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新型导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一、新型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仁访[1](2021)在《聚吡咯/蛋白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聚合物与生物质结合形成杂化物或偶联物是有机/有机系统的创新,在传感器、医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前景。聚吡咯因具有较高的电导率、环境稳定性好、易于合成、高热稳定性和无毒性等特点,在诸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聚吡咯薄膜因缺乏粘附性且脆性大很难将其应用到柔性电子传感器件上。同时,聚吡咯沉淀不太稳定的粘附性阻碍其被更好地利用起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将具有类淀粉样组装结构的蛋白质聚集体与聚吡咯进行复合,利用溶菌酶淀粉样转变形成的蛋白质膜和相转变沉淀与聚吡咯进行杂化形成功能性复合材料。本研究工作包括如下两个部分:(1)建立了导电聚吡咯二维纳米膜在溶菌酶纳米层上的组装与集成路线本研究是在气-液界面上制备了溶菌酶与聚吡咯杂化的均匀二维纳米复合膜。以溶菌酶为生物粘附模板,将聚吡咯导电层组装到溶菌酶膜上,形成兼具导电性和生物粘附性的复合型功能膜。通过对其进行电导率、图案化和抗菌等性能检测,研究复合膜的功能和潜在应用。该复合膜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形成100 μm、50 μm和5 μm的条形、圆形和正方形的微图案,并且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而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由于其显着的导电性,基于复合膜的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检测到微小的动作变化,如手指的弯曲、脉搏跳动等人体生理活动,是将动作信号转换成可视的电信号。该方法不仅为有机/有机体系中功能柔性纳米膜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而且未来有望将其应用到智能包装和印刷电子器件领域中。(2)提出了聚吡咯和溶菌酶通过联合组装过程制备功能性复合涂层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通过一步共组装制备导电复合材料的简易共沉淀法。以溶菌酶相转变沉淀为模板在固-液界面与聚吡咯进行复合,形成一种功能性复合涂层。通过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等测试仪器对杂化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涂层是由粒径均匀的纳米粒子紧密堆积而成,比纯聚吡咯沉淀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3M胶带剥离实验结果表明:涂布了纯聚吡咯沉淀的纱布和涂布了复合沉积涂层的纱布的失重率分别为17.53%和3.80%,可知复合沉积涂层具有更加良好的生物粘附性。此外,将复合材料直接涂布到纯白纱布基材的表面进行红外热成像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红外屏蔽性能。复合沉积涂层因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红外屏蔽性能,未来有望作为导电印刷填料和红外屏蔽材料进行使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李光照[2](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刘莹[3](2021)在《镍基聚偏氟乙烯复合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效率高、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少、易控制、运行简单等多方面优势。自60年代以来,膜法水处理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并成为国内外专家的重点研究方向。然而,膜污染严重制约着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膜技术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膜污染控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高分子膜以提高膜抗污染性能。将镍基聚偏氟乙烯分离膜与磁场、电场及光催化相结合以提高膜的抗污性。并采用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对膜的抗污染性能进行评估和热力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简单的一步沉积法制备具备超高催化脱色效率的新型Ni@Ag膜填充材料,并用于染料溶液脱色。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制备的Ni@Ag光催化剂在2 min内对10 mg·L-1亚甲基蓝(MB)的脱色率超过92.60%。此外,在10分钟自然光照射后,对5种商品染料的混合溶液的脱色率超过74.38%。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一系列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揭示了超高效光催化活性的理论机理。Ni@Ag光催化剂具有超高脱色性和可回收性,在工业纺织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共混膜的制备方法。以Ni@Ag为磁性载体制备磁性氧化锌(NZPs),并在磁场辅助作用下,使铸膜液中的NZPs受力迁移到膜表面,而后通过相转化过程得到了新型(聚偏氟乙烯)PVDF-NZPs复合分离膜。PVDF-NZPs复合分离膜的亲水性和通量显着提高,且抗污染性能显着增强。而且,改性复合膜还具备优异的光催化自洁性,经过催化自洁后,膜通量恢复率高达100%。(3)通过在PVDF表面覆盖镍钴合金层制备了一种新型导电膜。在外加电场的辅助下对刚果红(CR)溶液、罗丹明B(RB)溶液和MB溶液进行过滤。在20V的电场电压下,改性膜对CR、RB及MB的截留率分别高达99.16%、52.12%和90.05%,通量为263.67±24.14 L m-2h-1 bar-1,这一结果优于以往的大多数文献报道。此外,该导电膜表现出原位曝气功能,可进一步强化膜抗污染性能。另外,在电场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压力,也可以利用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产生压差,实现自动过滤,这对无外压过滤具有启发意义。

郑圆圆[4](2021)在《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成为现代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电磁屏蔽材料除了满足高效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成本低、轻质、柔韧、防水、耐用性、可穿戴、以吸收损耗为主等特点。传统聚合物复合材料需要高负载量填料才能获得高电导率和高效电磁屏蔽性能,然而此情况会导致产品的高成本、低加工性、力学性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开发新型制备方法或寻找具有高电导率的导电填料来制备低填料含量、低成本、轻质、以吸收为主导的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等研究思路进行了相关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氧化石墨烯(rGO)/单壁碳纳米管(SWCNT)/氧化镝(Dy2O3)通过化学还原自组装制备三维网络导电骨架,随后抽真空将硅橡胶回填到三维导电骨架中,制备rGO/SWCNT/Dy2O3/PDMS纳米复合材料。将rGO与具有导电性的SWCNT和导磁性的Dy2O3纳米材料相结合,通过增加电损耗、涡流损耗、界面极化和磁损耗等来增强材料的反射和吸收损耗,从而显着增加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当填料为0.57 wt%时,厚度为2 mm,PTGCDA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分别达到0.12 S·cm-1和20.9 dB。为制备轻质、柔韧、低填料含量、吸收为主的高效电磁屏蔽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一种新的制备路径。2.本论文使用一种新型具有高导电性的二维材料-MXene。通过浸渍法将MXene&SWCNT导电涂料涂覆到PET基膜上,通过原位生长溶胶-凝胶法和涂覆低表面能的PDMS,制备可穿戴PET/MXene&SWCNT/Si O2/PDMS导电复合材料。当浸渍达到15次时,沉积密度为0.0069 g/cm2,涂层厚度为100μm,电磁屏蔽值和接触角可分别高达48.4 dB和153°。通过对导电自清洁织物进行弯曲、磨损和腐蚀等测试,复合涂层材料仍保持较高的电磁屏蔽性能(>30 dB)和稳定的防水性(接触角>125°),说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环境稳定性、自清洁性能的高效电磁屏蔽复合织物。

