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场论文-张百顺,王美喆

在场与缺场论文-张百顺,王美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场与缺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创新开发

在场与缺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百顺,王美喆[1](2019)在《“在场”抑或“缺场”:乡村振兴愿景下乡贤文化的创新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贤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开发乡贤文化也是当下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内驱动力和人才支撑作用,破解新乡贤"在场"抑或"缺场"的困境,实施新乡贤"四大工程",实现传统乡贤文化向"新乡贤文化"的顺利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罗夏梓平[2](2018)在《身体在场与身体缺场的饮食交流研究——基于传统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两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社会身体在场的饮食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构建的饮食人情和饮食人伦关系。其饮食交流方式体现出"人情味儿""异趣性""多样性"等结构特点。现代技术产品、"互联网+"运作的普及和使用,致使民众饮食交流以身体缺场的形式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饮食交流方式体现出"默契契约""淡漠化""趋同化"等结构特点。因此,饮食交流方式从传统社会的一元结构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二元结构。(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少杰[3](2018)在《网络社会的缺场交往与在场治理——评《社区传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界一直在开展社会转型研究,但主要是在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中开展的,其主要内容是个体身份转变、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变动和生活方式变迁等在场社会现象的变化,而网络社会崛起展开(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8年11期)

罗佳[4](2018)在《身体缺场与行动在场:论网络政治动员发生的微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身体缺场"和"行动在场"是网络政治动员的两大特点,由此提出了网络政治动员何以可能的问题。网络政治动员的成功启动始于网民之间的话语互动,情感发酵标志着网络政治动员的迅速升温和广泛扩散,共意生成则标志着网络政治动员指向具体对象,共同的行动随即将会发生。由此,话语互动、情感发酵和共意生成构成了网络政治动员不可或缺的叁个环节,从微观视野展现了网络政治动员得以促发的现实可能。(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钱俊[5](2016)在《文明的消解——《黑暗之心》中七大死罪的在场与缺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在《黑暗之心》这篇中篇小说中揭示了一幅黑暗无处不在的景象。其内容暗含了七宗死罪的出场或缺场。小说通过对欧洲殖民者,特别是库尔兹罪恶行径的呈现,展现了在道德准则与法律都缺失的荒野之地的各种过犯与罪恶。小说嘲讽了现代物质文明的荒诞与虚伪,暗示黑暗中的点点之光无法改变黑暗的本质。同时,此小说预言了其问世之后的人类历史,人类会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攻伐屠戮,用自身的黑暗摧毁自己所标榜的现代文明。(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7期)

戴世富,韩晓丹[6](2015)在《缺场在线与在场缺位——网络社交殖民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社交功能的延伸,网络缺场社交不断挤压现实社交的空间,缺场社交的殖民化现象愈演愈烈。本文对在线成瘾、自我迷失、社交碎片化和消费迷离四个层面的社交异化现象进行分析,试图在自我价值、社交价值、公共文化价值等维度上引导正确的网络交往行为。(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5年05期)

陆双梅[7](2011)在《在场的缺场:手机对当前藏传佛教信仰实践的影响——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媒介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生活情态,并重构了人类的时间和空间。基于对迪庆藏区僧俗日常生活中手机使用情况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得以探讨手机在僧俗的日常宗教生活、藏传佛教信仰等方面引起的现代性嬗变。(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高树博[8](2011)在《先文本的在场与缺场——论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叙述的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以下简称电影《将爱》)在同类型、同档期的影片中成了一个大赢家,这不仅体现在其过亿的票房和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体现在观众对其所进行的持续、热烈地讨论。不可否认,电影《将爱》的叙述结构是相当独特的:它由叁个不同时空、毫不相干的故事构成一个文本。(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徐玲芳[9](2011)在《民间游戏“缺场”原因及“在场”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游戏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民间游戏正面临"缺场"的窘境。本文从社会发展、家长、教师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民间游戏"缺场"的原因,并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以幼儿园为主阵地、以家长工作为突破口,让民间游戏重新"在场"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科研》期刊2011年10期)

刘畅,张卓倩[10](2009)在《从“在场困境”到“缺场悖论”——反向全景敞视下的“第五种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与场所,是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权力,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而又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而"在场",则是权力监督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往往由各类纪检、监察部门来实施。而由于中国监察系统存在先天不足,使这种"在场"往往会流于形式,往往会以"不在场"而告终,即所谓的"在场困境"。与其相关的是"缺场悖论",它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大众具有"普遍在场"的特性,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由于缺乏沟通的渠道和表达的平台,这种意义上的大众"普遍在场"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从而使大众在社会监督中往往处于"离场"或"缺场"状态,这又构成了"缺场悖论"。在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大众之所以在权力监督中屡屡"缺场",主要在于缺乏一个发布、表达的场所。网络空间的出现,真正实现了物理空间和虚拟场所的分离,使得被监督对象的行为无所遁逃,从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由边沁到福柯的"全景敞视",即"反向全景敞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在场"关系,使"在场困境"与"缺场悖论"双双迎刃而解。(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12期)

在场与缺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社会身体在场的饮食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构建的饮食人情和饮食人伦关系。其饮食交流方式体现出"人情味儿""异趣性""多样性"等结构特点。现代技术产品、"互联网+"运作的普及和使用,致使民众饮食交流以身体缺场的形式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饮食交流方式体现出"默契契约""淡漠化""趋同化"等结构特点。因此,饮食交流方式从传统社会的一元结构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二元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场与缺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百顺,王美喆.“在场”抑或“缺场”:乡村振兴愿景下乡贤文化的创新开发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罗夏梓平.身体在场与身体缺场的饮食交流研究——基于传统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两个维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缺场交往与在场治理——评《社区传播论》[J].新闻与写作.2018

[4].罗佳.身体缺场与行动在场:论网络政治动员发生的微观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

[5].钱俊.文明的消解——《黑暗之心》中七大死罪的在场与缺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6].戴世富,韩晓丹.缺场在线与在场缺位——网络社交殖民化现象研究[J].当代传播.2015

[7].陆双梅.在场的缺场:手机对当前藏传佛教信仰实践的影响——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1

[8].高树博.先文本的在场与缺场——论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叙述的合法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

[9].徐玲芳.民间游戏“缺场”原因及“在场”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

[10].刘畅,张卓倩.从“在场困境”到“缺场悖论”——反向全景敞视下的“第五种权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在场与缺场论文-张百顺,王美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