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氏乳酸杆菌论文-赵东方

约氏乳酸杆菌论文-赵东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约氏乳酸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伊氏乳酸杆菌,分离鉴定,抗仔猪F4~+ETEC感染

约氏乳酸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方[1](2019)在《罗伊氏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抵抗仔猪感染F4~+ETEC效果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因其可以产生细菌素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同时具有黏附能力,可以在动物肠道内定植,与肠道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降低了动物受肠道致病菌侵袭的风险,常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本研究拟在健康仔猪肠道内分离罗伊氏乳酸杆菌,通过测定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性能优良的菌株,研究其对新生仔猪生长的影响及抗F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的效果,为罗伊氏乳酸杆菌在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实验在叁月龄健康仔猪肠道内共分离获得12株罗伊氏乳酸杆菌,其中分离自空肠3株,盲肠7株,结肠2株。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在仔猪肠道内分布的广泛性,且在小肠和大肠中均可定植。通过对12株罗伊氏乳酸杆菌生长曲线及产酸能力的测定,表明12株菌在接种后0-2 h内为迟缓期,4-10 h内为对数生长期,12-20 h为平台期,22-24 h开始出现衰退期。12株菌在培养24 h后均能将培养液的初始pH值从5.75降至4.0。对罗伊氏乳酸杆菌进行耐酸耐胆盐特性、胃肠转运能力、高温耐受性及抗氧化能力等抗逆性实验筛选出性能较为优良的罗伊氏乳酸杆菌为CE2、CE3、CE8和CO21菌株。在体外黏附实验中CO21株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最高且胞外多糖产量最高;抑菌实验表明12株菌对F4~+ETEC、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仅有CE2菌株和CE8菌株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抑制作用;药敏实验表明12株罗伊氏乳酸杆菌大部分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及青霉素G敏感;CE1菌株表面疏水率最高,CO21菌株能力稍低但与其余菌株表面疏水率在同一水平;CO21菌株自聚合能力最强,表明其可能具有较好黏附性能。综合上述实验结果,筛选出4株性能较为优良的罗伊氏乳酸杆菌为CE2、CE3、CE8和CO21菌株,选取其中的CO21株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为确定罗伊氏乳酸杆菌CO21菌株在仔猪体内的黏附与定植能力,对其进行新生仔猪的体内定植实验,测定CFDA-SE标记的罗伊氏乳酸杆菌CO21饲喂仔猪后的定植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 d、7 d、10 d、14 d在各肠段定植率,结果表明在饲喂后第4 d在仔猪各肠段均可定植,第7-10 d可检测到在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定植效果较好,第14 d在小肠内仍有较强的定植能力,以空肠段定植效果最佳。为探究罗伊氏乳酸杆菌CO21菌株对F4~+ETEC感染仔猪的保护效果,选取24头新生3日龄仔猪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ETEC感染组(饲喂组)和未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ETEC感染组(感染组),饲喂组每头仔猪灌服罗伊氏乳酸杆菌(5×10~9 CFU/mL,2 mL/头·天),其余两组每日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 d后,再连续3d对感染组和饲喂组仔猪口服感染F4~+ETEC(1×10~8 CFU/mL,4 mL/头·天),测定各组仔猪感染前后的体重及观察仔猪腹泻情况,检测分析感染后各组仔猪小肠肠绒毛及隐窝深度,仔猪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主要微生物菌群以及各肠段中F4~+ETEC的数量,仔猪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指数以及血清和肠黏液中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感染前的新生仔猪饲喂罗伊氏乳杆菌可显着提高日增重。在仔猪感染F4~+ETEC后,饲喂组与感染组相比,显着降低了F4~+ETEC感染仔猪的腹泻率(由84.5%降至55.2%);显着提高仔猪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了仔猪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表明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可促进仔猪免疫器官的发育并对F4~+ETEC感染仔猪的空肠和回肠的肠道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饲喂组可显着上调盲肠和结肠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盲肠和结肠中总大肠杆菌数量但差异不显着,可极显着降低各肠段中F4~+ETEC的数量。对感染后仔猪肠黏液及血清中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饲喂组免疫器官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较感染组显着上升;极显着上调血清中IgG和显着上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液中的sIgA的含量;通过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及肠黏膜组织中的炎性因子,结果表明饲喂组可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并下调促炎因子IL-1β、IL-6及IL-12;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mRNA表达量在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组织中均显着上调;十二指肠中TLR4,NF-κB及MyD88的基因表达量无显着差异,饲喂组与感染组比较,能够极显着下调仔猪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LR4,NF-κB及MyD88的mRNA表达水平。