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菊论文-徐萌萌

牛膝菊论文-徐萌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膝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膝菊,分布状况,植物多样性,物候学

牛膝菊论文文献综述

徐萌萌[1](2019)在《牛膝菊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入侵种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Gav.)为研究材料,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明确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入侵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记录其物候期、生长速度、种子结实量、土埋深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揭示其物候学特性;使用光合仪测定其光合光响应曲线和日变化,系统分析光合特性;采用样方法研究牛膝菊对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化学防除实验,筛选出有效防除牛膝菊的化学除草剂类型及浓度。研究结果表明:(1)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共有48个牛膝菊的入侵分布点:除武川县外,其余各旗县区(分别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区为主。入侵生境类型多样化,包括绿化带、农田、路边、被建筑扰动带、菜园、果园等,以绿化带居多,喜遮光避阴区。牛膝菊能够适应多种环境类型,为其入侵新区域提供了有利条件。牛膝菊于5月初开始出苗;6月初进入现蕾期;6月中旬进入开花期;7月中旬至11月初,植株处于边生长边开花边结实状态;12月初大部分植株枯死,生命周期历时近200天。成熟牛膝菊单株种子产量7020~14508粒。庞大的结实量和长的生命周期为入侵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牛膝菊种子在5种土埋深度(0cm、2cm、4cm、6cm、8cm)处理下,均可萌发。土埋深度与种子平均发芽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种子平均发芽率呈负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表明:土埋较深(8cm)时,会延迟种子的初始发芽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但对发芽率没有影响。因此,牛膝菊种子在传播扩散过程中,即使被土掩埋,也能萌发生长繁殖,为入侵提供了重要保障。(2)牛膝菊叶片温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蒸气压亏缺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呈“V”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生长旺盛期为双峰曲线,在生长末期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有关,其中蒸腾速率的影响最大。牛膝菊光合光响应曲线表现为:首先直线上升(I<200μmol.m~(-2.)s~(-1)),然后缓慢上升(200μmol.m~(-2.)s~(-1)<I<1000μmol.m~(-2.)s~(-1)),最后略有下降(I>1000μmol.m~(-2.)s~(-1));对牛膝菊光合光响应拟合最好的模型是叶子飘新模型。牛膝菊没有高的光饱和点,却有低的光补偿点,利用弱光的能力强。在其主要入侵分布地,遮光避阴区,可固定更多的碳用于生长发育,利于排挤本地植物以便成功入侵。(3)在调查的22个样地中共有77种野生植物,隶属于24科59属,菊科、禾本科、藜科居多,其中菊科最多(17种),占22.078%;禾本科次之(14种),占18.182%,藜科占7.792%;常见植物有24种。通过对比牛膝菊入侵地和对照组的四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入侵地四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将各样地牛膝菊重要值分组后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四种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下降趋势,并且随着牛膝菊重要值的增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表明牛膝菊的入侵对植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4)选用9种除草剂对牛膝菊进行防除效果的初筛实验,依据各类除草剂ED_(50)值和ED_(90)值的大小排序,综合比较除草剂有效防除牛膝菊所需浓度高低、除草剂有效成分含量对土壤和环境影响、主要入侵生境类型后,认为25%辛酰溴苯腈0.25mL/L是防除牛膝菊的最佳茎叶处理型除草剂;低毒触杀剂23.5%乙氧氟草醚0.5mL/L是防除牛膝菊较好的苗前土壤处理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2)