宫小文[5](2021)在《多重网络聚降冰片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形状记忆高分子聚合物(SMP)是一种特殊的形状记忆材料,其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它具有综合性能优异、实用价值高、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聚降冰片烯(PNB),呈白色粉末状,其分子量高达300万,分子链之间的相互缠结构成了材料的固定相,用来保持其初始形状。分子链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玻璃态至橡胶态的玻璃化转变做为可逆相,这两相使得PNB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为进一步拓展PNB的应用,以及丰富其理论研究,本论文选用PNB作为研究基体,采用无转子硫化仪(MD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XRD)等仪器探究不同种类与不同程度的化学交联网络,以及功能性填料形成的导电网络等对PNB材料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形状记忆机理,拓宽其形状记忆响应方式。形状记忆材料在保证优异形状记忆性能的同时也要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普通填料在PNB内部的分散较差,因此我们创新性的在PNB中加入间苯二酚预聚体(HT1005)与甲醛给予体(HMMM),通过原位固化反应生成的体型酚醛树脂网络与PNB内部物理缠结网络共同构筑双重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少量的酚醛树脂网络在提高PNB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也保证了复合材料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交联网络对PNB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通过加入不同用量的硫黄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使交联剂在PNB内部构筑两种不同类型的化学交联网络,引入“类互穿网络”。研究发现,DCP交联后产生的碳碳交联键键长较短,键能大,并且相邻双键加成聚合后形成聚集体结构,这对DCP交联的PNB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含硫交联键键长较长,键能较小,在大应变下承载外力的能力强,赋予硫黄交联的PNB复合材料以优异的力学性能,也保证其在形状记忆测试中熵弹恢复时能够提供充足的恢复力,形状恢复率高,材料具有更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为拓展PNB材料的电致形状记忆效应,以PNB做为基体材料,加入导电炭黑以及碳纤维制得的复合材料均表现出电热双致形状记忆性能。同导电炭黑相比,由于碳纤维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这使得其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但碳纤维用量不能过少,否则无法提供很好的力学支撑。碳纤维在PNB内部的分散性较差。因此,碳纤维形成的导电网络没有导电炭黑形成的完善,少量的导电炭黑在保证复合材料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兼具电致形状记忆性能。

张凯铭[6](2021)在《基于可逆键交联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硅氧烷大分子材料因其化学构型的多样性,易于进行功能化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电器件、特种涂层、医疗器械、能源材料、智能皮肤和机器人等领域。然而,弹性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来的物理破坏从而产生局部损伤,并由此造成使用寿命缩短和安全隐患。因此,研发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多种动态化学键为媒介,将可逆键引入到有机硅弹性体中,以形成由可逆键交联的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通过引入灭菌活性化合物,赋予自修复弹性体抗菌能力。同时,通过引入改性导电纳米材料,成功制备了多种自修复有机硅应变传感器。系统探讨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及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自修复性能、热稳定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以及抗菌弹性体的灭菌能力和复合材料作为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以α,ω-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苯二甲醛(TA)和3-氨基苯硼酸(APB)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和脱水反应制备了一种有机硅自修复弹性。该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2.54 MPa,断裂伸长率为275.3%。由于多种可逆键的存在,该材料可在多种条件下完成自愈合过程。其在室温下自愈率达91.6%,高温自愈率达95.1%,水中自愈率达85.5%。此外,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聚合物体系复合,制备了可修复的导电复合材料,并进一步探索了其作为应变传感器的应用潜力。2.以天冬酰胺(Asn)和3,4-二羟基苯甲醛(DHBA)为原料,分别通过酯化反应和Schiff碱反应对MXenes和氨基官能化的聚硅氧烷(PDMS)进行改性,制备了改性MXene(A-MXene)和改性PDMS(D-PDMS)。随后将A-MXene与D-PDMS复合,制备自修复导电复合材料(A-MXenes/D-PDMS)。A-MXenes/D-PDMS中亚胺键和多种氢键的可逆性使其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和高效的自愈能力。含10wt%A-MXenes的复合材料的伸长率为81%,其机械强度可达1.81 MPa。修复后,其拉伸性能和电导率分别恢复到98.4%和97.6%。此外,还进一步评估了导电复合材料作为应变传感器的实际价值。即使经过断开-愈合的过程,导电复合材料仍然可以精确地检测到微小的人体运动,包括说话、吞咽和按压等。3.以3,4-二羟基苯甲醛(DHBA)对氨基官能化的聚硅氧烷(PDMS-NH2)和氨基官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H2)通过Schiff碱反应改性,制备了PDMS-DHBA和MWCNTs-DHBA。之后,将导电纳米材料与聚合物体系复合并通过加入氯化锌引入锌离子,开发出可自愈合的有机硅导电纳米复合弹性体(PDMS/MWCNTs-Zn2+)。弹性体可以通过氢键、金属-配体键和亚胺键的可逆性自发地实现有效的自愈行为。PDMS/10wt%MWCNTs-Zn2+的断裂伸长率为169%,机械强度可达4.39 MPa。修复24小时后,其拉伸性能可恢复到92.9%。此外,还对PDMS-MWCNTs作为应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在0%~160%应变下,其GF值高达3.7673。在自愈前后,弹性体均可以成功地用于监测人体的细微动作,包括微笑和说话等。4.以对苯二甲醛(TA)、3,4-二氨基呋扎(DAF)、α,ω-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氯化锌为原料,通过Schiff碱反应以及金属离子配位,制备了一种具有抗菌能力的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PDMS-TA-DAF-Zn)。该有机硅抗菌材料在100℃下可以有效修复,首次修复率为89.5%。经反复修复后,其力学性能没有明显降低。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DMS-TA-DAF-Zn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价,抗菌效率分别为99.9993%和99.9997%。5.以硫辛酸(TA)和氨基官能化的聚硅氧烷(PDMS-NH2)为原料,通过氨基与羧基的脱水反应制备了含有双硫键的有机硅网络。通过引入金纳米颗粒,构建了基于S-Au相互作用自修复导电复合材料。动态S-Au键能有效地耗散外力所产生的能量,提高导电弹性体的可拉伸性。此外,S-Au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使弹性体在近红外辐射下迅速愈合,修复效率达到92%。我们进一步评估了导电弹性体作为应变传感器的性能。该样品能准确监测人体关节的弯曲和微小的肌肉状态变化。

郑文慧[7](2021)在《基于聚硫辛酸的可修复功能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凝胶材料性能良好,并在涂层、传感器、驱动器、软机器人以及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凝胶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凝胶易形成裂纹,这些裂纹可能会影响其网络的完整性,导致凝胶的功能衰退并缩短了凝胶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修复能力的复合体系凝胶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从硫辛酸(TA)小分子出发,以本征型修复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纳米材料的复合,构建了具有磁、电功能的可修复复合体系凝胶,并对其性能及应用进行研究。利用TA高温开环聚合反应(ROP)以及氢键作用、三氯化铁(Fe Cl3)-羧基的配位作用、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Fe3O4)的掺杂构筑了一种高效自修复磁性凝胶,探讨了磁性纳米粒子、Fe Cl3对磁性凝胶修复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自修复磁性凝胶的流变性和可塑性。当调节Fe3O4质量分数为3.3 wt%,Fe Cl3质量为0.393 g(TA物质的量的1/10)时,该PTA-DIB-Fe/Fe3O4网络磁性自修复凝胶表现出优异的修复性能,其修复10 min便可以达到100%的修复效率。另外,通过频率扫描和阶跃交变实验以及温度流变扫描揭示了磁性凝胶的修复性能与结构的相关性。利用聚乙烯醇(PVA)和硼砂(Borax)与聚TA(PTA)、Fe Cl3共同构建复合体系凝胶,并在复合体系中掺杂适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实现了自修复、超拉伸、高灵敏度的导电凝胶的制备。