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观论文-叶建华

会仙观论文-叶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会仙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选址,地方性,道教建筑群,会仙观

会仙观论文文献综述

叶建华[1](2013)在《对地方性道教建筑群选址特点的勘察研究——以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地方性道教建筑群的选址特点,并结合对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群的勘察测绘实践,从道教修道成仙的思想和仙境模式的影响、崇尚自然的理念、理想的风水条件、良好的生态和实利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林源[2](2013)在《山西武乡会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监漳乡监漳村,是一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200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今长治、晋城市辖区,古为上党郡。山西省现存的古建筑以上党地区最多,尤其是宋、辽、金及之前的木构建筑,总数达60余处,将近全国同时期木构建筑现存数量的一半。(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2013年09期)

叶建华,王雅丽[3](2011)在《山西武乡会仙观保护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进步,文物保护工作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建筑遗产历经漫长的时空变迁后,在对其价值认知中,要结合其成长的背景环境和历史风貌,做到既保护好建筑遗产本体,又保护建筑遗产的背景环境。该文结合山西武乡会仙观的保护规划,寻求一种重视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发展的途径,以达到保护与传承并重。(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1年11期)

叶建华,胡云杰[4](2011)在《山西武乡会仙观戏楼修缮工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山西武乡会仙观戏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提出了如何对会仙观戏楼进行修缮的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叶建华[5](2011)在《山西武乡会仙观关帝殿修缮工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武乡会仙观关帝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对会仙观关帝殿进行修缮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林源[6](2008)在《山西武乡会仙观初步勘察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是一处由金、元、明各时期单体建筑组成的道教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其中主要建筑的结构做法、构件特征、外观形式等的勘察和研究,提出了会仙观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征,并对其价值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08年10期)

叶建华[7](2008)在《会仙观玉皇殿修缮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会仙观玉皇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现场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并从保护的角度有效地制定出对会仙观玉皇殿进行修缮的方案,实践证明此方案达到了保护与传承并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叶建华[8](2008)在《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建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教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修炼、生活起居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道教建筑是道教思想文化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是以物质形式注入宗教精神内涵后的产物。它源于华夏先民的祭享活动,秦汉时期在神仙方术思想的作用下,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并随着道教礼仪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日臻完善。中国的道教建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世俗建筑的形式,同时它也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许多基址选择、总体布局、空间构成等方面的建筑处理方法。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为武乡会仙观建筑,其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监漳山南麓,为古代道教建筑群,于2001年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遗存建筑十九幢,其中文物建筑14幢,现主要建筑围合成前后叁进院落,总占地面积2013平方米。会仙观始建于金代[公元1127~1234年]时期,后代曾数次修葺、增建。根据相关文献以及道观中现存古建筑的结构、形制等特征分析,主殿叁清殿为金代建筑,玉皇殿为元代建筑,关帝庙和戏楼为明代建筑。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角度来看,会仙观内现存的文物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对会仙观建筑群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丰富中华道教建筑宝库,而且能够为研究地方性道教建筑的保护提供一份比较详尽的资料。时代变迁,会仙观作为当地百姓进行道教活动场所的功能逐渐消失,但它是以前各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本论文以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道教文化为背景,对其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特征及总体建筑特征进行了总结与论证。同时,对会仙观的保护与利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叶建华[9](2007)在《武乡会仙观叁清殿修缮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会仙观叁清殿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存的概况,在进行全面考察和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残损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对会仙观叁清殿进行修缮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洛阳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刘群[10](2007)在《浅析会仙观古建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20期)

会仙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监漳乡监漳村,是一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200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今长治、晋城市辖区,古为上党郡。山西省现存的古建筑以上党地区最多,尤其是宋、辽、金及之前的木构建筑,总数达60余处,将近全国同时期木构建筑现存数量的一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会仙观论文参考文献

[1].叶建华.对地方性道教建筑群选址特点的勘察研究——以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群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2].林源.山西武乡会仙观[J].文物.2013

[3].叶建华,王雅丽.山西武乡会仙观保护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1

[4].叶建华,胡云杰.山西武乡会仙观戏楼修缮工程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5].叶建华.山西武乡会仙观关帝殿修缮工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6].林源.山西武乡会仙观初步勘察研究报告[J].建筑与文化.2008

[7].叶建华.会仙观玉皇殿修缮设计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叶建华.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叶建华.武乡会仙观叁清殿修缮工程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

[10].刘群.浅析会仙观古建群[J].山西建筑.2007

标签:;  ;  ;  ;  

会仙观论文-叶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