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卫红,张海鹏,李庆娜[1](2021)在《MYC与BC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MYC和BCL-6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经活检组织病理确诊并符合蜡块组织标本的纳入115例;同时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原癌基因(BCL-6)、癌基因(MYC)的蛋白表达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染色,并观察MYC、BCL-6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 MYC和BCL-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91%、50.43%;1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18例MYC/BCL-6蛋白共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存在MYC/BCL-6蛋白的表达的患者生存期短,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李源鑫[2](2021)在《MYC基因重排以及AURKA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MYC基因重排情况和Aurora激酶A(AURK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151例DLBCL,收集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151例DLBCL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Myc、Bcl-2、p53等蛋白等的表达情况,对其中96例检测AURKA表达,并分析其预后价值;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151例DLBCL的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发生MYC基因重排19例(12.58%,19/151),BCL2基因重排3例(1.99%,3/151),BCL6基因重排40例(26.49%,40/151)。在65例GCB型中MYC基因重排9例(13.85%,9/65),在86例ABC型中MYC基因重排10例(11.63%,10/86)。在19例MYC基因重排患者中,仅发生MYC基因重排有11例(7.28%,11/151),在65例GCB型中仅有MYC基因重排5例(7.69%,5/65),在86例ABC型中仅有MYC基因重排6例(6.98%,6/86),11例患者中有8例可获得临床随访资料,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有1例,ⅢⅣ期7例;结外病灶数<2的有1例,≥2有7例;有/无B症状各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2例,升高6例(正常参考值为≤250IU/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r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7例,≥2分1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分3例,≥3分5例;8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2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5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均为37.50%,4年生存率18.75%。同时存在MYC和BCL2或者BCL6基因重排,即双击淋巴瘤(DHL)共8例(5.30%,8/151),其中C-MYC/BCL2重排2例(1.32%,2/151),C-MYC/BCL6重排6例(3.97%,6/151),在65例GCB型中DHL有4例(6.15%,4/65),在86例ABC型中DHL有4例(4.65%,4/86),8例患者中有4例可获得临床随访资料,总体生存时间为4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相对于MYC基因重排阴性的患者,MYC重排阳性的患者倾向于分期晚,累及结外病灶数更多、IPI评分更高,其预后更差。Myc、Bcl-2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均为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AURKA阳性表达有21例(21.88%,21/96),在44例GCB型中AURKA阳性表达9例(20.45%,9/44),在52例ABC型中AURKA阳性表达12例(23.08%,12/52)。在AURKA蛋白阳性表达的DLBCL中,其Myc的表达水平更高,呈现明显的相关性。AURKA阳性表达是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MYC基因重排和AURKA的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Myc蛋白与AURKA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许文凤[3](2021)在《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致癌性疱疹病毒,全世界约90%的人感染。大多数人EBV感染呈终身无症状潜伏感染,但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相关疾病。目前已知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有几十种,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形态广泛,不同疾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重叠。患者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疾病预后较差。EBV的致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是体内抗病毒免疫与病毒致病性间的平衡紊乱是其致病机制之一。本课题回顾性总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儿童医院的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概况、统计分析了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重点分析了EBV阳性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与组织免疫微环境。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附属儿童医院EBER阳性病例,筛选根据WHO分类标准进行确诊并且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病例;统计学分析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以及预后相关因素。2.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程度及组织免疫微环境特征利用EBER原位杂交分析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同时用免疫组化分析EBV潜伏膜蛋白LMP1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分析病变组织中T细胞(CD3+、CD5+、CD7+)、T细胞亚型(CD4+、CD8+)、初始CD4+T细胞分化亚型(Th1、Th2和Treg细胞)以及CD8+T细胞分化亚型(初始CD8+T细胞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CD20+B细胞、CD56+NK细胞、CD68+巨噬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毒性颗粒蛋白Granzyme B和TIA-1,以及免疫调节蛋白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EBV感染病例313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17例,成人183例、儿童130例。