研究了TA质量分数对复合体系凝胶修复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当TA质量分数为1 wt%时,复合体系导电凝胶可以实现94±0.7%高修复效率,并且利用能量耗散机制,实现相比于PVA-Borax凝胶高3倍的拉伸性能。研究了复合体系导电凝胶的电修复性以及流变行为,在无需外界刺激下,复合体系凝胶在短时间内(6 s)体现出97%的电修复效率。探究了以该导电凝胶为基底的凝胶传感器的性能,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凝胶应变传感器表现出高拉伸性(1350%)、高灵敏度(11.50)以及高稳定性(100个循环)。另外,将该复合体系凝胶传感器贴附于人体关节监测人体运动行为,验证了其作为可穿戴传感器的可行性。为了解决凝胶基传感器的低温冻结和失水问题,本研究利用TA,PVA-Borax,羧基修饰的碳纳米管(c MWCNTs)以及乙二醇水溶液(EG水溶液),构建了一种具有耐低温、保湿功能的导电复合体系有机凝胶(PVA-B-PTA-c MWCNTs)。PVA-B-PTA-c MWCNTs有机凝胶展现出优异的耐低温性(-60℃)、长期保湿性能(30天)、优异的稳定性(400次循环)和较高的导电灵敏度(S=0.625 k Pa-1)。另外,该有机凝胶在0~600 k Pa的工作范围内灵敏地监测到不同的连续的压力值。利用手指按压和脚掌踩压验证了该有机凝胶的低温检测能力,为极端环境下柔性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何灵欣[8](2021)在《水性聚氨酯/二维黑磷复合材料设计及其阻燃和电磁屏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WPU)这一性能优异、无毒、环保的聚合物高分子材料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同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一样,水性聚氨酯主链同样主要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这一组成结构导致了水性聚氨酯具有高度可燃性,限制了其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因此,在不明显影响水性聚氨酯各项物理化学性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阻燃功能化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比传统材料高出数个数量级,作为添加型增强材料与被增强相的界面接触面积非常大,这也意味着只需要添加非常少的量即可对整个复合体系产生宏观质变的影响。例如在聚合物中加入不到5 wt%的纳米材料可以显着改善聚合物的导电率、热导率、光学性质、机械性能、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所以,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能极大地拓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黑磷(blackphosphorus,BP)得益于其二维纳米结构、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有潜力作为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添加剂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同时相较于其他二维纳米片,二维黑磷自身全部由“磷”元素组成,而磷元素是一种高效的阻燃元素。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二维黑磷可以增强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火灾安全性。不过要想实现二维黑磷/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应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制备二维黑磷;再是解决无机纳米片与聚合物基体相容性的问题;作为纳米阻燃剂还要考量在高温燃烧条件下黑磷会发生热分解而失去层状结构,无法发挥片层阻隔作用;最后是探索在满足阻燃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本论文首先探索了电解液种类、电解液浓度和电剥离电压对电化学法剥离二维黑磷产物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合适的电剥离条件。其次为了改善阳极电剥离法制备的二维黑磷氧化程度较高的问题,用阴极电剥离法采用聚合物阳离子电解液来剥离改性黑磷。再而为了解决二维黑磷在聚合物燃烧时会氧化降解无法全程发挥片层阻隔作用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双电极电化学剥离法制备了 BP-Ti3C2杂化物添加到水性聚氨酯中,在降低热释放的同时大幅改善了烟气毒性。另外,我们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有较高稳定性且导电性能好的Ti3C2@PANI(polyaniline,PANI)杂化物,通过构建隔离结构制备了具有阻燃性能的电磁屏蔽BP-WPU/Ti3C2@PANI导电复合材料。最后,我们利用水热法和冷冻干燥制备RGO-MXene气凝胶,然后通过浸润法获得了轻质的BP-WPU/RGO-MXene复合材料,其具有密度小、电磁屏蔽性能好、隔热和阻燃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满足一些高端场景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如何简便、高效的获取二维黑磷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电化学法剥离黑磷,研究了不同电解液、不同电解液浓度和不同剥离电压对产物的影响。综合测试数据分析得出,选用无氧化性的强电解质,在阴离子尺寸与黑磷层间距相互匹配的情况下,采用高浓度低电压的方式能以较高的产率获得较低氧化程度的二维黑磷。(2)针对采用阳极电剥离法制备二维黑磷氧化程度较高和由于二维黑磷表面成惰性与水性聚氨酯界面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我们采用阴极电化学剥离法,选用阳离子型聚合物电解质,同时对黑磷进行了剥离和表面改性。得益于阴极周围还原性氛围,所获得的黑磷纳米片氧化程度显着降低。同时,黑磷表面所附着的高分子长链不仅可以阻碍黑磷纳米片在溶液中重堆积,同时还能与水性聚氨酯的主链形成氢键作用,改善了二维黑磷与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3)针对二维黑磷在聚合物燃烧过程中会氧化降解无法全程发挥片层阻隔作用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双电极电化学剥离法制备了 BP-Ti3C2杂化物。不同于黑磷在500℃时几乎完全降解,Ti3C2纳米片在含氧条件下受热生成炭纳米片和具有催化作用的锐钛矿型TiO2,可以在聚合物燃烧的全过程提供片层阻隔作用且锐钛矿型TiO2还能起到抑烟减毒的作用,这与黑磷在水性聚氨酯燃烧过程中主要发挥气相阻燃作用形成了互补效应。(4)为了拓宽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我们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Ti3C2纳米片上生长了 PANI纳米线,成功决解了 Ti3C2纳米片在空气环境下易氧化变质的问题。然后用乙醇分散法使Ti3C2@PANI均匀分布在含有黑磷纳米片的水性聚氨酯颗粒上,经过热压得到了具有隔离结构的阻燃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相比于纯WPU,具有隔离结构的WPU复合材料在火灾安全性上得以显着提高,同时其内部串联贯通的三维网络赋予了其良好的导电性,使得复合材料因此具备了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5)为了满足某些重点领域如航空航天、飞机制备和汽车工业对电磁屏蔽材料形如轻质、机械性能好、隔热和火灾安全性高的要求。我们在制备得到RGO-MXene气凝胶的基础之上通过浸润法将含有BP的WPU附着在其骨架上,干燥后得到了 FBP-WPU/RGO-MXene复合材料。由于结合了有机无机材料各自的优势,复合材料密度仅为WPU的十分之一,抗压缩强度相较于RGO-MXene气凝胶提升了 328.3%,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值为WPU的25.6%和28.9%,同时还兼具良好的隔热防火能力。这一设计思路被证明是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马小凡[9](2021)在《具有隔离结构的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提高,人类更加重视自身健康,基于导电高分子材料(CPCs)的柔性传感器被广泛用于人体临床诊断、健康监控及柔性电子皮肤等领域。电逾渗阈值是CPCs最重要的属性,电逾渗阈值高会导致CPCs柔性和灵敏度的降低,限制了CPCs在柔性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制备低逾渗阈值的CPCs是当今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MXene为导电填料在天然橡胶(NR)基体内构筑隔离结构从而降低逾渗阈值,研究隔离结构导电橡胶的制备及导电填料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传感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人体检测上的应用。首先基于氧化石墨烯(GO)与天然胶乳粒子表面成分之间的氢键作用,通过热压法制备隔离结构RGO/NR复合材料。RGO体积分数为1.0 vol%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0.2 S/M。复合材料在低应变下具有较高的应变灵敏因子,应变2.5%下灵敏因子为168。复合材料对手腕、手指运动产生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性和再现性。其次利用具有取向性的冰晶作为模板,通过冻干法制备隔离结构RGO/NR复合材料。RGO体积分数为1.2 vol%时,导电橡胶的电导率为0.03 S/M。复合材料在循环拉伸测试中重复性和电阻的可恢复性好,对手腕、手指运动产生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性和再现性。最后基于MXene与胶乳粒子的氢键作用,通过浸渍成型方式制备隔离结构MXene/NR复合材料。MXene体积分数为2.8 vol%时,导电橡胶的电导率为0.03S/M。复合材料对手腕、手指、脸部运动产生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性和再现性。

