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世界多姿多彩

多媒体——让世界多姿多彩

一、多媒体—让世界缤纷多彩(论文文献综述)

胡丽莎[1](2021)在《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表演形式是夜间进行的六运会、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七运会、八运会、九运会、十运会、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十一运会、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十三运会、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开幕式表演作为研究载体分析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阶段划分,各阶段光影运用的特点及表现特征,并分析各阶段开幕式代表作品光影运用、场景呈现及表现手法等。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演变分为:大型团体操表演、大型文体表演、大型文艺表演三个阶段;(2)我国大型团体操表演阶段,灯光简单借用,运用手段单一,表现出完成基本照明效果,烘托表演氛围的特征,代表作品为《祖国万岁》;大型文体表演阶段,光影类型多样,运用手段丰富,表现出平面光影效果、虚实结合以及体现民族特色的特征,代表作品为《美丽的奥林匹克》;大型文艺表演阶段,光影类型综合化,运用手段多元,表现出立体光影效果及展现时代特色特征,代表作品为《和平的薪火》;(3)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发展呈现出:光影设备更加多元化、智能化;光影效果更加立体化、虚拟化;光影色彩逐渐优化;光影效果由被动向能动转变;设计运用中更加注重开幕式表演视觉效果的发展趋势;(4)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成果的运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光影运用提出以下建议:(1)在开幕式表演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创编者尽量运用光影以达到需要的艺术视觉效果,但要尽可能考虑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厉行节约;(2)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编导应充分考虑光影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从观众角度出发,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与高科技成果运用相结合,更开放、包容的应用光影,以提升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效果;(3)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编导团队应充分进行资源整合,接受各个专业领域的建设性设计方案,以保持专业互动性和互补性,为开幕式表演的成功奠定基础。

秦玉娟[2](2020)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作为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音乐教材,可以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性质、目标与实施。论文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2012版)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概述不同阶段音乐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变迁历程,梳理我国初中音乐教材的沿革;从教材文本内容及教材使用情况两个维度,探寻教材的内容特色,进行反思,提出建设性意见。然后基于提高教材使用质量的实践与探索,提出构建提高音乐素养的目标体系;梳理教材作品内含的音乐要素;掌握前后递进识读乐谱的教学方法;最后呈现全员参与的落地实践喜人局面。

邓雨[3](2020)在《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在2015年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探索互联网在重塑教育方面的无限潜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那么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就亟需利用好这个契机,化挑战为机会,让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弥补经济、地域、师资等外部因素带给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变革和相关研究、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笔者在调研前期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MY二中J校区,其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的行为作为案例,展开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明晰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对地经济落后地域的中学开展在线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学校的学生按照年级分组,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和位于市中心的MY二中校本部的学生作为对比,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网络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在线教学的现状。同时笔者深入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观察,具体从语文学科入手,如实记录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总结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求解决办法。在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出现,将打破学习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网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包容、开放、灵活、迅捷、多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接先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缓解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家长辅导无力的情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能够找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在互联网使用上具体存在的问题,能帮助该校教师发展与完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实践,能了解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时的困惑,有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缩小城乡差距。对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张燕[4](2020)在《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研究 ——以合肥市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的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提出把美育工作作为必须要做的事,并指出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独特力量。因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下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强化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少年儿童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对于他们全方位的教育愈加明显,更加深入地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一项蕴涵着诸多美感元素的运动项目,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方式,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小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在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来对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一)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本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将武术深邃的思想内涵直观感性的表现出来,在武术的教育中,使得小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同时能被武术特殊的美感所吸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二)武术运动蕴藏着丰富的美学特征,包含武术的形式美、技击美、韵律美、意境美、文化美、崇德之美等,为小学武术的美育提供了丰厚的美育素材。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独特性体现在传承价值上,熏陶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三)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价值是多元的,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传承价值和教育价值。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小学生对于健康美、形体美、精神美的认知。小学武术美育的审美价值包括:利于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助于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其教育价值体现在有益于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毅力、智力、文化认同感的可持续发展。(四)经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困境有:校本教材对美育的重视度、武术教师认识美育的能力、武术教师实施美育的实践能力、武术教学中美育的方法。(五)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策略为:审美能力的自我优化、创造性想象力的开发、健康人格的塑造、提高中国文化的教育扶持力度、构建多种展示平台。

