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显色性论文-胡奕彬,郑新旺

高显色性论文-胡奕彬,郑新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显色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ED,ARM,照明控制,高显色性

高显色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奕彬,郑新旺[1](2018)在《应用ARM的高显色性色温可调照明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照明系统对控制便捷、光色丰富和显色性高等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Zigbee的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由ARM平台提供人机交互界面,通过Zigbee技术组建控制网络,以WRGB-LED作为照明光源。通过调节红、绿、蓝LED的比重实现彩光照明;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色温下合成白光显色指数最大值、及相应调制占空比。搭建样机进行测试,得到色温介于2 600~9 000 K、显示指数Ra保持在94.5左右的高显色指数白光、以及色彩精确的彩光。实验结果表明,该照明系统控制便捷、调光精确,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柳建新[2](2017)在《高显色性白光LED调光系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以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建筑、信号照明、背光、显示、街道、室内照明等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实现白光LED光源在较宽范围内色温连续可调,又能在该范围内保持高的显色性,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宽色温范围内高显色性白光光源缺乏有效合成方法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根据光混合原理及脉冲宽度调制(PWM)方法,推导出两通道和叁通道调光关系式。两通道调光法采用冷白和暖白LED合成白光,实现混合光源色温在3300K~7500K之内,偏差小于32K。然而,光源显色指数整体上较低,均小于90。叁通道调光法采用了暖白/绿/蓝LED合成目标光源,测试结果表明:色温在3200K~7600K之间,其最大误差为1.82%,且显色指数在86.5~95.3之内,较两通道调光法有较大提升。其次,针对叁通道调制的光源在低色温时显色指数不够高的现象,本文在叁通道、两通道调光法基础上,根据由实验确立的相关色温与特定色坐标关系,提出一种"3+2"调光方法,通过分别控制红/绿/蓝/暖白(R/G/B/WW)驱动信号占空比实现白光光源调制。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光源光通量设置为3001m时,色温在2900K~7600K范围内连续可调,色温偏差为0.56%,混合光源调节色温时光通量的起伏小于2.24%,显色指数Ra均在94~96之间,理论与实际偏差为不超过0.1;设置色温为5000K,当光通量取值在0~800 1m范围变化时,光通量偏差小于2%。最后,根据提出的"3+2"调光方法和设计指标,设计了一种远程智能调光控制系统。系统实现如下功能:通过智能手机APP或红外遥控器,实现光源开关、颜色变化、光通量调节、色温调节、恒光模式及自适应模式等,其中,恒光模式采用两块NRF24L01模块进行光照数据通信,经多次协调使环境光照强度与设定值趋于一致。本文提出的"3+2"调光方法,具有计算方法简单、调光精度高、易于硬件实现等特点。同时,构建的这套光控系统不仅能实现类太阳光的光照环境,也能对舞台、显示等不同光色效果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20)

刘天明,林纪良,孙少峰,陈育明,陈大华[3](2016)在《高显色性白光LED光源研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阐述显色性的基本物理定义,对目前市场上白光LED照明光源的显色特性和缺点加以详细分析,从而针对目前市场产品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们所实现高显色性白光LED光源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案,并总结这一创新工艺技术的优点和实际市场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照明电器》期刊2016年04期)