成年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19-85岁),最常见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39.3%,72/183)、鼻咽癌(27.9%,51/183);儿童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岁(1-17岁),其中以T/NK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占30.0%(39/130)和HVLLPD占23.8%(31/130)最常见。与成人患者中更常见的EBV阳性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相比,儿童常见的EBV阳性疾病(如CAEBV和HVLLPD)发热(P<0.001)、淋巴结增大(P<0.001)或伴肝脾增大(P<0.001)、肝功能障碍(P<0.001)及三系减少(P<0.001)和LDH水平升高(P<0.001)更常见。EBV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类型以T/NK细胞型(50%,156/313)最常见,其次为B细胞型(28%,87/313),而上皮细胞型(22%,70/313)较少见。经电话随访共156例患者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1.3-129月);104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0.5-122.5月);53例患者失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热(HR 2.26,P<0.001)、脾增大(HR 3.33,P<0.001)、肝功能受损(HR 2.23,P<0.001)、LDH水平升高(HR 2.30,P<0.001)、贫血(HR 2.34,P<0.001)、血小板减少(HR 3.33,P<0.001)和白细胞减少(HR3.39,P<0.001)对患者预后不利;而确诊后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放化疗或手术治疗(HR 0.40,P<0.001)较仅接受对症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2.32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共获得34份皮肤组织标本。59%(20/34)病灶组织中EBER+细胞大于100个/高倍镜,但潜伏膜蛋白1(LMP1)常为阴性(74%,25/34)。病变组织中增殖的淋巴细胞主要以T细胞为主,表达pan-T细胞标志物CD3、CD5和CD7;而在大多数活检组织中仅见少量散在的CD20+B细胞(12个/HPF)、CD56+NK细胞(20个/HPF)和CD68+巨噬细胞(62个/HPF)。CD4+T细胞亚型中,65%(22/34)的样本中观察到Th1(CD4+T-bet+)多于Th2(CD4+CMAF+)细胞;并且,大多数组织中仅观察到少量FOXP3+调节性T细胞。在91%(31/34)的组织中以T-bet标记的毒性效应CD8+T细胞为主,而初始CD8+T细胞(T-bet-CD8+)少见。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CD68+p State1+)分别在79%(27/34)和76%(26/34)组织中多于CD206+M2型和CD163+M2型巨噬细胞。大多数病灶中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IA-1呈弥漫阳性,而Granzyme B仅少量阳性分布。另外,仅分别在1例和6例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少量免疫调节蛋白PD-1和PD-L1阳性细胞。由于疾病进展,2例患者分别在3年和1年后进行了第二次活检。与第一次活检相比,第二次活检组织中EBER+细胞平均增加了5.5倍;CD8+T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比例平均减少了21%;虽然第一次活检可见散在的CD56+和粒酶B+细胞,但是在第二次活检中CD56+细胞分别呈阴性和极少量阳性细胞(13个/HP),并且Granzyme B出现丢失。结论本研究313例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成人以NK/T细胞淋巴瘤及鼻咽癌多见,儿童以CAEBV和HVLLPD多见。成人EBV感染常导致肿瘤性增生。儿童病例中,CAEBV和HVLLPD多持续进展,严重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伴噬血综合征而死亡。EBV相关疾病的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随访病例中约40%的患者死亡。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皮肤病灶中,浸润的T/NK细胞数量多少不一,主要以T细胞特别是毒性效应CD8+T细胞和Th1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Granzyme B出现丢失。

李思静[4](2021)在《伴有MYC、bcl-2和/或bcl-6基因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伴有MYC、bcl-2和/或bcl-6基因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预测。方法:应用双色分离探针MYC、bcl-6和bcl-2对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48例患者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FISH筛选出的18例为伴有MYC、bcl-2和/或bcl-6基因易位的HGBCL,形态学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可见星空现象、凝固性坏死,核分裂像和凋亡小体;MYC/bcl-6基因易位双打击淋巴瘤(MYC/bcl-6 DHL)12例;MYC/bcl-2基因易位双打击淋巴瘤(MYC/bcl-2 DHL)2例;MYC/bcl-2/bcl-6三打击淋巴瘤(THL)4例。Hans分型中GCB型10例,non-GCB型8例;24个月随访时间,MYC/bcl-6 DHL比MYC/bcl-2 DHL患者中位生存期长、但总生存率相似(P=0.13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HL和骨髓累及的伴有基因易位HGBCL患者总生存期(OS)低,病理分型与预后无关。结论:本组MYC/bcl-6 DHL患者较多,其中non-GCB型多见;伴有基因易位的HGBCL患者治疗效果差,诊断有赖于荧光原位杂交。