本研究表明,以罗伊氏乳酸杆菌CO21株饲喂新生仔猪,可以促进仔猪的生长及免疫器官的发育,调节肠道菌群,降低仔猪感染程度,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对感染F4~+ETEC的仔猪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综上,本实验在健康仔猪肠道内分离获得了12株罗伊氏乳酸杆菌,选用其中益生性和抗逆性优良的CO21菌株进行研究,发现该菌株在仔猪肠道定植能力较强,能够起到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抗F4~+ETEC感染的保护作用。表明分离的罗伊氏乳酸杆菌在仔猪生产中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郑殿重[2](2019)在《约氏乳酸杆菌对猪单核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具有强大抗原提呈功能的免疫细胞,可促进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能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调节炎症性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的作用。DCs可以通过与肠道中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作用调节机体黏膜免疫反应。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L.johnsonii)作为肠道中的益生菌能够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在维持宿主肠道内环境稳态、调节肠道内共生菌群的平衡和保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离于仔猪体内的约氏乳酸杆菌常被用于饲料添加剂,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刺激黏膜免疫系统发育,促进营养吸收提高造血功能的益生作用;由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作为口服疫苗中递送抗原的理想传送载体。因此研究约氏乳酸杆菌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揭示乳酸菌对肠道黏膜免疫激活作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采集5-8周龄仔猪外周血,利用Histopaque-1077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再加入猪CD172a-PE单克隆抗体对单核细胞进行标记,用抗PE磁珠进行筛选,分离出了单核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ng/mL的重组蛋白pGM-CSF和pIL-4诱导培养,其间每两天半量换液,经过6d的诱导培养,获得未成熟的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s),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纯度为90%以上。为明确约氏乳酸杆菌对猪MoDCs的激活作用,本实验采用约氏乳酸杆菌热灭活菌体(Heat-killed L.johnsonii,HK L.johnsonii)、约氏乳酸杆菌无细胞上清液(L.johnsonii Cell-Free Supernatant,L.johnsonii-CFS)和具有活性的约氏乳酸杆菌菌体(Live L.johnsonii)分别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分析其对MoDCs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探究约氏乳酸杆菌作为活菌口服疫苗载体对树突状细胞的激活特性,本研究构建了表达PEDV保护性抗原ps420蛋白的重组约氏乳酸杆菌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经过western blot鉴定,表明重组约氏乳酸杆菌表达了约59KDa的ps420蛋白。为获得ps420纯蛋白,构建了表达PEDV ps420蛋白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s420/BL21。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出了约17KDa的ps420蛋白。分别用HK L.johnsonii、L.johnsonii-CFS和Live L.johnsonii刺激诱导培养6d的MoDCs 12h,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HK L.johnsonii和L.johnsonii-CFS对MoDCs表面分子CD172a、MHCII类分子和CD80上调不显着,而Live L.johnsonii可以显着的促进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量上调。qRT-PCR检测MoDCs表达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分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水平,结果发现HK L.johnsonii除了使IL-1β和IL-10 mRNA水平有微弱上调外,没有明显的刺激MoDCs其他相关TLR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水平的上调,L.johnsonii-CFS只能够较明显的刺激MoDCs中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上调,而TLRs、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则没有上调。Live L.johnsonii既能使TLR2、TLR4、TLR6、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和趋化因子CCL20表达量上升,又能够促进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上调。