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复合材料论文-马成

减振复合材料论文-马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振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铺丝,纤维曲线铺放,有限元分析,减振

减振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马成[1](2019)在《复合材料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减振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系统和动力装置在受到外界干扰或载荷作用时会产生振动和噪音,对系统本身也有一定损害。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来减振降噪。使用阻尼性能较好的材料是减振的重要措施。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对于金属材料而言具有较高的阻尼特性,因此减振效果比金属要好。本文通过对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阻尼比的研究,探究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的减振效果。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自动铺丝机铺放了13块复合材料层合板,其中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0|15>]_8、[<15|30>]_8、[<30|45>]_8、[<45|60>]_8、[<60|75>]_8、[<75|90>]_8和中间为纤维曲线铺放层的层合板[45/0/-45/<0|15>]_s,[45/0/-45/<15|30>]_s,[45/0/-45/<30|45>]_s,[45/0/-45/<45|60>]_s,[45/0/-45/<60|75>]_s,[45/0/-45/<75|90>]_s及直线铺层板[45/0/-45/90]_s并根据预浸料的固化参数完成每块层合板的固化。(2)通过借助复合材料叁相单元模型,根据基体、界面、纤维的力学参数和对应性原理对复合材料阻尼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借助文献中的计算结果对叁相单元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充分说明叁相单元模型在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因子计算中的准确性。对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进行模态实验分析,测得的阻尼比随纤维变化角度的变化趋势。对中间为纤维曲线铺层的层合板及直线铺层板进行简谐振动实验,测得在相同的外部激振力下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比加速度幅值的大小与曲线铺放层合板阻尼比的关系,探究不同纤维变化角度下纤维铺放层合板与直线铺放层合板的减振效果,分析发现层合板简谐响应加速度幅值变化符合模态实验测得的阻尼比的变化趋势。(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层合板建模,将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离散成小单元,得到每个单元的编号和节点坐标。根据文献提供的纤维曲线铺放角度计算公式,利用matlab编写程序计算出每个单元的角度。利用Python编写脚本将每个单元中心点的角度导入到每个单元中作为该单元的角度,完成纤维曲线铺层的有限元建模。利用Abaqus对中间带有纤维曲线铺放层的层合板和直线铺放层合板进行简谐振动特性的模拟并输出位移云图,对比在相同载荷下位移的大小并分析其减振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1-01)

杨金水,马力,吴林志,熊健[2](2018)在《减振降噪点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和高速列车等发展的日趋高速化和大功率化,机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结构阻尼一体化技术是目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原因是其能在几乎不牺牲结构刚度、强度的同时提高结构的阻尼性能,从而实现结构承载功能和结构振动响应高效控制。作为新一代先进轻质超强韧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格栅和点阵夹芯结构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该类新型轻质结构工程应用减振降噪的需求,设计并制备兼具结构承载功能和阻尼减振功能的新型轻质混杂复合材料点阵和波纹夹芯板壳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表征的方法研究其固有振动特性及阻尼耗能机理,寻求其最佳阻尼配置方案,补充和修正Lakes材料模量-阻尼性能图,为设计新型结构阻尼一体化结构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胡志坚,夏雷雷,孙立志[3](2018)在《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的磁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磁路设计问题,研究了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磁路计算方法,并对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的结构进行改善,利用ANSYS软件对改善后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磁路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相结合,验证磁路计算及结构改善的正确性。改善后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处磁场强度最先达到饱和状态,对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磁路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2期)

张丽娇,陈朝中,章潇慧[4](2018)在《复合材料减振降噪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潜艇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威慑力量的武器之一,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身性能是潜艇发挥其隐蔽性强、出奇制胜军事效益的关键,潜艇的生命力在于隐蔽潜伏于水下不被敌人发现,并具备先敌探测对方的能力。声波是水中可被远程探测的目标信号,声呐可以有效识别和跟踪声波信号,因此,水下的噪声很大程度决定潜艇的作战安全性,关乎每一个艇内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潜艇的隐蔽(本文来源于《新材料产业》期刊2018年03期)