刘明月[10](2021)在《SrFe12O19改性的半导电屏蔽材料电荷注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半导电屏蔽层是高压电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导体线芯与绝缘层紧密接触、均匀电场。在实际运行中,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内部空间电荷积聚易引起局部电场畸变,导致绝缘材料老化或击穿;此外,高温作用下半导电屏蔽层表现出明显的正温度系数效应即PTC效应,会影响半导电层性能和界面匹配特性,上述因素直接威胁高压直流电缆的安全运行。内半导电屏蔽层(简称:半导电层)位于导体线芯和绝缘层之间,作为电子从导体到绝缘层的传递路径,其直接影响绝缘层内部空间电荷积聚特性。通过半导电层改性减少绝缘层内部空间电荷注入和积聚对高压直流电缆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锶铁氧体(SrFe12O19)改性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层,一方面,利用SrFe12O19在半导电层内部产生的磁场力作用,改变半导电层内部电荷迁移路径减少电荷向绝缘层注入,从而降低绝缘层内部空间电荷积聚;另一方面,降低半导电层的PTC效应,提高高温下电阻率稳定性。首先,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不同CB含量的CB/EVA/LDPE半导电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和红外测试手段,表征半导电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采用电阻率测试仪和击穿测试仪,研究半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率特性,以及半导电层/绝缘层复合结构的击穿强度。研究表明,半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CB含量的增加电阻率逐渐降低。不同测试温度(25-90℃)下,CB含量为25 phr时,半导电层/绝缘层复合结构的击穿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其次,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SrFe12O19磁性粒子,采用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将修饰后的粒子掺杂到半导电复合材料中,制备不同含量和不同粒径的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并进行磁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测试手段,表征SrFe12O19的结晶度和微观形貌,研究煅烧温度对合成SrFe12O19的影响。红外测试结果表明KH550成功键合到SrFe12O19粒子表面,增强了SrFe12O19与半导电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扫描测试结果表明SrFe12O19在半导电复合材料中均匀分散。同时,磁化未对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的官能团产生影响。再次,采用振动磁强计对不同含量的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的磁性能进行研究,发现随着SrFe12O19含量增加,半导电复合材料剩余磁化强度逐渐增大。通过电阻率测试仪、电声脉冲、热刺激去极化电流和极化电流测试方法,研究磁化前后SrFe12O19浓度对半导电复合材料PTC效应抑制作用和绝缘层空间电荷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当SrFe12O19磁性粒子浓度较低(≤10 wt%)时,能够有效抑制PTC效应,并且减少空间电荷从导体线芯向绝缘层的注入,达到抑制绝缘层空间电荷积聚的目的。磁化后SrFe12O19浓度为5 wt%的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抑制效果最好,绝缘层的空间电荷、极化电流和热刺激去极化电流的抑制率分别达到28.9%、30%、79.5%。最后,研究磁化前后SrFe12O19粒径对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PTC效应的影响,以及改性后半导电层作用下绝缘层内部的空间电荷特性。结果表明:粒径为200 nm和1000 nm时,SrFe12O19/半导电层复合试样的电阻率性能最优;此外,SrFe12O19粒径为200 nm时,绝缘层中的空间电荷积聚量最少,为0.67×10-7C,电荷抑制率为21.2%;绝缘层中的热刺激去极化电流最少为0.83×10-12A,下降了75.6%,表明磁化后粒径为200 nm的SrFe12O19/半导电复合材料对绝缘层的空间电荷抑制效果显着。该研究为半导电屏蔽料性能研发及高压直流电缆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方法。

二、新型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吡咯/蛋白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导电聚合物
        1.2.1 导电聚合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聚吡咯材料
    1.3 淀粉样蛋白质
        1.3.1 淀粉样蛋白质的主要合成原料
        1.3.2 淀粉样蛋白质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1.3.3 淀粉样蛋白质的界面粘附
    1.4 柔性电子传感器与智能包装
        1.4.1 柔性电子传感器
        1.4.2 基于柔性电子传感器的智能包装
        1.4.3 柔性电子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案
2 导电聚吡咯二维纳米膜在溶菌酶纳米层上的组装与集成
    2.1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淀粉样蛋白质薄膜的制备
        2.2.2 聚吡咯/蛋白质复合膜的制备
        2.2.3 柔性电子传感器的制备
        2.2.4 复合膜的图案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膜形成的最佳实验配方及参数
        2.3.2 复合膜的基本表征
        2.3.3 复合膜的激光共聚焦及光谱测试分析
        2.3.4 基于复合膜的柔性电子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2.3.5 复合膜的图案化测试分析
        2.3.6 复合膜的抗菌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聚吡咯和溶菌酶通过联合组装过程制备功能性复合涂层
    3.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相转变溶菌酶沉淀的制备
        3.2.2 聚吡咯/相转变沉淀复合沉积涂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沉积涂层的导电性能测试
        3.3.2 复合沉积涂层的光谱学测试分析
        3.3.3 复合沉积涂层的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测试分析
        3.3.4 复合沉积涂层的透射电镜测试分析
        3.3.5 复合沉积涂层的红外屏蔽性能测试
        3.3.6 复合沉积涂层的粘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涂料简介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1.3 导电介质
        1.3.1 碳纳米管
        1.3.2 石墨烯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1.5.2 定向排列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7 静电喷涂法
        1.7.1 静电喷涂简介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2.3 性能检测方法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组织形貌分析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1.2 涂层的导电性
        3.1.3 导电机理分析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3.2.2 涂层的导电性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3.3.1 MWCNTs的分散性
        3.3.2 红外光谱
        3.3.3 XRD测试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3.4.2 红外光谱
        3.4.3 XRD测试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1.2 涂层的导电性
        4.1.3 导电机理分析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4.2.3 导电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3)镍基聚偏氟乙烯复合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处理技术相关介绍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的分类
