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核团论文-刘小龙

小脑核团论文-刘小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脑核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葡萄糖转运蛋白3,葡萄糖转运蛋白4,前庭代偿,糖尿病

小脑核团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龙[1](2017)在《糖尿病大鼠单侧迷路切除术后行为学及GLUT3、GLUT4、胰岛素受体、APP在前庭核团、海马和小脑旁绒球分布变化的观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对单侧迷路切除术后糖尿病大鼠前庭代偿中行为学相关指标评分以及糖尿病大鼠前庭肌诱发电位的结果分析,以期探索糖尿病病程对于前庭神经反射通路和前庭代偿建立的影响。2.通过检测四组(糖尿病组、对照组、糖尿病手术组、对照手术组)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 transporter 3,GLUT3)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变化;以期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探索前庭代偿的机制及糖尿病的影响。3.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前庭核团区、小脑旁绒球区有无胰岛素受体-P mRNA和APP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述相关区域有无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以期探索糖尿病促脑组织老化作用对于前庭中枢部分解剖区域可能的影响。实验对象及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造雄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手术破坏并氯仿注入内耳造单侧迷路切除模型;分别针对不同糖尿病病程大鼠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VEMP)检测,术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失衡症状评分。取糖尿病组12周随机分两组:假手术组和单侧迷路切除组。正常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迷路切除组。于术后24小时,取脑组织,依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3版)》定位切片,选取前庭核团区域、海马、小脑旁绒球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3、葡萄糖转运蛋白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区域β淀粉样蛋白;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上述区域胰岛素受体-PmRNA、APPmRNA。另取饲养18个月的雄性SD大鼠为老年组,同上定位并取相应区域检测。结果1.cVEMP检测示:随着成模时间延长,糖尿病组从第8周开始,阈值、P1潜伏期、N1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阈值升高和潜伏期延长。对照组与糖尿病不同时期组的P1-N1波间振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失衡症状评分示:糖尿病12周组失衡症状评分在术后12小时及以后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GLUT3、GLUT4免疫组化在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糖尿病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手术组组间比较。GLUT3在前庭核团区,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糖尿病、正常组)术后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两侧与正常大鼠术后两侧分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与老年大鼠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手术组与老年大鼠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海马区GLUT3,糖尿病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正常手术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和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手术组与对照组和正常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小脑旁绒球GLUT3,糖尿病组与糖尿病手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对照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分别与对照组和对照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GLUT4前庭核团区,上述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正常手术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对照组。GLUT4海马区比较,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正常手术组>对照组>糖尿病手术组>糖尿病组。小脑旁绒球区比较,四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GLUT3前庭核团区原位杂交上述四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3海马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3绒球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前庭核团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绒球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LUT4海马区原位杂交四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淀粉样蛋白检测糖尿病组未发现阳性表现。APPmRNA原位杂交前庭核团区:四组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57.25)>糖尿病手术组(43.42)>对照手术组(44.35)>对照组(32.48)。APP旁绒球区: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27.88>糖尿病手术组27.20>对照组10.25>对照手术组8.90。APP海马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APP前庭核团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老年组比较:叁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秩均值大小排列糖尿病组36.32>老年组29.45>青年组22.74。线性回归检测:前庭肌诱发电位P1潜伏期与APP具有相关性,与GLUT3、GLUT4无明显相关;N1潜伏期与APP、GLUT3、GLUT4无明显相关性,阈值与APP,GLUT3、GLUT4无相关性。5.胰岛素受体-PmRNA原位杂交糖尿病组和老年组在前庭核团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在前庭核团区域有明显差异(P<0.05);旁绒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糖尿病病程对cVEMP检测有影响,体现在刺激阈值升高、P1,N1波潜伏期的延长,而振幅无明显差异。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而静态代偿时间延长。3.单侧迷路破坏后,前庭核团、海马、小脑旁绒球区葡萄糖转运蛋白有明显变化,提示前庭代偿期间该区域功能细胞基础代谢可能发生改变。糖尿病对于上述区域的葡萄糖转运蛋白3、4含量具有影响,可能降低上述区域神经元的基础代谢,从而对维持正常的前庭功能和代偿建立起到负面作用。4.前庭核团和旁绒球存在胰岛素受体mRNA,上述区域可能受周围胰岛素变化的影响,并由此发生相应功能上的改变,糖尿病导致胰岛素含量减少有可能会影响上述区域的功能。糖尿病致脑老化作用可能是APP增多的原因,APP增多可能会影响到cVEMP的检测结果,并可能对中枢前庭通路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张晓阳,王单单,袁武,李云生[2](2014)在《基于Amira5.4对小脑核团重建和体积测量的研究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的叁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图像数据进行小脑核团的叁维重建,并对各核团体积进行测量,比较各核团左、右侧及男女性体积差异。结果叁维模型显示小脑各核团结构清楚,形态分布及其与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FV)的空间关系亦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左、右侧体积对比,各核团均无显着差异(P>0.05);男、女性别对比,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的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另外3组核团的体积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P>0.05)。结论对小脑核团的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可以明确各核团的形态、体积及其与第四脑室的空间关系,同时齿状核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又为核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余芝,王媛,梁超,徐斌[3](2014)在《针刺足叁里对小脑不同核团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作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小脑顶核(FN)和前庭内侧核(MVe)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针刺足叁里对不同核团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调节作用的差异,探索针刺足叁里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时,针刺足叁里FN和MVe对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 (1)FN神经元对GD的反应分为兴奋、抑制和无反应叁种种类型,针刺足叁里能特异性激活FN-GD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效应以兴奋为主;(2)MVe神经元对GD的反应表现以兴奋为主,针刺足叁里能特异性激活MVe-GD兴奋性神经元,效应以兴奋为主。结论胃扩张信号和针刺信号能在FN和MVe发生汇聚,FN和MVe可能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7)

