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之世论文-李小妮

至德之世论文-李小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至德之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想社会,至徳之世,理想国,比较

至德之世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妮[1](2019)在《“至德之世”与理想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似乎从未停止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都会构建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本文对庄子的"至徳之世"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做了简单的比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孙守领[2](2016)在《“至德之世”:庄子整体视域下的理想社会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叁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庆跃先[3](2013)在《庄子的“至德之世”及通达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之际”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庄子用比喻的手法,给“天”与“人”下了明确的定义:“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所谓“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状态。所谓“人”,指人的那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10-14)

宋坚[4](2012)在《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从“大同社会”、“至德之世”到“世外桃源”的蓝图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是中国理想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大同社会"代表了儒家的人文绿色的生态社会理想;"至德之世"则代表了中国道家和谐的生态理想形态;"世外桃源"则上承儒家的"大同社会"人人平等的理想,下接道家的"小国寡民"的淳朴民风,其仙境一般的美妙世界,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乐园。叁种理想社会形态都共同凝聚了古代智者的思想精华,同时又因其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而具有超越性质。尽管内容与形式上相互区别,但其价值指归是一致的,它们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本文来源于《梧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单辉,单益强[5](2010)在《庄子“至德之世”的生态蓝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借"至德之世"的怀想,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蓝图。这理想的社会中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最大的保持,"万物群生"使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处在最优状态;"人无功利"使人们无欲无为,虚静恬淡;"万物协和"体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有机统一,充满了自然和谐的静态美。(本文来源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永豪[6](2007)在《论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庄子的“至德之世”》一文中研究指出“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袁梅[7](2005)在《论“自然状态”与“小国寡民”、“至德之世”》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与老庄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也各自提出了疗救现实的办法。卢梭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清除“文明”的罪恶,回到“自然状态”。老庄主张退回“小国寡民”、“至德之世”,以主观的心灵省悟,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道家怀持“无为”,立足于精神的救赎,提倡消饵欲望,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卢梭则致力于人类“未来”自由幸福的达成,认为通过社会革命和教育改革,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本文来源于《台声.新视角》期刊2005年03期)

罗漫[8](2000)在《《庄子》的“至德之世”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一书多次提及远古时代的“至德之世” ,并对当时人类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生活富足、快乐自在的生存状况和智力水平作出了相当精细的描绘。进而主张用至德之世的道德境界来矫正后世的统治者在礼乐征伐的名义下所进行的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本文在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历史学的背景下讨论了至德之世的资料来源 ,认为老庄学派的“尚柔”、“不争”哲学 ,其源头远在原始时代“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之中。《庄子》中保存的有关至德之世的神话传说 ,是研究我国远古食物采集文化的珍贵文献 ,同时也是当今史学研究、民族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应予利用的思想资源之一。(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0年04期)

陈正炎[9](1986)在《《庄子》论“至德之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因患脑溢血症,不幸于1986年7月4日2时40分逝世,享年68岁。本文清样于7月3日下午校毕,是为作者绝笔。谨此说明,以志悼念。(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1986年05期)

至德之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叁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至德之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妮.“至德之世”与理想国[J].北方文学.2019

[2].孙守领.“至德之世”:庄子整体视域下的理想社会建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庆跃先.庄子的“至德之世”及通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4].宋坚.中国生态家园的诗意建构——从“大同社会”、“至德之世”到“世外桃源”的蓝图设计[J].梧州学院学报.2012

[5].单辉,单益强.庄子“至德之世”的生态蓝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王永豪.论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庄子的“至德之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7].袁梅.论“自然状态”与“小国寡民”、“至德之世”[J].台声.新视角.2005

[8].罗漫.《庄子》的“至德之世”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0

[9].陈正炎.《庄子》论“至德之世”[J].上海经济研究.1986

标签:;  ;  ;  ;  

至德之世论文-李小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