        1.2.2 膜分离的应用
    1.3 膜污染
        1.3.1 膜污染的特征
        1.3.2 膜污染的类型
        1.3.3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4 膜改性技术
        1.4.1 膜基体改性
        1.4.2 膜表面改性
    1.5 光催化技术
    1.6 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具有超高脱色效率的新型膜填充催化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Ni@Ag核壳型催化剂的制备
        2.2.3 Ni@Ag核壳型催化剂的表征
        2.2.4 脱色性能测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Ni@Ag催化剂的形态表征
        2.3.2 Ni@Ag催化剂的成分分析
        2.3.3 Ni@Ag催化剂最佳适用条件的筛选
        2.3.4 Ni@Ag催化剂脱色不同染料的性能
        2.3.5 Ni@Ag催化剂常用催化剂的对比
        2.3.6 Ni@Ag催化剂的脱色机理
        2.3.7 DFT理论计算态密度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磁场诱导复合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PVDF-NZPs膜的制备
        3.2.3 PVDF-NZPs膜的表征
        3.2.4 PVDF-NZPs膜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ZPs的表征
        3.3.2 PVDF-NZPs膜的表征
        3.3.3 PVDF-NZPs膜的抗污染性能
        3.3.4 PVDF-NZPs膜的抗污染机制
    3.4 小结
第4章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制备及其防污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制备
        4.2.3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表征
        4.2.4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形态分析
        4.3.2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成分分析
        4.3.3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亲疏水性
        4.3.4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截留性能
        4.3.5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抗污性能
        4.3.6 PVDF-Ni-Co导电复合膜的抗污机理
        4.3.7 自驱动过滤潜力分析
        4.3.8 抑菌性能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屏蔽机理
    1.3 电磁屏蔽材料
        1.3.1 金属基材料
        1.3.2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1.4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1.4.1 碳填料
        1.4.2 制备方法
    1.5 MXene基导电涂层型聚合物复合材料
        1.5.1 MXene及其制备方法
        1.5.2 制备方法
    1.6 课题提出
    1.7 研究内容
        1.7.1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7.2 MXene基导电涂层复合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2 碳纳米材料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3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2.2.4 氧化镝的制备
        2.2.5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均匀分散液的制备
        2.2.6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气凝胶的制备
        2.2.7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和氧化镝的结构
        2.4.2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分散均匀性
        2.4.3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气凝胶
        2.4.4 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镝/硅橡胶复合材料
    2.5 本章小结
3.MXene基导电涂层复合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MXene的制备
        3.2.3 PET/MXene/SWCNT导电织物的制备
        3.2.4 PET/MXene/SWCNT导电自清洁复合织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Xene的结构与形貌
        3.4.2 PET/MXene/SWCNT导电自清洁复合织物的结构和性能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多重网络聚降冰片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形状记忆聚合物
        1.1.1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历史及发展
        1.1.2 形状记忆机理与分类
        1.1.3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应用
    1.2 聚降冰片烯简介
        1.2.1 聚降冰片烯的基本性能
        1.2.2 聚降冰片烯的研究进展
        1.2.3 聚降冰片烯的应用
    1.3 酚醛树脂
        1.3.1 酚醛树脂简介
        1.3.2 酚醛树脂网络的补强作用
    1.4 硫黄以及过氧化物交联
    1.5 电致型形状记忆复合材料
        1.5.1 电致形状材料的种类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原位固化酚醛树脂网络对聚降冰片烯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样品制备
        2.1.3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结构分析及酚醛树脂网络形成过程
        2.2.2 交联特性
        2.2.3 DSC分析
        2.2.4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2.2.5 物理机械性能
        2.2.6 X射线衍射
        2.2.7 形状记忆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共价交联网络对聚降冰片烯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材料
        3.1.2 样品制备
        3.1.3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分析
        3.2.1 交联特性
        3.2.2 DSC分析
        3.2.3 力学性能
        3.2.4 XRD分析
        3.2.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3.2.6 形状记忆性能
        3.2.7 两种交联反应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降冰片烯的电热双驱动形状记忆性能探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材料
        4.1.2 样品制备
    4.2 结果与讨论(PNB-CFx复合材料)
        4.2.1 力学性能分析
        4.2.2 电性能分析
        4.2.3 电致形状记忆性能
        4.2.4 热致形状记忆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PNB-CBx复合材料)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电性能
        4.3.3 电致形状记忆性能
        4.3.4 热致形状记忆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可逆键交联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有机硅超分子
        1.1.1 有机硅超分子概论
        1.1.2 发展历史简述
    1.2 有机硅超分子弹性体
        1.2.1 有机硅弹性体概论
        1.2.2 有机硅超分子弹性体的分类
        1.2.3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性能
    1.3 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
        1.3.1 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概论