刘秀珍[5](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李金兆[6](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咸凤[7](2019)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文中提出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一词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后由于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战争年代,通俗音乐的发展停滞下来;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通俗音乐首先从港澳台地区涌入内地。从1980年至1990年,短短的十年时间内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通俗歌曲。中国通俗歌曲从对西方通俗歌曲的体裁、音乐结构、音乐风格、演唱方法等方面的模仿、借鉴中逐步脱离出来,形成了本土化特征;经过时间的洗练和听众的选择,在众多通俗歌曲中又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品。首先,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通俗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史学中叙述的方法,对通俗音乐和经典这两个关键词做了界定,以明确论文所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文献学和历时性的方法简明地勾勒出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及主要艺术特征。其次,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发展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期描述,以阐释“一首歌就是它的时代的声音”;(1)另一方面,经典的歌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再次,通过音乐本体的分析,结合时代文化与思想的影响,较全面地总结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时代特点和音乐本体属性,以提炼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的经典属性。最后,结合通俗音乐现状,反思如今通俗音乐体制发展混乱的原因,总结20世纪80年代经典音乐作品的优秀文化内涵,传承经典作品的精髓。中国通俗音乐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通俗音乐史,也没有断代史、专题史。因此,本人希冀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经典作品从历史、时代、作品、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初步构建20世纪80年代通俗经典音乐作品的体系化理论研究框架,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添砖加瓦。当下,通俗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通俗歌曲的创作则进入到了“快餐音乐时代”。如何让青少年判定音乐的好与坏,了解音乐中的真善美,这些问题逐渐显现。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也是本人作为中国音乐史专业研究生应尽的责任。

杨丽娜[8](2019)在《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保山市ZY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品牌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统帅和灵魂。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品牌建设关乎学校的生存,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开展研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梳理出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以云南省保山市ZY小学为研究对象,借鉴丰富的名校品牌建设经验,将提炼出的主要做法应用到ZY小学品牌建设实践中,对其品牌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启示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尚未进行品牌建设的城市民办小学提供更优化、更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参考方案。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包括民办小学、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学校品牌。理论基础主要有品牌理论、学校文化理论。第三部分:城市民办小学发展与品牌建设。包括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回顾;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启示。第四部分:ZY小学品牌建设个案研究。对ZY小学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呈现ZY小学开展品牌建设的具体情况——努力创设完善的办学条件、精心提炼科学的办学理念、创新设置丰富的课程体系、潜心锤炼优秀的师资队伍、极力争取优越的升学保障、倾力打造多维的宣传平台。分析ZY小学品牌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启示。第五部分:反思与总结。对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进行反思——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要防止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急功近利;ZY小学品牌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结论与展望。本研究旨在摆脱学校品牌研究对经济学中企业“品牌”研究成果的简单移植;改变对学校品牌建设的研究大部分来自于学校实践经验的研究方向;力求站在教育立场,站在对学校实践进行科学提炼、反思、总结的立场,展开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相关论述。

丁美玲(DINH MY LINH)[9](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陈紫蔷[10](2019)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已连续插播二十五则电视公益广告。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还具有传播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等功能。本文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分析其语言、修辞、意义构建及审美意义等。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广告话语的角度,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当下环境中所包含的机构特性与传媒特性做学理分析;然后对目前国内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与研究做界定与梳理,阐释运用多模态话语的视角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础与优势。第二章运用语言学与影视美学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语言文本,探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语言与修辞的运用。语言本身的分析侧重于分析文字、声音、镜头内容;修辞则分析是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字设计、声音运用和镜头的本体和节奏。第三章主要运用克瑞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原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构建过程。再现意义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人物、事件、地点之间的交际关系或者概念关系,来分析这些关系的生成及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互动意义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四个角度分析图像元素与观者之间关系的构建过程;构图意义研究构图元素的组合以及其构建意义的方式,也就是探讨整个广告中的布局、结构与框架。第四章结合现代美学体系中关于审美意义的观点与内容,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并与认同理论的要素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