李丰恺,邓安仲[5](2017)在《柱胞夹芯复合材料承载/减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种以薄壁球壳作为复合材料芯子的柱胞夹芯复合材料,研究其结构承载能力和阻尼减振性能一体化的特性。进行2×2柱胞排列的柱胞夹芯复合材料准静载压缩实验和3×7柱胞排列的振动测试实验,并通过有限元模拟静载压缩实验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球壳直径的增大,发生翻转和非对称屈曲所需要的临界位移增大;压缩相同的位移,直径小的球壳压缩荷载大,不锈钢薄壁椭球壳最大应力较高,较紫铜易于屈服,其振动频率较高,结构承载能力强,阻尼减振能力强于紫铜。随着球壳壁厚的增加,承载能力逐渐增强,阻尼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直径较大的球壳为芯子的柱胞夹芯复合材料阻尼减振性能高于小直径球壳。(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赵长银[6](2017)在《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铝(Aluminum Foam,AF)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材料,近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为了拓展泡沫铝在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本文以通孔泡沫铝为基体,向其内部孔洞填充聚氨酯粘弹性材料(Polyurethane,PU),得到了一种高性能泡沫铝材料——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AF-PU复合材料),从吸声降噪和摩擦阻尼减振两个方向入手,研究其减振降噪性能。围绕AF-PU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与阻尼特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理论推导以及数值模拟,得到的相关结论如下:(1)对通孔泡沫铝及AF-PU复合材料共振吸声结构进行了吸声性能试验,分别研究了通孔泡沫铝的孔隙率、试样厚度和背腔厚度等因素对通孔泡沫铝吸声性能的影响,以及AF-PU复合材料的试样厚度、背腔厚度和穿孔率等因素对AF-PU复合材料共振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增加试样厚度、背腔厚度和孔隙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通孔泡沫铝的吸声性能。但是本试验所用的泡沫铝参数不适合用作中低频吸声。AF-PU复合材料共振吸声结构在共振频率周围具有优良的吸声性能。背腔厚度为20mm下,当试样厚度由10mm增加为30mm时,共振频率由470Hz减小到380Hz;在试样厚度为20mm下,当背腔厚度由20mm增加为60mm时,共振频率由470Hz减小到265Hz;在试样厚度和背腔厚度为20mm下,当穿孔率由3.2%增加为7.1%时,共振频率由470Hz增加到680Hz,峰值吸声系数由0.99减小为0.56。因此可见,随着试样厚度和背腔厚度的增大,共振频率往低频移动;随着穿孔率增大,共振频率增大,但是峰值吸声系数逐渐减小。(2)对AF-PU复合材料共振结构的吸声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器原理推导了复合材料共振结构的共振频率公式,通过理论公式求解的共振频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对AF-PU复合材料共振吸声结构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所得复合材料共振结构的共振频率与试验误差很小,最大的误差为8.58%,从而证明了理论和试验的准确性。在工程应用中,根据低穿孔率来保证高的峰值吸声系数,通过改变AF-PU复合材料厚度和背腔厚度来确定共振结构的共振频率。(3)制作了 AF-PU复合材料摩擦装置,对其摩擦性能进行了试验。发现AF-PU复合材料的摩擦滞回曲线对称饱满,具有优良的摩擦耗能特性,在5圈后,性能趋于稳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曲线呈现内缩趋势,摩擦力变小,摩擦力稳定在5000N左右。提出了理想粘弹塑性模型,模型特性可以有效地描述AF-PU复合材料的摩擦机制:在小位移下,力与变形表现出很强的粘弹性;在中等位移下,表现出摩擦-粘弹性复合特性;在大位移下,单元的摩擦性能发挥出很大的优势,此时单元更多的显现出摩擦特性。(4)对AF-PU复合材料的摩擦滞回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AF-PU复合材料摩擦性能受加载频率影响较小,这是因为摩擦机制占主要影响作用;加载幅值对复合材料摩擦耗能影响比较大,耗能量、等效阻尼比随着幅值增大而增大;由于摩擦装置的缺陷,在振动过程中会出现高强螺栓松动的现象,因而导致耗能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但试验数据表明,等效阻尼比降低幅度比较小,处于可控范围内。根据AF-PU复合材料良好的摩擦性能,提出其在车轮阻尼环上的应用。对理想粘弹塑性模型进行理论求解,发现阻尼和摩擦对降低振动响应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存在一个最佳等效阻尼系数和滑动摩擦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18)