袁曦,马瑞新,单美玲,赵家龙,李海波[4](2015)在《基于Cu掺杂ZnInS和ZnCdS量子点的高显色性白光LED》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合成了发光波长可调的Cu掺杂量子点,其波长范围可从绿光到深红光连续调节。通过将绿光ZnInS∶Cu和红光ZnCdS∶Cu量子点与蓝光GaN芯片相结合,制备了高显色性的白光LED,其流明效率为71lm·W-1,色温为4788K,显色指数高达94,CIE色坐标为(0.3524,0.3651)。通过测量Cu掺杂量子点的荧光衰减曲线,发现不存在从绿光ZnInS∶Cu到红光ZnCdS∶Cu量子点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红光ZnCdS∶Cu量子点在绿光波段没有吸收。实验结果表明,Cu掺杂量子点有望应用于固态照明领域。(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黄承斌[5](2015)在《高显色性、高光效生物安全LED光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LED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商用LED封装光源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应用领域较窄、显色性和光效不高,存在光生物危害等问题,尤其是最近LED蓝光危害问题的争论引发了公众对LED安全性的思考。因此,拓宽LED替代传统光源的应用范围,有效提高量产LED封装光源显色性和光效,以及降低LED光生物危害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思路是选择合适的芯片、封装胶和荧光粉,并严格匹配芯片的发射波长和荧光粉的激发波长,使封装光源的性能得到提高。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商用LED封装胶的主要性能特点,结合实验封装产品所需达到的性能标准,确定试验中所使用的LED封装混粉胶。通过测试对比商用LED荧光粉的性能参数,确定实验所需选用的绿、黄、红叁种荧光粉。研究过程中,分别对荧光粉用量、荧光粉抗沉淀剂用量、有机硅封装胶A、B组分混合比例、点胶量、测试电压等因素对封装光源光谱、色温、显色性和光效的影响进行实验以确定最佳的原料配比及最优化的封装工艺参数。实验中,主要得到两类不同应用的LED封装光源,其一为无视觉系统危害LED白光及黄光光源,其二为半导体制造黄光室用LED黄光光源。其中无视觉系统危害LED封装光源成功应用于台灯的生产,并且其危害等级远低于光生物安全“0”级危害。半导体制造黄光室用LED黄光光源的发射光谱中不包含500nm以下光波,并成功应用于LED黄光管灯的生产中。论文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对后续LED健康光源及半导体制造黄光室用LED黄光光源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实验中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比分析LED封装胶性能发现,道康宁OE-6550有机硅封装胶适合应用在封装实验中。2.通过对LED封装用各类荧光粉的测试分析可知,RHG-300505绿粉、YAG-04黄粉、BR-102C红粉以及LD-5090-650预混合荧光粉适合应用于封装实验中。3.通过实验确定了无视觉系统危害LED封装光源的封装最佳工艺参数为:黄光光源OE-6550A、OE-6550B质量比为1:1,黄粉、绿粉、红粉和抗沉淀剂用量占总胶量质量分数分别为27.5%、3.75%、3.25%和1.25%,点胶量为0.0027mL。白光光源OE-6550A、OE-6550B质量比为1:1,LD-5090-650荧光粉和抗沉淀剂用量占总胶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1.25%和1%,点胶量为0.0027mL。黄光光源显指达到70,光效到达120lm/W。白光光源显指达到85,光效达到105lm/W。4.通过实验确定了半导体制造黄光室用LED黄光光源的最佳封装工艺参数为:OE-6550A、OE-6550B质量比为1:1,RHG-300505绿粉、YAG-04黄粉、BR-102C红粉、荧光粉抗沉淀剂用量占总胶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4.75%、68.75%、5.5%、2%,每颗2835灯珠的点胶量为0.0027mL。利用该黄光光源制造的黄光灯比飞利浦等企业制造的传统黄光灯管性能更加优异,可替代传统黄光灯管应用于半导体制造黄光室中。(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期刊2015-05-31)

钱凤娇[6](2013)在《高显色性暖白光LED用Ca_3Si_2O_7基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LED产业的日益发展,对白光LED用荧光粉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使LED满足室内照明的要求,白光LED用高性能红色荧光粉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新开发的Ca_3Si_2O_7基质红色荧光粉由于其易制备的优点成为了继氮化物红色荧光材料后最适合于白光LED的发光材料之一。本文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通过在预烧料中添加烧结助剂H_3BO_3,成功制备出纯相的Ca_3Si_2O_7样品。在制备出纯相的基础上,研究了Eu~(2+)、Ce~(3+)等稀土离子掺杂后的Ca_3Si_2O_7样品的光谱特性,并对Ca_3Si_2O_7晶体结构与Eu~(2+)发光性能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通过Eu~(2+)、Ce~(3+)离子共掺杂,实现了敏化发光并有效提高了Eu~(2+)的发光效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几个方面:(1)在Ca_3Si_2O_7样品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添加合适浓度的烧结助剂H_3BO_3来有效抑制杂相的形成,并促进稀土掺杂的Ca_3Si_2O_7荧光粉的发光性能。(2)系统研究了Ca_3Si_2O_7晶体结构与其发光性能之间的联系。Ca_3Si_2O_7由于其畸变的晶体结构产生强的晶体场,使得Eu~(2+)掺杂的Ca_3Si_2O_7样品中的激发光谱表现为宽激发谱,覆盖近紫外至蓝光区域,可与近紫外或蓝光LED芯片有很好的匹配。其发射光谱位于603nm红光区域,半峰宽达到110nm,这有利于制备高显色性的暖白光LED。同时,单一对称的发射峰表明在Ca_3Si_2O_7晶体结构中叁种Ca2+离子的氧配位场环境相似。(3)研究Ce~(3+)离子掺杂Ca33Si2O7样品的发光性能。Ca_3Si_2O_7:Ce+, Li+的激发光谱位于300-350nm的近紫外区域,发射光谱覆盖350-500nm的近紫外至蓝光区域,与Eu~(2+)离子掺杂的Ca_3Si_2O_7激发光谱存在很大程度的重迭,为Ce~(3+)-Eu~(2+)之间能量传递提供了可能。(4)研究了Ce~(3+)、Eu~(2+)共掺杂时Ca_3Si_2O_7样品中Ce~(3+)-Eu~(2+)之间的能量传递及机理。Ce~(3+)-Eu~(2+)之间的能量传递进一步提高了Eu~(2+)的发光强度,能量转换效率可达93%。能量传递的机制是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临界传递距离为26.79。(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3-01)

