 mg glucose/(g·24h) > CK 52.01±1.43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36倍。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5个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着。3.土壤脲酶活性秸秆还田初期酶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返青后持续增强,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3.58±0.05 mg NH3-N/(g·24h) > SNP 3.49±0.07 mg NH3-N/(g·24h) > CK 3.40±0.07 mg NH3-N/(g·24h) > SM 3.36±0.03 mg NH3-N/(g·24h) > S 3.28±0.11 mg NH3-N/(g·24h),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的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为对照处理的1.05倍,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酶活性低于对照处理,且差异性不显着。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温度都呈极显着正相关。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长期内,没有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在玉米生长期内,随着玉米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SN 4.19±0.09 mg酚/(g·24h) > S 4.11±0.05 mg酚/(g·24h) > SM 4.10±0.02 mg酚/(g·24h) > SNP 4.07±0.01 mg酚/(g·24h) > CK 3.94±0.09 mg酚/(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06倍,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次之,叁者间的差异性不显着。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相关性均不显着。5.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EC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秸秆还田开始到试验结束,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前期波动较大,后期趋于平缓,从大到小依次为SNP 0.206±0.019 ms/cm > SN 0.172±0.003 ms/cm > SM 0.150±0.007 ms/cm > S 0.124±0.001 ms/cm > CK 0.124±0.002 ms/cm。6.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pH值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在中性偏碱范围内,呈微微持续升高的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CK 7.907±0.002 > S 7.884±0.006 > SM 7.844±0.009 > SN 7.801±0.001 > SNP 7.778±0.003。7.小麦和玉米收获期两次测定结果显示,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分别为10.723±0.115 g/kg~(-1)和10.900±0.142 g/kg~(-1)。5个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前后两次测定相差不大,均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小麦收获期为0.88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为0.96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收获期,前者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5.495±0.016 mg`kg~(-1),后者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6.936±0.034 mg/kg~(-1)。土壤全磷含量在小麦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0.592±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0.559±0.001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两次测定中皆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0.300±0.358 mg/kg~(-1)和8.863±0.120 mg/kg~(-1)。在小麦收获期,对照处理的土壤全钾含量为20.574±0.045 g/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20.690±0.050 g/kg~(-1)。从土壤水解类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看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土壤EC值和土壤脲酶活性呈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和-0.712。8.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442.46 kg/ha,为对照处理的1.5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肥料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5955.00 kg/ha,为对照处理的1.3倍,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甄丽莎,谷洁,高华,秦清军,陈强龙[3](2009)在《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玉米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玉米秸秆与厩肥、N肥和P肥配合施入农田后土壤中水解类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内,秸秆配合氮磷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60.09±2.74mgGLU/(g.24h),比对照处理高出28.09±1.79%,脲酶也以秸秆配合氮磷肥处理最高2.86±0.10mgNH3-N/(g.24h),是对照处理的1.04±0.03倍,秸秆配合氮肥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4.01±0.05mg酚/(g.24h),比对照高出0.28±0.05mg酚/(g.24h),秸秆还田处理的3种酶活性都高于对照,配合施用的有机肥和氮磷肥则在小麦的不同生长期、不同酶活性间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脲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土壤温度都呈极显着相关,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薛泰麟,闵九康,孙羲[4](1991)在《土壤游离脲酶活性及其在尿素水解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蒸馏水振荡浸提土壤确可从滤液中检测出游离脲酶活性,但其量很少,不到土壤总酶活性的1%,且土壤层次越深,土壤游离脲酶有增加的趋势.塑料管柱模拟实验表明,这些游离酶仅有少量(7~17%)可随水移动.用黄豆粉作为外源游离脲酶加入脲酶活性很低的底层土进行对比实验表明,游离脲酶对尿素的水解速率远大于活性相当的被土壤所保持的脲酶对尿素的水解速率.可以推断,土壤游离脲酶对加入土壤的尿素的水解作用可能更直接些,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91年06期)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培肥措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被认为是维持土壤持久生产力的必要措施。秸秆中含有氮、磷、钾、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肪等,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土壤酶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其活性大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并作为一种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本论文研究了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土壤化学性状、作物产量的变化,取得了一下主要研究结果:1.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秸秆还田初期活性较高,中期和后期活性较低。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相同,5个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0.63±0.01 mg glucose/(g·24h) > SM 0.62±0.02 mg glucose/(g·24h) > S 0.57±0.04 mg glucose/(g·24h) > SNP 0.55±0.04 mg glucose/(g·24h) > CK 0.53±0.02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处理高出18.20%,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秸秆还田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其他处理的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着。2.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前期较低,中期和后期较高。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5个土壤蔗糖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SN 70.62±1.42 mg glucose/(g·24h) > SM 70.28±4.72 mg glucose/(g·24h) > S 62.71±2.35 mg glucose/(g·24h) > SNP 61.99±2.73 mg glucose/(g·24h) > CK 52.01±1.43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36倍。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5个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着。3.土壤脲酶活性秸秆还田初期酶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返青后持续增强,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3.58±0.05 mg NH3-N/(g·24h) > SNP 3.49±0.07 mg NH3-N/(g·24h) > CK 3.40±0.07 mg NH3-N/(g·24h) > SM 3.36±0.03 mg NH3-N/(g·24h) > S 3.28±0.11 mg NH3-N/(g·24h),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的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为对照处理的1.05倍,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酶活性低于对照处理,且差异性不显着。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温度都呈极显着正相关。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长期内,没有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在玉米生长期内,随着玉米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SN 4.19±0.09 mg酚/(g·24h) > S 4.11±0.05 mg酚/(g·24h) > SM 4.10±0.02 mg酚/(g·24h) > SNP 4.07±0.01 mg酚/(g·24h) > CK 3.94±0.09 mg酚/(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06倍,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次之,叁者间的差异性不显着。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相关性均不显着。5.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EC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秸秆还田开始到试验结束,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前期波动较大,后期趋于平缓,从大到小依次为SNP 0.206±0.019 ms/cm > SN 0.172±0.003 ms/cm > SM 0.150±0.007 ms/cm > S 0.124±0.001 ms/cm > CK 0.124±0.002 ms/cm。6.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pH值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在中性偏碱范围内,呈微微持续升高的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CK 7.907±0.002 > S 7.884±0.006 > SM 7.844±0.009 > SN 7.801±0.001 > SNP 7.778±0.003。7.小麦和玉米收获期两次测定结果显示,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分别为10.723±0.115 g/kg~(-1)和10.900±0.142 g/kg~(-1)。5个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前后两次测定相差不大,均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小麦收获期为0.88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为0.96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收获期,前者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5.495±0.016 mg`kg~(-1),后者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6.936±0.034 mg/kg~(-1)。土壤全磷含量在小麦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0.592±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0.559±0.001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两次测定中皆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0.300±0.358 mg/kg~(-1)和8.863±0.120 mg/kg~(-1)。在小麦收获期,对照处理的土壤全钾含量为20.574±0.045 g/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20.690±0.050 g/kg~(-1)。从土壤水解类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看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土壤EC值和土壤脲酶活性呈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和-0.712。8.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442.46 kg/ha,为对照处理的1.5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肥料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5955.00 kg/ha,为对照处理的1.3倍,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霍玉芹,刘福春.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和水解氮含量的生态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2].甄丽莎.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甄丽莎,谷洁,高华,秦清军,陈强龙.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玉米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09

[4].薛泰麟,闵九康,孙羲.土壤游离脲酶活性及其在尿素水解中的作用[J].土壤通报.1991

标签:;  ;  ;  ;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论文-霍玉芹,刘福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