张晓阳[4](2014)在《基于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小脑核团叁维重建及体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火棉胶包埋整合技术对成人小脑进行处理,结合计算机以及叁维图像处理技术,准确展示小脑深部(DCN)核团及第四脑室(FV)的位置,并且分析男女性在小脑深部核团的形态学差异,从而为小脑核团相关的临床应用及小脑功能研究提供科学精确的形态学依据和真实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材料方法1、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头颅标本24例(男性14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9.9岁:女性10例,年龄53-88岁,平均年龄72.4岁),逐层分离头皮,采用电锯沿眶上缘-耳缘-枕骨隆凸线开颅,去除硬脑膜,离段各组脑神经,在小脑幕上方横断脑干,取出大脑组织后,去除小脑幕,在枕骨大孔处横断下端脑干,取出小脑(包含部分脑干),适当清理使标本外形结构整洁,表面标志清晰。2例行大体解剖观察,采集图像。2、22例小脑标本,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冲洗、乙醇溶液梯度脱水、乙醚乙醇溶液处理后,浸火棉胶、包埋、制块,获得大小约10cm×5cm×4cm的组织块,应用德国浸酒L-型浸酒型切片机(L-type;R.Jung AQGermany)分别经水平位和冠状位连续切片,片厚250-500gm,片间无损耗,按顺序整理保存于70%乙醇溶液中。共获取小脑火棉胶切片2000余张,采集图像1800余张。体视镜下观察各核团形态位置,采集图像300余张。3、在22例切片标本中选取12例效果良好标本的连续切片图像,应用Matlab和Amira软件各模块对小脑内部核团进行叁维重建以及精确体积测量,并且对所测得的体积值进行左右侧及男女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切片大体观察及体视镜下观察小脑水平位:在水平位连续切片上,从背侧向腹侧进行观察。顶核(FN)最先出现,在第四脑室(FV)的顶壁后内侧,为最靠近中线的小脑核团,左右对称分布。随后齿状核(DN)开始出现,在第四脑室侧后方,左右对称,呈典型的皱缩口袋状,开口于前内侧,出现层面最多。球状核(GN)与栓状核(EN)出现在齿状核中间层面,位于齿状核内侧的开口处,前外侧为栓状核,后内侧为球状核。小脑冠状位:在冠状位连续切片上,从前向后进行观察。第四脑室(FV)最早出现,随后顶核(FN)在第四脑室后上方出现,居于第四脑室顶壁内,呈团簇状,左右对称。齿状核(DN)在之后10-20个层面开始在第四脑室两侧的后下方出现,冠状位切片上类似“U”形,开口于第四脑室两侧,稍偏上方,至第140层左右齿状核消失。球状核(GN)与栓状核(EN)出现在齿状核中间层面,二者紧邻,不易区分,位于内上侧的为栓状核,外下侧的为球状核。2、叁维重建及测量结果分析叁维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小脑内部各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以连续、动态地进行观察横断面和冠状面的解剖结构特点,同时获得动态视频全方位展示各核团与第四脑室的空间构象。对小脑各核团体积测量结果分别如下:男性,齿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241.20±10.33mm3、237.54±16.45mm3,栓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6.34+1.29mm3、6.13±0.71mm3,球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1.65±0.56mm3、1.77±0.56mm3,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2.79±0.19mm3、2.54±0.50mm3;在女性,齿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213.2±11.68mm3、207.30±6.97mm3,栓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5.91±1.2mm3、5.74±0.57mm3,球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1.81±0.57mm3、2.01±0.66mm3,顶核左、右侧体积分别为2.31±0.88mm3、2.34±0.68mm3。小脑各核团左、右侧体积对比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各核团男女性体积对比显示,齿状核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球状核、栓状核及顶核,体积对比统计学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揭示了小脑内部各核团形态、位置,阐明了各组核团与第四脑室、小脑上脚和小脑中脚的毗邻与空间关系,为小脑核团基础功能研究和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2、测量结果揭示了小脑各核团体积的左右侧、男女性差异,尤其是齿状核体积的差异,填补了小脑侧偏化研究关于核团体积对比分析的空白,为核团认知相关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3、证实了火棉胶包埋技术与Amira、Matlab计算机软件结合是一套有效的叁维重建测量分析工具,为其他器官结构的测量分析提供了方法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张晓阳,王单单,袁武,李云生[5](2013)在《基于火棉胶包埋技术对成人小脑核团叁维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小脑核团进行观察定位、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从而对小脑的功能研究及小脑核团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小脑标本,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250μm的水平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图像采集,选取其中一例女性水平位切片应用Amira进行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结果切片观察各核团形态结构清晰、边界明显。叁维重建图像清晰的显示了各核团在小脑中的空间位置及毗邻关系,各核团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齿状核左侧201.3 mm3、右侧212.2 mm3;栓状核左侧8.2 mm3、右侧5.7 mm3;球状核左侧2.7 mm3、右侧3.1 mm3;顶核左侧4.0 mm3、右侧3.5 mm3。结论小脑核团的精确定位及体积测量,为进一步研究小脑空间结构和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其方法学研究对其他微细组织器官结构的精确定位及测量亦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6](2011)在《基于薄层断面解剖及MRI数据的小脑深部核团对照及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薄层断面标本及活体MRI图像上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和形态,并构建国人小脑深部核团叁维可视化模型,本研究选取2例成年头部标本,其中1例经深低温冷冻后,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 mm的SKC500型数控铣床经连合间线制成层厚为0.1 mm的连续薄层横断切片,与相应的3.0TMRI图像对照观察。选取另外1例标本的3DMRI中小脑数据,利用Amira 4.1软件,对小脑深部核团进行表面以及体积重建。结果显示,(1)共获得与小脑相关的薄层断面图像620幅,其中齿状核、顶核、球状核以及栓状核出现的层面数分别约为145、12、25、20幅。(2)在连续横断面上观察到小脑核团出现的位置以及形态,齿状核最大且最先出现,位于最外侧,形似一个向内侧开口的折迭口袋状结构;顶核是最靠内侧的核团,紧邻第四脑室顶的外侧和上蚓前部的内侧面,在中线两侧对称分布;栓状核位于齿状核内侧,不易与其区分,核团部分遮盖齿状核门;球状核由多个散在分布灰质团块组成,呈前后向伸长,出现在栓状核与顶核之间区域。(3)成功构建小脑核团的叁维可视化模型,能够清晰显示伪彩的小脑深部核团与周围未分割的真彩色结构间的毗邻关系。本文首次成功构建了中国人小脑深部核团的叁维模型,为小脑深部核团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和核团的立体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1-08-08)