石培培,严启荣,李述体,章勇[7](2012)在《基于双蓝光有源区激发YAG:Ce荧光粉的高显色性白光LED》一文中研究指出在(0001)蓝宝石衬底上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分别生长含有p-AlGaN电子阻挡层和反对称n-AlGaN层的双蓝光波长发射的InGaN/GaN混合多量子阱发光二极管(LED)。结果发现,与传统的具有p-AlGaN电子阻挡层的双蓝光波长LED相比,这种n-AlGaN层能有效改善电子和空穴在混合多量子阱活性层中的分布均匀性和减少电子溢出,并减弱双蓝光发射光谱对电流的依赖性。此外,基于这种双蓝光波长发射的芯片与YAG:Ce荧光粉封装成白光LED能实现高显色性的白光发射,在20 mA电流驱动下,6500 K色温时显色指数达到91,而基于单蓝光芯片的白光LED显色指数只有75。(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璟[8](2012)在《低色温高显色性白光LED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半导体技术和封装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长期用于显示和指示的半导体光源逐步迈向了照明领域,市场对白光LED的显色性和色温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主要围绕白光LED的封装工艺,采用蓝光芯片激发YAG黄色荧光粉并添加红粉和绿粉,制备出低色温高显色指数的白光LED。并研究了低色温高显色指数白光LED的光色电参数的性质,及不同环境下的老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正向驱动电流对小功率白光LED的色坐标影响不大;低色温高显色指数的白光LED色温和显色指数受电流的影响也不大;而光通量则随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发光效率随电流的增加而减少。老化初期,光通量和发光效率出现小幅度的上升,随后才会随时间的增加而衰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样品主波长略有减小,但是变化很小;样品的色温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分析表明样品的光衰主要是荧光粉发光效率的降低和封装材料的老化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6)

