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肥与乙型脑炎

无机肥与乙型脑炎

一、无机肥与日本脑炎(论文文献综述)

侯利萍,夏会娟,孔维静,林岿璇,刘录三[1](2019)在《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河口湿地是河流、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而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植物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对于河口湿地的环境保护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中国长江口、黄河口、辽河口、珠江口和滦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状况,其优势植物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红树植物。通过分析这些优势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王宏展[2](2016)在《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僵化病的遗传分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主要产品貉皮,是国际黄金三大毛皮之一。貉皮属于大毛细皮,具有柔软轻便、坚韧耐磨、美观保温等特点,是制上等裘皮大衣、皮褥、皮帽、皮领等的高品质原材料,其毛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然而貉僵化症的出现则严重影响貉的毛皮质量,给养貉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貉僵化病发生原因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主要从遗传角度探讨僵貉病的遗传易感性和肠道菌群变化,为该病的预防及诊治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尾分析法对180只貉个体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寻与貉僵化病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发现健康貉和僵貉在遗传上的差别。本试验提取了30只健康貉和30只僵貉的肠道菌群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健康貉和僵貉在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e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肠球菌(Enterococcus)、梭菌(Clostridium)、韦荣球菌(Veillonella)数量上的变化差异。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尾分析法及120条随机引物检测健康貉和僵貉并找到差异标记。(2)对发现的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3)通过找到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哈尔滨华强狐貉养殖基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貉检测。(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健康貉和僵貉在7种细菌数量上的变化差异。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健康貉与僵貉遗传基因存在差异标记,初步判断HA12-500、HB19-700标记序列为健康貉的特异序列也即僵貉缺失序列。初步判断DA19-700、DC7-700、DF20-1000标记序列为僵貉的特异序列。(2)僵貉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低于健康貉,大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健康貉,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貉僵化病的触发因素之一。

王亮[3](2012)在《牛粪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畜禽饲养量不断提高,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好氧堆肥作为一种集畜禽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处理方法,具有生产成本低、污染少、改良土壤等众多优点。本研究从牛粪好氧堆肥菌剂的筛选、堆肥验证、规模化处理设备和参数优化到有机肥料应用并利用16SrRNA方法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鉴定,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从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温度曲线、升温速度、堆肥高温期持续的天数、堆肥结束后的GI、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来看,筛选出单菌种HB1、HB2、HB3、HB4HB10、LB2、HB14、MB5、MF9、LF11、MC5、Mc9共12种菌为优势单菌种作为本次单菌种试验中筛选出的优势菌株。(2)采用16SrRNA PCR-DGGE方法从牛粪自然好氧发酵过程中分离出微生物共计417个,其中细菌类微生物177个,放线菌类微生物113个,真菌类微生物127个。细菌类是优势群体,生物多样性指数也是处于2.1以上;放线菌类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较少,多样性指数在1.4以下;真菌类微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处于中间价态,在降温期密度持续增加,对纤维素分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后期的优势群体。(3)将(1)得出的优势单菌种按照复合菌种筛选原则进行组合应用,在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接种复合菌种处理1-8均明显高于CK处理,从纤维素类物质分解、温度和养分变化、发芽指数得出,处理2为最佳一蚀木链霉菌(Streptomyces Xylophagus)、嗜冷枯草芽孢杆菌(Psychrobacter sp)、嗜热单胞菌(Thermomonospora)、波茨坦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和钋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4)在复合菌种堆肥反应过程中,细菌由15种减少至12种,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消失;放线菌由5种增加到7种,在堆肥开始时成为优势群体:真菌6种增加到10种。复合微生物菌剂确定为:嗜冷枯草芽孢杆菌(Psychrobacter sp)、嗜热单胞菌(Thermomonospora)、蚀木链霉菌(Streptomyces Xylophagus)、卷枝毛霉菌(Mucorcircinelloides)和钋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组成。(5)基于实验室小规模正交发酵参数,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规模化生产最佳工艺条件为:含水率为65%,初始C/N为30:1,每天通风30min,有机质初始质量分数为80%,初始温度为30℃,pH值为8.0。(6)施用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对玉米种植比较得出,施用化肥除双穗率略低施用有机肥外,其他因子均高于施用有机肥和不施肥。从玉米根系来看,施用化肥的根茎大于施用有机肥和不施肥。在根系投影面积等数据方面,施用化肥处理均高于施用有机肥和不施肥;从根系直径分布直方图看出,施用有机肥处理在小于4mm直径范围的根系数量明显高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7)不同的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层呈现出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不施肥和施用有机肥处理从表层至深层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化肥则相反。团聚体的含量随着粒级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0.25mm粒级团聚体为优势粒级。HS(腐殖物质)各组分以HM(胡敏素)的含量最高。随粒级的增加HS各组分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长期施用有机肥使2-0.25mm粒级团聚体中HA(胡敏酸)含量、HM含量、PQ值(某粒级HA占可提取物的百分数)和HS各组分的富集率均增加。

唐非凡[4](2012)在《金霉素、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业广泛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后的抗生素大多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着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大量含有抗生素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重复处理土壤导致生态污染。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分别是畜禽养殖饲料中添加量大的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为评价金霉素和磺胺嘧啶长期污染对土壤质量与健康效应的影响,在单一与复合条件下与有机肥共施重复处理土壤,开展了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土壤呼吸活性变化、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以及抗生素诱导土壤微生物群落抗性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五次重复处理期间,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在单一与复合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均呈现前期快(7d),后期缓慢的特点,磺胺嘧啶在各处理土壤中7d内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金霉素降解速率。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在单一和复合处理土壤中7d内的降解速率呈现先降低后加快的弹性恢复趋势,其中金霉素各处理恢复趋势更加快速。