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杨茜

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杨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质下梗死,认知障碍,供血动脉狭窄,相关性分析

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文献综述

杨茜[1](2019)在《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14例皮质下梗死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为无认知障碍,观察组57例为有认知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TOAST分型、脑血管狭窄情况,分析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大动脉硬化型、小血管闭塞型、心源性、其他原因、原因不明的分型概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狭窄率、狭窄血管数、颅内血管狭窄数、多支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单一血管病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认知损害程度与颅内血管狭窄数目有关(r=-0.281,P <0.05);认知损害与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r=-0.043,P> 0.05)。结论: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有明显相关性,大脑中动脉硬化造成的颅内血管狭窄继发的小动脉闭塞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陈帅,龚冬火,沈迎,涂圣贤,丁风华[2](2019)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对供血动脉狭窄的生理学影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6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近6个月来活动后出现胸闷,发作时无汗出、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好转。病程中无心悸、咳血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无水肿,未予系统治疗。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每次持续时间较前延长,遂于2017年7月24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长期服用硝苯地平30 mg、每日1次,(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戴军,南毛球,曹雄彬,裴裴,邹正寿[3](2018)在《药物与血管内支架预防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进展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比药物与血管内支架预防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进展的效果。方法 :连续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争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患者意向调整为药物组、支架组各5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整体功能变化,并比较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狭窄病变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方案成功率及预防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进展的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m RS评分均下降,支架组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m R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率均有所下降,支架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治疗成功率均高于药物组,其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率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个月期间两组患者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预防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进展的效果更为理想。(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8年03期)

朱军,林东,胡锦清,江泓,蔡瑜[4](2018)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合并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有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伴有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UIA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同源供血动脉狭窄11例,异源供血动脉狭窄35例。11例UIA合并同源供血动脉狭窄病人中,一期治疗动脉瘤和动脉狭窄5例,单纯治疗动脉瘤4例,单纯治疗动脉狭窄2例。35例UIA合并异源供血动脉狭窄病人中,一期治疗动脉瘤和动脉狭窄14例,单纯治疗动脉瘤12例,单纯治疗动脉狭窄9例。结果 35例UIA治疗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见颅内低灌注导致的缺血症状;30例动脉狭窄治疗过程中无大动脉血栓形成。1例拟分期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人,在等待二期治疗动脉狭窄期间死于大面积脑梗死。随访45例,时间6~30个月,平均18.7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及动脉再狭窄。结论 UIA合并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需要综合影像、临床、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高危的UIA需要积极外科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刘洋[5](2018)在《MRA与DSA对判断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MRA作为一种无创的脑血管成像检查,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的临床筛查,并为进一步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既往文献报道MRA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高,甚至认为作为诊断性检查,MRA可基本替代DSA。但观察近年来我院患者行MRA和DSA检查结果,结果的一致性似乎与文献报道的不相符。目的:比较头颅MRA与脑血管DSA检查结果对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一致程度。以DSA为金标准,评价我院MRA对脑供血动脉狭窄诊断的可靠性。方法:以从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在住院期间完成头颅1.5T 3D-TOF-MRA和脑血管DSA造影检查的70例患者(共770条血管)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完成脑血管MRA检查后1天-2周内行脑血管DSA检查。将MRA与DSA结果进行Kappa检验,对MRA与DSA对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比较,计算Kappa系数。并计算MRA对前循环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后循环动脉(双侧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各级狭窄程度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结果:1.MRA对前循环无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90.8%,特异度为81.4%,阳性预测值为96.8%,阴性预测值为59.3%,Youden指数为72.2%;MRA对前循环轻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7.5%,阳性预测值为28.6%,阴性预测值为99%,Youden指数为47.5%;MRA对前循环中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97%,阳性预测值为45.4%,阴性预测值为98.2%,Youden指数为55.8%;MRA对前循环重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7%,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98%,Youden指数为57%;MRA对前循环闭塞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100%,Youden指数为98.2%。2.MRA对后循环无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3.6%,阳性预测值为96.3%,阴性预测值为67.1%,Youden指数为74.9%;MRA对后循环轻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33.3%,特异度为98.2%,阳性预测值为14.3%,阴性预测值为99.4%,Youden指数为31.5%;MRA对后循环中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7.7%,阳性预测值为27.3%,阴性预测值为99.1%,Youden指数为47.7%;MRA对后循环重度狭窄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94.6%,阳性预测值为60.5%,阴性预测值为96.7%,Youden指数为66.8%;MRA对后循环闭塞血管诊断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53.3%,阴性预测值为97.6%,Youden指数为45.1%。3.420条前循环血管中,共39条血管(包括颈内动脉20条、大脑中动脉10条、大脑前动脉狭9条)的狭窄程度被高估,13条血管(均为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被低估。350条后循环血管中,共28条血管(包括椎动脉6条、基底动脉1条、大脑后动脉21条)的狭窄程度被高估,20条血管(均为椎动脉)的狭窄程度被低估。4.前循环动脉MRA与DSA结果的Kappa系数为0.586(P<0.0001),后循环动脉MRA与DSA结果的Kappa系数为0.595(P<0.0001)。结论:1.我院MRA检查对前循环动脉闭塞病变的诊断较为可靠,对前后循环血管狭窄的排除诊断能力强。对前循环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后循环动脉各级狭窄的诊断能力与DSA相比仍存在一定差异。2.我院MRA检查与DSA检查在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呈中等强度相关性。提示MRA可作为一种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初步筛查的手段,MRA对脑血管狭窄的排除诊断能力强,对于MRA诊断血管无狭窄的患者基本可避免进一步行DSA检查,但对于MRA诊断为脑血管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患者仍有必要进一步行DSA检查进一步明确脑血管狭窄程度。(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3-16)

