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都娟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驱开发后期,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研究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文献综述

都娟[1](2018)在《聚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及综合挖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驱开发属于油田的叁次采油技术措施,对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聚驱开发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于薄差储层或者油藏的边界,采取必要的综合挖潜技术措施,提高油井的产能,保持油田长期持续的高产稳产,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指标。(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陈文林[2](2017)在《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及挖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认识及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特征。利用现代物理模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在前期统计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强水洗天然岩心模型,开展聚驱后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强水洗层段自由态、束缚态微观剩余油比例相差不大,以颗粒吸附状、粒间吸附状、簇状、孔表薄膜状为主。中水洗层段自由态较强水洗层高3.7%;聚驱后强水洗岩心弱碱叁元复合驱降低束缚态剩余油能力强于高浓度聚驱,多降低7.1%,降低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效果明显,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浓度聚合物驱多提高4.7%。(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17年04期)

王娜[3](2015)在《水平井化学驱挖潜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平井化学驱对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作用的实际效果,在优选水平井位置,确定水驱聚驱注采方式后,进行了直井水井注-水平井采、直井油井注-水平井采和直井油水井合注-水平井采高浓度聚驱叁个方案的物模研究,来确定聚驱后化学驱的最佳注采方式。在最佳注采方式确定后,又进行了水平井-变浓度聚驱和水平井-聚表交替驱两个方案的研究。在这一部分,首先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出水平井-高浓度聚驱结果,并以此作为基础方案;其次在聚合物注入总量不变,各级聚合物段塞注入质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各级聚合物段塞不同浓度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在聚合物注入总量不变,各级聚合物段塞注入体积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各级聚合物段塞不同浓度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在聚合物注入总量不同,各级聚合物段塞注入体积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各级聚合物段塞不同浓度组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最后选出一最佳方案进行物模研究,并将二者相对照,得出最终结论。之后又进行了水平井-聚表交替驱物模研究。结果表明直井油水井合注-水平井采方案为聚驱后化学驱的最佳注采方案。水平井-高浓度聚驱、水平井-聚表交替驱和水平井-变浓度聚驱叁个方案均能有效地提高聚驱后侧积夹层采收率;水平井-变浓度聚驱方案与水平井-高浓度聚驱方案相比,由于聚合物注入总量保持不变,所以采收率提高值差异不大;水平井-聚表交替驱方案相比水平井-高浓度聚驱方案既能扩大波及体积,又能提高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为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最佳挖潜方案。(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5)

胡良峰[4](2014)在《聚驱后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研究及挖潜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少且高度分散,油层中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聚驱后没有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开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系统地开展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储量潜力研究。明确了聚驱后剩余储量潜力及挖潜方向,聚驱后油层含水饱和度的上升及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必须在调堵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在扩大波及体积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优化确定了合理的井网。本文利用二类上返井的水淹层解释资料,给出了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对今后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09期)

梁凤仁[5](2014)在《关于聚驱后剩余油挖潜及分布的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科研人员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为后续的挖潜提供了较大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能源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挖潜,势必对其他领域的工作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聚驱后剩余油挖潜及分布的相关技术,是目前的重要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9期)

商艳霞[6](2014)在《大庆油田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1996年聚合物驱投入工业化应用,目前已投入78个区块,动用地质储量9.72亿吨,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区块30个,总动用地质储量4.46亿吨,同时每年新增聚驱后区块储量500万吨;目前大庆油田注聚结束区块基本都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含水已高达96.8%,平均采出程度53.2%,并且基本上属于一类油层。聚驱后仍有近50%的地质储量残留地下,而且是优质储量,说明聚驱后有进一步挖潜的潜力。本文通过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情况,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工程与采油工程的结合,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聚驱后地层综合含水高的特点,采取压堵结合、选择性压裂等相应的压裂技术进行挖潜,现场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并提出利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如超短半径水平井、水力喷射等技术进行定点定位挖潜改造,为大庆油田聚驱后这部分剩余油挖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8期)