采用底物诱导法测定土壤呼吸CO2释放量,结果显示前两次处理期间,金霉素、磺胺嘧啶单一和复合处理土壤培养7h后的CO2释放量均低于有机肥处理土壤,但第三、四和五次处理期间,抗生素各处理土壤CO2释放量逐渐恢复甚至超过有机肥处理土壤;培养24h后这种“抑制-恢复-刺激”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在整个实验期间,有机肥处理土壤CO2释放量明显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和抗生素的对照土壤。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结果显示第一次处理后60d,金霉素、磺胺嘧啶单一和复合处理土壤微生物AWCD值、Simpson、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均低于有机肥处理土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影响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逐步消失,到第三次处理后60d抗生素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已恢复至或超过有机肥处理土壤水平。采用BIOLOG法测定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抗性及交叉抗性,结果显示五次重复处理期间,有机肥处理土壤中金霉素、磺胺嘧啶抗性以及两者交叉抗性未有明显变化;但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处理土壤微生物诱导抗性及其交叉抗性明显高于有机肥处理土壤,并且这种诱导抗性随着抗生素处理频率的增加而显着上升。

钟蕾[5](2011)在《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文中认为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淡水贝类养殖和育珠生产中毁灭性病害,其传染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该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已植片三角帆蚌,发病初期病蚌分泌大量粘液,此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闭壳肌收缩无力,斧足紧缩不伸展,剖检观察可见消化腺由墨绿色变为黄褐色,胃肠道壁轻度肿胀,性腺颜色变浅呈糜烂状。关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一直存在细菌与病毒两种说法,因此,至今未能在该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治上取得较大突破。为了探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阐明其致病机理,以及寻求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本研究从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入手,较系统研究了细菌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显微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药敏试验、主要致病菌毒力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等,取得了如下结果。1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从患病三角帆蚌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5个菌株,从中选取3个优势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SJ-1、SJ-2、SJ-3菌株单独感染和混和菌感染均能引起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相同症状,其中混合菌攻毒后表现为急性发病,感染总死亡率达96%,SJ-1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68%,SJ-2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46%,SJ-3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34%。2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组织病理组织涂片、美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消化腺、鳃、性腺和斧足;SJ-2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肠、消化腺、性腺和斧足;SJ-3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肾脏、斧足、鳃和肠。对病变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病变细胞普遍肿大,细胞膜不完整、结构模糊甚至破裂。细胞核形状异变呈不规则状,核膜不完整。细胞质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分散,细胞器及内含物显着减少,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酶体、高尔基体、中心粒、肌原纤维等细胞器和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3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革兰氏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SJ-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短杆菌,SJ-3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直或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有1-3根单端鞭毛。电镜观察SJ-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5~1.8μm左右,SJ-2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0~1.6μm左右,SJ-3菌株的菌体大小为O.4~0.6μm×1.0~1.3μm左右。生理特征测试结果表明,SJ-1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4%;最适pH生长范围为6.0~8.0;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SJ-2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温度低于4℃和高于45℃不生长。SJ-3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生长范围为6.0-7.0;最适生长温度25~30℃,4℃以下不生长,40℃起生长基本停止。16S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GU294302)与Stenotroph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为97%,SJ-2菌株(GU294303)与Aer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达99%。SJ-3菌株(GU294304)与Pseud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均为99%。生化鉴定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相似率为95.5%,SJ-2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率为99%,SJ-3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相似率为99.9%。综合细菌的形态特点、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SJ-1菌株鉴定为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J-2菌株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SJ-3菌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三角帆蚌瘟病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几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为丙氟哌酸、洛美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头孢他啶/棒酸。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 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克隆获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序列为1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软件推测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3.57KDa;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是含信号肽的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该基因与其它菌种的蛋白酶基因家族成员同源性很高,序列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多个菌株的蛋白酶基因亲缘关系接近。构建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后,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出与预期结果相符的融合蛋白,为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致病机理及弹性蛋白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洪珍[6](2011)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凸显,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项紧迫任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包括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生态问题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发展新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基本上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毛泽东长期进行社会调查和推动生态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具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尊重历史并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理论特色。