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和纳西族论文-马效义

傈僳和纳西族论文-马效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傈僳和纳西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创文字,文化变迁,文字符号,替换意义

傈僳和纳西族论文文献综述

马效义[1](2008)在《文化变迁中新创文字的不可替换性意义分析——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在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有些功能逐渐被其他文字符号或其他文化形式所替换,但有些功能仍具有不可替换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马效义[2](2007)在《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文化变迁中的功能与意义阐释——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扫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新创文字的社会功能面临着来自外部社会和少数民族内部环境的巨大影响,有些功能受到了削弱。不能否定新创文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某些功能仍在积极发挥着其他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马效义[3](2007)在《新创文字在文化变迁中的功能与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撰写主要是缘于参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的研究,主要负责云南的哈尼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应用调查与研究。哈尼、傈僳和纳西族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上讲,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从叁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来讲,同属于云南省土着少数民族;另外,叁个民族同在1957年创制了本民族的新创文字:哈尼族新创文字(哈尼文)、傈僳族新创文字(新傈僳文)和纳西族新创文字(纳西拼音文字)。本论文中主要以云南省的哈尼、傈僳和纳西新创文字民族作为研究重点,试图对上述叁民族新创文字的创制背景、内容及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的推行进行历史梳理和总结,另外通过对叁民族的田野调查做现状研究,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使用现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叁个民族新创文字在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历史作用,并对现状的发展困境作了究因分析。笔者借助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民族志描述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创文字的使用态度和使用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并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其次,借助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阐释分析新创文字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新创文字的某些不可替换的功能性分析;借助冲突论的视角来分析新创文字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内面临的冲突与矛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少数民族新创文字面临着生存与情感的两难抉择,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两难困境等多重矛盾与冲突:国家主义下的课程与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乡土教材的开发、教学语言、教学模式的选择,这些都是摆在少数民族面前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本论文的内容结构分为七部分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与目的、选题的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相关动态与文献综述、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概念的分析与界定及田野调查。第二章为历史描述部分,围绕着哈尼、傈僳和纳西新创文字的历史发展和使用情况,对叁种新创文字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就哈尼、傈僳和纳西族分别阐述,从历史背景、创制过程、推行和使用过程以及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展开,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另外也涉及到了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充分展现了在上个世纪新创文字所发挥的功能和意义。第叁章是现状调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民族志描述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哈尼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关注叁个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使用态度倾向、对双语(双文)教学中的认识、文字发展前景展望等几个方面。第四章是问题分析和探讨部分,对新创文字使用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尝试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新创文字发展的诸因素。第五章是理论阐释与探讨部分,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阐释分析了新创文字在不同时期社会结构、学校教育结构、文化生态结构等发生了变迁,所发挥的功能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但从功能意义上来讲,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变迁中的文字符号功能替换的意义。在第六章借助冲突理论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里探讨新创文字的生存发展问题,寻求新创文字存在的意义根源,首先是新创文字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探讨;其次是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包括国家整合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两难困境、生存和情感一少数民族的两难选择、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保留与现代化的两难选择,在众多冲突和矛盾面前,我们的选择和发展目标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最后一章是本研究论文的结论、研究创新与贡献和对策建议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7-03-01)

王亚雷,肖诗艺,黄永建,姜小丹[4](2002)在《我国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和纳西族补体第3成分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及抗 C3血清免疫固定技术对我国云南地区 4个少数民族 :普米族 4 2例、傈僳族93例、怒族 10 0例及纳西族 10 0例无关个体血样进行补体第 3成分遗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发现各少数民族基因频率分别为 :普米族 C3S0 .95 2 ,C3F0 .0 4 8;傈僳族 C3S0 .995 ,C3F0 .0 0 6 ;怒族 C3S0 .95 5 ,C3F0 .0 4 5 ;纳西族 C3S0 .96 5 ,C3F 0 .0 35 ;未发现罕见型。通过遗传距离 F的比较 ,表明汉族与傈僳族之间 ,普米族、纳西族和怒族相互之间遗传差异较小 ,而汉族与普米族、纳西族、怒族相互之间 ,傈僳族与普米族、纳西族、怒族之间遗传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高志英[5](1998)在《元以来纳西族与傈僳族社会发展差异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以来纳西族与傈僳族社会发展差异原因初探高志英纳西族与傈僳族都是以氐羌为主发展而来的民族群体,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聚居区域相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繁衍、生息在滇西北高原的横断山脉地带,两族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自元...(本文来源于《云南学术探索》期刊1998年01期)

焦云萍,丁明,彭林,王亚平,童月英[6](1996)在《云南特有普米、傈僳、怒和纳西族四个少数民族补体C_4多态性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C_4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与补体C_2、BF紧密连锁,构成单体型。C_4有两个基因座位(C 4A C 4B),均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态性。现已检出几十种同种异型,且基因不表达(Q_0)情况比较多见。用神经氨酶和羧肽酶B处理血浆,继以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免疫固定及薄层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我国云南特有的普米、傈僳、纳西和怒四个少数民族进行C_4多态性的检测,其结果在各(本文来源于《’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96-11-01)

尤中[7](1986)在《元明清时期的纳西族和傈僳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纳西族 纳西族在元、明、清时期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作“末些”或“么些”,又作“摩些”,皆同音译写之异。 元代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路(驻今丽江县)所属各府州,县境内(今丽江、永胜、宁蒗、兰坪、维西等县),柏兴府(今四川盐源、盐边)及鹤庆路也有一部分散居。至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向北扩展势力,纳西族人口因而散及今迪庆州一带。《维西闻见录》说:(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1986年03期)

傈僳和纳西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扫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新创文字的社会功能面临着来自外部社会和少数民族内部环境的巨大影响,有些功能受到了削弱。不能否定新创文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某些功能仍在积极发挥着其他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傈僳和纳西族论文参考文献

[1].马效义.文化变迁中新创文字的不可替换性意义分析——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2].马效义.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文化变迁中的功能与意义阐释——以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7

[3].马效义.新创文字在文化变迁中的功能与意义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王亚雷,肖诗艺,黄永建,姜小丹.我国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和纳西族补体第3成分遗传多态性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5].高志英.元以来纳西族与傈僳族社会发展差异原因初探[J].云南学术探索.1998

[6].焦云萍,丁明,彭林,王亚平,童月英.云南特有普米、傈僳、怒和纳西族四个少数民族补体C_4多态性的检测[C].’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6

[7].尤中.元明清时期的纳西族和傈僳族[J].云南社会科学.1986

标签:;  ;  ;  ;  

傈僳和纳西族论文-马效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