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本论文-仝朝晖

改编本论文-仝朝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改编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编本,《下河东》,剧作家

改编本论文文献综述

仝朝晖[1](2019)在《秦腔剧作家杨起和改编本《下河东》》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秦腔《下河东》,相信许多西北人不会陌生。特别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叁十六哭"唱段,因为其唱词形式和演唱风格的典型性,对于今天秦腔观众来说,《下河东》具有不可代替的精神象征意义。传统秦腔《下河东》剧目存本,主要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中收录的《下河东》等,这两个版本都是老艺人的口述本。(本文来源于《戏友》期刊2019年03期)

葛华悦,樊婷婷,朱晓旭,徐梦媛[2](2019)在《浅谈苏州弹词改编本《西厢记》——兼与杂剧本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弹词改编本《西厢记》主要以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参考,为适应演出效果,再进行唱词、情节和表白的改编和创造,形成苏州评弹的经典曲目之一,杨振雄本《西厢记》是弹词本的集大成者,其语言之雅、内容之精,在弹词文本史上实属鲜见。(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3期)

张爽爽[3](2018)在《浅析《桃花扇》传奇及其改编本的意象变奏与审美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花扇》传奇作为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不断被后世艺术家所推崇,也成改造和创新的艺术题材之一。尤其到了近现代,戏剧家们对于传奇《桃花扇》的舞台演出改编情有独钟,改编本的出现也使这部传统的古典名着由案头走上了现代的舞台和银幕。(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10期)

谢晶[4](2018)在《从舞台演出角度看汤显祖《牡丹亭》的原本与改编本》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亭》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地遭到人们的改窜,可以说《牡丹亭》的传播史,就是一部被改编的历史。但有时恰恰是一些优秀的二度创作,使《牡丹亭》在每个时代都焕发出新的光彩。笔者从舞台的角度出发,探析汤显祖《牡丹亭》原本的首演情况,并分析了后世对《牡丹亭》的改编和它产生的艺术影响。(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02期)

杨建民[5](2017)在《《毁灭》改编本的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9月,上海一家名为大江书铺的书店,出版了一册名为《毁灭》的译文书。该书翻译者,署着“隋洛文”叁个字,其实,“隋洛文”就是鲁迅。《毁灭》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于192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描绘了1919年西伯利亚滨海苏昌地区一支游击队(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03-22)

朱万曙[6](2016)在《《叁遂平妖传》的两个清代戏曲改编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十回本小说《叁遂平妖传》在清代有两个戏曲改编本,一是康熙年间顾彩改编的《如意册》,一是宫廷大戏《如意宝册》。对于这两个改编本,学界向未给予注意和论述。梳理两个戏曲改编本和小说的关系,通过比较可知,顾彩本与宫廷大戏属于完全不同的改编本。顾彩本在情节上更加遵依小说,而宫廷大戏"改编"的意味更为明显,并且表现出更为突出的文人情怀。(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6年06期)

李楠[7](2016)在《改编本京剧《谢瑶环》:经典剧目的“锦上添花”》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丁晓君领衔主演的改编本京剧《谢瑶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并通过央视戏曲频道进行现场直播,引起戏迷的极大关注。而在此前,媒体报道已经不少,这出戏被定为京剧电影工程首批十部经典大戏的收官之作,此次演出算是拍摄之前的一次舞台版预热,目前这部电影正(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6-10-31)

邹荣学,杨超[8](2016)在《鸳鸯复绣出 金针可度人——上世纪80年代《牡丹亭》两个主要改编本的文本改编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汤显祖《牡丹亭》上世纪80年代两个主要改编本的文本改编。丁修询改编、江苏省昆剧院本《还魂记》运用细节造势并通过象征、对比等手法来营造出浓缩而合理夸张的艺术空间,彰显传奇性;北方昆曲剧院改编本则在语言的改编上极富北昆特色。两个改本各有特色,代表了当代《牡丹亭》两种不同侧重改编本的约略风貌。(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6年02期)

赵长江[9](2015)在《改编乎?抄袭乎?——评王国振《红楼梦》英文改编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12年由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王国振英文编译本《红楼梦》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前后逻辑不搭,情节断裂,人物性格没有发展等问题;这样凑成的《红楼梦》英译本显得四分五裂,在翻译上没有一点价值,对《红楼梦》是极大的损害,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会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华西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邹荣学[10](2015)在《编导教学中古典戏曲名剧改编的个案研究——论《牡丹亭》当代叁个主要改编本的文本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戏曲名剧的改编也是高等艺术院校编导改编教学中经常会遇见的问题,本文拟通过个案分析,努力探讨、总结高等艺术院校编导教学中古典戏曲名剧改编的成功经验。(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13期)

改编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州弹词改编本《西厢记》主要以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参考,为适应演出效果,再进行唱词、情节和表白的改编和创造,形成苏州评弹的经典曲目之一,杨振雄本《西厢记》是弹词本的集大成者,其语言之雅、内容之精,在弹词文本史上实属鲜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编本论文参考文献

[1].仝朝晖.秦腔剧作家杨起和改编本《下河东》[J].戏友.2019

[2].葛华悦,樊婷婷,朱晓旭,徐梦媛.浅谈苏州弹词改编本《西厢记》——兼与杂剧本的比较[J].戏剧之家.2019

[3].张爽爽.浅析《桃花扇》传奇及其改编本的意象变奏与审美认同[J].美与时代(下).2018

[4].谢晶.从舞台演出角度看汤显祖《牡丹亭》的原本与改编本[J].牡丹.2018

[5].杨建民.《毁灭》改编本的周折[N].中华读书报.2017

[6].朱万曙.《叁遂平妖传》的两个清代戏曲改编本[J].文学遗产.2016

[7].李楠.改编本京剧《谢瑶环》:经典剧目的“锦上添花”[N].中国艺术报.2016

[8].邹荣学,杨超.鸳鸯复绣出金针可度人——上世纪80年代《牡丹亭》两个主要改编本的文本改编述评[J].大舞台.2016

[9].赵长江.改编乎?抄袭乎?——评王国振《红楼梦》英文改编本[J].华西语文学刊.2015

[10].邹荣学.编导教学中古典戏曲名剧改编的个案研究——论《牡丹亭》当代叁个主要改编本的文本改编[J].戏剧之家.2015

标签:;  ;  ;  

改编本论文-仝朝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