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对前人生态思想的分析和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了对生态建设进行艰辛探索。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局限性。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形成于革命与建设成为时代主题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客观评价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阐述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上);第二部分,整理阐述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下);第三部分,分析归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科学合理地评价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探讨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坚持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当代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地以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为借鉴,坚持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走上真正的文明社会。

张立辉[7](2010)在《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兰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技术手段,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具体方式。因地制宜的创造或选择一种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对兰州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查阅和参考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对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障碍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兰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在对兰州市5类典型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提出了兰州市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选择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国内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兰州生态农业的发展总思路。2.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甄别了生态农业的几个相关概念,列举了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首先,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作了系统阐述,通过深入分析经济状况、现代生产要素使用、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农业服务体系等,得出兰州已具备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兰州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得出兰州市发展生态农业面临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等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社会问题严重、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再次,通过逐一分析生态农业与地方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兰州可以这四方面为突破口,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生态农业。4.从兰州现有生态农业模式中选择“四位一体”、龙头企业带动型、集水型、观光旅游型和城郊型5个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效益分析评价,充分显示出生态农业模式合理运用使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化效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5.选取自然、经济和生态因素三大类25项指标,运用叠置法对各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层层叠加,分析不同分区各要素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应用Arc-GIS9.0软件将兰州市划分为东、西部旱山区、特色无公害生态农业区、高效农田生态农业区、近郊生态农业区和林地恢复型生态农业区五个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对各区域进行生态农业模式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农业模式最佳组合策略,是促进兰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阚国坤[8](2010)在《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旱改水,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旱地改造为水田,将原来种植的旱作物改为水稻。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在1953-1983年领导广大干群艰苦奋斗推行旱改水农业开发活动,系统分析兴起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实践经验,进而,深入地探讨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产、农村经济生活与及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总结探索这项以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成效,并以此展示苏北地区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懈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出结论是旱改水促进了苏北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条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农业旱改水开发的基础上。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苏北农业旱改水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活动兴起背景及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活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多项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其二是苏北地区过去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水灾导致群众饥荒,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民众在影响较大的沂、沭两大骨干河流上进行“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治理工程,打响了新中国治水第一仗。很快解除灾害,而后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为实施旱改水创造了基本条件。其三是苏北实行旱改水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淮河以北,属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土壤及降水条件均属优越,适合水稻生长。其四是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穆子、山芋、玉米、大豆、高粱等旱作物为主耕作制度,为了这种多灾低产面貌,在实践中先后试验种植了马铃薯、甘薯、水稻等高产作物。苏北地区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洪水涝害发生时期,也正是水稻需水最多的时期,在旱改水田种植高产作物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与当地降水高峰期、温度高峰期的基本同步,实现了种稻治水抗灾,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且水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旱涝保收,能够有效利用瘠薄土地,改良盐碱土壤及营养价值好、经济价值高、民众喜食等优点,是成为符合旱改水条件的首选作物。因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农业上推行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推行农业旱改水活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开展取得显着的成效。