余璐[5](202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逐年上升,虽然很多患者在经历“标准化的R-CHOP”方案治疗后病灶可以消失,但是仍有部分病例会出现病灶范围扩大而造成不易治疗;恶性淋巴瘤主要是由淋巴细胞或淋巴组织发生恶变引起淋巴结或淋巴结外部淋巴组织发生恶变,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确诊、伴有CD2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外周血T/B/NK细胞亚群之间是否存在的相关性,以及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4+/CD8+)细胞水平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病情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首次就诊时间2018年5月~2020年5月,同时化疗四个周期以上的初诊的56例DLBCL患者的相关临床及病理数据,这些研究对象都是经病理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随访开始时间为患者经病理确诊的时间),按照化疗前外周血CD4+/CD8+高低分为初始比值升高(A组)39例和初始比值降低组(B组)17例,按照化疗四周期后外周血CD4+/CD8+高低分为治疗后比值升高(C组)31例和治疗后比值降低组(D组)25例,并统计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病例数目及进行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利妥昔单抗联合(rituximab,R)、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表柔比星(pharmorubicin,H)长春新碱(vincristine,O)以及泼尼松(prednisone,P)(简称为R-CHOP方案化疗),化疗四周期后进行中期评估。并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记录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记录随访时间及发生进展/复发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再分析不同情况下病情变化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结果30%左右的DLBCL患者初始CD4+/CD8+出现下降,初始CD4+/CD8+降低的患者发生进展的病例更多。(1)治疗后患者的CD3+及CD8+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CD4+/CD8+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始CD4+/CD8+降低组患者治疗后发生进展患者数目较初始CD4+/CD8+升高组患者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四周期后CD4+/CD8+降低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较化疗四周期后CD4+/CD8+升高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初始CD4+/CD8+在不同Ann Arbor分期和LDH升高与否(P<0.05)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在不同性别、年龄高低、ECOG评分高低、双表达与否,是否合并有B症状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5)初始CD4+/CD8+降低组患者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初始CD4+/CD8+升高组患者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始细胞免疫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初始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进展的病例更多;(2)DLBCL患者治疗后细胞免疫状况发生显着改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评估对诊疗有较高的价值;(3)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检测可以及时判断患者免疫状态以期更好地指导化疗药物使用,同时可以更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有较高意义。

王孟可[6](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赵婷[7](2020)在《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DLBCL是一类独立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分子亚型、免疫分型特征和临床预后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GEP)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GCB)亚型(GCB-DLBCL),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ABC-DLBCL),还有约15%~30%的患者无法分类的第三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0、Bcl-6、MUM1三者表达情况(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GCB-DLBCL)和非生发中心(non-GCB)亚型(non-GCB-DLBCL)。尽管在美罗华时代,R-CHOP方案极大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ABC亚型患者依然预后较差,DLBCL的5年总生存率(OS)仅为60-70%,GCB-DLBCL约为75%,ABC-DLBCL约为35%。仍有40%-50%的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不敏感,治疗过程中产生复发性耐药而最终导致死亡,其机制尚不明确。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为3个月。因此,从分子水平更全面地了解DLBCL的致病机制,寻找DLCBL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分子靶标,对DLBCL的早期诊断、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二代测序技术(NGS)可实现全基因组、全外显子、转录组测序,确定DLBCL内重现性基因突变。不同亚型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如GCB-DLBCL常见EZH2、GNA13和Bcl-2突变,而ABC亚型,主要涉及BCR/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其中My D88及CD79B是该信号通路上的两个关键基因,也是目前的热点基因。据最近新英格兰杂志报道,对574例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DLBCL基因型、表观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的不同从分子水平将DLBCL分为四种亚型:MCD型、BN2型、N1型及EZB型,其中MCD型以My D88和CD79B基因突变为主要特征。这些突变促使NF-κB抗凋亡信号通路及B细胞受体(B Cell Recptor,BC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细胞的凋亡受阻,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其中CD79B突变通过增加淋巴细胞表面BCR的表达,并使BCR负向调控信号失效,继而可导致NF-κB信号通路的慢性持续性激活,而My D88 L265P突变可以增强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1,4)的活性,激活NF-k B信号传导。据最近报道,约38.7%-94%的DLBCL高表达My D88,且与My D88 L265P突变无关。因此我们推测,DLBCL中可能存在其他机制调控My D88的表达,具体机制值得研究。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 RNA的3’-非编码区(3’-UTR)结合,导致m 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在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凋亡等各阶段发挥转录后水平的表观遗传修饰作用。