        1.3.2 Diels-Alder(D-A)反应自愈机理
        1.3.3 π-π堆积自愈机理
        1.3.4 金属-配体键自愈机理
        1.3.5 二硫键自愈机理
        1.3.6 动态亚胺键自愈机理
        1.3.7 硼氧键自愈机理
        1.3.8 氢键自愈机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可逆共价键交联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PDMS弹性体的制备
        2.1.4 PDMS/MWCNTs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分析与表征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2 核磁共振测试(~1H NMR)
        2.2.3 拉伸性能测试
        2.2.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2.2.5 自修复性能测试
        2.2.6 流变性能测试
        2.2.7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2.8 热失重分析测试(TGA)
        2.2.9 应力-松弛测试
        2.2.10 邵氏硬度测试
        2.2.11 传感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S弹性体的结构表征
        2.3.2 PDMS弹性体的拉伸性能
        2.3.3 PDMS弹性体的动态力学性能
        2.3.4 PDMS弹性体的自修复性能
        2.3.5 PDMS弹性体的热分析和蠕变特性
        2.3.6 PDMS弹性体的耐溶剂性
        2.3.7 PDMS弹性体的可溶解性能
        2.3.8 PDMS/MWCNTs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性能
    2.4 本章小结
3.MXene/有机硅自修复弹性体的制备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A-MXenes的制备
        3.1.4 D-PDMS的制备
        3.1.5 A-MXenes/D-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分析与表征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2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3.2.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2.4 Zeta电位
        3.2.5 热失重分析测试(TGA)
        3.2.6 拉伸性能测试
        3.2.7 自修复性能测试
        3.2.8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3.2.9 流变性能测试
        3.2.10 X射线能谱(EDS)
        3.2.11 传感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MXenes和 D-PDMS的结构表征
        3.3.2 D-PDMS和 A-MXenes/D-PDMS的力学性能
        3.3.3 D-PDMS和 A-MXenes/D-PDMS的热力学性能
        3.3.4 D-PDMS和 A-MXenes/D-PDMS的自修复性能
        3.3.5 A-MXenes/D-PDMS的应变传感性能
    3.4 本章小结
4.MWCNTs/有机硅自修复弹性体的制备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MWCNTs-DHBA的制备
        4.1.4 PDMS-DHBA的制备
        4.1.5 PDMS-Zn~(2+)的制备
        4.1.6 PDMS/MWCNTs-Zn~(2+)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分析与表征
        4.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4.2.2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4.2.4 Zeta电位
        4.2.5 热失重分析测试(TGA)
        4.2.6 拉伸性能测试
        4.2.7 自修复性能测试
        4.2.8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4.2.9 流变性能测试
        4.2.10 X射线能谱(EDS)
        4.2.11 传感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WCNTs-DHBA的结构表征
        4.3.2 PDMS-DHBA的结构表征以及PDMS/MWCNTs-Zn~(2+)薄膜的拉曼光谱图
        4.3.3 PDMS-Zn~(2+)和PDMS/MWCNTs-Zn~(2+)的力学性能
        4.3.4 PDMS/MWCNTs-Zn~(2+)的自修复性能
        4.3.5 PDMS/MWCNTs-Zn~(2+)的电性能和应变传感性能
    4.4 本章小结
5.可修复、可溶解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PDMS-TA-DAF-Zn弹性体的制备
    5.2 分析与表征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5.2.2 核磁共振测试(~1H NMR)
        5.2.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5.2.4 X射线能谱(EDS)
        5.2.5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5.2.6 热失重分析测试(TGA)
        5.2.7 拉伸性能测试
        5.2.8 自修复性能测试
        5.2.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5.2.10 流变性能测试
        5.2.11 邵氏硬度测试
        5.2.12 抗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DMS-TA-DAF-Zn的结构表征
        5.3.2 PDMS-TA-DAF-Zn的机械性能
        5.3.3 PDMS-TA-DAF-Zn自修复性能
        5.3.4 PDMS-TA-DAF-Zn的热分析与动态力学性能
        5.3.5 PDMS-TA-DAF-Zn的耐溶剂性
        5.3.6 PDMS-TA-DAF-Zn的溶解实验
        5.3.7 PDMS-TA-DAF-Zn的抗菌性能
    5.4 本章小结
6.纳米金/有机硅自修复弹性体的制备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SiTAu-0 的制备
        6.1.4 自修复PDMS/金纳米颗粒导电弹性体的制备
    6.2 分析与表征
        6.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6.2.2 核磁共振测试(~1H NMR)
        6.2.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6.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6.2.5 Zeta电位
        6.2.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6.2.7 拉伸性能测试
        6.2.8 自修复性能测试
        6.2.9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6.2.10 流变性能测试
        6.2.11 X射线能谱(EDS)
        6.2.12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
        6.2.13 传感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iTAu的结构表征
        6.3.2 SiTAu-15 的结构表征
        6.3.3 SiTAu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6.3.4 SiTAu弹性体的自修复性能
        6.3.5 SiTAu-15 的导电性能和应变传感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7)基于聚硫辛酸的可修复功能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修复理论
        1.2.1 外援型修复
        1.2.2 本征型修复
    1.3 凝胶修复性能及研究方法
        1.3.1 凝胶形态修复及研究方法
        1.3.2 凝胶机械性能修复及研究方法
        1.3.3 凝胶电性能修复及研究方法
    1.4 功能自修复凝胶的研究进展
        1.4.1 磁功能凝胶的研究进展
        1.4.2 电功能凝胶的研究进展
        1.4.3 其它功能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所用仪器
        2.1.1 主要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TA-DIB-Fe/Fe_3O_4自修复磁性凝胶的制备
        2.2.2 PVA-Borax水凝胶的制备
        2.2.3 PVA-B-PTA复合体系水凝胶的制备
        2.2.4 PVA-B/MWCNTs水凝胶的制备
        2.2.5 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水凝胶的制备