按照旱改水实施时间大致经过: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四个阶段,到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干群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实现改善民生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其中值得记取的教训是受到1960-1962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天灾加人祸使得旱改水刚推开就在一些地方被迫下马,导致大面积回旱,人为破坏了与稻作相关的水利设施,使得干群对旱改水是谈虎色变,回旱导致了群众生活艰难。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北地区农村只在初期影响较大,尔后在“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将江淮水通过江苏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最北端的徐州丰沛县,有效保障了发展旱改水水源供应。同时因旱改水需要的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增多,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产杂交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苏北地区旱改水获得迅猛发展。到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苏北地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稳步发展,水稻保持在较高面积。在没有稻作种植技术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旱改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没有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持续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推广的组织管理。领导始终重视与支持并亲自参与旱改水,甚至对旱改水中遇到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级负责,定时、定人办法子以一一解决。当时苏北旱改水地区经济十分贫困,群众无力拿出经费来推行旱改水,政府采取下拨经费及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解决所缺的经费予以支持。为了让苏北民众尽快掌握陌生的稻作技术,在大规模推行旱改水前,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地进行多点试验。邀请并选派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水稻专家陈永康多次前来传播高产稻作经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亲自深入旱改水地区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技术指导,使得旱改水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发展。为加强苏北地区旱改水领导与技术力量,实现水稻高产,江苏省多次从南方稻作地区选派多批有领导水稻生产经验的管理干部及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稻农,到达苏北地区传授稻作技术。苏北地区在推行农业旱改水缺少相关生产工具与资料,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提水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以使旱改水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组织管理毕竟只是推动苏北地区旱改水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农民由思想到行动的自觉参与才是旱改水发展的真正动力,采取促进干群思想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等管理举措,推动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逐步在实践运用,收到良好效果。推广南方插秧稻的种植技术经验是苏北地区旱改水主要内容。而对本区民众来说,插秧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比种植旱作物复杂、繁琐得多,而且劳动力投入也大大增加,群众起初不适应也颇感辛苦。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及推广从平田整地、水稻选种、浸种、催芽、落谷、拔秧、栽插、耘耥除草、施肥、治虫、收获等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经验,以保证水稻有效增产,实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摆脱其贫困生活。其中,最显艰难是对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勘测整理,有计划进行灌溉沟渠闸坝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种植地块。其次是插秧。插秧是苏北旱改水地区群众较为生疏与旱作区别大的农活,也是水稻生产中费工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环节。插秧用工数比小麦、玉米田多,因劳畜力不足及技术不熟练而费工更多。虽然如此,在上下努力下,到1965年各地普遍实现插秧稻,不再种植直播稻,并逐步建立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苏北地区推广旱改水过程中始终重视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研制及推广应用,是实现不花钱增产多、收效快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不断引进推广并培育应用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奠定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更新换代的水稻品种为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促进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北地区群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表现引进推广杂交稻种植上不仅与苏南同步发展而且使得水稻产量普遍超过苏南。苏北地区民众在上级支持与领导下,克服诸多的困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耕作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得水稻面积扩大,而且使得稻麦一年两熟的面积也扩大,实现了当初制定旱改水目标。苏北地区旱改水变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对农业生产方面能够促进水利规划与建设一直是遵照“水随农走”的原则为旱改水服务,先后修建水库、骨干河道及跨流域调引江、淮水工程为旱改水提供水源保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进行梯级河网化及灌溉站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改变了单纯依靠雨水灌溉农业生产。使得苏北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水源,有效地管理与维护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实现了水利条件好地方都进行了大面积旱改水,而实行旱改水地方都能保持良好的水源利用条件,形成旱改水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的良好互促互动关系。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促进当地民众社会生活改善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使得民众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并增强了民众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减轻妇女劳动,发挥了妇女作用等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兴修众多水库及稻田也为水产养殖提供基地,逐渐增多的水稻面积及产量为稻米相关的加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切身体会,诸如增产了粮食、消灭了蝗虫等。旱改水还能够调节、改善气候状况,拦蓄雨洪,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污染。改良当地盐碱土、砂姜黑等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巨大成功也为其它地区提供诸多的启示,农业旱改水是一场集中干群智慧与力量的农业生产改革。在推行旱改水过程中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劳动力量,促进了水利建设发展,为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走出一条至今仍然被借鉴与实践的成功之路:苏南支援苏北发展、苏北学习苏南先进技术经验。真实地反映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实绩。旱改水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为有效保障国家与区域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探求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及其经验。