张东威,刘跃辉,李敏,金花[6](2016)在《CT血管造影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层螺旋CT(MSCT)以其扫描的时间进一步缩短、解剖层面不断增加、对比剂效应更强、对靶器官血管疾病的明确诊断率更高等优点,而被医学界人士公认为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CT血管造影(CTA)作为脑血管疾病的检测工具正在逐步地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2〕。21世纪随着320排及双源CT的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6年17期)

蔡松泉,蔡加楼[7](2016)在《供血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供血动脉狭窄与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MRI DWI序列检查,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根据患者血管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病变为A组,大脑中动脉病变为B组,两者都有病变者为C组,血管检查阴性者为D组。分析梗死部位的形态与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患者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占47.3%。不同脑梗死类型与同侧血管病变关系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的血管病变导致的梗死类型有显着差异(P<0.01)。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导致的软脑膜动脉供血区梗死(CI)+分水岭梗死(BI)类梗死占68.4%(13/19),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导致的CI+BI类梗死占31.6%(6/19)。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多发CI占64.0%(16/25),非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多发CI占36.0%(9/25)。结论供血动脉狭窄与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具有相关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容易导致CI+BI类型,大脑中动脉狭窄容易导致多发CI类型。(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李楠楠,张娜,王丽晔,陈志刚[8](2015)在《活络益脑方治疗脑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对象所有观察入组病例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慢性脑供血不足纳入标准者。2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日本脑卒中会议确定的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适当修订。①有头痛、头晕、头沉、肢麻等自觉症状,病程呈慢性,可有波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9-11)

周凯歌,刘敏,吴涛,李海龙,丁素菊[9](2015)在《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变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4例(80.95%),其中颅内血管病变占60%(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变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病变血管类型与V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为(1.51±1.67)支,患者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负相关(rs=-0.283,P=0.048)。结论与常见的小血管病因不同,皮质下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多见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进一步研究小梗死灶的大动脉病因有利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周凯歌,李海龙,丁素菊,吴涛,邓本强[10](2014)在《皮层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层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并通过患者颅内血管病变评估及与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分析VCI的可能病因与机制。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皮层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头颅MRI平扫,CTA或MRA分别评估白质损伤及脑供血动脉。结果皮层下梗死的VCI患者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6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近6个月来活动后出现胸闷,发作时无汗出、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好转。病程中无心悸、咳血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无水肿,未予系统治疗。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每次持续时间较前延长,遂于2017年7月24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长期服用硝苯地平30 mg、每日1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参考文献

[1].杨茜.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

[2].陈帅,龚冬火,沈迎,涂圣贤,丁风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对供血动脉狭窄的生理学影响1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3].戴军,南毛球,曹雄彬,裴裴,邹正寿.药物与血管内支架预防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进展的效果[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4].朱军,林东,胡锦清,江泓,蔡瑜.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合并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

[5].刘洋.MRA与DSA对判断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分析[D].军事科学院.2018

[6].张东威,刘跃辉,李敏,金花.CT血管造影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7].蔡松泉,蔡加楼.供血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

[8].李楠楠,张娜,王丽晔,陈志刚.活络益脑方治疗脑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C].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9].周凯歌,刘敏,吴涛,李海龙,丁素菊.皮质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

[10].周凯歌,李海龙,丁素菊,吴涛,邓本强.皮层下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标签:;  ;  ;  ;  

脑供血动脉狭窄论文-杨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