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课外资源拓展有妙招

文本课外资源拓展有妙招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课外资源拓展”的应用研究

江苏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214419)严希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作为教学“例子”的教材(文本)更是可以作为文本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凭借。

教师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对文本课外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把拓展融入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可以取得最佳的教与学效果。结合一些教学实践,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拓展文本课外资源的一些尝试。

第一招:“添枝加叶”——深化阅读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超越教材”的口号深入人心。如果学生学习新课文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就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做一些知识性铺垫,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巧妙引渡。如果教材文本内容很单薄,教师可以进行挑选、梳理与文本内涵相似的课外资源给学生阅读。

如五年级《灰椋鸟》一文,写的是鸟,赞的却是人。而且直到文末,作者才用反问句叩问:“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学生从群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一下转入体会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为他们的感情基调转换铺设一个台阶。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补充有关林场工人植树造林的资料,如“植树英雄”马永顺一辈子义务植树36500棵,并受到朱镕基总理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誉的事迹。再出示他的肺腑之言:

“吃苦耐劳是工人的本色。我这匹‘马’不算老,还能‘拉套’。我只要还能动弹,就要上山造林,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多栽几棵树!——马永顺”

鲜活的事例,生动的画面,质朴的话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对林场工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真如春风化雨细无声。

第二招:“顺藤摸瓜”——追溯经典原著

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生前十分关心语文教学,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现行教材中很多课文选自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追根究源,阅读原著,既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思路,又可以全面透彻了解文中的主人公,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导读原著《水浒传》。青少版的《水浒传》小说语言直白,情节精彩,通俗易懂,因此,我让学生在午间阅读时间自主阅读,可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教师相机进行精读与略读、速读与细读、摘抄批注等课外读书方法的指导。学生每天读两三个故事,两星期左右就能读完小说。接下来的一星期,为了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组成课外阅读研究小组。在组内交流研读成果,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有重点的汇报。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过程中进行研读方法的提升、指导。

最后,组织一堂阅读成果汇报的读书沙龙活动,和学生一起全面解读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由“一篇课文”的阅读辐射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师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在班内掀起一股“阅读《水浒传》”的热潮。

第三招:“移花接木”——整合其他学科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要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要运用这一工具,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学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课文中有些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直接讲授,可以引导探究,也可以借助拓展材料降低难度、帮助理解。如教学一些蕴涵丰富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当学生对于其中的知识理解有困难时,可以整合科学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学科的观察与实验更是为学生观察作文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信息技术课程辅助语文实践活动,能开阔语文活动的空间,开放学生活动的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开语文学习的另一片海阔天空。

一些课文的教学则可以将音乐学科的文本课外资源巧妙“嫁接”到语文课堂上,使语文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委婉连绵、沉郁顿挫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用美妙的乐曲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移花接木”拓展其他学科的资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可以亲近学科间的距离,实现多学科的共生共赢。

第四招:“借题发挥”——发散原文课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且说说理由。例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文》一课,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结合诗歌内容,质疑课题中的“绿色”一词,认为可以改为“红色”“黄色”“彩色”等,然而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重新拟定了不少题目,但作者为什么却要用‘绿色’呢?”教学自然而然进入精读阶段。

教师还可以搜集与教材文本相似题目的课外资源供学生阅读,从中感受虽然题目一样,但由于不同的作者,展现了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可以就一个题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同题文章,感受不同的内容与文风。

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后,推荐“中国童书王”的现代儿童文学家杨红樱写的《神秘的女老师》一书。将《师恩难忘》与《神秘的女老师》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方面,体会童话类小说故事可以虚构,环境可以假设,情节可以离奇等特点。

第五招:“推陈出新”——加工现成文本

有的课文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变换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互换),变换角度(文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动物)等方法进行对原文的再次开发,通过写作表达加工成新的“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如《滥竽充数》学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写写南郭先生的心理活动;学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等。

另外,从某些拓展的文本课外资源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读中学写,读中悟写,有效实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充分挖掘文本课外资源拓展的最大优势。

标签:;  ;  ;  

文本课外资源拓展有妙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