mi R-525-5p作为最新报道的微小mi RNA,在不同肿瘤中具有促癌和抑癌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利用mi RNA芯片技术,在DLBCL组织mi RNA表达谱中发现mi R-525-5p表达下调极为显着。随后在Target Scan7.0、mi RWalk3.0数据库预测结果中发现mi R-525-5p与My D88的3’端非翻译区(3’UTR)靶相结合。目前,mi R-525-5p与My D88的联系尚无研究报道,二者在DLBCL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了数据库信息检索挖掘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第一部分旨在检测DLBCL组织中mi R-525-5p、My D88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联系及临床病理意义,第二部分检测My D88 L265P、CD79B的突变水平、分析二者突变与NF-κB信号活化的关系,为DLBCL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复习并筛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9年首诊为DLBCL和RH的病例。第一部分:(1)mi RWalk3.0和Targetscan数据库双向预测mi R-525-5p的结合靶基因以及My D88的靶mi RNA;(2)IHC检测My D88蛋白表达;(3)q PCR检测mi R-525-5p表达。第二部分:(1)IHC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2)My D88、CD79B第五外显子的PCR扩增,并测序。结果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mi RWalk3.0及Targetscan数据库双向检索出My D88基因3’UTR有mi R-525-5p的结合位点;(2)71.4%(55/77)DLBCL中My D88高表达,显着高于RH组(23.3%,7/30),non-GCB和Bcl-2阳性组DLBCL My D88免疫组化评分显着高于GCB组和Bcl-2阴性组,My D88表达水平与IPI评分、Ki-67增殖指数呈线性正相关,与预后风险分级和临床分期呈等级正相关,高表达My D88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无关。(3)mi R-525-5p在DLBCL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RH组,mi R-525-5p表达与临床分期、My D88、Ki-67、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低表达mi R-525-5p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免疫分型和IPI评分、风险分级无关。第二部分:(1)35.1%(27/77)的DLBCL高表达NF-κB/p65,与DLBCL患者non-GCB、My D88表达、不良预后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2)My D88 L265P和CD79B突变率分别为5.56%(3/54)和8.33%(1/12),与My D88、NF-κB/p65蛋白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无统计学关联。结论:(1)My D88可能是mi R-525-5p的靶基因;(2)mi R-525-5p与My D88/NF-κB通路的异常可能与DLBCL发生发展有关;(3)在除外免疫豁免部位的全身性DLBCL中,My D88 L265P和CD79B突变率低,不适合作为其分子指标。

徐慧[8](2020)在《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卵巢淋巴瘤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都十分罕见,原发性卵巢淋巴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比率约为0.5%。已有研究报道,卵巢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分别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Burkitt淋巴瘤以及滤泡性淋巴瘤。由于其发病的罕见性,人们对其免疫表型及基因学特点知之甚少。齐鲁医院在2006-2018年间共有11例卵巢淋巴瘤患者,其中9例为DLBCL,约占所有病例的82%。本课题旨在研究卵巢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基因学特点,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卵巢淋巴瘤,为其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2018年间11例卵巢淋巴瘤病例(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膜组织相关淋巴瘤),对9例卵巢DLBCL病例,以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作为对照,完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肿物体积、病变部位等,并分析比较两组的特征。2.运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并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比两组的组织学以及形态学特点。3.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DLBCL中临床常见的10种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的表达情况。4.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YC、BCL2、BCL6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基因断裂重排情况。5.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EBV的阳性率。6.经由以上的实验,接下来把研究所要用到的全部病例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检测。我们一共送检了 21例样本。其中,9例为卵巢DLBCL样本(卵巢DLBCL组),9例为常见的结外DLBCL样本(常见的结外DLBCL组),3例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对照组)。在分析数据前,将3组的数据首先取并集,卵巢DLBCL组与常见的结外DLBCL组比较前均需与对照组取交集。7.最终实验数据分析使用的是SPSS软件(20.0版本)。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组间的频率进行分析与统计。当P<0.05时,认为所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显示:卵巢DLBCL患者发病年龄大致为25-79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肿瘤最大直径为0.5-19cm,平均6.8cm。常见的结外DLBCL患者发病年龄大致为31-74岁,平均年龄为56.3岁;肿瘤最大直径为1.8-16cm,平均直径为6.1cm。9例卵巢DLBCL病例中,有6例发生在双侧卵巢,仅3例发生在左侧卵巢。同时,有4例只侵及卵巢,4例累及网膜组织,1例侵及子宫。在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大多数发病部位位于胃肠道,少部分位于脾脏、上颌骨和腹膜后。2.