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蝉亚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蜡蝉总科,雪白粒脉蜡蝉,分类,形态
蝉亚目论文文献综述
Kamran,SOHAIL,Muhammad,USMAN,张雅林[1](2019)在《巴基斯坦粒脉蜡蝉科一新纪录种(半翅目:蜡蝉亚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基斯坦蜡蝉种类丰富,但鲜有粒脉蜡蝉科种类的报道。本文首次报道采自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的粒脉蜡蝉科雪白粒脉蜡蝉,并提供了形态描述和特征图。(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1期)
肖瑞华,邱智涛,胡春林,孙长海[2](2013)在《江苏省蜡蝉总科两新纪录科(半翅目:蝉亚目)》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江苏省蜡蝉总科2新纪录科,即袖蜡蝉科(Derbidae)和颖蜡蝉科(Achilidae);袖蜡蝉科2新纪录种,即红袖蜡蝉(Diostrombus politus Uhler 1896)和甘蔗长袖蜡蝉(Zoraida pterophoroides Westwood,1851);颖蜡蝉科1新记录种,即印度卡颖蜡蝉(Caristianus indicus Distant,1916)。记述了2新纪录科的简要识别特征、世界及中国的分布;3新纪录种的别名、识别特征、寄主、江苏省及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钟海英,霍伟欣,魏琮,张雅林[3](2011)在《中国角蝉总科部分昆虫马氏管分泌物“网粒体”的超微结构研究(半翅目:蝉亚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叁区(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体(LFB)。其中,小球形网粒体(SB)最为普遍,广泛分布于研究所涉及的各个类群的体表;棒状网粒体(RB)和少室大球形网粒体(LFB)均仅发现于浅刻殃叶蝉Euscelis clistingueudus雄性体表,且数量相对较少,混杂分布于小球形网粒体(SB)之间;多室大球形网粒体(LMB)仅发现于圆冠叶蝉Athysanus sp.雌性前翅。另外,部分角蝉总科昆虫的体表还被有形态有异于网粒体的其他球形颗粒状物质及粘液状物质,但其来源、功能、与马氏管的相关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对马氏管的网粒体分泌功能在半翅目角蝉总科昆虫系统演化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并认为Wyniger et al.提出的"能够产生网粒体的昆虫类群并不仅限于半翅目的叶蝉科,而应是整个半翅目"结论有待通过对更多半翅目类群昆虫的马氏管进行解剖研究才能证实。(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莹[4](2009)在《中国中生代晚期古蝉科昆虫化石研究(同翅目:蝉亚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和辽宁省西部北票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蕴藏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昆虫化石。在众多昆虫化石标本中,保存有一批精美完整的古蝉科昆虫化石。这些材料为研究古蝉科昆虫的起源演化、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等多方面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介绍了我国东北中生代古蝉科昆虫化石的产地、地质年代及其典型地层剖面,回顾了同翅目昆虫化石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描述了蝉亚目古蝉科昆虫的外部形态,系统发育关系及生物学特征,并对我国目前所有报道的蝉亚目古蝉科昆虫化石标本进行分类描述。本文共研究整理并系统描述古蝉科昆虫化石标本14属36种,包括1新属3新种5新组合,即:联合古蝉属Synapocossus gen. nov.的缩短联合古蝉S. succinctus gen. et sp. nov.,赛氏联合古蝉S. sciacchitanoae gen. et sp. nov.,长联合古蝉S. praelongus gen. et sp. nov.,薄古蝉属Plachutella Becker-Migdisova, 1949的多点薄古蝉P. punctulosus (Wang and Ren, 2006) comb. nov.,美丽薄古蝉P. bellus (Wang and Ren, 2006) comb. nov.,弯脉薄古蝉P. ancylivenius (Wang and Ren, 2006) comb. nov.,华美薄古蝉P. decorus (Wang and Zhang, 2008) comb. nov.,陈氏薄古蝉P. cheni (Wang and Zhang, 2008) comb. nov.;和已正式发表的7属14种,即:道虎沟古蝉属Daohugoucossus Wang and Zhang, 2006的石氏道虎沟古蝉D. shii Wang, Ren and Shih, 2007,平行道虎沟古蝉D. parallelivenius Wang, Ren and Shih, 2007,李氏道虎沟古蝉D. lii Wang, Ren and Shih, 2007;东方古蝉属Eoiocossus (Wang, Ren and Shih, 2007) Wang and Zhang, 2006的强壮东方古蝉E. validus (=E. conchatus Wang, Ren and Shih, 2007) Wang and Zhang, 2006,巨大东方古蝉E. giganteus (Wang, Ren