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复原论文-刘岳霖,高伟

颅面复原论文-刘岳霖,高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面复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面复原技术,法医学,应用

颅面复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岳霖,高伟[1](2019)在《颅面复原相关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下进行颅面复原的技术成为较为常用的颅面复原技术,将其应用于法医学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针对性地探究颅面复原相关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对于法医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颅面复原相关技术的规范性研究开展较少,其应用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阐述手工颅面复原技术、计算机辅助的二维颅面复原技术、计算机辅助的叁维颅面复原技术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而探究颅面复原相关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为改善颅面复原相关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4期)

吴秀杰,税午阳[2](2018)在《从奇和洞人颅面复原看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印象中的形象似乎是这样:个子不高,面貌像黑猩猩(如脸黑、颌凸、前额低矮、眉脊粗壮),跑的比较快,手中拿着一块石头正投向前方的野兽!其实,古人类并不都长这个样!距今10万年左右的早期现代人,其体质特征已经同我们接近,有些古人类长得还比较帅气,身高和脑量甚至超过了我们!古人类的面貌什么样?古人类的遗骸形成化石后,因面部软组织已不存在,只能根据保存下来的头骨化石,参考现代人的颅面特征与软组(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8年03期)

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3](2018)在《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分析及其面貌复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迅速发展,颅面建模和形态统计分析技术为颅骨面貌生物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我国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学和未知颅骨面貌的复原作为研究目标,构建适合于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研究模型,揭示其颅面的本质关系。本研究主要进展如下:1.为了解决维吾尔族颅面形态研究支撑数据稀少的问题,采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头部CT数据并开发了颅骨与面貌模型数据库。为实现叁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相差较大以及存在较多缺失情况下自动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对应的叁维颅骨非刚性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对待配准叁维颅骨进行边缘提取,获得所有孔洞的边缘;然后根据边缘长度以及边缘间最短距离自动识别边缘类型颅骨在边缘上的对应,之后对待配准颅骨的初始位置和姿态进行调整,实现粗配准;最后通过两次一致点漂移(CPD)算法逐步实现两个颅骨从边缘区域至所有区域的精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基于迭代最近点(ICP)和薄板样条函数(TPS)相结合的叁维颅骨自动配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对姿态、位置、分辨率以及缺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更高的配准效率。2.针对刑侦及考古中的遗骨经常存在缺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样例的叁维颅骨缺失修补方法。首先随机选择叁维颅骨样本,并通过配准算法对所有样本进行规格化处理;然后利用同样的配准算法根据待修补颅骨的缺失情况把样本库中的每个样本对应地分为存留和缺失两部分数据;之后通过回归算法获得两部分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该函数关系计算待修补颅骨的缺失数据,并通过拼接融合得到最终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修补大、小缺失,同时保留原模型的所有特征;此外,修补误差更小。3.提出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几何特征统计与颅骨性别鉴定方法,首先对于颅骨与面部采取半自动方法进行80个特征点标定,并确定62个测量点与43个测量项。然后采用欧式距离,测地距离计算方法和夹角计算方法计算颅面模型中的直线距离、表面距离以及夹角等几何测量项并进行了统计;最后,针对完整和不完整的颅骨,采用步进Fisher判别分类方法进行了性别判定,其准确率达到92%左右。4.以达到颅面复原质量改善为目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颅面点对应关系的建立方法。首先对于颅面进行TPS配准;接着进行模型体素化;然后利用欧式距离确定特征点的近邻点集;采用测地距离一致性进行对初始约束确定核心点集;最后继续扩展核心点集建立点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颅面点对应准确率和速率得以明显提高。5.针对现有统计值指标涵盖的年龄、胖瘦等属性段较宽泛而导致复原面貌缺乏个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软组织厚度颅面复原方法。在已标定的80个颅骨特征点的基础上,在头面部确定了相应的软组织测量项;以特征点的圆柱法向作为软组织厚度测量方向,计算出这些特征点处软组织厚度;之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构建特征点软组织厚度与属性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根据待复原颅骨的属性以及回归函数计算特征点软组织厚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薄板样条函数对参考人脸模型进行变形获得复原面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方法,该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软组织厚度,提高颅面复原的准确度。本研究在构建维吾尔族颅面模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颅面形态学和颅骨面貌复原研究技术,将填补我国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学研究中的空白。该研究结果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颅面形态学研究发展,为考古、法医和人类学等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罗星海[4](2018)在《颅面点对应与基于统计回归的颅面复原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颅面复原是指对一个身源不明的颅骨,通过确定其性别、种族、年龄后,根据已获取的颅面间形态关系,恢复死者生前面貌的技术。在考古、法医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采集的颅面数据增多,基于统计模型的复原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而统计复原方法的关键是准确建立颅面模型的生理点对应关系,以及颅骨到面皮的统计模型。针对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工作进展如下:1)颅面数据预处理。对活体颅面CT数据进行叁维重建,并对模型进行去噪、补洞以及数据归一化等预处理操作。在分析MPEG标准的基础上,定义并标定了78个颅面特征点。2)颅面模型配准与点对应算法研究。在粗配准阶段,随机生成TPS所需控制点,结合ICP算法实现颅骨和面皮模型的非刚性配准;提出一种基于迭代模型线性组合的方法实现颅面模型的精确配准。再结合体素化和多重约束的积分不变量建立颅骨或面皮之间的生理点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配准方法的基础上,点对应的准确率更高。3).