汪嘉兴[7](2017)在《减振降噪复合材料性能预测与微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振动和噪声控制在国防工业和民用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粘弹性材料的阻尼特性实现结构振动能量的耗散以抑制振动和利用弹性波带隙材料对特定频段波的阻隔特性实现隔振和降噪,是两种减振降噪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粘弹性阻尼材料和弹性波带隙材料的减振降噪性能,需要合理地设计材料的微结构以增大阻尼、调整带隙频段以实现对振动的有效隔断。材料宏观性质对微结构构型依赖关系的建立是实现材料微结构设计的基础。因此,需要构建具有周期性微结构的材料的等效性能快速预测方法。另外,研究发现一些负泊松比材料(如手性材料、内六边形格栅材料等)具有很好的带隙特性,因此可通过设计负泊松比材料的微结构进而设计具有带隙性质的材料。本文研究了可用于减振降噪的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与等效性能快速预测方法。研究建立粘弹性复合材料等效性能预测的均匀化方法,以实现阻尼性能与材料微结构之间依赖关系的快速建立;研究负泊松比材料微结构设计,并分析其负泊松比特性以及带隙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预测周期性粘弹性复合材料等效复模量的均匀化方法的新实现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商业有限元软件的周期性粘弹性复合材料等效复模量预测的均匀化方法的新实现方法(NIAH-VE),为了能够预测任意粘弹性材料的等效性能,本文建立了谐响应分析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共节点的双层单元技术。利用新实现方法可以对频域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等效复模量进行快速预测,通过损耗模量和存储模量可以计算出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比,与文献对比,证明该方法对于二维和叁维粘弹性材料等效粘弹性性能预测的有效性。另外,假设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满足标准叁元件固体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频域下材料的等效复模量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时域下的储存模量'11G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粘弹性性能分析。由多种单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常具有较单一材料更优异的整体力学性能。本文利用推导的预测粘弹性材料的等效复模量的均匀化方法的新实现方法,基于弹性材料和粘弹性材料的组合,研究了特定频率下内嵌型和外包型两种两相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性能,分析了其颗粒相的几何参数(体分比、形状和排布形式)对复合材料的刚度和粘弹性性能的影响,发现颗粒体分比对复合之后材料的阻尼比影响起主要作用,其次是形状,最后是排布形式。复合材料的等效复模量和阻尼比与颗粒体分比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全频率范围内,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阻尼比与基材料阻尼比的关系,以及粘弹性模型的叁参数对材料阻尼比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两种基材料在某一频率下阻尼比相同,当基材料用量一定时,则由二者任意复合而成的材料阻尼比与基材料相同,与复合材料的几何拓扑形式无关。(3)预测周期性粘弹性板结构等效复刚度的均匀化方法的新实现方法。板壳结构往往具有一定的隔声隔振性能,由粘弹性材料制备而成的粘弹性板结构则具有更好的减振降噪能力。实现对粘弹性板结构阻尼性能的快速预测有助于不同粘弹性板结构的减振降噪性能的比较和最优选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商业有限元软件的周期性粘弹性板结构等效复刚度预测的均匀化方法的新实现方法(NIAH-VEP),为了能够预测任意粘弹性板结构的等效性能,该部分同样建立了谐响应分析模型以及双层单元技术以求解复数形式的特征位移场。利用该方法对均匀各向同性板结构和桁架格栅夹芯夹层板的等效粘弹性性能进行预测,计算了不同板结构的等效复刚度,并与文献中进行对比,证明该方法对于板结构粘弹性性能预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对于具有复杂微结构形式的板结构,新实现方法能够同时使用商业软件中的梁、板、实体等多种单元,大大提高计算效率。(4)新型负泊松比材料设计及带隙性质分析。负泊松比材料中的手性材料以及周期性内凹六边形材料常具有很好的带隙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二维新型负泊松比材料,其特点是一种含周期性异形孔的低孔隙率材料。