and Shih, 2007) Wang and Zhang, 2009,翼状东方古蝉E. pteroideus (Wang, Ren and Shih, 2007) Wang and Zhang, 2009;长形古蝉属Quadraticossus Wang and Ren, 2007的房氏长形古蝉Q. fangi Wang and Ren, 2007,长柄长形古蝉Q. longicaulis Wang and Ren, 2007,美丽长形古蝉Q. eumorphus Wang, Wang and Ren, 2008;钩古蝉属Hamicossus Wang and Ren, 2007的滑脉钩古蝉H. laevis Wang and Ren, 2007;苏柳客塔古蝉属Suljuktocossus Becker-Migdisova, 1949的殷氏苏柳客塔古蝉S. yinae Wang and Ren, 2007,具色苏柳客塔古蝉S. coloratus (Wang, Zhang and Fang, 2006) Wang, Zhang and Szwedo, 2009;枝古蝉属Cladocossus Wang and Ren, 2009的波状枝古蝉C. undulatus Wang and Ren, 2009;环古蝉属Cricocossus Wang and Ren, 2009的奇异环古蝉C. paradoxus Wang and Ren, 2009。文中整理和详细描述14属36种,绘制构造特征线条图48幅,化石图版26个,化石照片71张。其中发现的道虎沟古蝉属中的石氏道虎沟古蝉是该科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蝉科昆虫化石标本,首次揭示了古蝉科昆虫足及腹部的结构特征,这为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已灭绝的古蝉科和其他头喙亚目昆虫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依据。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道虎沟地区和辽宁省西部北票地区的古蝉科昆虫与现生蝉科昆虫的外部形态进行对比,探讨蝉亚目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及古蝉科的灭绝原因,并根据对古蝉科昆虫在不同地质年代的新生属种数目进行统计,分析古蝉科昆虫在中生代辐射爆发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古蝉科昆虫翅表面具有不同类型的翅斑以及和其他目相似翅斑的比较,分析古蝉科昆虫可能存在的拟态机制。本文研究的蝉亚目古蝉科昆虫化石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进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3-30)
Allen,F.SANBORN[5](2006)在《陕西省蝉科二新种(半翅目:蝉亚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1936年6月采自陕西省的蝉科两新种:Neotannashensiensis sp.n.和Terpnosia.shaanxiensis sp.n.。正模标本保存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昆虫标本馆(NCSU) ;副模保存在作者处。(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彭俊彩,邹建掬,周程爱,欧阳志云[6](1991)在《猕猴桃蝉亚目害虫的调查及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蝉亚目(Cicadomorpha)类害虫是为害 我省猕猴桃的一大主要类群。其种类多,分 布广,多吸食植株汁液,使叶片变黄、脱 落,从而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目前已在部分猕猴桃园造成了严重为害,亟需进行防治。我们自1986年以来,开展了该类害虫的种类与分布调(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1年01期)
蝉亚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了江苏省蜡蝉总科2新纪录科,即袖蜡蝉科(Derbidae)和颖蜡蝉科(Achilidae);袖蜡蝉科2新纪录种,即红袖蜡蝉(Diostrombus politus Uhler 1896)和甘蔗长袖蜡蝉(Zoraida pterophoroides Westwood,1851);颖蜡蝉科1新记录种,即印度卡颖蜡蝉(Caristianus indicus Distant,1916)。记述了2新纪录科的简要识别特征、世界及中国的分布;3新纪录种的别名、识别特征、寄主、江苏省及世界和中国的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蝉亚目论文参考文献
[1].Kamran,SOHAIL,Muhammad,USMAN,张雅林.巴基斯坦粒脉蜡蝉科一新纪录种(半翅目:蜡蝉亚目)(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2].肖瑞华,邱智涛,胡春林,孙长海.江苏省蜡蝉总科两新纪录科(半翅目:蝉亚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
[3].钟海英,霍伟欣,魏琮,张雅林.中国角蝉总科部分昆虫马氏管分泌物“网粒体”的超微结构研究(半翅目:蝉亚目)[J].昆虫分类学报.2011
[4].王莹.中国中生代晚期古蝉科昆虫化石研究(同翅目:蝉亚目)[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Allen,F.SANBORN.陕西省蝉科二新种(半翅目:蝉亚目)(英文)[J].昆虫学报.2006
[6].彭俊彩,邹建掬,周程爱,欧阳志云.猕猴桃蝉亚目害虫的调查及防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