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卵巢DLBCL与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相比,肿瘤细胞具有同质性,星空现象更为普遍,呈Burkitt样。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卵巢DLBCL以及9例常见的结外DLBCL均表现为CD20、CD79a阳性,CD30、EBBER阴性。9例卵巢DLBCL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90%),而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Ki67的表达从40%-95%不等,仅4例为高表达(>90%)。在9例卵巢DLBCL病例中仅有3例为MYC、BCL2双表达,而在常见结外DLBCL中有7例为MYC、BCL2为双表达。在卵巢DLBCL中,Mum1均为阴性,而在常见的结外DLBCL中有2例为Mum1阳性。4.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卵巢DLBCL和常见的结外DLBCL中,只有卵巢DLBCL中存在着MYC和BCL6的基因断裂重排,即“双打击”征。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中均为阴性。6.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插入缺失突变(Indel):(1)与对照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相比,在超过5/9的卵巢DLBCL病例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有2094个(其中包括1359个基因)。其中,有34个位点(其中包括23个基因)在所有的卵巢DLBCL病例中均发生了突变。(2)与对照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相比,在超过5/9的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有2271个(其中包括1442个基因),其中在所有病例中均发生突变的位点有46个(其中包括36个基因)。(3)上述突变的基因被富集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中,其中也有与淋巴瘤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CNV):(1)与对照组相比,在超过5/9的卵巢DLBCL病例中,有166个基因发生了拷贝数的变异,其中大多数为基因扩增。(2)与对照组相比,在超过5/9的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有166个基因发生了拷贝数的变异,其中大多数为基因扩增。(3)上述发生拷贝数变异的基因均被富集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上,如与EBV、HTLV-1感染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1.卵巢淋巴瘤最主要的亚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且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与Burkitt淋巴瘤类似。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可能具有种族差异性。2.分子表型方面,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与常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既有共同的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证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其独特的分子表型。3.遗传学分析表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常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既有许多共同的突变基因,也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学特点。

左伟莉[9](2020)在《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一类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亚型,在国内约占NHL的50.7%。B细胞淋巴瘤常见的抗原表达研究最多的是CD20抗原。CD20抗原是一种非糖基化疏水磷酸跨膜蛋白,分子量大小是33Kda至35Kda,且具有一个细胞外环状结构与四个跨膜区域。同时作为广谱B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物,CD20广泛表达于从前B细胞至成熟B细胞的多个发育阶段,但在B淋巴细胞发育首尾二端,包含浆细胞、pro-B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阶段CD20表达丢失。另外CD20抗原在B细胞活化、分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CD20蛋白表达于90%以上B细胞淋巴瘤,约有95%至98%的DLBCL表达CD20,所以,CD20成为单克隆抗体类免疫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抗原。除此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DLBCL若没有特殊说明指的是CD20阳性的DLBC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D20阳性DLBCL,关于CD20阴性的DLBCL的报道却很少见,因为该病仅占所有DLBCL的1%~2%。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CD20阴性的DLBCL通常局限于具有成浆细胞特征和终末B细胞分化的DLBCL的几种变异亚型,最常见的亚型包括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大B细胞淋巴瘤。此外鉴于此病的罕见性,现今全球病例通常均通过个案分析形式给予报道,故在诊断与治疗此病等方面临床医师尚缺乏全面性。此项研究分析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知水平,使漏诊率、误诊率下降,为更为深入地探究此病给予更多的证据支持与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MUM-1、Ki-67、CD20、CD79a、Bcl-6、CD3、CD10、CD43、CD21、CD5、Bcl-2 及 CyclincD1 等)检测诊断是CD20阴性DLBCL病人,这17例中,有2例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没有行任何治疗且失访,有1例确诊后行化疗干预,方案为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DXMS)+多柔比星脂质体,病情缓解后出院,之后失访,未知预后,另外的14例患者病例资料完善。于本院病案查询系统内查询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性别、有无B症状、发病部位、ECOG评分、临床分期、结外受累状况、乳酸脱氢酶(LDH)值等状况并记录。同时借助软件SPSS21.0来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CD20阴性DLBCL在男女不同性别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为53岁,儿童少见;(2)CD20阴性DLBCL好发于淋巴结外器官,受累部位较多;包括骨髓、腹腔、鼻腔、纵隔、上颌窦、皮下软组织等,临床表现不特异;(3)CD20 阴性 DLBCL Ann Arbor 分期:Ⅲ、Ⅳ 期 11 例(78.57%);伴随 B 症状 8 例(57.14%);Ki-67≥80%11 例(78.57%),结外受累数≥2 有 12例(85.71%);(4)CD20阴性DLBCL的治疗方案各异,在具体选择方面,主要基于病人自身免疫情况、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等开展个体化治疗,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以CHOP样方案和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EPOCH、Hyper CVADMA方案)为主。