贺俊英,徐萌萌,张子义,史树德[2](2019)在《入侵植物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呼和浩特市22个典型样地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中17个样地有牛膝菊的入侵,进一步分析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22个样地中共有84种植物,隶属于28科65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最多(17种),占22.238%;禾本科(Gramineae)植物次之(14种),占16.667%,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占7.143%;常见植物有24种。通过牛膝菊重要值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牛膝菊入侵的样地与对照组CK相比,四种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下降趋势,并且随着牛膝菊重要值的增大,Shannon-Wiener指数(H′)显着降低(P<0.05),Simpson指数(D_i)和Pielou指数(J)极显着降低(P<0.01),牛膝菊的入侵降低其分布区的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练华山,廖明安,林立金[3](2019)在《混种牛膝菊嫁接后代对树番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树番茄幼苗和镉超富集植物牛膝菊嫁接后代(砧木:牛膝菊、豨莶、鬼针草和万寿菊,实生后代,依次记为:S_G、S_S、S_B、S_T及S_N)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将树番茄幼苗分别与牛膝菊不同砧木嫁接后代及其实生后代混种于镉污染的土壤上,研究了混种牛膝菊嫁接后代对树番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既能有效促进树番茄幼苗生长又能降低其镉含量的混种模式。结果表明:与牛膝菊后代混种均显着提高了树番茄幼苗根系、茎秆、叶片的生物量及其光合色素含量。其中,混种S_B对树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着,其总生物量较树番茄幼苗单种提高了312.48%。对树番茄幼苗的镉含量而言,混种牛膝菊嫁接后代(S_G、S_S、S_B、S_T)使树番茄幼苗各器官的镉含量均显着低于其混种牛膝菊实生后代(S_N)及树番茄单种。混种S_B使树番茄幼苗根系、茎秆、叶片的镉含量均达到最低,分别较单种降低了46.30%、36.68%和22.10%。对牛膝菊后代而言,S_N根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它牛膝菊嫁接后代,而S_N各器官的镉含量在所有处理中均达到最低。因此,混种牛膝菊嫁接后代能够促进树番茄幼苗的生长,并降低树番茄的镉含量,其中以S_B混种树番茄幼苗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毕晓琼,赵斯,王林,刘刚,李明珠[4](2019)在《气候变化对牛膝菊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产于南美洲的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在我国已造成大面积入侵,然而当前尚不清楚该种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以及气候变化对其适生区分布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在当前(2000s)气候条件下该入侵种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其未来(2050s和2080s)的适生区变化。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达0.804,模拟效果良好。影响牛膝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温度(包括bio_1、bio_4、bio_6、bio_7、bio_9、bio_10和bio_11)。模型结果显示,牛膝菊的极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和台湾,这也正是该种目前在中国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气候变化将会导致其在广东、广西和华北地区的适生区出现缩减,甚至消失;而其适生区的北界将进一步向高纬度地区移动。总体而言,到本世纪末(2080s),其在中国的适生区面积将随着气候变化而呈现减小趋势。当前牛膝菊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区域较大,该种对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广大地区的入侵潜力巨大,但是其未来的入侵进程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抑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萌萌,贺俊英[5](2018)在《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入侵植物牛膝菊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牛膝菊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分布范围,分析了其物候期、开花结实性、生长速度、种子产量、不同土层深度的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市,牛膝菊的入侵分布点已有48个:其中38个集中分布在四区,占比为79. 17%;除武川县外,其余各旗县均有分布。入侵生境有绿化带、农田、菜园、果园,且以绿化带居多。牛膝菊生长周期长(5月~12月),结实期长(7月~11月),种子发生量大(7 020~14 508粒);随着埋种深度增大(8 cm),种子的始见萌发时间和平均发芽持续时间延长,但对种子萌发率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翟强,王维斌,曲波,邵美妮[6](2018)在《辽宁省牛膝菊属(Galinsoga Ruiz. et Pav.)植物的补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et Pav.)