庄乾兴[7](2010)在《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底丘脑核和小脑核团神经元活动调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起源于下丘脑结节乳头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广泛地支配了包括脊髓在内几乎所有脑区。我们实验室以及其它实验组的研究揭示了组胺对一些皮层下运动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红核和前庭核团等)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组胺能够通过调节这些运动结构进一步影响动物的运动功能,如运动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除了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这叁个运动控制的等级结构之外,脑的另外两个部分——小脑(cerebellum)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小脑通过对皮层的下运动指令和实际运动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来提高运动的精确性。小脑受损会导致肌肉活动不协调,从而引起各种运动障碍和躯体平衡失调。基底神经节接受所有皮层区域的传入,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到与运动计划有关的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的疾患也会导致一系列运动失常,包括随意运动的发起困难、不正常的随意运动和平衡失调,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先前的研究揭示了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中的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均接受下丘脑发出的组胺能神经纤维支配,同时组胺受体在小脑和底丘脑核中均有表达。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免疫荧光化学、电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方法对组胺及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这两个皮层下运动结构神经元活动的具体影响以及通过这种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底丘脑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调控的作用底丘脑核是基底神经节环路中唯一的兴奋性谷氨酸能核团,它接受苍白球及大脑运动皮层的传入并发出广泛的纤维投射到基底神经节的其它核团,由此,底丘脑核被认为在基底神经节的运动整合功能中起着驱动及控制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在PD患者及PD模型动物中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升高并且出现不规则的p同步化震荡,由此,现在临床上底丘脑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深部脑刺激治疗PD的重要靶点。放射自显影、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实验发现地松鼠下丘脑结节乳头核有到底丘脑核直接的组胺能投射,并且在人类及豚鼠的底丘脑核中分别发现有组胺H1和H2受体。另有研究发现PD病人脑内组胺能纤维密度增高,基底神经节(壳核、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及血液内组胺的浓度显着升高。然而,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在P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作用以及组胺通过底丘脑核对正常及PD模型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我们在本实验中应用离体脑片的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了134个底丘脑核神经元,所有记录到的神经元(134/134,100%)对组胺刺激均表现出兴奋反应,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效应。该反应在低钙/高镁(n=12)介质的灌流时仍然存在,说明组胺兴奋底丘脑核神经元的作用是一种突触后效应。高选择性组胺H2受体阻断剂ranitidine(n:23)可以有效地阻断组胺引起的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反应,而高选择性组胺H1受体阻断剂mepyramine(n=20)以及高选择性组胺H4受体阻断剂JNJ7777120(n=18)不能阻断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另一方面,高选择性组胺H2受体激动剂dimaprit(n=23)可以模拟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而高选择性组胺H1受体激动剂2-pyridylethylamine(n=16)以及高选择性组胺H4受体激动剂UVF8430(n=15)不能模拟组胺的作用。另外,选择性组胺H2受体阻断剂ranitidine(n=16)能有效的阻断dimaprit诱导的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以上结果说明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是由组胺H2受体介导的,这一结果与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有趣的是,通过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损毁侧的底丘脑核核团注射组胺和高钾(n=12)能够显着降低阿普吗啡(apomorphine)诱导的旋转行为,同时单侧底丘脑核核团注射ranitidine(n=12)能够显着增加阿普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而mepyramine(n=12)没有这种改变效应。同时,在电生理学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在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D模型大鼠的离体脑片的细胞外记录中发现组胺不但能够提高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而且能够显着降低底丘脑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峰-峰间期的变异系数(n=30),而高钾只能提高底丘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n=16)。进一步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在正常大鼠组胺对底丘脑核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的激活能够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综合上述,我们的结果表明:组胺通过激活底丘脑核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改善PD模型大鼠的运动行为。结合已有的组胺兴奋黑质、纹状体、苍白球等基底神经节结构神经元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中枢组胺能神经纤维可能通过直接的平行投射兴奋基底神经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各核团而调制运动的发起、执行及终止,同时基底神经节中组胺H2受体可能成为临床治疗PD疾病的靶点。2、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小脑核团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及其离子机制小脑是最大的皮层下运动结构,它调控正在进行着的运动,确保运动执行过程中空间和时间的准确性。小脑核团(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则是小脑(除绒球小结叶外)唯一的传出结构,因此它们在小脑运动调控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实验室先前的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研究工作已经揭示了组胺对大鼠小脑间位核和顶核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然而小脑核团内部环路由两类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不能分辨出具体的神经元类型。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离体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甄别出这两类神经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组胺分别对它们的作用,本研究的果如下:(1)使用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指标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区分出小脑核团中的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2)组胺选择性兴奋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但对中间神经元没有作用。(3)组胺在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上诱发的兴奋性反应是通过突触后组胺H2受体的直接作用介导的。(4)免疫荧光化学的单标记及双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组胺H2受体均在大鼠小脑的叁个核团中的投射神经元上表达,而中间神经神经元上不表达组胺受体。(5)组胺激活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后,通过激活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通道而兴奋投射神经元,但不影响投射神经元膜上小电导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活动。研究结果显示,组胺选择性地兴奋大鼠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而不是中间神经元。组胺对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是通过直接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效应是由组胺H2受体和下游的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共同介导的。这些结果表明,对小脑核团层面上,下丘脑-小脑组胺能投射可能通过直接调节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活动来调节小脑的最终输出。组胺可能通过这种直接兴奋的小脑核团投射神经元的方式来调制小脑核团神经元的兴奋水平,从而使得其对浦肯野细胞、苔状纤维、爬行纤维以及小脑核团的局部环路神经元的投射做出适当的反应。因此,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可能通过对小脑核团神经元的这种直接的而非间接调制方式来实现其对经小脑神经环路的感觉-运动整合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0-12-01)

