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并网风电论文-徐方秋

非并网风电论文-徐方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并网风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优化与评价,协同云平台

非并网风电论文文献综述

徐方秋[1](2019)在《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优化与评价模型及协同云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市场机制等原因,风力发电目前面临大规模发电弃能现象,许多难以并网或者不计划并网的风电电量因得不到合理使用而造成浪费,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探究非并网风电的价值链管理问题尤为重要。非并网风电是指不直接向国家电网供电而是通过储能等方式进行消纳的风力发电电量。随着储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储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储能成为了非并网风电消纳路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形成了一条非并网风力“发电-储能-用能”价值链。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该价值链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价值创新和价值共创。本文针对非并网风电价值链的优化与评价问题,从价值链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角度入手,综合运用优化理论、智能预测以及决策评价理论,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协同优化以及评价的体系与方法,研究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发电环节功率预测、储能环节容量优化配置、用能环节用户及逆向价值主体协同优化和价值链多主体协同与增值效应评价以及多方主体协同云平台设计等问题,以期为非并网风电价值链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依据。(1)针对我国近年来风电弃风率在部分省份居高不下的问题,提出了非并网风电的概念,分析了非并网风力发电的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非并网风电“发电-储能-用能”价值链,探讨了影响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论述了先进信息技术和虚拟价值链对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2)针对发电环节风电资源出力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发电环节功率预测模型。首先,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原始数据分解为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其次,对于高频信号,采用深度学习算法稀疏自动编码器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对低频信号进行预测;再次,对各预测分量进行迭加,得到非并网风力发电功率预测值;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分别用五种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测,对比预测结果,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对非并网风电功率的精准预测是研究弃风消纳的前提,是进行多方主体协同优化的基础,能够提高资源优化的准确度,为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优化提供比较精准的数据支撑。(3)针对储能环节储能资源的合理配置,分别提出了促进非并网风电消纳的混合电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模型和储热装置容量优化模型。以年利润最大化和弃风率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建立了基于NSGA-Ⅱ算法和VIKOR方法的混合电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以某风电场为实例进行分析,确定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最优容量,并证明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另外,为了将系统投资成本、消纳弃风产生的售热收益、运行成本等多种因素都考虑到优化模型中,以年效益最大化作为系统优化目标,构建了促进非并网风电消纳的储热装置容量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得出电锅炉和储热装置的最优容量,并证明配置储热装置的方案能够更多地消纳弃风,并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4)针对用能环节用户用能方案优化问题,构建了用户及其逆向价值主体(发电主体、储能主体)协同优化模型。首先,梳理用能环节用户的类型,将用户分为一般电、热负荷和采暖负荷,并根据负荷类型分别构建了负荷响应模型;然后,考虑到发电主体的非并网发电功率和储能主体的容量配置等数据,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基于自适应Tent混沌搜索改进的蚁狮算法的协同优化模型;最后,以西北部某地区为例,得到了未来一个生产周期内的各设备协同运行策略和用户用能方案,与非协同情景相比,用户与其逆向价值主体协同运行时,能够优化设备运行状态,消纳更多的非并网风电,增加日运行收益,提高环境效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的状态。(5)针对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多种资源的协同效应以及价值增值效应问题,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与增值效应评价模型。首先,构建了一级指标为组织协同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知识协同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经济价值增值、社会价值增值和环境价值增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灰色累积前景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得出了不同非并网风电价值链的多主体协同与增值效应评价结果。(6)针对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上多方主体的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问题,提出了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协同云平台设计方案。首先,对协同云平台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其次,从信息协同、能量协同和价值协同叁个维度给出了协同云平台的功能需求;再次,设计了协同云平台的总体架构和技术架构;最后,探讨了协同云平台的方法库、模型库、数据库、接口层和Hadoop云计算平台的设计方法,为云平台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本文所做的研究,丰富了非并网风电价值链协同管理理论,并为促进弃风能源消纳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董慧[2](2018)在《基于非并网风电的大丰市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与运行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可再生风能为电源的海水淡化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迅速。然而,非并网风电的电能供给并不稳定,如何与用能系统进行匹配是其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坐落于江苏省大丰市大丰港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其一期工程主要采用非并网风电作为水处理系统的电源,建设完毕后可提供工业用水6000 t/d、生活饮用水5000 t/d及纯净水720 t/d。基于该工程对产水水质的要求以及非并网风电的供能特点,本文在完成基于非并网风电的海水淡化工艺方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调试,以及工程调试运行等工作,达到了工程投资成本低、系统运行稳定的目的。通过项目建设地海水水质、产水水质要求及非并网风电系统供能存在的问题等的充分分析,明确了以“预处理→海水淡化→淡化水深度处理”为主体的海水淡化与深度处理技术路线;基于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法、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法等主流技术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应风能供电特点的膜法海水淡化工艺流程,即“混凝沉淀池→V型滤池→自清洗过滤器→超滤→海水淡化系统→一级深度处理→二级深度处理”,进而完成了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以及设备选型及调试等工作。对示范工程进行的为期2个多月的调试运行结果表明,海水预处理、淡化、淡化水深度处理等子系统均可正常运行。在调试过程中,基于非并网风电的供能特点,研究制定了灵活的海水淡化系统运行策略,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系统的运行负荷自动调整,达到了风大多产水,风小少产水的目的。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程预处理系统进水浊度小于900 NTU,混凝沉淀池出水浊度小于10 NTU,V型滤池产水浊度小于1 NTU,超滤产水浊度小于0.15 NTU;在进水电导率位31000~34000μS/cm时,海水淡化系统产水电导在140~250μS/cm之间,脱盐率约为99.5%,一级深度处理系统产水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二级深度处理系统产水水质满足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GB71323-1998)。目前,该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每日可提供生活饮用水5000 t,瓶装水10万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基于非并网风电的海水淡化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范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1)