为辽宁省两种重要入侵植物,目前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并比对采集于沈阳市附近的标本,作者明确这两种牛膝菊属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冠毛:前者的舌状花无冠毛或冠毛为细短毛,管状花的冠毛羽筛状,先端钝;后者的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冠毛均呈羽筛状,先端尖。该性状差异可为准确鉴别该属杂草提供形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马倩倩[7](2017)在《混种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对生菜镉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菜是叶用莴苣的俗称,属菊科莴苣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作物,是四川地区叶菜类蔬菜的常见代表。已经有研究证实生菜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生长时对重金属镉具有一定的积累量,这直接影响到了生菜的品质与产量。由此,本试验针对菜地的镉污染修复问题,通过将两种生态型的镉超富集植物牛膝菊(农田生态型和矿山生态型)进行嫁接,分别得到矿砧(矿山生态型牛膝菊作为砧木的嫁接后代)、矿穗(矿山生态型牛膝菊作为接穗的嫁接后代)、农砧(农田生态型牛膝菊作为砧木的嫁接后代)和农穗(农田生态型牛膝菊作为接穗的嫁接后代);再将农田生态型牛膝菊不嫁接后代(农田CK)和矿山生态型牛膝菊不嫁接后代(矿山CK)作为对照,来研究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的镉积累特性;再将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与生菜混种,研究混种对生菜的生理生态特性及镉积累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显着降低生菜镉含量且能使生菜稳产或高产的牛膝菊嫁接后代植株。该研究对生菜和其它菜地镉污染修复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镉胁迫条件下,矿穗的根系、叶片、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根冠比较矿山(CK)均有所提高。农田(CK)茎秆、叶片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较其他处理均有所提高。矿穗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矿穗的根系镉含量、茎秆镉含量、叶片镉含量和地上部分镉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矿穗的叶片和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分别较矿山(CK)提高了 2.18%(P<0.05)和7.96%(P<0.05);农穗的茎秆、叶片和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均显着高于农田(CK)。在镉积累量方面,矿穗根系和整株的镉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并且矿穗的根系、茎秆、叶片、地上部分和整株的镉积累量分别较矿山(CK)提高了 119.48%(P<0.05)、4.90%(P<0.05)、13.81%(P<0.05)、9.24%(P<0.05)和 28.27%(P<0.05)。2.在镉胁迫条件下,生菜分别混种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后,与生菜单种相比,生菜(混矿穗)的生物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均有所提高,说明混种矿穗后生菜在生理生长以及抗性方面都表现为混种优势。从镉含量上看,混种农砧和农田能够显着提高生菜根系的镉含量,降低生菜地上部分的镉含量。混种矿穗、矿山和矿砧均能够降低生菜根系镉含量和地上部分镉含量,而生菜(混矿穗)的地上部分镉含量最低,较生菜(单种)降低了 29.16%(P<0.05)。生菜混种矿穗相较于生菜单种还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土壤有效镉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土壤环境。3.与生菜混种后,就牛膝菊地上部分而言,矿穗(混生菜)生物量、镉含量和镉积累量均显着高于矿山(混生菜),农穗(混生菜)的生物量和镉积累量显着高于农田(混生菜)。牛膝菊的根系方面,矿穗(混生菜)的生物量和镉积累量均显着高于矿山(混生菜),农穗(混生菜)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则显着高于农田(混生菜),农砧(混生菜)的生物量、镉含量和镉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农田(混生菜)。4.综上所述,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矿穗的根系、地上部分和整株的镉含量较其他处理均显着增加,农穗的茎秆、叶片和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均显着高于农田(CK),这说明嫁接能够提高牛膝菊后代的镉修复能力,并且接穗对嫁接后代镉含量的影响要大于砧木。生菜混种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矿穗的方式最有可能达到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同时又降低生菜镉吸收量并提高其生物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翔飞,孙园,李鹏[8](2016)在《牛膝菊的性状与显微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牛膝菊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研究方法。结果:描述了牛膝菊全草的性状与根、茎、叶的显微特征,显微特征中非腺毛、腺毛、分泌道、气孔、导管、石细胞、冠毛、花粉粒等特征明显,构成了牛膝菊药材重要的生药学鉴定特征。结论:该研究为牛膝菊制订质量标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鉴别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6年06期)