        2.2.6 PVA-B-PTA-cMWCNTs复合体系水凝胶的制备
        2.2.7 PVA-B-PTA-cMWCNTs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制备
        2.2.8 PVA-B-cMWCNTs有机凝胶的制备
    2.3 表征手段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3.3 耐低温性能表征
        2.3.4 力学性能表征
        2.3.5 修复性能表征
        2.3.6 磁性能表征
        2.3.7 电性能表征
        2.3.8 保湿性能表征
第3章 PTA-DIB-Fe/Fe_3O_4自修复磁性凝胶的性能及研究
    3.1 引言
    3.2 PTA、PTA-DIB-Fe/Fe_3O_4凝胶结构表征
    3.3 磁性凝胶的磁性能调控
    3.4 磁性凝胶修复性研究
        3.4.1 磁性凝胶修复效率研究
        3.4.2 磁性凝胶修复过程研究
    3.5 磁性凝胶流变性研究
    3.6 磁性凝胶应用及前景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自修复水凝胶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体系水凝胶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4.3 复合体系水凝胶自修复性能探究
    4.4 复合体系水凝胶流变性研究
        4.4.1 PVA-B-PTA复合体系水凝胶流变性研究
        4.4.2 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水凝胶流变性研究
    4.5 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水凝胶电性能修复研究
    4.6 PVA-B-PTA/MWCNTs复合体系水凝胶拉伸传感性能研究
        4.6.1 凝胶基拉伸传感器的灵敏度
        4.6.2 凝胶基拉伸传感器的稳定性
        4.6.3 凝胶基拉伸传感器的运动行为监测
        4.6.4 凝胶基拉伸传感器的形变机制
        4.6.5 凝胶基拉伸传感器的传感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PVA-B-PTA-cMWCNTs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结构及机械性能研究
    5.3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耐低温性能研究
    5.4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保湿性研究
    5.5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可塑性、修复性研究
        5.5.1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可塑性
        5.5.2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修复性
    5.6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传感性
        5.6.1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灵敏度
        5.6.2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传感机制
        5.6.3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连续监测
        5.6.4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的稳定性
        5.6.5 复合体系有机凝胶用于运动检测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水性聚氨酯/二维黑磷复合材料设计及其阻燃和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二维材料的兴起
    1.2 二维黑磷的研究进展
        1.2.1 黑磷的发现及其制备方法
        1.2.2 黑磷的结构与性质
        1.2.3 二维黑磷的制备方法
        1.2.4 黑磷的应用领域
    1.3 聚氨酯材料的概述与应用
        1.3.1 聚氨酯材料的简介
        1.3.2 聚氨酯材料的种类
        1.3.3 聚氨酯材料的合成
        1.3.4 聚氨酯材料的应用
    1.4 二维纳米片/聚合物复合材料
        1.4.1 二维纳米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定义
        1.4.2 二维纳米片/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1.4.3 二维纳米片/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4 二维黑磷和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化学法制备磷烯的条件探索及其在水性聚氨酯中阻燃应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块体黑磷制备
        2.2.3 电化学法制备二维黑磷
        2.2.4 二维黑磷/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黑磷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2.3.2 不同硫酸电解液浓度对电剥离黑磷产物的影响
        2.3.3 不同剥离电压及(NH_4)_2HPO_4电解液浓度对电剥离产物的影响
        2.3.4 磷烯/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阴极电化学法同步剥离改性黑磷及其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和阻燃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黑磷的阴极剥离与功能化
        3.2.3 水性聚氨酯/表面修饰黑磷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磷的阴极剥离与表面改性
        3.3.2 PEI-BP的表征
        3.3.3 BP-PEI在WPU基体中的分散状态表征
        3.3.4 WPU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3.3.5 WPU及其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行为
        3.3.6 WPU及其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电极电化学剥离法制备磷烯-碳化钛杂化物增强水性聚氨酯阻燃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MXenes(Ti_3C_2)的制备
        4.2.3 双电解法制备BP-Ti_3C_2杂化物
        4.2.4 WPU/BP-Ti_3C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P-Ti_3C_2的表征
        4.3.2 WPU/BP-Ti_3C_2复合材料分散性的表征
        4.3.3 WPU/BP-Ti_3C_2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4.3.4 WPU/BP-Ti_3C_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3.5 WPU和WPU/BP-Ti_3C_2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碳化钛-聚苯胺杂化物用于构建隔离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电化学剥离改性的二维黑磷(FBP)
        5.2.3 电化学法制备i_3C_2@PANI
        5.2.4 BP-WPU/Ti_3C_2@PANI阻燃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i_3C_2@PANI的表征
        5.3.2 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隔离结构的表征
        5.3.3 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5.3.4 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5.3.5 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热导率、导电率和电磁屏蔽性能
        5.3.6 聚氨酯导电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浸润法制备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石墨烯-碳化钛/水性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
        6.2.2 氧化石墨烯—碳化钛气凝胶制备
        6.2.3 水性聚氨酯/氧化石墨烯-碳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
        6.2.4 仪器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RGO-MXene气凝胶及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表征
        6.3.2 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密度、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的表征
