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波论文-罗勇,吕湛,陈丽,张俊,缪南东

心房波论文-罗勇,吕湛,陈丽,张俊,缪南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房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房波,慢径路,形态,射频消融

心房波论文文献综述

罗勇,吕湛,陈丽,张俊,缪南东[1](2008)在《心房波形态在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房室结区"M型"房波在慢径路消融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消融方式。方法收集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慢-快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236例,其中男103例,女133例,年龄15~68岁,平均(38.3±17.6)岁。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方法组(C组)和房波形态标测组(A组)。C组共120例,采用从冠状窦口开始,寻找碎裂的、提前房波或慢径电位消融;A组共116例,采用影像定位后寻找"M型"房波后开始消融。手术由有丰富射频消融经验的医生担任,且固定为同一人,以排除不同人员因手术熟练程度的不同而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结果两组共消融双径路236例,成功率为100%。术后复发11例,其中C组6例,A组5例,再次消融后全部成功。采用房波形态标测的方法能有效减少消融时间,提高有效消融靶点,缩短X线曝光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影像定位结合在Koch叁角直接标测"M型"房波的技术,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慢径路消融方法,可供临床电生理医生作为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08年23期)

洪丽,杨延宗,杨东辉,潘晓杰,高连君[2](2005)在《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吕聪敏,李莉,崔天祥,冯海新[3](2001)在《提高心房波振幅的新导联──腹臂导联》一文中研究指出胎儿心电图机一般用于检测胎儿的心电信号,它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电子仪器。国内许多大中型医院均开展了胎儿心电图检查,广泛使用的是浙江科美思集团正通电子公司生产的FECG-D型胎儿心电图机,它有两个探查电极(正极、负极)和一个接地电极,在描记胎儿心电图时,探查电(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苟志平,彭宇明[4](2000)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规律。方法:观察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最宽P波(P_(max)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LA)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_(max)、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5)且两者分别与LA大小呈正相关,P波离散度预测心房颤动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P波离散度可用来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00年03期)

陈吉莲,赵美贞[5](1998)在《巨大心房波伴单纯性P波电交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21岁。活动后胸闷、气急4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0天。体检:口唇发绀,BP14/10kPa(105/75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6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肋下22cm,质中,无明显压痛,双下肢轻度水肿。二维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底短轴显示房间隔回声中断,缺损2.5cm,左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内经增大分别为37.2、(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李刚,曹林生,于世龙[6](1992)在《信号平均心电图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SAECG技术与EPS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2例有房室双通道或多通道患者的心房波时限进行测量,P<110ms为Ⅰ组,P≥11 oms为Ⅱ组,并作房颤诱发试验。结果Ⅰ组与Ⅱ组的心房不应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诱发的房颤例数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可用P≥110ms作为识别患者发生房颤的指标,其判断标准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5.0%。并提示SAECG可预测房颤。(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2年04期)

李刚,于世龙,曹林生,黄从新,程龙献[7](1992)在《信号平均心电图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关系的初步探讨(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VLP)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见诸多报道。而应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 averag electrocardiogram,SAECG)技术检测房性心律失常报道甚少。为了评价SAECG技术预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价值,作者对正常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史者进行了SAECG的检测,初步探讨SAECG的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1.对象:正常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65(平均43.7±12.8)岁,经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证实无心脏扩大和其他明显器质性疾病与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8~69(平均49.7±12.0)岁,都有心电图证实其阵发性心房颤动史,X线、心脏超声排除有心脏扩大,于窦性心律时进行SAECG检测。 2.SAECG的记录方法及测量指标:采用美国(本文来源于《起搏与心脏》期刊1992年02期)

钱建民,肖蔚[8](1991)在《新导联 C_Ⅱ描记使心房波增高600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导联 C_Ⅱ能使心房波明显增高,它优于标准Ⅱ导联和其他3个特殊导联,对分析心房波显示不清的心律失常很有帮助。现将我们观察结果报道如下。选择病例共600例,窦性心律500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00例(其中心房颤动65例、心房扑动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早搏20例、交界性早搏2例、交界性心律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用国产 XDH-3B 型心电图记录仪,采用20mm=1mV 的标准电压,对600例病人分(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1991年04期)

张继芬,张金鸿,杨德奎,晓英,周先锋[9](1988)在《超声心动图心房波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B型与M型超声心动图相结合的方法,检验了Tei的研究结果。认为Tei法也很适宜国人采用。因此在无B型超声心动图的基层医疗单位,可只用M型超声心动图也能准确地了解房间隔的运动及两心房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1988年02期)

张智奎[10](1979)在《关于心房波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根据组织解剖学等实验研究,较明确地证实:心房内存在着一种半特殊的传导通路。此种传导系统系由心肌细胞和浦顷野细胞两种细胞聚集而成。1963年James首先把此种心房内连结窦房(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1979年07期)

心房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房波论文参考文献

[1].罗勇,吕湛,陈丽,张俊,缪南东.心房波形态在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意义探讨[J].重庆医学.2008

[2].洪丽,杨延宗,杨东辉,潘晓杰,高连君.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

[3].吕聪敏,李莉,崔天祥,冯海新.提高心房波振幅的新导联──腹臂导联[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

[4].苟志平,彭宇明.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00

[5].陈吉莲,赵美贞.巨大心房波伴单纯性P波电交替1例[J].心电学杂志.1998

[6].李刚,曹林生,于世龙.信号平均心电图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2

[7].李刚,于世龙,曹林生,黄从新,程龙献.信号平均心电图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关系的初步探讨(摘要)[J].起搏与心脏.1992

[8].钱建民,肖蔚.新导联C_Ⅱ描记使心房波增高600例观察[J].心电学杂志.1991

[9].张继芬,张金鸿,杨德奎,晓英,周先锋.超声心动图心房波群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8

[10].张智奎.关于心房波的若干问题[J].天津医药.1979

标签:;  ;  ;  ;  

心房波论文-罗勇,吕湛,陈丽,张俊,缪南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