该研究中虽然一线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的初始疗效(完全缓解率55.56%、部分缓解率33.33%、疾病稳定率11.11%)优于一线传统CHOP样化疗方案(部分缓解率66.67%、疾病稳定率33.33%),但两者对OS、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427、P=0.271);(5)该研究CD20阴性DLBCL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4.5个月。多因素预后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P=0.012)为预后不良因素。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结外受累数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预后无影响。结论:(1)CD20阴性DLBCL为罕见的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低生存率、不典型的细胞形态、侵袭性高及化学免疫治疗耐药性;(2)CD20阴性DLBCL预后差,获得短暂缓解后易复发,B症状是其预后不良因素,高剂量强度化疗对预后无影响;

李倩[10](2020)在《TBL1XR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BL1XR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为DLBCL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靶点。方法:从GEO在线数据库下载1个DLBCL患者肿瘤细胞基因芯片数据集和1个正常人B细胞基因芯片数据集;收集87例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DLBCL患者临床样本;通过分析基因芯片,比较TBL1XR1 mRNA在DLBCL肿瘤细胞和正常B细胞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BL1XR1在87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然后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TBL1XR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BL1XR1表达水平、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TBL1XR1在DLBCL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B细胞。TBL1XR1 mRNA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性别(P=0.043)、乳酸脱氢酶水平(P=0.019)、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16)。TBL1XR1 mRNA表达水平高的DLBCL患者总生存期比低表达患者短。TBL1XR1蛋白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结外侵犯数目(P=0.011)、国际预后指数评分(P=0.037)、治疗后缓解程度(P=0.010)显着相关。TBL1XR1蛋白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24),TBL1XR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8.0%,TBL1XR1蛋白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2.1%。TBL1XR1高表达、一线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临床分期为III-IV期是DLBCL患者总生存期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而有B症状、一线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是无进展生存期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TBL1XR1在DLBCL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B细胞。TBL1XR1 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乳酸脱氢酶水平有关,TBL1XR1蛋白表达水平与结外侵犯数目、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治疗后缓解程度有关。TBL1XR1高表达是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YC与BC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1.4 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MYC和BCL-6的蛋白阳性表达
    2.2 临床病理特征
    2.3 MYC/BCL-6共表达者的生存情况
    2.4 观察全组共表达患者治疗后的临床预后情况
    2.5 观察不同化疗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2)MYC基因重排以及AURKA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MYC基因重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AURKA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DLBCL的分子亚型以及AUARKA在高侵袭性DLBCL中的致病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EBV阳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EBV 致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伴有MYC、bcl-2和/或bcl-6基因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
    5.随访资料
    6.统计学分析
    7.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高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检查项目
    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5 质量控制
3.统计学方法
    3.1 基本资料统计
    3.2 数据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情况
    4.2 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
    4.3 化疗四周期后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C组)和比值降低组(D组)患者DLBCL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4 初始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A组)和比值降低组(B组)患者复发/进展情况的比较