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8](2009)在《小脑深部核团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薄层断面上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分布和形态,为小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电刺激核团疗法的功能相关性研究以及核团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其中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以CT与1.5TMRI经前后连合间线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选取其中1例成年尸体头部标本,经明胶包埋和深低温冷冻后,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mm的SKC500型数控铣床,同样经连合间线制成层厚为0.1mm的连续薄层横断面,对获取的图像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择取与齿状核相关的典型断面与相应的活体3.0TMRI图像对照。结果共获得与小脑相关的薄层断面图像620幅,其中齿状核、顶核、球状核以及栓状核出现的层面数分别为145、12、25、20幅。在连续横断面上观察到齿状核最大且最先出现,位于最外侧,形似一个向内侧开口的折迭口袋状结构;顶核最靠内侧,紧邻第四脑室顶的外侧和上蚓前部的内侧面,在中线两侧对称分布;栓状核位于齿状核内侧,不易与其区分,核团部分遮盖齿状核门;球状核由多个散在分布的灰质团块组成,呈前后向伸展,出现于栓状核与顶核之间。结论连续薄层横断面上能较好地显示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小脑结构的毗邻关系,对小脑深部核团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9](2008)在《小脑深部核团的叁维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脑深部核团叁维可视化模型,为小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电刺激核团疗法的功能相关性研究以及核团立体定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连续薄层断面数据及高分辨率标本3DMRI数据中小脑核团相关图像资料,采用Amira4.1叁维可视化软件,对小脑深部核团进行精确分割,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表面重建及体积重建。结果重建的结果能够清晰显示分割后具有伪彩的小脑深部核团结构与周围未分割的真彩色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结论叁维重建的结果能够比较好的显示小脑深部核团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小脑结构的毗邻关系,对小脑深部核团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上核团的定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叁)》期刊2008-09-01)

