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病理论文-姬亚茹,胡文忠,廖嘉,姜爱丽,修志龙

采后病理论文-姬亚茹,胡文忠,廖嘉,姜爱丽,修志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采后病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莓,采后生理,采后病理,贮运保鲜技术

采后病理论文文献综述

姬亚茹,胡文忠,廖嘉,姜爱丽,修志龙[1](2019)在《蓝莓采后生理病理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莓鲜果酸甜可口,风味独特,富含花青素、Vc等抗氧化成分,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是消费者青睐的浆果之一。然而,蓝莓果皮薄,含水量高,且采后蒂痕处极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引起蓝莓腐烂,极大地缩短蓝莓的货架期,限制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寻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是目前蓝莓采后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对蓝莓采后生理病理研究现状及目前国内外蓝莓保鲜技术进行综述,关于采后蓝莓的衰老、微生物侵染机理及保鲜技术的调控机理等依然不明晰。今后应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蓝莓采后衰老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为蓝莓采后病害防治、贮运保鲜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8期)

王静[2](2014)在《龙眼果实采后生理与采后病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易失水腐烂和被病原菌侵染,限制了龙眼鲜果的长期贮藏和远距离运销。对国内外关于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采后病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龙眼果实采后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4年15期)

李桂祥,张安宁,刘伟,滕兴荣,王长君[3](2014)在《桃采后生理病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桃在贮藏中容易腐烂,严重影响商品和经济价值。综述了利用外源化学物质、物理方法和生物提取物处理对桃采后生理以及病理进行研究的情况,为桃的生理病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4年02期)

周洲[4](2013)在《采后1-MCP处理对苹果果实品质和贮藏病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Hortscicence》2013年2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农业部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采后快速连续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苹果果实品质和贮存期病理的影响。试材为"McIntosh"和"Spartan"苹果,分两次采收,采后1天或1~2天用1-MCP(1μL/L)处理两个苹果品种,再用1-MCP2μL/L处理"McIntosh"苹果,空白处理作对照。处理后果实分别冷藏(0.5℃)3~6个月以及气调贮藏(CA)6~9个月。(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3年05期)

[5](2009)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热带果蔬采后病理与保鲜课题组》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果蔬采后病理及防腐保鲜课题组长期从事热带果蔬采后病害及防腐保鲜研究工作。在热带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动态、病原菌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病害综合防治和采后病害病原菌的潜伏侵染等病理方面,(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工程》期刊2009年04期)