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的颅面复原方法。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建立颅骨和面皮统计形状模型,在形状参数空间中利用LSSVR训练得到目标模型,再将待复原颅骨放入形状参数空间中,得到的复原人脸更加接近真实人脸。4)设计了一个基于LSSVR的颅面复原系统。实现了对颅面样本数据的配准、点对应关系建立、统计模型建立、颅面复原以及误差估计等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史重阳[5](2018)在《引入夹角约束的拉普拉斯颅面复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颅面复原是对未知颅骨根据统计先验知识恢复其生前面貌的一种技术,在考古学和法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依据模板变形对颅骨恢复其面貌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更具科学依据以及客观性,因此成为颅面形态学和基于颅骨的身份认证热点。本文结合颅面分区和引入动态参数估计的ICP(Iterated Closest Point,ICP)叁维模型配准算法,选取与待复原颅骨相似的参考颅骨集;在手工标定待复原颅骨特征点基础上,采用对应点匹配方法自动标定参考颅骨集中的颅骨特征点;提出引入夹角约束的拉普拉斯变形算法实现颅面复原,并对复原后结果进行多几何约束的相似度匹配,评估本文复原方法的准确度。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结合分区与改进ICP的参考颅骨选择算法。首先从颅面模型数据库中找到与待复原颅骨人类学属性相近的颅面数据;然后提出基于颅骨分区和加入动态参数估计的改进ICP算法,对待复原颅骨与相似颅骨进行配准,并且将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配准误差,计算预选颅骨与待复原颅骨的误差,选择配准误差最小的k个相似颅骨作为参考颅骨,完成参考颅骨和面皮的选择。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选出与待复原颅骨更加接近的颅面数据。2.引入夹角约束的拉普拉斯颅面复原方法。首先,根据待复原颅骨与参考颅骨之间的误差,由改进的Laplace求解k个参考面皮变形后的特征点值;然后为k个变形后的面皮设置与RMSE成反比的权值;最后计算每个参考面皮的加权平均形变,实现待复原颅骨的面貌复原。实验证明引入夹角约束的拉普拉斯复原方法复原结果与真实面皮更加接近。3.基于多几何约束的颅面复原效果评价。首先根据曲率因子和形状因子,选择初始的匹配对;然后提出结合顶点法线和曲率加权距离,有效剔除误配的对应点;最后引入能量函数,求得最佳刚性变换矩阵,对复原后的面皮和真实面皮进行相似度评估。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估复原方法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雄乐[6](2018)在《颅面复原中快速颅骨检索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模板变形的颅面复原方法中,复原的开始阶段需要在数据库中选取和待复原颅骨最为相似的参考颅骨,然后计算待复原颅骨和参考颅骨之间的形变,最后将这种形变应用在参考颅骨对应的面皮上,完成待复原颅骨的面貌复原。参考颅骨的选择实质是叁维模型检索的一种应用,由于颅骨间的差异细微,经典的叁维模型检索算法并不适用。本文以如何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叁维相似颅骨检索作为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颅骨数据预处理。介绍了活体颅骨数据从扫描到入库的完整流程。首先,对原始获取的CT颅骨数据进行叁维重建、去噪,形成单层颅骨数据;其次,引入颅面形态学中的法兰克福坐标系,对颅骨数据归一化;最后,对颅骨数据库进行设计和构建,针对后续残缺颅骨检索,增加了颅骨分区存储。2.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投影的叁维颅骨检索算法。首先获取叁维颅骨的正交投影和深度投影,并进一步获取颅骨轮廓角度、距离以及具有空域信息的剖面特征。其次,通过样本库监督学习,确定对颅骨形态不同描述能力的特征所对应的加权系数。最后基于ICP+TPS配准对检索颅骨进行误差评估。实验表明,多尺度投影所提取的颅骨特征可以有效表征颅骨,不同特征加权系数的颅骨检索准确率较高。3.残缺颅骨分区检索。针对不完整颅骨,本文引入了分区的思想来进行残缺颅骨的检索,使得针对残缺颅骨同样可以检索到其所对应的完整参考颅骨。实验表明,算法在保证检索效率的同时,可以很准确地应用在颅面复原前期对最相似颅骨的选择上。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快速颅骨检索原型系统,该系统功能主要包括颅骨数据库建立、颅骨特征提取、最相似颅骨检索以及检索效果评价功能。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以为基于模板变形的颅面复原检索出数据库中最相似颅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贺毅岳,马自萍,高妮,耿国华[7](2016)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局部形状关系建模的颅面复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颅面联合统计复原中建模方法未充分考虑颅骨对面皮表面形状影响的局部性、模型对颅骨与面皮之间形状变化关系描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局部形状关系建模的颅面复原方法。首先,深入分析基于PCA的颅面整体形状统计建模方法的缺陷,以及利用PLSR进行局部形状关系统计建模的优势;然后,将PLSR引入到颅面形状关系建模过程中,以按照法医人类学知识分类和具有生理点对应关系的颅面叁维表面模型为训练集,针对每一类面皮上的每一个表面顶点,建立关于与其局部紧密相关的颅骨表面顶点集的PLSR坐标计算模型;进而,利用面皮表面顶点的坐标计算模型获得待复原面皮各顶点坐标来实现面貌复原,并给出基于PLSR局部形状关系建模的颅面复原方法的具体步骤;最后,给出通过PLSR局部形状关系建模进行颅面复原的多个实例,并采用有效复原能力和绝对误差等多种评估指标进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LSR局部形状关系建模方法能显着提高颅面复原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耿国华,邓擎琼,赵万荣,郑磊[8](2016)在《改进的基于特征点软组织厚度的颅面复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叁维颅面复原技术大多依据颅骨特征点的软组织厚度统计值。针对现有统计值指标涵盖的年龄、胖瘦等属性段较宽泛导致复原面貌缺乏个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首先通过CT扫描仪获得颅面样本数据,并通过图像重构获得叁维颅骨和人脸模型;然后采用一种半自动特征点标定方法对叁维颅骨样本进行特征点标定,并求解特征点软组织厚度;之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构建特征点软组织厚度与属性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根据待复原颅骨的属性以及回归函数计算特征点软组织厚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薄板样条函数对参考人脸模型进行变形获得复原面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方法,该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软组织厚度,提高颅面复原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9](2015)在《3D打印聚合物支架为颅面复原带来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克伦大学的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Matthew Becker已获得来自美国自然科学基金390 000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发3D打印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支架。采用这些支架作为框架,使骨骼在其中生长,有可能改变颅面复原后的面貌。(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白茹意[10](2014)在《基于颅骨自动配准的颅面复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基于颅骨配准的颅面复原方法,其中颅骨配准算法采用ICP+CPD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复原效果良好,并对缺损颅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4年02期)