陈鲲,张骏,叶娜,王建军[10](2005)在《GABAB受体参与介导大鼠小脑皮层与小脑深部核团之间的GABA能神经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GABA是小脑皮层到小脑深部核团神经传递的抑制性递质。已有研究表明成年大鼠小脑深部核团神经元上存在突触后GABAB受体,但先前的研究者们认为该类受体既不参与介导小脑皮层Purkinje细胞-小脑深部核团细胞之间的GABA能神经传递,也不被选择性GABAB受体激动剂baclofen所激活。但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成年大鼠小脑深部核团神经元的GABAB受体具有功能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小脑核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的叁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图像数据进行小脑核团的叁维重建,并对各核团体积进行测量,比较各核团左、右侧及男女性体积差异。结果叁维模型显示小脑各核团结构清楚,形态分布及其与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FV)的空间关系亦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左、右侧体积对比,各核团均无显着差异(P>0.05);男、女性别对比,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的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另外3组核团的体积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P>0.05)。结论对小脑核团的叁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可以明确各核团的形态、体积及其与第四脑室的空间关系,同时齿状核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又为核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脑核团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龙.糖尿病大鼠单侧迷路切除术后行为学及GLUT3、GLUT4、胰岛素受体、APP在前庭核团、海马和小脑旁绒球分布变化的观察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7

[2].张晓阳,王单单,袁武,李云生.基于Amira5.4对小脑核团重建和体积测量的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

[3].余芝,王媛,梁超,徐斌.针刺足叁里对小脑不同核团胃扩张敏感性神经元作用的比较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4].张晓阳.基于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小脑核团叁维重建及体积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4

[5].张晓阳,王单单,袁武,李云生.基于火棉胶包埋技术对成人小脑核团叁维重建[J].解剖学研究.2013

[6].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基于薄层断面解剖及MRI数据的小脑深部核团对照及可视化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1

[7].庄乾兴.组胺/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对底丘脑核和小脑核团神经元活动调控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0

[8].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小脑深部核团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J].解剖学报.2009

[9].樊令仲,刘树伟,汤煜春,孙博,林祥涛.小脑深部核团的叁维可视化研究[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叁).2008

[10].陈鲲,张骏,叶娜,王建军.GABAB受体参与介导大鼠小脑皮层与小脑深部核团之间的GABA能神经传递[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标签:;  ;  ;  ;  

小脑核团论文-刘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