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为美论文-董康楠

以悲为美论文-董康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以悲为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学》,悲剧,亚里士多德

以悲为美论文文献综述

董康楠[1](2019)在《以悲为美——浅谈《诗学》中折射出的悲剧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相较于喜剧的诙谐与讽刺,悲剧更揭示出人性中幽暗不明的时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理解。其特点是壮美与崇高,本文对悲剧及悲剧作品进行探讨,试探究其中蕴藏的美学意识和精神。(本文来源于《作文成功之路(中)》期刊2019年04期)

庄国瑞,卢敦基[2](2018)在《侠情与侠意:以悲为美与以侠为累——王度庐武侠小说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度庐在民国武侠小说家中以写"悲剧侠情"见长,成功之处在于男女主角具有真实情感联系、善用悲剧笔调、具有现代性。缺陷则在于悲剧模式格调单一且不适合于武侠创作,另外由于主人公感情发展停滞,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也受到限制。在"侠意"方面,由于特定时代"英雄没落"局面的压力、写作者由生活窘境而产生的价值感失落、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到作者对"侠"的定位,鲜明地表现出"以侠为累"的"侠意"认知。对王度庐武侠小说的再认识,既要肯定他的突破与创新之处,也毋须回避具有明显缺憾的地方。目前,关于王度庐武侠小说的研究成果较多,如何由武侠小说进而拓展到对他的整体创作有深入研究,并在内容阐释、文学思想、美学风格、历史影响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是下一步需要用力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袁宏泽[3](2018)在《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日本文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物哀"是其重要的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本文探究了"物哀"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应用,将正确的文学鉴赏概念引入其中,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日本文化有非常正确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07期)

邢馨元[4](2017)在《从“以悲为美”到“清和自然”——浅析《文选》音乐赋审美取向的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选》中的音乐赋,其审美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两汉时期的《洞箫》《长笛》二赋,明显透露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而魏晋之际,玄学的兴起致使音乐赋的审美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嵇康与成公绥将对音乐的描摹歌咏与崇尚隐逸的高远情怀联系起来,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从中可见魏晋乐赋重清和、尚自然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陈星好[5](2016)在《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22期)

袁媛[6](2016)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审美方式及其演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从春秋战国起,就开始关注艺术以及人情感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是重要的审美方式,人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结合文学自身演变规律,以屈原以及汉文学创作为基础,融合时代背景,探究其审美方式以及演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首先探讨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的审美方式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以悲为美"审美方式的演变过程。本文主要通过探究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的审美方式以及演变规律,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学审美倾向。(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30期)

张锦[7](2016)在《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哀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审美传统,它显示的是一种在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形式。物哀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审美范畴,其审美理念是由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本文通过对物哀的概念、物哀的形成、物哀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的分析对物哀概念进行整体的阐释,扩大读者对物哀概念的接受和认识。(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向茜[8](2016)在《古典诗论“以悲为美”审美倾向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悲为美"是自诗骚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美学风尚,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反映,其形成过程是长期的,也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并且对唐以后的诗词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9期)

霍洪波[9](2015)在《以悲为美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我及其外界的关系,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维度。一、审美主体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自由意志的抒发与外在环境的制约所形成的张力这一维度。二、解决这种张力及主客之间矛盾的方法这一维度。在此主要围绕这两个维度来尝试探讨中国传统的审美过程中以悲为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8期)

李修建[10](2015)在《以悲为美:六朝音乐的悲剧意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美,尤其体现于挽歌和琴曲之中。挽歌在汉魏六朝乃一种葬礼制度,士人多有挽歌之作,更有众多士人在日常生活中喜听、喜唱挽歌。这种行为,一则表明了玄学思潮对个体生活的解放,他们冲决礼法束缚,任性而动,放纵不拘,追求身体的快感和生命的适意;一则道出了个体在面对纷乱世事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彰显了悲苦的生命意识。蔡邕的《琴操》和六朝琴诗中,体现出了浓重的悲剧意识。究其根源,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文化中带有普遍性,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以悲为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度庐在民国武侠小说家中以写"悲剧侠情"见长,成功之处在于男女主角具有真实情感联系、善用悲剧笔调、具有现代性。缺陷则在于悲剧模式格调单一且不适合于武侠创作,另外由于主人公感情发展停滞,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也受到限制。在"侠意"方面,由于特定时代"英雄没落"局面的压力、写作者由生活窘境而产生的价值感失落、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到作者对"侠"的定位,鲜明地表现出"以侠为累"的"侠意"认知。对王度庐武侠小说的再认识,既要肯定他的突破与创新之处,也毋须回避具有明显缺憾的地方。目前,关于王度庐武侠小说的研究成果较多,如何由武侠小说进而拓展到对他的整体创作有深入研究,并在内容阐释、文学思想、美学风格、历史影响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是下一步需要用力的地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悲为美论文参考文献

[1].董康楠.以悲为美——浅谈《诗学》中折射出的悲剧美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9

[2].庄国瑞,卢敦基.侠情与侠意:以悲为美与以侠为累——王度庐武侠小说再认识[J].学术研究.2018

[3].袁宏泽.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

[4].邢馨元.从“以悲为美”到“清和自然”——浅析《文选》音乐赋审美取向的衍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陈星好.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北方文学.2016

[6].袁媛.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审美方式及其演变探究[J].语文建设.2016

[7].张锦.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外语学刊.2016

[8].向茜.古典诗论“以悲为美”审美倾向的演进[J].青春岁月.2016

[9].霍洪波.以悲为美之初探[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10].李修建.以悲为美:六朝音乐的悲剧意识探析[J].中国美学研究.2015

标签:;  ;  ;  

以悲为美论文-董康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