颅面复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印象中的形象似乎是这样:个子不高,面貌像黑猩猩(如脸黑、颌凸、前额低矮、眉脊粗壮),跑的比较快,手中拿着一块石头正投向前方的野兽!其实,古人类并不都长这个样!距今10万年左右的早期现代人,其体质特征已经同我们接近,有些古人类长得还比较帅气,身高和脑量甚至超过了我们!古人类的面貌什么样?古人类的遗骸形成化石后,因面部软组织已不存在,只能根据保存下来的头骨化石,参考现代人的颅面特征与软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面复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岳霖,高伟.颅面复原相关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吴秀杰,税午阳.从奇和洞人颅面复原看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J].化石.2018

[3].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维吾尔族颅面形态分析及其面貌复原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罗星海.颅面点对应与基于统计回归的颅面复原算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8

[5].史重阳.引入夹角约束的拉普拉斯颅面复原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8

[6].刘雄乐.颅面复原中快速颅骨检索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贺毅岳,马自萍,高妮,耿国华.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局部形状关系建模的颅面复原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6

[8].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耿国华,邓擎琼,赵万荣,郑磊.改进的基于特征点软组织厚度的颅面复原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

[9]..3D打印聚合物支架为颅面复原带来希望[J].塑料科技.2015

[10].白茹意.基于颅骨自动配准的颅面复原方法[J].微型机与应用.2014

标签:;  ;  ;  

颅面复原论文-刘岳霖,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