宫辰[9](2009)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正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从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照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出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对策,并对每一项对策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的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本部分对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阐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可能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二部分,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支撑。本部分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从理论上找到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依据。第三部分,结合大量实例、数据,对国外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着重从农产品范围及其质量安全内涵、我国现有农业和食品法规标准、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论述,找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没有建立起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二是没有建立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三是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四是基础薄弱,支撑不力,五是主管机关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第六部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整治,本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第一,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第二,加大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撑力度,走技术替代型道路;第三,健全政策制定和法制建设;第四,建设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

武雪强[10](2007)在《温室苦瓜栽培基质筛选及施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苦瓜为试材,研究了苦瓜日光温室有机基质型栽培的合理基质配方,共设6个处理(包括一个对照):处理A为珍珠岩:鸡粪=3:1(以体积比计算,下同);处理B为珍珠岩:鸡粪=4:1;处理C为珍珠岩:鸡粪=5:1;处理D是对照,为常规土培;处理E为草炭:珍珠岩:鸡粪=2:2:1;处理F为草炭:鸡粪=4:1。本试验在合理基质配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苦瓜有机基质栽培的需肥特性进行了研究,共设5个处理(包括一个对照):处理1为高追肥量(36.60kg/667m2尿素+32.10kg/667m2硫酸钾)、处理2为中追肥量(22.70kg/667m2尿素+19.90kg/667m2硫酸钾)、处理3为低追肥量(10.52 kg/667m2尿素+9.24kg/667m2硫酸钾)、处理4为零追肥量(不追肥)、处理5为常规土培作对照(追施14kg/667m2尿素+14kg/667m2二铵+14kg/667m2硫酸钾),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的影响,从而为苦瓜有机基质栽培的化肥追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1.苦瓜有机基质栽培合理配方筛选的研究表明:A和B两基质配方栽培出的苦瓜长势最好,根系活力强,产品品质好,产量高,且A和B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如果鸡粪价格比珍珠岩低,选择A为合理配方,反之,选择B。2.苦瓜有机基质栽培需肥特性的研究表明:2. 1高肥与中肥处理的苦瓜株高、叶片数和单株叶面积较高,高肥与中肥处理的苦瓜结瓜习性也较好,且两者未有显着差异,这为两个处理的苦瓜的高产奠定了基础。2. 2高肥处理苦瓜上叶位光合速率最高为19.06μmo1CO2.m-2.s-1,而中叶位光合速率最高的是中肥处理为19.30μmo1CO2.m-2.s-1;高肥处理的上叶位蒸腾速率较高,低肥处理的次之,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2. 3高肥处理生产的苦瓜Vc含量为645.30ug.g-1FW、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1.41mg.g-1FW,中肥处理生产的苦瓜Vc含量为654.20ug.g-1FW、可溶性糖含量为19.56mg.g-1FW,这两个处理的苦瓜综合品质较好。高肥与中肥处理苦瓜产量较高,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从生产效益角度分析,本试验设计的中肥处理为苦瓜有机基质栽培适宜的化肥追肥量。

二、无机肥与日本脑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肥与日本脑炎(论文提纲范文)

(1)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
    1.1 常见的优势植物
    1.2 优势植物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 河口湿地优势植物在农业、牧业和渔业方面的资源化利用
    2.1 植物有机肥
    2.2 饲料添加剂
3 河口湿地优势植物在能源、医药、建筑领域的资源化利用
    3.1 作为制造生物质能源燃料的原料
    3.2 作为食品加工和制药的原料
    3.3 用于制作工艺品、造纸和制造建筑和装潢材料
4 河口湿地优势植物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资源化利用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2)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僵化病的遗传分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1.1.1 貉的概述
        1.1.2 貉的生物学特性
        1.1.3 貉的经济价值
    1.2 貉僵化病研究概况
        1.2.1 貉僵化病的症状
        1.2.2 貉僵化病的危害及病因
    1.3 DNA分子遗传标记概述
        1.3.1 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3.2 RAPD标记及其应用
    1.4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1.4.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4.2 肠道菌群的作用
        1.4.3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概述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基本原理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1.6 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设备、药品及试剂
        2.1.3 常规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貉基因组DNA提取、浓度测定及质量检测
        2.2.2 尾分析试验的引物筛选及电泳检测
        2.2.3 貉肠道菌群DNA的提取、浓度测定及质量检测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肠道菌群
        2.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尾分析试验检测貉僵化病的发病病因
        3.1.1 貉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1.2 筛选引物结果
        3.1.3 筛选引物的验证结果
        3.1.4 特异性引物A12的检测、测序和验证
        3.1.5 特异性引物A19的检测、测序和验证
        3.1.6 特异性引物B19的检测、测序和验证
        3.1.7 特异性引物C7的检测、测序和验证
        3.1.8 特异性引物F20的检测、测序和验证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貉肠道菌群的变化
        3.2.1 肠道菌群DNA提取结果
        3.2.2 溶解曲线
        3.2.3 貉肠道菌群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4 讨论
    4.1 利用尾分析法进行貉僵化病病因的相关分析
        4.1.1 利用尾分析法进行貉僵化病病因的遗传分析
        4.1.2 特异片段的序列分析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貉肠道菌群的变化
    4.3 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牛粪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畜禽粪便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
        1.1.1 畜禽粪便对空气的污染
        1.1.2 畜禽粪便对土壤的污染
        1.1.3 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1.2 畜禽粪便污染的解决途径
    1.3 国内外畜禽粪便堆肥的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在堆肥化中的研究进展
        1.3.2 堆肥设备与工艺、控制的研究进展
        1.3.3 堆肥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好氧堆肥过程中单菌种的分离纯化及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纤维素分解菌能力判断
        3.2.2 单菌种堆肥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演替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DNA提取与纯化
    4.2 结果
        4.2.1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4.2.2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放线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4.2.3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好氧堆肥过程中复合菌种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 结果