以未刺激的MoDCs作为对照组,经HK L.johnsonii、L.johnsonii-CFS和Live L.johnsonii作用的MoDCs作为刺激细胞,CD4~+T细胞为反应细胞,按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为1:10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MoDCs刺激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发现HK L.johnsonii依然没有调节T细胞增殖的能力,L.johnsonii-CFS组也没有显着的促进CD4~+T细胞增殖,但在Mo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中采用ELISA方法检测到了IL-10细胞因子的产生。Live L.johnsonii组能够诱导CD4~+T细胞增殖,在CD4~+T细胞与MoDCs共培养的体系中发现既有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又有促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的存在,二者处于平衡状态。分别用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和ps420蛋白刺激MoDCs,结果发现二者均能够引起MoDCs表面分子CD172a、CD80、MHCII类分子上调。qRT-PCR分析发现MoDCs中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Toll样受体TLR2、TLR6,趋化因子CCL20 mRNA含量增加,TLR4含量没有显着增加,而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相比于Th1型细胞因子有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增加不明显。CD4~+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和ps420蛋白均能引起CD4~+T细胞增殖,Mo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中主要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能够刺激MoDCs发挥摄取吞噬抗原功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约氏乳酸杆菌能够刺激MoDCs成熟活化,促进了MoDCs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引起了CD4~+T细胞的增殖,经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刺激的MoDCs能够介导CD4~+T细胞向Th1型细胞分化。具有活性的约氏乳酸杆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MoDCs发挥免疫激活作用,引起CD4~+T细胞增殖,但比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程度低,同时Live L.johnsonii还能够促进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总体趋向于调节机体免疫平衡。L.johnsonii-CFS只能够刺激MoDCs产生IL-10,对细胞表面分子和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较小,因此可能具有调节MoDCs免疫耐受的功能。而HK L.johnsonii几乎不具有对MoDCs产生免疫调节作用,说明约氏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能力与其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田志梅,马现永,崔艺燕,蒋宗勇[3](2018)在《长期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育根据国内外减少及禁止抗生素使用的发展趋势,抗生素替代的研究越来越多,益生菌代替抗生素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益生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144头(杜×长×大)叁元杂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6)

田志梅,蒋宗勇,王丽,崔艺燕,马现永[4](2018)在《长期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影响肥育猪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抗生素在养殖业的使用不仅影响其在肉产品中的残留,影响动物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益生菌替代抗生素在养殖业中广泛应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益生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144头(杜×长×大)叁元杂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6)

张强,白亚军,蔡宇杰,郑晓晖[5](2018)在《约氏乳酸杆菌中一种新的阿魏酸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魏酸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阿魏酸酯酶(FAEs)能够水解酯键来释放游离的阿魏酸。本文作者根据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阿魏酸酯酶保守序列设计了一个新的阿魏酸酯酶的编码基因Lj0900。通过PCR扩增,酶切连接,成功构建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对表达的FAEs用镍柱进行纯化,对获得纯酶进行了初步的酶学性质研究,用阿魏酸甲酯为底物的情况下,发现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 6。(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黄雪伟[6](2018)在《约氏乳酸杆菌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也是目前发现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APC。DCs广泛存在于胃肠道中,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的守卫者,在调节黏膜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影响DCs的分化和成熟,包括肠道乳酸菌。乳酸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如DCs和NK,促进其生长和发育。