利用预测周期性弹性材料等效性质的均匀化新实现方法,计算了叁种典型低孔隙率材料的等效泊松比,并与基于有限元方法得到的有限尺寸的低孔隙率结构的结构等效泊松比进行对比,发现提出的新型含异形孔的低孔隙率材料具有可调负泊松比性质,通过实验验证了低孔隙率负泊松比结构的拉胀特性。对所设计的低孔隙率负泊松比材料进行带隙性质分析,发现材料泊松比为负且绝对值越大时,带隙宽度越大,带隙中心位置所对应的频率越低,说明所设计的新型低孔隙率材料具有可调的带隙性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晓鸥[8](2016)在《纺织用废橡胶基阻尼减振吸声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和交通系统的飞速发展,噪声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控制噪声和振动的主要方法之一,粘弹性阻尼减振技术比较适合于宽频多峰共振响应的控制,而宽频多峰共振的噪声多为现代飞机、船舶、汽车等行业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这种减振降噪技术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作为粘弹性阻尼减振技术核心,高分子聚合物阻尼材料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开发和设计高阻尼性能、价格低廉且环保的阻尼材料的研究工作备受关注。橡胶是仅次于塑料的一大类应用最为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橡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自然也将成为废橡胶的产生大国。橡胶在生产过程必须进行硫化工艺,使橡胶内的链状分子交联成叁维网状结构,以提高和改善其拉力、硬度、老化、弹性等性能,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绝大部分经交联成网状结构的橡胶制品难以进行生物降解处理,焚烧将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烟;随意丢弃将滋生蚊虫,这些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使用的早期,使用量较少,其废弃物主要通过焚烧和填埋的方法加以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现在橡胶制品广泛用于工程领域,由于环境问题,这类废料无法再通过焚烧和填埋方法来加以处理。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的难题,再生利用和功能开发将成为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纺织厂每年都有大量的胶辊、胶圈报废,绝大部分原料的主要成分为丁腈橡胶和氯化聚乙烯,回收处理后的胶粒目前的应用主要有:少量掺入丁腈橡胶和氯化聚乙烯中再次做成胶辊,但即使少量掺入也会造成胶辊的质量下降;以一定的量掺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并且还可获得一定的隔声效果,但其抗拉强度有一定的下降,然而这只是将其作为填充料,还未能有效利用橡胶的粘弹性能。为了有效使用这类回收胶,充分利用其特性,必须为其找到一种新的出路,开发新型材料。在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赋予材料功能性,将是纺织回收胶充分利用的新的增长亮点。从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以其直接粉碎处理的胶粉为基体开发功能复合材料将是一种潜在的创新利用。鉴于废橡胶良好的减振缓冲特性,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体用废旧橡胶来制造阻尼材料,不仅拓展了阻尼材料的来源途径,还能有效地解决由废橡胶引发的污染环境等问题。废橡胶具有弹性模量低,抗蠕变能力差的缺点,不能作为阻尼材料直接应用,只有与其他材料复合形成阻尼结构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利用废橡胶为基体制备高性能阻尼复合材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基于这一背景,以纺织厂报废的胶辊、胶圈回收胶经处理后的再生胶粉(简称r-rubber)为基体的一系列杂化、纤维增强、叁元复合、层合梯度等不同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阻尼、吸声性能以及相关机理的探讨,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创新点。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1)废橡胶基高阻尼性能杂化复合材料本章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反复筛选,最终选择极性有机小分子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ao-300)作为阻尼填充剂。