刘刚,张璐璐,孔彬彬,卫欣华,朱志红[9](2016)在《外来种粗毛牛膝菊在秦巴山区的种群发展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种能否成功入侵新生境取决于其自身入侵特性(快速生长、足够的繁殖体压力等)和环境因子的作用。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pav.)在秦巴山区呈现快速爆发趋势,但其种群发展动态尚不明确。通过监测实验和野外调查,对粗毛牛膝菊种群动态和其对入侵地环境选择的偏好性规律进行了研究。在4块样地中开展的监测研究显示,粗毛牛膝菊种群密度最高可达300株/m~2,单株平均种子产量达675粒,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达45619株/m~2,说明其在研究地区已能够产生较大规模的稳定增长的种群,可为种群爆发提供较高的繁殖体压力;其种群密度随着时间呈逻辑斯蒂型下降趋势,且在向繁殖阶段过渡期间个体死亡率最高,暗示着种群可能存在负密度制约效应;对秦巴山区30个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显示,粗毛牛膝菊主要入侵农田、撂荒地、路边等受到过人为活动干扰的生境;其在群落中出现的频度与土壤紧实度显着正相关,而与坡度显着负相关,表现出对入侵地环境因子的偏好性。调查结果说明,在这些干扰生境中,粗毛牛膝菊种群更容易在土壤紧实度高、坡度小的地段建立,这将为进一步预测其入侵趋势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廖爽[10](2016)在《螯合剂EDDS与生长调节剂对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富集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是本课题组前期发现的一种镉(Cd)超富集植物。与其他超富集植物相同,牛膝菊的修复镉效率受到其自身生物量小和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率低的限制。通过施加螯合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强化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效率,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本论文选择可生物降解的螯合剂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代谢及镉富集变化,以期为镉(Cd)污染土生物修复技术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EDDS的各个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牛膝菊叶片中POD、APX的活性p<0.05),并随EDDS浓度增加呈迅速升高的趋势。当镉浓度为50 mg-kg1时,添加2mmol·kg-1的EDDS使牛膝菊的POD、APX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9.80%(p<0.05)和31.16%(p<0.05);但相反SOD、 CAT活性则比对照降低了15.49%(p<0.05)和28.65%(p<0.05)。(2)不同浓度的EDDS提高牛膝菊镉含量和积累量的能力为:2 mmol·kg-1EDDS>I mmol·kg-1EDDS。在不同镉浓度(5,25,50mg·kg-1)条件下,添加2 mmol·kg-1EDDS使牛膝菊地上部分镉含量和镉积累量较对照增加了23.48%~33.86%(p<0.05)和20.98%~30.70%(p<0.05)。这表明,EDDS能促进牛膝菊对镉的富集,且在本试验条件下以2 mmol-kg-1EDDS为最佳。(3)在镉胁迫下,喷施赤霉素(GA3)和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均能促进牛膝菊的生长,且随两种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增加,牛膝菊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喷施10-5mol·L-'赤霉素(GA3)和10-8mol·L-1的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则分别使牛膝菊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对照增加了22.23~27.17%(p<0.05)和14.35%~20.41%(p<0.05)。(4)10-6 mol·L1赤霉素(GA3)可较大提高牛膝菊地上部分镉积累量,比对照增加了22.23%~25.94%(p<0.05)。而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则均降低了牛膝菊地上部分镉积累量。(5)在镉胁迫下,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螯合剂配施,不仅能提高牛膝菊的生物量,而且还能够促进牛膝菊对镉的吸收和富集。研究显示:10-6 mol·L-1GA3+EDDS使牛膝菊地上部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0.05%~13.39%(p<0.05),根系镉积累量和地上部分镉积累量提高了29.10%~45.16%(p<0.05)和51.89%~62.88%(p<0.05),从而使牛膝菊对镉的提取率分别增长52.44%--65.38%(p<0.05)。(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牛膝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呼和浩特市22个典型样地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中17个样地有牛膝菊的入侵,进一步分析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22个样地中共有84种植物,隶属于28科65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最多(17种),占22.238%;禾本科(Gramineae)植物次之(14种),占16.667%,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占7.143%;常见植物有24种。通过牛膝菊重要值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牛膝菊入侵的样地与对照组CK相比,四种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下降趋势,并且随着牛膝菊重要值的增大,Shannon-Wiener指数(H′)显着降低(P<0.05),Simpson指数(D_i)和Pielou指数(J)极显着降低(P<0.01),牛膝菊的入侵降低其分布区的植物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膝菊论文参考文献

[1].徐萌萌.牛膝菊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贺俊英,徐萌萌,张子义,史树德.入侵植物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Cav.)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3].练华山,廖明安,林立金.混种牛膝菊嫁接后代对树番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4].毕晓琼,赵斯,王林,刘刚,李明珠.气候变化对牛膝菊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徐萌萌,贺俊英.牛膝菊在呼和浩特市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8

[6].翟强,王维斌,曲波,邵美妮.辽宁省牛膝菊属(GalinsogaRuiz.etPav.)植物的补充研究[J].植物研究.2018

[7].马倩倩.混种两种生态型牛膝菊正反嫁接后代对生菜镉积累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8].王翔飞,孙园,李鹏.牛膝菊的性状与显微鉴别[J].中药材.2016

[9].刘刚,张璐璐,孔彬彬,卫欣华,朱志红.外来种粗毛牛膝菊在秦巴山区的种群发展动态[J].生态学报.2016

[10].廖爽.螯合剂EDDS与生长调节剂对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富集镉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牛膝菊论文-徐萌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