[3](2015)在《第七届世界非并网风电与能源大会在京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世界风能协会、世界可再生能源协会、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等联合举行的2015第七届世界非并网风电与能源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旨在展示世界风能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推动非并网风电的应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973"计划大规模非并网风电项目首席科学家顾为东等专家及企业代表200余人(本文来源于《中华环境》期刊2015年12期)

施建中[4](2015)在《非并网风电单台风机日产万吨海水淡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我国淡水缺乏的现状,将海水进行淡化成了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针对传统海水淡化方法属高耗能产业,并且使用常规能源,对环境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介绍了一种基于非并网多能源协同供电的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基于非并网风电原理,利用风、光、潮汐等绿色能源对海水淡化系统供电,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单台风机日产万吨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利用1台2.5 MW风机对海水淡化系统供电,基于非并网风电理论,做到了风电高效、低成本、全部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颜卓勇,孔祥威[5](2015)在《非并网风电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6.1 GW,累计装机容量为91.42 GW,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却有大量风机不能并网发电。当前,并网难已成为我国大规模风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非并网风电是指风电系统的终端负荷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电网,而是通过必要的技术创新与集成,直接应用于一系列能适应风电特性的高载能产业及其他特殊领域。在江苏大丰市建成日产120 Nm3非并网风电电解水制氢系统示范工程。该系统利用1台30 k W风机和1台10 k W风机共同给电解水制氢装置供电,采用非并网风电供电模式,风电联网不并网,消除了风电对电网的冲击,实现风电100%高效、低成本利用。该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风电与电解水制氢工艺之间的耦合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周凌云,王超[6](2015)在《非并网风电制氢及其在绿色交通物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巨大压力给了氢能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也加速了氢能技术的发展。水分解制氢是制氢技术的主要方向,但其依赖用电分解,能耗巨大,唯有与其他洁净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相匹配,才能降低成本。针对风电间歇波动、不可直接并网特点,探索开发利用我国黄海辐射沙洲丰富的风能资源,提出基于非并网风电技术制氢及其在绿色交通物流中应用模式和途径,对于综合开发风电资源、拓展氢能应用和绿色交通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方敏,孔祥威,施建中,顾为东[7](2015)在《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我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波动性而不能大规模并入电网的难题,提出了非并网风电理论。将高耗能负载改造成为能够适应电能波动的智能负载,极大地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研究了非并网风电理论的本质和内涵,并讨论了非并网风电理论的应用情况,为我国节能减排,提高电网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出了一条新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吴昊,邹宜哲,白珂[8](2015)在《非并网风电应用中金属材料清洗与防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大规模非并网风电装备,特别是金属构件的正常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清洗及预防腐处理等前处理,为后续涂层等最终防护工序打下良好材料基础。本文针对金属部件的清洗与预防腐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发出金属清洗与防护产品,并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刘勇[9](2015)在《建立非并网风电适宜产业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非并网风电适宜产业指标评价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原则,确定指标体系的层次以及各个指标的科学涵义和计算方法,并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案例分析。本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含4个方面的宏观指标群,分别反映非并网风电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以及风电随机波动性特征;第二层反映在第一层次里各个宏观指标群的具体构成指标状况。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分类,建立多层次结构,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并根据随机一致性检验,经过多轮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情况,权重的确定方法和过程客观、严谨、科学。