将ao-300加入r-rubber中在混炼机中进行充分均匀的混合,通过热压淬火成型制备得r-rubber/ao-300杂化复合材料,探讨了ao-300含量变化对材料的粘弹性、红外光谱特性以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r-rubber/ao-300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较宽温域的高阻尼性能复合材料。dma结果显示材料只有一个损耗峰,随着纤维含量增加,材料的损耗因子(tanδ)峰值可提高近2倍,最高可达1.0,阻尼峰值所对应的温度从6.19℃提高到34.42℃,使材料在室温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并且可通过调节ao-300含量使tanδ峰处于不同的温度范围。当ao-300在材料中的组份从40phr(partsperhundredsofrubber,每百份橡胶的含量)增加到80phr,有效阻尼区域tanδ≥0.3对应的温度跨越范围为由55.32℃提高到63.14℃,温域较常见的有机杂化材料宽。红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杂化效应是由于r-rubber和ao-300间形成了强烈的分子间氢键。从扫描电镜观测结果可以得出,r-rubber是一种交链作用形成的叁维网络结构,当少量的ao-300引入基体时,复合材料中出现了叁维网络结构、杂化态和微晶共存的微观形态;当纤维ao-300增加到临界值以上时,过多的ao-300产生结晶。(2)r-rubber/shpf吸声复合材料本章结合橡胶阻尼吸声机理,以r-rubber为基体,七孔中空涤纶短纤维(简称shpf)为增强体制备系列复合材料,研究纤维含量对其阻尼、吸声性能的影响,以及材料的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rubber/shpf是阻尼温域较宽的高性能阻尼材料,随着shpf的加入,纤维充当了填充料的作用,体积分数逐渐增加,从而降低了基体的粘弹性阻尼贡献,同时,界面相的存在对阻尼产生正面作用,两种机制相互影响,导致复合材料的阻尼因子随shpf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当纤维在材料中的组份达到25phr时,材料的有效阻尼区从16.8℃可一直延续到85.7℃,跨越近69℃,是一种具有较宽有效功能区的阻尼材料。纤维含量、材料厚度以及内部空腔均对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产生影响。当纤维组份为25 phr时,1 mm厚复合材料在2500Hz的吸声系数达到0.407。当纤维组份为20 phr时,复合材料厚度的增加(0.5㎜→2㎜),其吸声性能在中低频均呈现较好的吸声性能。七孔涤纶短纤维的加入,有效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强韧性,从而为其进入工程应用提供了力学上的保证。七孔涤纶短纤维的加入使得基体的吸声性能得到明显提高。(3)R-Rubber/AO-300/SHPF叁元阻尼吸声复合材料对上述两种两元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AO-300的加入使得R-Rubber的阻尼性能提高、阻尼温域加宽;然而,七孔中空涤纶短纤的加入使得基体的阻尼性能下降,却发现可赋予复合材料优良的吸声性能。为了解决有机杂化方法高性能阻尼减振材料阻尼性能的衰减性和弥补吸声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的缺陷,必须解决有机小分子结晶析出的问题。探讨阻尼材料和吸声材料的工作机理,找到其共通点,研制一种高性能吸声兼具阻尼减振功能的复合材料。基于此,本章以R-Rubber/AO-300(100/40)杂化材料为基体,以七孔涤纶短纤作为填料,制备出R-Rubber/AO-300/SHPF叁元系列阻尼吸声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七孔涤纶短纤引入杂化系统中,一方面借助纤维的中空将空气引入材料中,同时通过纤维结晶诱导形成结晶-纤维网络结构,解决了一般吸声材料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并借助于结晶纤维网络,改善材料的吸声性能。综合来看,当R-Rubber/AO-300/SHPF组分配比为100/40/15时,叁元体系的吸声性能得到了最大的提升。R-Rubber/AO-300/SHPF废橡胶基叁元体系复合材料既具有减振功能,又具有吸声功能,为废橡胶再生利用和功能开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4)废橡胶基宽温域层合梯度杂化复合材料本章主要将不同AO-300含量的R-Rubber/AO-300杂化材料通过熔融热压法制备层合梯度杂化体阻尼减振复合材料,并从样品在叁点弯曲模式下受力角度出发,建立了层合梯度样品在叁点弯曲模式下的结构损耗因子理论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实验测试和理论验证均表明通过此种方法制备层合梯度结构杂化材料比其单层材料具有更宽的阻尼温域,两层复合材料有一个阻尼峰,叁层、四层复合材料有两个阻尼峰,并且随着层数的增加,材料的两个峰值均有所增加,双峰间的“凹”谷区域也有所提升。此种方法为废橡胶基层合梯度结构阻尼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1-01)