刘永福[9](2012)在《全光谱高显色性钪硅酸盐LED荧光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ED)具有全固态、体积小、寿命长、高效、环保、节能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照明光源,是国际照明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产生白光LED的主流方案是在蓝光GaN基LED芯片上涂敷传统的黄色荧光粉Y_3Al_5O_(12):Ce~(3+)(YAG:Ce~(3+))。YAG:Ce~(3+)的发射光谱主要为黄绿光,红光成分较少,封装的白光LED显色指数低(<80),不及传统的白炽灯和荧光灯。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绿色和红色荧光粉混合的方案替代黄色荧光粉。这种方案存在着不同荧光粉之间的再吸收问题,影响白光LED的流明效率。同时,不同荧光粉还存在发光温度特性和老化特性不一致的问题,导致白光LED的色彩随温度和使用时间漂移。因此,获得光谱成分均衡的全色LED荧光粉是人们追求的更高目标。本论文主要针对目前蓝光基白光LED中缺少单一基质全光谱高显色性荧光粉的问题,选择新型的钪硅酸盐为基质材料开展研究。首先,研究了具有石榴石结构的Ca_3Sc_2Si_3O_(12)(CSS)体系。稀土离子Ce~(3+)激活的绿色荧光粉Ca_3Sc_2Si_3O_(12):Ce~(3+)(CSS:Ce~(3+))由于较高的发光效率和优越的热稳定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荧光粉在蓝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505nm的绿光,光谱中缺少长波成分,不能合成单一白光。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工作采用调控基质阳离子组分、氮化技术、掺杂技术等方法,在CSS中成功引入长波发射中心,实现了全光谱发射,获得了具有高显色性的白光LED荧光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控基质组分,在(Ca_(2.94-x)Lu_xCe_(0.06))(Sc_(2-y)Mg_y)Si_3O_(12)中改变Lu~(3+)-Mg~(2+)的含量,Ce~(3+)的发射光谱可从505nm的绿光连续红移至565nm的黄光。固定Mg的含量为y=1,研究了不同x值时Lu含量对晶体结构的形成、发光特性以及温度特性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Lu的引入提高了Ce~(3+)的发光亮度。这是由Ce~(3+)吸收能力增强引起而不是内量子效率增加引起。通过调节Lu的含量获得较纯的石榴石晶体,实现了Ce~(3+)的较强宽带发射。x=0.54时,Ce~(3+)的发光最强,为不含Lu,即x=0时的156%。此时含Lu荧光粉的激活能(0.2eV)大于不含Lu的(0.18eV),因而表现出较好的温度特性。该单一荧光粉与蓝光芯片结合封装制作成白光LED,其显色指数高达86、发光效率高达86lm/W。(2)研究了电荷平衡对石榴石晶体形成的作用,分析了Lu~(3+)和Mg~(2+)分别取代Ca~(2+)和Sc~(3+)引起的键长与共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Ce~(3+)激发、发射光谱的移动是由Ce~(3+)的5d轨道晶场劈裂和质心位移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Ca_2Lu_(1-x)Ce_x)(ScMg)Si_3O_(12)中,研究了不同Ce~(3+)浓度荧光粉的发光特性,观察到了Ce~(3+)的多个发光中心以及Ce~(3+)-Ce~(3+)之间的能量传递。当x从0.01增加至0.15时,Ce~(3+)的发射位置由530nm红移至575nm。Ce~(3+)的最佳浓度为x=0.09。采用此浓度的单一荧光粉,我们获得了显色指数高达87.9、色温5814K,效率77lm/W的白光LED;x=0.15时,还获得了显色指数大于80,色温低于4000K的暖白光LED。不同Ce~(3+)浓度下荧光粉的温度特性和Ce~(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做了研究。(4)采用氮化技术,研究了Si_3N_4对绿色荧光粉CSS:Ce~(3+)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将N引入Ce~(3+)的配位环境,不仅保持了Ce~(3+)在505nm的绿光发射,同时还增加了Ce~(3+)在610nm的红光发射。监测610nm红光中心,其激发谱为一个属于红光中心510nm的激发带和一个属于绿光中心450nm的激发带,表明Ce~(3+)的绿光中心向红光中心有能量传递,测量Ce~(3+)的荧光衰减曲线得出能量传递效率为38%。通过调节N的含量,绿色荧光粉CSS:Ce~(3+)逐渐转变为橙黄色荧光粉CSS-N:Ce~(3+)。由绿光中心向红光中心的能量传递,在CSS-N:Ce~(3+)中实现了红、绿全光谱发射。将氮化之后的CSS-N:Ce~(3+)单一荧光粉应用于白光LED时,获得了较高显色指数为86、较低色温为4700K的白光。(5)采用掺杂技术,将长波发射中心Mn~(2+)引入CSS:Ce~(3+)中,构建了基于能量传递机制的CSS:Ce~(3+), Mn~(2+)体系。Mn~(2+)在CSS中可以产生两个发光中心,分别为Mn~(2+)占据Ca~(2+)位置时产生的574nm黄光中心(Mn~(2+)(I))和Mn~(2+)占据Sc~(3+)位置时产生的680nm红光中心(Mn~(2+)(II))。Ce~(3+)-Mn~(2+)共掺时,Ce~(3+)向Mn~(2+)的两个发光中心同时存在有效能量传递。测量Ce~(3+)、Mn~(2+)荧光衰减曲线研究了Ce~(3+)→Mn~(2+)能量传递的动力学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为45%,传递速率为14.01×106s-1。通过Ce~(3+)→Mn~(2+)能量传递,实现了Ce~(3+)的505nm绿光、Mn~(2+)的574nm黄光和680nm红光的全光谱发射。叁价稀土离子Ln~(3+)(Ln=La、Lu、Gd、Y)占据Ca~(2+)格位可以平衡Mn~(2+)占据Sc~(3+)格位产生的电荷差,进而调节CSS:Ce~(3+), Mn~(2+)体系中Mn~(2+)的红光发射。采用Y~(3+)增加Mn~(2+)的红光发射,在CSS:Ce~(3+), Mn3+单一荧光粉中,我们获得了显色指数高达91~92白光。其次,研究了具有菱形结构的Ba_9Sc_2(SiO_4)_6:Ce~(3+), Mn~(2+)(BSS:Ce~(3+), Mn~(2+))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6)通过X射线精细扫描,Ce~(3+)、Mn~(2+)在BSS晶体中分别倾向占据Sc~(3+)、Ba~(2+)的格位。BSS:Ce~(3+)发射出峰值383nm很强的紫外光,有望用于紫外杀菌、消毒、光动力治疗以及光复印等领域。BSS:Mn~(2+)发射出峰值615nm较弱的红光。BSS:Ce~(3+), Mn~(2+)中,通过Ce~(3+)→Mn~(2+)的能量传递,Mn~(2+)的红光发射显着增强,此时该荧光粉有望为紫外基白光LED提供红色光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2-05-01)