        5.2.1 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
        5.2.2 温度
        5.2.3 养分含量
        5.2.4 发芽指数
        5.2.5 pH值
        5.2.6 酶活性
        5.2.7 菌种鉴定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复合菌剂应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1.4 堆肥样品微生物总DNA提取和纯化
    6.2 结果
        6.2.1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6.2.2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放线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6.2.3 PCR-DGGE法分析堆肥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畜禽粪便好氧发酵规模化处理
    7.1 堆肥设备系统
        7.1.1 颠覆式智能翻堆增氧加湿设备
        7.1.2 新型涡旋式废气处理装置
        7.1.3 废弃物处理监测系统
    7.2 堆肥工艺参数优化
        7.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结论
第八章 有机肥料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田间取样及测定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地上部分
        8.2.2 地下部分
    8.3 结果与讨论
第九章 有机肥料施用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2 方法
    9.2 结果
        9.2.1 土壤中微生物总DNA提取与纯化
        9.2.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2.3 有机肥料施用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
    9.3 结论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
致谢

(4)金霉素、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生素简介
    1.2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1.3 抗生素污染来源及其传播途径
    1.4 土壤中抗生素残留的污染现状
    1.5 土壤中抗生素残留的潜在危害
    1.6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1.6.1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
        1.6.2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
    1.7 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生态效应
        1.7.1 抗生素对土壤呼吸活性的影响
        1.7.2 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7.3 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诱导耐性的影响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金霉素、磺胺嘧啶在单一与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供试样品和预处理
        2.2.4 土壤中金霉素和磺胺嘧啶残留的提取
        2.2.5 HPLC检测条件
        2.2.6 土壤中金霉素和磺胺嘧啶的添加回收率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土壤中金霉素与磺胺嘧啶的添加回收率
        2.3.2 金霉素和磺胺嘧啶在重复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2.4 小结
第三章 金霉素、磺胺嘧啶单一与复合重复处理对土壤呼吸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土壤处理及取样
        3.2.4 土壤呼吸活性测定方法
        3.2.5 标准曲线
        3.2.6 土壤呼吸CO_2释放量的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金霉素、磺胺嘧啶单一和复合重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土壤处理及取样
        4.2.3 BIOLOG分析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4.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金霉素、磺胺嘧啶单一与复合重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抗性的形成与发展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土壤处理与取样
        5.2.4 抗生素诱导微生物群落抗性测定方法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角帆蚌的简介
        1.1 三角帆蚌的分类、特征及经济价值
        1.2 淡水育珠业的发展及现状
    2 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1 贝类疾病研究
        2.1.1 贝类细菌性病害
        2.1.2 贝类病毒性病害
        2.1.3 贝类真菌性病害
        2.1.4 贝类原核生物样病害
        2.1.5 贝类寄生虫病害
        2.2 淡水贝类—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2.1 三角帆蚌瘟病的研究概况
        2.2.2 细菌性蚌病
        2.2.3 病毒性蚌病
        2.2.4 寄生虫性蚌病
        2.2.5 其它蚌病
    3 水产动物主要致病菌介绍
        3.1 水产动物细菌性病原的主要种类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其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3 维氏气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4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4 弹性蛋白酶基因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蚌的外部症状及解剖观察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1.2.3 初步人工感染试验
        1.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部症状及病理解剖学观察
        2.2 流行情况
        2.3 病原菌的分离
        2.4 病原菌的人工感染结果
        2.5 人工感染组织涂片结果
        2.6 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
        2.6.1 消化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2 鳃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3 性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4 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5 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6 斧足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7 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2.7.1 细胞膜
        2.7.2 细胞核
        2.7.3 细胞质与细胞器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1.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1.1 SJ-1菌株的形态特征
        2.1.2 SJ-2菌株的形态特征
        2.1.3 SJ-3菌株的形态特征
        2.2 SJ-1、SJ-2、SJ-3菌株的生理特征
        2.3 SJ-1、SJ-2、SJ-3菌株的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2.3.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2.3.2 PCR扩增结果
        2.3.3 纯化结果
        2.3.4 测序结果
        2.3.5 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SJ-1、SJ-2、SJ-3菌株的生化特征
        2.5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细菌病原的鉴定
        3.1.1 SJ-1菌株的鉴定
        3.1.2 SJ-2菌株的鉴定
        3.1.3 SJ-3菌株的鉴定
        3.2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防治药物
    4 小结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质粒和菌株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对象处理
        1.2.2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1.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
        1.2.5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7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1.2.8 载体质粒的小量提取
        1.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2.10 序列分析