二、多媒体—让世界缤纷多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让世界缤纷多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1.1.2 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需要
        1.1.3 完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理论研究的需要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团体操表演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光影在表演领域的相关研究
    2.3 光影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领域的相关研究
        2.3.1 光影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领域发展演变的研究
        2.3.2 光影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领域表现形式的研究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大型运动会
    3.2 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3.3 光影
    3.4 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影像分析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分析与讨论
    5.1 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发展历程
        5.1.1 团体操表演阶段
        5.1.2 大型文体表演阶段
        5.1.3 大型文艺表演阶段
    5.2 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演变与发展
        5.2.1 大型团体操阶段灯光运用的特点
        5.2.1.1 《相聚在北京》表演灯光的运用
        5.2.1.2 《相聚在北京》表演灯光的场景呈现
        5.2.1.3 《相聚在北京》表演灯光的表现手法
        5.2.2 大型文体表演阶段光影运用的特点
        5.2.2.1 《美丽的奥林匹克》表演光影的运用
        5.2.2.2 《美丽的奥林匹克》表演光影的场景呈现
        5.2.2.3 《美丽的奥林匹克》表演光影的表现手法
        5.2.3 大型文艺表演阶段光影运用的特点
        5.2.3.1 《和平的薪火》表演光影的运用
        5.2.3.2 《和平的薪火》表演光影的场景分析
        5.2.3.3 《和平的薪火》表演光影的表现手法
    5.3 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发展趋势
        5.3.1 光影设备更加多元化、智能化
        5.3.2 光影效果更加立体化、虚拟化
        5.3.3 光影色彩逐渐优化
        5.3.4 光影效果由被动向能动转变
        5.3.5 更加注重开幕式表演视觉效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概貌
    第二节 我国初中音乐教材的沿革
        一、近现代初中音乐教材的沿革
        二、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
        三、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章 教材文本内容的静态研究
    第一节 结构布局站位高
        一、四大板块对接单元主题
        二、作品比例调整科学合理
    第二节 细化课标重心低
        一、整合领域创新编写
        二、重点明确弹性选择
        三、重视评价拓展视野
        四、注重知识技能提高
第三章 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音乐学业指标测评
        一、笔试
        二、技能
    第二节 教材问卷调查情况
        一、师生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提高教材使用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教材的不足
    第二节 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体系
        二、梳理教材作品内含的音乐表现要素
        三、掌握前后递进识读乐谱的教学方法
        四、呈现全员参与的落地实践喜人局面
    第三节 反思与建议
        一、内容结构,应突出要素主线的编写思路
        二、围绕教材,宜增加多样化教材系列作品
        三、结合教材,需为课堂增添青春时尚魅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音乐教材使用状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中学音乐教材使用状况调查(教师问卷)
致谢