本研究以鸡肠道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L.johnsonii)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ChBM-DCs)的影响。主要从DCs的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情况、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MyD88/NF-κB信号通路分子和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为获得chBM-DCs,我们选取4-6周龄SPF鸡,取其股骨和胫骨,利用Histopaque-1119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鸡骨髓源单核细胞,平铺6孔板,加入rcGM-CSF和rcIL-4细胞因子,置于39℃、5%CO_2培养箱中诱导培养。诱导培养4 d时,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可看见大量细胞集落形成,培养至6 d时,细胞集落松散贴壁,获得了未成熟的chBM-DCs。将培养至6d的细胞分成3组:阴性对照组,加入相等量的基础RPMI-1640;阳性对照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0 n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试验组,加入经紫外灭活浓度为100μg/mL的L.johnsonii,继续培养24 h。结果显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培养1 d和7 d的鸡骨髓源单核细胞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结果显示:第1 d时,细胞表面不表达CD11c和MHC-II分子;第7 d,未刺激组、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细胞表面高表达CD11c,纯度达70%以上;未刺激组chBM-DCs低表达CD40和CD86,细胞处于未成熟状态,而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CD40和CD86表达量上调,细胞被刺激成熟。经RT-qPCR检测chBM-DCs中CD80、CD86和DEC-205 mRNA转录水平,结果发现,与未刺激组相比,LPS刺激组和L.johnsonii刺激组CD80、CD83和DEC-205的mRNA表达量上调,其中CD83的mRNA水平差异极显着(P<0.01)。收集诱导培养2 d、4 d、6 d和7 d未经刺激的细胞以及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24 h的chBM-DCs,采用中性红检测其吞噬能力,结果显示,鸡骨髓单核细胞经rcGM-CSF和rcIL-4诱导培养2 d、4 d、6 d和7 d后,吞噬能力先增强后降低,第6 d时吞噬能力达到最大;与未刺激的chBM-DCs相比,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的chBM-DCs吞噬能力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以未成熟的chBM-DCs以及经LPS(200 ng/mL)和L.johnsonii(100μg/mL)刺激成熟的chBM-DCs为刺激细胞,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别按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为1:1、1:10、1:100的比例进行混合,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显示,经LPS和L.johnsonii刺激成熟的chBM-DCs均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刺激指数随着细胞数的减少而降低。采用LPS和L.johnsonii刺激chBM-DCs,分别于刺激后6 h、12 h和24 h收集细胞,以未经刺激的chBM-DCs作为对照,通过RT-qPCR方法检测TLR2/4/5/15和MyD88/NF-κB信号通路分子等mRNA的转录水平,以观察不同刺激时间L.johnsonii对chBM-DCs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johnsonii在各时间段都能够促进TLR2、TLR4和TLR5 mRNA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特别是TLR5,而TLR15 mRNA的表达量下降(fold change<1);与LPS组相比,TLR2在L.johnsonii刺激6 h和12 h后mRNA的表达量分别差异极显着(P<0.01)和差异显着(P<0.05),TLR4在L.johnsonii刺激6 h后mRNA的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而TLR5在各时间段mRNA的表达量均差异极显着(P<0.01)。在LPS组和L.johnsonii组,TLR15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未刺激组(fold change<1)。同时,L.johnsonii在各时间段都能够促进MyD88/NF-κB信号通路mRNA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采用不同浓度的L.johnsonii(1μg/mL、10μg/mL和100μg/mL)刺激chBM-DCs,于刺激后6 h、12 h和24 h收集细胞,通过RT-qPCR方法检测Th1型和Th2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分析L.johnsonii不同浓度和不同刺激时间对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刺激组相比,在各个时间段低浓度L.johnsonii(1μg/mL)刺激的chBM-D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XCLi1)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fold change<1);中高浓度的L.johnsonii(10μg/mL和100μg/mL)刺激chBM-DCs后,在各个时间段Th1型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未刺激组(fold change>1),而仅高浓度L.johnsonii(100μg/mL)组才能够促进Th2型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LPS组在各个时间段均不能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4)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fold change<1)。