李静华[10](2011)在《汉德森:高显色性还原自然美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十叁届中国住交会上惟一的一家LED照明参展商,展会期间,南京汉德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德森”)的展台,在开启的各种LED灯映衬下显得格外“亮”。   LED照明也叫半导体照明,即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被誉为继白炽灯、荧光灯后的第叁次照明(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报》期刊2011-12-26)

高显色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以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建筑、信号照明、背光、显示、街道、室内照明等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实现白光LED光源在较宽范围内色温连续可调,又能在该范围内保持高的显色性,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宽色温范围内高显色性白光光源缺乏有效合成方法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根据光混合原理及脉冲宽度调制(PWM)方法,推导出两通道和叁通道调光关系式。两通道调光法采用冷白和暖白LED合成白光,实现混合光源色温在3300K~7500K之内,偏差小于32K。然而,光源显色指数整体上较低,均小于90。叁通道调光法采用了暖白/绿/蓝LED合成目标光源,测试结果表明:色温在3200K~7600K之间,其最大误差为1.82%,且显色指数在86.5~95.3之内,较两通道调光法有较大提升。其次,针对叁通道调制的光源在低色温时显色指数不够高的现象,本文在叁通道、两通道调光法基础上,根据由实验确立的相关色温与特定色坐标关系,提出一种"3+2"调光方法,通过分别控制红/绿/蓝/暖白(R/G/B/WW)驱动信号占空比实现白光光源调制。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光源光通量设置为3001m时,色温在2900K~7600K范围内连续可调,色温偏差为0.56%,混合光源调节色温时光通量的起伏小于2.24%,显色指数Ra均在94~96之间,理论与实际偏差为不超过0.1;设置色温为5000K,当光通量取值在0~800 1m范围变化时,光通量偏差小于2%。最后,根据提出的"3+2"调光方法和设计指标,设计了一种远程智能调光控制系统。系统实现如下功能:通过智能手机APP或红外遥控器,实现光源开关、颜色变化、光通量调节、色温调节、恒光模式及自适应模式等,其中,恒光模式采用两块NRF24L01模块进行光照数据通信,经多次协调使环境光照强度与设定值趋于一致。本文提出的"3+2"调光方法,具有计算方法简单、调光精度高、易于硬件实现等特点。同时,构建的这套光控系统不仅能实现类太阳光的光照环境,也能对舞台、显示等不同光色效果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显色性论文参考文献

[1].胡奕彬,郑新旺.应用ARM的高显色性色温可调照明系统设计[J].叁明学院学报.2018

[2].柳建新.高显色性白光LED调光系统研究与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17

[3].刘天明,林纪良,孙少峰,陈育明,陈大华.高显色性白光LED光源研制的探讨[J].中国照明电器.2016

[4].袁曦,马瑞新,单美玲,赵家龙,李海波.基于Cu掺杂ZnInS和ZnCdS量子点的高显色性白光LED[J].发光学报.2015

[5].黄承斌.高显色性、高光效生物安全LED光源的研究[D].五邑大学.2015

[6].钱凤娇.高显色性暖白光LED用Ca_3Si_2O_7基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7].石培培,严启荣,李述体,章勇.基于双蓝光有源区激发YAG:Ce荧光粉的高显色性白光LED[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2

[8].张璟.低色温高显色性白光LED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2

[9].刘永福.全光谱高显色性钪硅酸盐LED荧光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

[10].李静华.汉德森:高显色性还原自然美光[N].中国房地产报.2011

标签:;  ;  ;  ;  

高显色性论文-胡奕彬,郑新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