母建光[7](2014)在《大庆油田北部过渡带水聚驱注采关系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北部过渡带发育油层为多期河流相、叁角洲相沉积为主的多韵律油层,砂岩厚薄相间,平面发育状况及物性差异较大,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叁大矛盾日益突出,也形成较为明显的高渗透层突进、井间和层间注采矛盾加大的特征;而各层系间、各套油层中的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较大,是制约油田可持续开发的主要因素,因此突破这个“瓶颈”也是油田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经过现场验证发现,虽经过大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但在水驱阶段发展针对性的挖潜剩余油措施与技术仍然是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大庆油田北部过渡带地区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分布的规律及剩余油分布有利区域,同时分析不同区块存在的主要开发矛盾,并为不同区域剩余油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挖潜方式,实现高效开发油田的目的。本课题利用开发中各种生产参数发生变化的时机,根据油水井生产动态变化特点,找出相应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治理。利用注水井注入压力变化找出高渗透层及层间矛盾大的井,采用相应的措施治理层间矛盾;利用钻关期间油水井变化特点找出与纯油区的差异,估算剩余油潜力;利用聚驱投产及水驱封堵,判断接替层潜力,并适时启动接替层段,实现水聚驱注采关系调整平衡过渡。因此在砂岩油田的高含水后期开发过程中,及时根据动态变化特点,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治理油田开发出现的矛盾,并在水驱开采阶段,最大限度提高剩余油采收率,从而实现油田高效开发,实现油田可持续开发。(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3-05)

杨钊,高寒[8](2014)在《葡I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情况及挖潜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南五区葡Ⅰ油层组从2005年开始进行聚驱开发.根据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提供的动、静态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葡Ⅰ油层组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I组聚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P12b、P12c剩余油潜力巨大;聚驱后可以采用调剖、堵水、重复压裂、井网调整等措施进行挖潜.研究结果为葡Ⅰ油层组后续开发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4年04期)

焦天宇[9](2013)在《聚驱后井网滞留区剩余油挖潜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试验区的动、静态数据,首先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试验区相控地质模型,然后应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在水驱阶段和聚驱阶段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聚驱井网分流线处的特征,选择组合轮换式周期注采方式,对分流线处的剩余油进行挖潜;设计了组合轮换式注采周期分别为4个月、6个月、8个月和10个月4种方案,对4种方案的剩余油挖潜效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聚驱井网分流线处,选择组合轮换式周期注采方式挖潜分流线处的剩余油,注采周期为6个月开采时,阶段采出程度为0.98%,净收益为1707.40万元,吨聚增油量为31.41t/t,投入与产出比为1∶2.29,通过开发指标对比和经济效果评价,确定此方案为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3年12期)

闫伟[10](2013)在《萨北区北二东西块井网重构挖潜聚驱后剩余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驱后对于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法。开展了利用井网重构与高浓度聚驱相结合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针对萨北区北二东西块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井网加密改变液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通过高浓度聚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挖潜薄差油层剩余油,并利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资料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平面大模型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方法。应用上述研究结果,选取北二东西块9注16采试验区进行现场试验,开展试验区井网井距优选、注入参数优选等研究。目前试验已见到增油降水效果,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注入压力上升,注入剖面得到调整,中心井含水下降了4.6%。(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3年26期)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认识及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特征。利用现代物理模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在前期统计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强水洗天然岩心模型,开展聚驱后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强水洗层段自由态、束缚态微观剩余油比例相差不大,以颗粒吸附状、粒间吸附状、簇状、孔表薄膜状为主。中水洗层段自由态较强水洗层高3.7%;聚驱后强水洗岩心弱碱叁元复合驱降低束缚态剩余油能力强于高浓度聚驱,多降低7.1%,降低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效果明显,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浓度聚合物驱多提高4.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参考文献

[1].都娟.聚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及综合挖潜技术研究[J].云南化工.2018

[2].陈文林.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及挖潜研究[J].海洋石油.2017

[3].王娜.水平井化学驱挖潜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4].胡良峰.聚驱后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研究及挖潜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5].梁凤仁.关于聚驱后剩余油挖潜及分布的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6].商艳霞.大庆油田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7].母建光.大庆油田北部过渡带水聚驱注采关系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8].杨钊,高寒.葡I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情况及挖潜措施[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

[9].焦天宇.聚驱后井网滞留区剩余油挖潜方式研究[J].中外能源.2013

[10].闫伟.萨北区北二东西块井网重构挖潜聚驱后剩余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

标签:;  ;  ;  ;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论文-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