(3)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研究
        2.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
        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
    (三)概念界定
        1.互联网和“互联网+”
        2.新媒体
        3.在线学习
        4.城乡结合部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基本模式与价值
    (一)在线学习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架构
    (二)在线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实践流程
    (三)城乡结合部新建初中学校引入在线学习的价值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1.样本特征分析
        2.样本参与在线活动相关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小结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1.访谈大纲和相关说明
        2.访谈片段
        3.小结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J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2.J校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实践案例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
        1.多媒体课件
        2.交互式电子白板
        3.其他常用网络资源和使用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1.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的优化
        1.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备课,大胆尝试
        2.课后辅导中利用好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
        3.课外拓展中更广泛地使用优质网络资源
四、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2.学生层面
        3.网络教育资源层面
    (三)案例学校开展在线学习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和师生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不足
        2.监护人对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认识不足
        3.学校对在线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
        4.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商的业务能力不强
五、更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一)国家: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堂的转变与发展
    (二)学校:完善开展在线学习的管理制度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互联网的力量
    (四)学生:树立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五)多方合作,创建教学资源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研究 ——以合肥市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的导向
        2.武术文化的需要
        3.小学武术教育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美育的相关研究
        2.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相关研究
        3.武术美学的相关研究
    (四)理论支撑
        1.教育学
        2.美学原理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创新点
        2.难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逻辑分析法
        3.实地调查法
        4.访谈法
        5.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概念
        1.武术教育
        2.美育
    (二)武术运动的美
        1.形式美
        2.技击美
        3.文化美
        4.意境美
        5.韵律美
        6.崇德美
    (三)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价值
        1.认知价值
        2.审美价值
        3.传承价值
        4.教育价值
    (四)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困境
        1.校本教材对美育的重视度
        2.武术教师认识美育的能力
        3.武术教师实施美育的实践能力
        4.武术教学中美育方法
    (五)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策略
        1.审美能力的自我优化
        2.创造性想象力的开发
        3.健康人格的塑造
        4.提高中国文化的教育扶持力度
        5.构建多种展示平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通俗音乐与经典音乐
    一、通俗音乐
        (一)通俗音乐界定
        (二)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三)中国通俗音乐的特征
    二、经典音乐
        (一)经典的定义
        (二)经典音乐的意义及特征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一、复苏开拓期(1979-1985)
    二、高速发展期(1986-1990)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经典作品特征
    一、丰富的音乐艺术价值
        (一)永恒的主题
        (二)人性主题
        (三)多元风格
    二、经典通俗歌曲的特征及审美导向
        (一)经典通俗歌曲的新奇性
        (二)经典通俗歌曲的丰富性
        (三)经典通俗歌曲的创新性
        (四)经典通俗歌曲的审美范式
第四章 反思及传承
    一、当下通俗歌曲发展反思
    二、经典通俗歌曲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保山市Z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民办小学
        二、城市民办小学
        三、品牌
        四、学校品牌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品牌理论
        二、学校文化理论
第三章 城市民办小学发展与品牌建设
    第一节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民办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一、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检索优质城市民办小学
        二、优质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优质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ZY小学品牌建设个案研究
    第一节 ZY小学概况
    第二节 ZY小学开展品牌建设的具体情况
        一、努力创设完善的办学条件
        二、精心提炼科学的办学理念
        三、创新设置丰富的课程体系
        四、潜心锤炼优秀的师资队伍
        五、极力争取优越的升学保障
        六、倾力打造多维的宣传平台
    第三节 ZY小学品牌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启示
        一、ZY小学品牌建设的成效
        二、ZY小学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ZY小学品牌建设的启示
第五章 反思与总结
    第一节 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反思
        一、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要防止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急功近利
        三、ZY小学品牌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第二节 结论与展望
        一、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主要内容
        二、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主要途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9)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概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2.访谈提问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及多模态研究视角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话语
        一、话语与话语分析
        二、大众传播与广告话语
        三、主题与机构话语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
        一、多模态话语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视角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内容及修辞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语言模态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二、声音内容分析
        三、影像内容分析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一、文本修辞分析
        二、声音修辞分析
        三、影像修辞分析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图像及意义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再现意义
        一、叙事再现
        二、概念再现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互动意义
        一、接触
        二、社会距离
        三、态度
        四、情态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构图意义
        一、信息值
        二、显着性
        三、取景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审美与认同达成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意义分析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体验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分析
        一、认同达成的主体准备
        二、认同达成的客体条件
        三、认同达成的环境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镜脚本
附录2 表目录
附录3 图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多媒体—让世界缤纷多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光影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D]. 胡丽莎.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D]. 秦玉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3]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D]. 邓雨. 西南大学, 2020(05)
  • [4]小学武术教育中美育的研究 ——以合肥市小学为例[D]. 张燕.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典通俗音乐作品研究[D]. 咸凤.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8]城市民办小学品牌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保山市ZY小学为例[D]. 杨丽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10]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D]. 陈紫蔷.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多媒体——让世界多姿多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