高浓度L.johnsonii组在各个时间段IL-12、IFN-γ、IL-1β和IL-6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LPS组(P<0.01)。此外,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果表明,L.johnsonii能够刺激chBM-DCs成熟,并且以剂量依懒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影响chBM-D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同时可以调节Th1/Th2平衡,维持机体稳态。(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传强,董海龙,索朗斯珠,吴庆侠[7](2018)在《一株牦牛源约氏乳酸杆菌FYL1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牦牛源约氏乳酸杆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进而为运用于相关领域的临床探究提供理论根据,试验采用传统经典的MRS选择培养基,取牦牛小肠黏膜活检组织逐级纯化分离乳酸杆菌,然后对最终分离出的菌株做生理生化学判定及16S rRNA基因测序,并对其耐受强酸和高浓度胆盐、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特性以及生物安全性等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从健康牦牛犊小肠黏膜活检组织中最终纯化出1株牦牛源约氏乳酸杆菌FYL1,可在MRS选择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够耐受pH值为2的强酸和0.40%高浓度胆盐条件,对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111有着很好的抑制效果;而且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能,生理生化鉴定此菌株为约氏乳酸杆菌。说明该牦牛源约氏乳酸杆菌FYL1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强酸、高浓度胆盐的耐受特性和抵抗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生物学性能皆较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1期)

张强[8](2016)在《新型约氏乳酸杆菌阿魏酸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魏酸酯酶是羧酸酯水解酶的一类,能够水解植物细胞壁中羟基肉桂酸与多糖之间的酯键,释放出游离的阿魏酸。阿魏酸酯酶广泛应用于阿魏酸的释放、造纸工业、生产燃料乙醇、生物质的降解及生物合成等。本论文主要研究产阿魏酸酯酶菌株的筛选、阿魏酸酯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实验室保藏的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阿魏酸酯酶活性的菌株: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JN115)。根据L.johnsonii NCC533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阿魏酸酯酶的保守序列,预测了4个可能具有阿魏酸酯酶活性的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LJ0101(663bp)、LJ1610(945bp)、LJ0900(777bp)、PeNPLJ0054(915bp)。成功克隆了4个阿魏酸酯酶基因。并通过SDS-PAGE验证发现4个基因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但经酶活验证发现其中的PeNPLJ0054没有活性,其余叁个基因都具有比较高的活性。2)从重组菌的生长时间、IPTG添加浓度、开始诱导时机、诱导时间等四个方面对对重组菌的诱导表达进行了优化。最佳诱导条件为:LJ0101菌体生长到OD600值为0.4时,诱导剂添加浓度为0.3 mmol·L-1是最佳的,最佳诱导时间为转接摇瓶后的2 h。而在LJ0900和LJ1610菌体生长到OD600值为0.6时,加入诱导剂浓度为0.5 mmol·L-1是最佳的,最佳诱导时间为转接摇瓶后的2.5 h。并且叁者最佳的诱导时间均为24 h。3)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对获得的纯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LJ0101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条件为5.0,Mg2+可促进酶活,以阿魏酸甲酯为底物时,Km值最小1.50 mmol·L-1,最大的反应速率Vmax=26.67·μmol·mg-1·min-1,kcat/Km达到7.29×103 L·mol-1·s-1。LJ0900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条件为6.0,Mg2+可促进酶活,以阿魏酸甲酯为底物时,Km值最小2.48 mmol·L-1,最大的反应速率Vmax=13.54μmol·mg-1·min-1,kcat/Km达到2.75×103 L·mol-1·s-1。LJ1610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条件为6.0,Mg2+可促进酶活,以阿魏酸乙酯为底物时,Km值最小2.31 mmol·L-1,kcat/Km达到2.52×103 L·mol-1·s-1,却对阿魏酸甲酯有最大的反应速率Vmax=14.37μmol·mg-1·min-1。并且叁组酶在温度30~40℃之间,pH 4.0~7.0之间有较好的稳定性,且Cu2+和Fe3+都对酶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它们都展现了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并且都对芳香族类酯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酶活。(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辛金鸽[9](2014)在《约氏乳酸杆菌BS15对小鼠脂肪沉积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饲喂小鼠高脂饲料和灌胃不同浓度的约氏乳酸杆菌BS15,来探讨约氏乳酸杆菌BS15对高脂饲料引起的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研究其机理。