        1.2.11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2.12 带粘性末端目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及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制备
        1.2.1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2.14 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
        1.2.1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
    2 结果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ORF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3 弹性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分析
        2.3.1 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2.3.2 弹性蛋白酶信号肽预测
        2.3.3 弹性蛋白酶跨膜结构预测
        2.3.4 弹性蛋白酶二级结构预测
        2.3.5 弹性蛋白酶三级结构预测
        2.3.6 弹性蛋白酶同源性分析
        2.3.7 弹性蛋白酶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2.4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和鉴定
        2.4.1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
        2.4.2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鉴定
        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6 诱导表达与SDS-PAGE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6)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毛泽东的生态环境思想
        一、造林绿化
        二、兴修水利
        三、卫生运动
    第二节 毛泽东的发展新人思想
        一、妇女解放
        二、计划生育
        三、体育养生
第二章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毛泽东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科学发展
        二、综合平衡
        三、勤俭节约
    第二节 毛泽东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文化艺术
        二、中医中药
        三、科学技术
第三章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
        一、时代背景
        二、个人条件
    第二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思想
        二、近代中西方资产阶级优秀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第三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观照
        三、对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经验教训的汲取
第四章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客观评价
    第一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
        一、历史作用
        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生态理论
        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奠定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三节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
        二、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三、加强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新人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消费
        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法律道德双驱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生态农业的理论概述
    2.1 生态农业的内涵
        2.1.1 生态农业的兴起
        2.1.2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与概况
        2.1.3 生态农业的内涵
        2.1.4 生态农业的特征
        2.1.5 几个相关概念的甄别
    2.2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农业区位及地域分异原理
    2.3 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2.3.1 生态农业模式的涵义
        2.3.2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
        2.3.3 生态农业规划与综合评价
3 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会分析
    3.1 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3.1.1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初具条件
        3.1.2 农业生产地域性特征突出,为多元化生态模式选择提供基础
        3.1.3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3.1.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快速发展
        3.1.5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农技水平显着提高
        3.1.6 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程度提高
        3.1.7 兰州市农业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旅游大气候逐步形成
        3.1.8 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较平稳,发展外部环境良好
    3.2 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障碍分析与问题诊断
        3.2.1 自然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技术因素
        3.2.4 社会因素
        3.2.5 政策因素
        3.2.6 其他因素
    3.3 兰州市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机会分析
        3.3.1 兰州市生态农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分析
        3.3.2 兰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改善分析
        3.3.3 兰州市生态农业与资源利用分析
        3.3.4 兰州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会分析
    3.4 小结
4 兰州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4.1 "四位一体"型生态农业模式(皋兰)
        4.1.1 基本概况
        4.1.2 模式构成和生产流程
        4.1.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
        4.1.4 效益分析
        4.1.5 综合评价与模式优化
    4.2 龙头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模式(红古)
        4.2.1 基本概况
        4.2.2 工艺流程
        4.2.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
        4.2.4 效益分析
        4.2.5 综合评价和模式优化
    4.3 集水型生态农业模式(榆中北山)
        4.3.1 基本条件
        4.3.2 发展概况
        4.3.3 模式框图
        4.3.4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
        4.3.5 效益分析
    4.4 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模式(皋兰什川)
        4.4.1 基本条件
        4.4.2 发展概况
        4.4.3 模式建设
        4.4.4 效益分析、模式评价与优化
    4.5 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
    4.6 小结
5 兰州市生态农业功能分区与模式选择
    5.1 生态分区的原则和指标
        5.1.1 生态分区的原则
        5.1.2 生态功能分区的指标
    5.2 兰州市生态功能分区
        5.2.1 兰州市河流分布情况
        5.2.2 兰州市的土壤分布规律
        5.2.3 兰州市主要农作物分布规律
        5.2.4 兰州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
    5.3 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选择
        5.3.1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
        5.3.2 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方向