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形成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杨絮,刘勇[10](2015)在《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投融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体系的投融资方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风力发电投融资的现状。其次,对非并网风力发电的发展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投融资的可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探索,以期积极推进非并网发电体系的发展。文章最后还提及了非并网发电投融资面对的问题及给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非并网风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以可再生风能为电源的海水淡化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迅速。然而,非并网风电的电能供给并不稳定,如何与用能系统进行匹配是其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坐落于江苏省大丰市大丰港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其一期工程主要采用非并网风电作为水处理系统的电源,建设完毕后可提供工业用水6000 t/d、生活饮用水5000 t/d及纯净水720 t/d。基于该工程对产水水质的要求以及非并网风电的供能特点,本文在完成基于非并网风电的海水淡化工艺方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调试,以及工程调试运行等工作,达到了工程投资成本低、系统运行稳定的目的。通过项目建设地海水水质、产水水质要求及非并网风电系统供能存在的问题等的充分分析,明确了以“预处理→海水淡化→淡化水深度处理”为主体的海水淡化与深度处理技术路线;基于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法、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法等主流技术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应风能供电特点的膜法海水淡化工艺流程,即“混凝沉淀池→V型滤池→自清洗过滤器→超滤→海水淡化系统→一级深度处理→二级深度处理”,进而完成了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以及设备选型及调试等工作。对示范工程进行的为期2个多月的调试运行结果表明,海水预处理、淡化、淡化水深度处理等子系统均可正常运行。在调试过程中,基于非并网风电的供能特点,研究制定了灵活的海水淡化系统运行策略,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系统的运行负荷自动调整,达到了风大多产水,风小少产水的目的。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程预处理系统进水浊度小于900 NTU,混凝沉淀池出水浊度小于10 NTU,V型滤池产水浊度小于1 NTU,超滤产水浊度小于0.15 NTU;在进水电导率位31000~34000μS/cm时,海水淡化系统产水电导在140~250μS/cm之间,脱盐率约为99.5%,一级深度处理系统产水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二级深度处理系统产水水质满足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GB71323-1998)。目前,该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每日可提供生活饮用水5000 t,瓶装水10万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基于非并网风电的海水淡化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并网风电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方秋.非并网风电价值链优化与评价模型及协同云平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2].董慧.基于非并网风电的大丰市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与运行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3]..第七届世界非并网风电与能源大会在京举办[J].中华环境.2015

[4].施建中.非并网风电单台风机日产万吨海水淡化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

[5].颜卓勇,孔祥威.非并网风电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应用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

[6].周凌云,王超.非并网风电制氢及其在绿色交通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15

[7].方敏,孔祥威,施建中,顾为东.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理论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5

[8].吴昊,邹宜哲,白珂.非并网风电应用中金属材料清洗与防护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15

[9].刘勇.建立非并网风电适宜产业的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

[10].杨絮,刘勇.大规模非并网风电投融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

标签:;  ;  ;  ;  

非并网风电论文-徐方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