梁毅[6](2008)在《龙眼果实采后焦腐病理生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亚热带的名优水果,其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生理代谢旺盛,鲜果易失水、褐变和腐烂。其中,焦腐病菌是采后龙眼果实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原菌。本文研究立冬本龙眼果实人工接种焦腐病菌后的活性氧代谢、抗病相关酶活性、酚类物质代谢及龙眼采后抗病性下降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焦腐病菌侵染后引起龙眼果实感病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上升。龙眼果实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防御酶活性增加;与木质素、植保素和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的关键酶(PAL、POD和PPO)活性急剧增强。果皮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下降,超氧自由基(O_2~(-.))产生速率和LOX活性急剧增加,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迅速增大。与果皮褐变有关的PPO和POD活性增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明显下降。据此,提出龙眼果实采后抗病性下降的机理,即:龙眼果实在焦腐病菌侵染后,果实抗病性急剧增强,但随着果皮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活性氧积累增多加剧膜系统损伤,抗病相关酶活性下降;定位在细胞器上的PPO、POD与酚类物质接触,发生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引起果皮褐变,组织结构受损和功能衰减,最终龙眼果实抗病性丧失。(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陶金华[7](2006)在《枇杷采后炭疽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病害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枇杷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温湿度范围及pH值范围,并在液体培养基中测定了温度、pH值对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营养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20℃-30℃,最适温分别为28℃、25℃;液体培养温度为28℃时菌丝生长量最大;分生孢子仅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pH为3-10范围内均可营养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4-6;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为最好,丙叁醇较差;以DL-胱氨酸、尿素、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为最好,硫酸铵较差;连续光照适宜炭疽菌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条件下较差。采后枇杷果实接种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后,主要防御酶POD、PAL活性明显升高,于接种后第2d达到一个活性高峰,而POD于第5d出现了第二个活性峰,并且这两种防御酶的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与明显病斑显症时期一致;真菌细胞壁降解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都被诱导提高,且都于第3d出现一个活性高峰,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幅高于几丁质酶;PG和Cx活性有所提高,PG酶活性至第2d达到一个活性峰值,Cx酶活性至接种1.5d达到活性高峰。枇杷感染炭疽病菌过程中,当病斑直径lcm时,从感病部位到未感染部位的边缘,POD、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G和Cx活性都逐渐降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五种酚类物质对枇杷炭疽菌都有抑制作用,但各个药剂的有效浓度和抑制作用方式不同。苯酚的相对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72.14%,对苯二酚对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抑制作用最显着,EC50值为3.4529μg/mL,间苯叁酚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效果均较差。七种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的作用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其中以施保功、汤普森甲托对枇杷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汤普森甲托对枇杷炭疽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强。(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林河通,席玙芳,陈绍军,张新锦,彭心宇[8](2002)在《中国南方梨果采后生理和病理及保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分布于我国南方尤其是福建省的梨果采后生理和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结果。采后生理涉及果实呼吸、乙烯释放、营养成分、细胞膜透性、膜脂过氧化和果皮色素变化及果实软化机理 ;梨果实贮藏期病害主要是果实失水、低温冷害、黑心病、果肉褐变等生理性病害和轮纹病、褐腐病、软腐病等侵染性病害 ;梨果保鲜技术如不同品种耐藏性、采收期、防腐保鲜剂、包装、贮藏环境条件、常温贮运、冷藏保鲜等也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吴芳芳[9](2002)在《苹果采后炭疽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病害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病理试验、生理测定、抗病性分析、药剂试验,探讨了苹果采后炭疽病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控病措施。本研究论文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苹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测定了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温湿度范围及pH值范围,并在液体培养基中测定了温度、pH值对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20℃~30℃生长良好,最适温为28℃。0℃低温对菌丝和分生孢子均无致死作用,但抑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40℃下,菌丝的致死时间为5d,分生孢子在40℃下培养11天后,仍具有萌发能力。20℃~30℃范围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分生孢子萌发以25℃最佳,芽管伸长以30℃最佳。液体培养,温度为30℃时菌丝生长量最大。RH<80%时菌丝不能生长,RH>80%时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大。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严格,仅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opH为3~11范围内均可营养生长,pH 2~11范围内孢子均可萌发。液体培养条件下,适合该病原菌营养生长的pH范围为4~9,且在此范围差异不明显。pH为4的酸性条件与pH为9的碱性条件下,对孢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酸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较碱性条件下萌发率高。 苹果贮藏过程中炭疽病菌菌量增加时,发病率以及病害严重度都有增加。不同接种方式与发病率的关系的试验结果表明:针刺接种的发病率最高,病菌在有伤口的情况下侵染成功率增加。贮藏过程中适合发病的温、湿度条件下,苹果炭疽病的发展曲线为不对称S型,用冈珀茨模型(gompertz model)进行曲线拟合,模型拟合度达到极显着水平。 2苹果采后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病害的发展,寄主和病原互作的关键是一些生物活性酶活性的改变。PPO、POD、PAL及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果胶酶是诱导的生化抗病因子。其中尤以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更为突出。随着病原菌C.gloeosporioides的侵染,苹果果实体内PPO、POD与PAL活性,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果胶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活性的较大幅度提高的时期与病症出现的时期基本一致。在炭疽菌感染苹果过程中,从感染部位到未感染区域的边缘,PAL活性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梯度。6-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时程与几丁质酶活性变化时程一致。病原菌侵染果实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E)的活性升高,同时果胶分解、果实组织的衰老也能促进PG、PE活性的提高。3$果来后岗疽病的化学防治 多菌灵、敌力脱、休菌清、世高、扑海因、禾纹清六种供试药剂的处理对苹果炭疽菌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它们的有效作用浓度和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多菌灵、敌力脱、休菌清、世高、扑海因和禾纹清抑制菌丝生长的 肛。,分别为0.034、0.015、0.918、0.115、31.865us/ml 和0.491ng/ml:抑制芽管伸长的EC。;;分别为0.4430、0.0000024、0.3173、0.0991、154.88ug砌l和 0.2787ug/ml。以上药齐对抱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帘率差异显着,其中扑海因和多菌灵能较强地抑制抱子的萌发,但对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敌力脱和禾纹清处理,抱子萌发率较高,分别为97.82%和92.46%,说明以上两种药剂对抱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它们能较好地抑制芽管的伸长。药剂对抱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以上六种药剂对苹果炭疽病室内活体处理试验的防治效果表明:敌力脱、禾纹清和世高的防效较好,其中敌力脱和禾纹清的防效可达 100%,而多菌灵、休菌清、扑海因对果实的防效较差。药剂采用浸泡果实和喷雾两种作用方式,浸果的防效明显好于喷雾。4钙盐对苹果溃谊演茵的作用方式 CaCI。、Ca(NO:;)。·4H。0和 Ca(H。PO:);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Ca’”浓度为900ug加 时,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Ca‘”浓度高于1000ng加 时能较好地抑制菌丝生长,Ca’”浓度低于600Pg砌 时有促进菌丝生长的趋势。CaCI。、Ca(N;入、4H。0和 Cam 入不能抑制分生抱子的萌发,且分生抱子两头萌发 的现象较多,附着抱的数量也明显的增加。 钙盐对分生抱子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当 Ca’”浓度大于 900陀加l时Ca(NO.入”4Hzo、CaCI。和 Ca(H。PO人的抑制率分别为 13.10%、45.75%和 46.09%; 当浓度继续增大时,浓度处理之间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着。当浓度小于600Pg/ml时,对芽管的伸长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a’”浓度为900Hg/ml时,Ca%PO;)。和CaCI= bCa(N.入更能抑制芽管的伸 长。 2 液体培养条件下,叁种钙盐均能抑制菌丝的生长,但Ca’”的作用浓度相对固体培养时的Ca’”浓度低。这与液体培养Ca’”利用率高有关。5加热与荧剜相结合对苹果来后炭疽病的控制 没有药剂作用的情况下,单纯使用热处理,对苹果采后炭疽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热处理使病斑直径小于常温和多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2-04-01)