        5.3.3 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选择
    5.4 小结
6 结论和保障措施
    6.1 结论
    6.2 兰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述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
    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
    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
    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第一节 制定规划,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第一节 土地整理,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育秧、插秧
    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发挥妇女作用
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理论支撑
    2.1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理论
    2.2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2.3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2.3.1 安全消费方面
        2.3.2 国际贸易规则及国际竞争力方面
        2.3.3 市场失灵方面
        2.3.4 借鉴各国制度经验方面
        2.3.5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
第三章 当前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
    3.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应用
        3.2.1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3.2.2 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化
        3.2.3 强有力的技术研发支持
    3.3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3.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系统配套,实用性强
        3.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健全完善,监管得力
        3.3.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前景广阔,成效显着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1 农产品范围及其质量安全内涵
    4.2 我国的农业和食品法规标准
    4.3 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
第五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成因
    5.1 没有建立起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
    5.2 没有建立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
    5.3 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
    5.4 基础薄弱,支撑不力
    5.5 主管机关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
第六章 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措施
    6.1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6.1.1 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6.1.2 加强质量评价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1.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6.2 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撑力度,走技术替代型的道路
    6.3 对我国农产品政策制定和法制建设的建议
        6.3.1 应当注意的两个原则
        6.3.2 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6.4 建设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
        6.4.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意义
        6.4.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内容
        6.4.3 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
参考文献

(10)温室苦瓜栽培基质筛选及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苦瓜草本考证及生物学特征
        1.1.1 苦瓜的本草考证
        1.1.2 苦瓜的生物学特征
    1.2 苦瓜的化学成分及生理作用
        1.2.1 苦瓜的化学成分
        1.2.2 苦瓜的生理作用
    1.3 蔬菜无土栽培基质及施肥应用研究概况
    1.4 苦瓜有机基质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合理有机基质配方的筛选
        2.2.2 不同化肥追肥量对有机基质栽培苦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株生长量的测定
        2.3.2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苦瓜果实品质测定
        2.3.4 基质理化性状测定
        2.3.5 产量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合理有机基质配方的筛选
        3.1.1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生长量的影响
        3.1.2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结瓜习性的影响
        3.1.3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3.1.5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产品品质的影响
        3.1.6 不同基质配方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化肥追肥对有机基质栽培苦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生长量动态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结瓜习性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不同叶位光合速率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不同叶位蒸腾速率的影响
        3.2.6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产品品质的影响
        3.2.7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有机基质对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有机基质栽培中化肥追肥的重要性
    4.3 基质的主要理化性状与蔬菜作物生长的关系
    4.4 基质栽培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苦瓜有机基质栽培合理配方筛选的研究表明
    5.2 苦瓜有机基质栽培需肥特性的研究表明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生长动态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产品品质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结瓜习性的影响
        5.2.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无机肥与日本脑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侯利萍,夏会娟,孔维静,林岿璇,刘录三. 湿地科学, 2019(05)
  • [2]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僵化病的遗传分析及肠道菌群变化的检测[D]. 王宏展.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3]牛粪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应用研究[D]. 王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4]金霉素、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唐非凡. 浙江大学, 2012(08)
  • [5]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 钟蕾.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6]毛泽东的生态思想研究[D]. 吴洪珍. 漳州师范学院, 2011(11)
  • [7]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 张立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5)
  • [8]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D]. 宫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温室苦瓜栽培基质筛选及施肥研究[D]. 武雪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标签:;  ;  ;  ;  ;  

无机肥与乙型脑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