        6.3.3 RGO-MXene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4 RGO-MXene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火灾安全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
    7.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具有隔离结构的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导电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 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机制
    1.3 隔离结构导电复合材料
        1.3.1 隔离结构简介
        1.3.2 隔离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1.3.3 隔离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的性能
    1.4 导电填料
        1.4.1 石墨烯
        1.4.2 MXene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热压法制备RGO/NR隔离结构导电橡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隔离结构RGO/NR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GO/NR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3.2 RGO/NR复合材料的电性能
        2.3.3 RGO/NR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性能分析
        2.3.4 RGO/NR复合材料的人体检测性能
        2.3.5 RGO/NR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干法制备RGO/NR隔离结构导电橡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隔离结构RGO/NR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GO/NR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3.2 RGO/NR复合材料的电性能
        3.3.3 RGO/NR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性能
        3.3.4 RGO/NR复合材料的人体检测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浸渍法制备MXene/NR隔离结构导电橡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2.3 隔离结构MXene/NR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Xene/NR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3.2 MXene/NR复合材料的电性能
        4.3.3 MXene/NR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性能
        4.3.4 MXene/NR复合材料的人体检测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SrFe12O19改性的半导电屏蔽材料电荷注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直流输电
        1.1.2 高压直流电缆
    1.2 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材料研究现状
        1.2.1 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材料成分
        1.2.2 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材料改性研究
    1.3 铁氧体研究现状
        1.3.1 铁氧体发展
        1.3.2 铁氧体的性能参数及制备方法
        1.3.3 高分子磁性复合材料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前半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不同CB含量半导电复合材料制备
    2.3 理化性能测试与分析
        2.3.1 XRD
        2.3.2 SEM
        2.3.3 FTIR
    2.4 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4.1 电阻率
        2.4.2 击穿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Fe_(12)O_(19)粒子制备及半导电复合材料改性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 SrFe_(12)O_(19)粒子制备
    3.3 SrFe_(12)O_(19)粒子理化性能分析
        3.3.1 XRD
        3.3.2 SEM
        3.3.3 FTIR
    3.4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制备
        3.4.1 不同含量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
        3.4.2 不同粒径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
    3.5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理化性能分析
        3.5.1 SEM
        3.5.2 FTIR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Fe_(12)O_(19)含量和粒径对半导电复合材料电性能影响
    4.1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磁性能研究
        4.1.1 不同含量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
        4.1.2 不同粒径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
    4.2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电阻特性研究
        4.2.1 SrFe_(12)O_(19)含量对半导电复合材料电阻特性的影响
        4.2.2 SrFe_(12)O_(19)粒径对半导电复合材料电阻特性的影响
    4.3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对绝缘层空间电荷注入的影响
        4.3.1 SrFe_(12)O_(19)含量对绝缘层空间电荷注入的影响
        4.3.2 SrFe_(12)O_(19)粒径对绝缘层空间电荷注入的影响
    4.4 SrFe_(12)O_(19)/半导电复合材料对绝缘层电荷传导特性的影响
        4.4.1 SrFe_(12)O_(19)含量对绝缘层空间电荷传导的影响
        4.4.2 SrFe_(12)O_(19)粒径对绝缘层空间电荷传导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新型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吡咯/蛋白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宋仁访.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镍基聚偏氟乙烯复合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抗污性能研究[D]. 刘莹.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碳纳米材料/MXene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应用[D]. 郑圆圆.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多重网络聚降冰片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宫小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6]基于可逆键交联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凯铭.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聚硫辛酸的可修复功能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郑文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水性聚氨酯/二维黑磷复合材料设计及其阻燃和电磁屏蔽性能研究[D]. 何灵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9]具有隔离结构的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马小凡.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10]SrFe12O19改性的半导电屏蔽材料电荷注入特性研究[D]. 刘明月.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新型导电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