林河通,席玙芳,陈绍军,陈锦权,洪启征[10](2002)在《龙眼采后生理和病理及贮运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就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病理 ,不同品种的耐贮运性 ,采后贮运保鲜技术 (常温贮藏、低温贮藏、气调贮藏、防腐保鲜、辐射、热处理、采后处理工艺流程及质量保证和控制体系建立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采后病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龙眼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易失水腐烂和被病原菌侵染,限制了龙眼鲜果的长期贮藏和远距离运销。对国内外关于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采后病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龙眼果实采后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后病理论文参考文献

[1].姬亚茹,胡文忠,廖嘉,姜爱丽,修志龙.蓝莓采后生理病理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2].王静.龙眼果实采后生理与采后病理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

[3].李桂祥,张安宁,刘伟,滕兴荣,王长君.桃采后生理病理研究进展[J].落叶果树.2014

[4].周洲.采后1-MCP处理对苹果果实品质和贮藏病理的影响[J].中国果业信息.2013

[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热带果蔬采后病理与保鲜课题组[J].热带农业工程.2009

[6].梁毅.龙眼果实采后焦腐病理生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7].陶金华.枇杷采后炭疽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病害控制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8].林河通,席玙芳,陈绍军,张新锦,彭心宇.中国南方梨果采后生理和病理及保鲜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

[9].吴芳芳.苹果采后炭疽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病害控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

[10].林河通,席玙芳,陈绍军,陈锦权,洪启征.龙眼采后生理和病理及贮运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2

标签:;  ;  ;  ;  

采后病理论文-姬亚茹,胡文忠,廖嘉,姜爱丽,修志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