余瑾,罗宇,刘勇[9](2015)在《旋翼复合材料桨叶弹性剪裁减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整桨叶复合材料大梁的铺层角及其展向分布,提出了SA349直升机马赫数相似模型旋翼桨叶的3种挥舞弯曲-扭转弹性耦合方案并进行了弹性剪裁分析。在分析中采用19自由度弹性耦合中等变形梁单元模型,以SA349直升机飞行状态2的气动力作为桨叶预定气动载荷,计算并比较了不同耦合方案的桨根与桨毂振动载荷,验证了弹性剪裁在直升机减振设计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琨,刘勇,张呈林,倪先平[10](2014)在《复合材料参数化桨叶的动力学减振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行桨叶动力学优化设计,建立面向工程设计的复合材料多闭室C型梁桨叶剖面参数化模型,实现了桨叶剖面气动外形、内部结构组件、复合材料铺层设计的参数化,并提出了一种保持C型梁纤维面积恒定的参数化设计方法.采用全局寻优能力较强的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集成参数化设计模型与旋翼有限元气动弹性综合分析模型,通过桨叶各剖面结构组件的参数优化实现了旋翼动力学减振.算例给出了"海豚"直升机桨叶剖面特性实测值与参数化桨叶模型计算值的对比,整体误差不超过3%,并用该参数化模型对桨叶进行动力学减振优化,实现了旋翼加权优化振动载荷系数减小4.15%,经过优化后桨叶的配重位置更加分散,有利于缓解桨叶内部应力/应变突变;而且部分配重分配到桨尖,提高了旋翼的自转惯量,增加了旋翼自转下滑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减振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和高速列车等发展的日趋高速化和大功率化,机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结构阻尼一体化技术是目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原因是其能在几乎不牺牲结构刚度、强度的同时提高结构的阻尼性能,从而实现结构承载功能和结构振动响应高效控制。作为新一代先进轻质超强韧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格栅和点阵夹芯结构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该类新型轻质结构工程应用减振降噪的需求,设计并制备兼具结构承载功能和阻尼减振功能的新型轻质混杂复合材料点阵和波纹夹芯板壳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表征的方法研究其固有振动特性及阻尼耗能机理,寻求其最佳阻尼配置方案,补充和修正Lakes材料模量-阻尼性能图,为设计新型结构阻尼一体化结构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振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马成.复合材料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减振性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2].杨金水,马力,吴林志,熊健.减振降噪点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性能表征[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3].胡志坚,夏雷雷,孙立志.磁流变纳米复合材料减振器的磁路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8

[4].张丽娇,陈朝中,章潇慧.复合材料减振降噪研究进展[J].新材料产业.2018

[5].李丰恺,邓安仲.柱胞夹芯复合材料承载/减振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6].赵长银.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性能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汪嘉兴.减振降噪复合材料性能预测与微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周晓鸥.纺织用废橡胶基阻尼减振吸声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东华大学.2016

[9].余瑾,罗宇,刘勇.旋翼复合材料桨叶弹性剪裁减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

[10].陈琨,刘勇,张呈林,倪先平.复合材料参数化桨叶的动力学减振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4

标签:;  ;  ;  ;  

减振复合材料论文-马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