    4.5 初始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A组)和比值降低组(B组)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My D88和mi R-525-5p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引言
    1.1 实验材料
        1.1.1 病例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剂配制
        1.2.1 去RNA酶溶液
        1.2.2 PBS液
        1.2.3 EGTA抗原修复液
        1.2.4 配制DAB显色液
        1.2.5 一抗稀释
    1.3 数据库
    1.4 实验方法
        1.4.1 mi R Walk3.0Targetscan数据库My D88和mi R-525-5p结合靶点预测
        1.4.2 MyD88免疫组化
        1.4.3 石蜡包埋组织总miRNA提取
        1.4.4 组织mi RNA第一链c DNA合成
        1.4.5 qPCR
        1.4.6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结果
        1.5.1 临床信息
        1.5.2 miRNA表达谱芯片结果
        1.5.3 数据库预测结果
        1.5.4 My D88 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5.5 miR-525-5p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1.5.6 miR-525-5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5.7 mi R-525-5p在 DLBCL表达的与My D88、Bcl2、Ki-67 关系
        1.5.8 生存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第二章 DLBCL中 My D88L265P和 CD79B突变与NF-k B活化及临床病理意义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一般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同第一章
        2.1.4 引物序列
        2.1.5 数据库
        2.1.6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石蜡包埋组织总DNA提取
        2.2.2 PCR
        2.2.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 测序
        2.2.5 免疫组化
        2.2.6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NF-κB/p65蛋白的表达
        2.3.2 MyD88L265P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2.3.3 CD79B突变与临床病理联系
        2.3.4 My D88 L265P、CD79B突变与NF-κB/p65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yD88在肿瘤免疫耐受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MyD88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2.My D88 调控TME诱导肿瘤免疫耐受的机制
        2.1 MyD88对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节
        2.2 MyD88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
        2.3 My D88 与肿瘤相关基质(TAS)相互作用
    3.MyD88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3.1 MyD88信号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
        3.2 MyD88信号依赖性免疫抑制因子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4.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TBL1XR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及标本来源
    2.2 临床资料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TBL1XR1 mRNA在 DLBCL细胞和正常B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2 TBL1XR1 mRNA在 DLBCL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3 TBL1XR1 mRNA 表达水平与 DLBCL 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4 TBL1XR1 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
    3.5 TBL1XR1 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6 各临床、病理特征与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7 TBL1XR1 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的相关性
    3.8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TBL1XR1在DLBCL肿瘤细胞中高表达
    4.2 TBL1XR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3 TBL1XR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YC与BC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分析[J]. 董卫红,张海鹏,李庆娜. 临床研究, 2021(12)
  • [2]MYC基因重排以及AURKA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D]. 李源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D]. 许文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伴有MYC、bcl-2和/或bcl-6基因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D]. 李思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D]. 余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D]. 赵婷. 大理大学, 2020
  • [8]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D]. 徐慧. 山东大学, 2020(02)
  • [9]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左伟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10]TBL1XR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李倩.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