选用120只雄性ICR小鼠,试验前35d小鼠分为叁组,ND组60只小鼠均灌胃磷酸缓冲生理盐水(PBS), L-BS15组和H-BS15组各30只分别灌胃不同浓度约氏乳酸杆菌BS15(2×107或2×108 cfu/d),均给予普通饲料(NCD)。上述处理35d后将ND组小鼠分出一半,分出小鼠饲喂高脂饲料和灌胃PBS为HFD组,其余小鼠继续饲喂NCD和灌胃PBS仍为ND组;L-BS15组和H-BS15组小鼠改喂高脂饲料同时继续灌胃不同浓度约氏乳酸杆菌BS15,持续12周。在第35、63、91、119d采取小鼠样本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如下:1.与ND组小鼠相比,HFD组体重显着升高;与HFD组相比,L-BS15和H-BS15组小鼠体重显着降低。2.肝脏病理组织学切片观察,HFD组小鼠肝脏内空泡化严重,肝脏脂肪变性较L-BS15和H-BS15组显着。3.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对小鼠肝脏细胞进行检测,与ND组相比,HFD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L-BS15和H-BS15组肝脏细胞凋亡率较HFD组显着降低。4.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特定菌群发现,BS15的补充显着增加了肠道内乳酸菌、约氏乳酸杆菌及拟杆菌的数量,同时降低了肠道内肠杆菌和厚壁杆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有效改善了高脂饲料诱导的肠道菌群的紊乱。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小鼠肝脏内脂肪代谢相关因子(ACC1、 FAS、FIAF、PPARy)基因表达发现,与ND组相比,HFD组ACC1、FAS和PPARy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FIAF表达量显着降低;灌胃BS15后,ACC1、FAS和PPARγ基因表达量较HFD组显着降低,FIAF表达量显着升高。6.肠道通透性试验表明,高脂饲料显着诱导了HFD组小鼠肠道通透性;BS15的补充显着降低了小鼠肠道通透性。7.机体炎症相关指标检测表明,HFD组小鼠血清中LPS含量和肝脏组织TNF-α表达水平在119 d显着高于ND组。灌胃BS15后,与HFD组相比,血清LPS含量和肝脏TNF-α表达量在L-BS15组和H-BS15组显着降低。与ND组相比,从第63d到119d小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_P)含量在HFD组显着升高。灌胃BS15后,与HFD组相比,从第63d到119d小鼠血清中CRP含量在L-BS15组和H-BS15组显着降低。BS15显着降低了高脂饲料诱导的机体炎症。8.小鼠胰岛素抗性检测发现,与ND组相比在第63、91、119 d, HFD组小鼠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抗性均显着升高,灌胃BS15后,小鼠血清中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抗性在63、91、119d叁个检测点均显着降低。与ND组相比,小鼠血清中TG、TC、LDL-C、ALT、FFA含量在HFD组显着升高,HDL-C含量在HFD组显着降低。灌胃BS15后,与HFD组相比,TG、LDL-C、ALT、FFA含量显着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BS15的补充抑制了胰岛素抗性的产生及血脂指标的紊乱。9.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发现,与ND组相比HFD组肝脏线粒体和肝细胞胞浆中H2O2、GSH和MDA含量均显着升高,CAT、GSH-PX和T-SOD酶活力在线粒体和胞浆中显着降低。灌胃BS15后与HFD组相比,L-BS15组和H-BS15组线粒体内H2O2、GSH和MDA含量均显着降低,CAT和GSH-PX酶活力显着升高,T-SOD酶活力变化不显着。与HFD组相比,L-BS15组和H-BS15组胞浆内H2O2、GSH含量均显着降低,MDA、T-SOD酶活力显着升高,CAT、GSH-PX酶活力仅在H-BS15组内升高显着。BS15的补充有利于抑制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发生。综上所述,约氏乳酸杆菌BS15具有抗肥胖和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其主要机理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肠道通透性、机体炎症、肝脏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戴甄[10](2013)在《布氏乳酸杆菌生长特性及其S-层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是一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益生菌,乳酸菌自身及其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布氏乳酸杆菌与其他乳酸菌相比较,国内外对其了解还不充分,因此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实验利用改良的MRS培养基从泡菜发酵汁,发酵青贮饲料等富含乳酸杆菌的介质中分离出6株乳酸菌,经过16S rDNA鉴定,它们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布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通过SDS-PAGE分析上述菌株S-层蛋白显示,与分离的其他几株乳酸菌相比较,实验分离出的布氏乳酸杆菌(布氏乳酸杆菌LBZ8菌株)表层含大量S-层蛋白,为此本实验以LBZ8菌株为研究对象,对该菌生长及其相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BZ8对1.Ommol/L的过氧化氢(H2O2)具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对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分别达到43.12%、86.52%、40%。与文献报道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发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为11.588mg/ml, D-甘露醇含量为19.46mg/ml。抑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LBZ8的发酵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白色念球菌(Canidia Albicans)具有一定的抑制生长的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效果不太明显。LBZ8的发酵液对上述病原菌具有很强的凝集作用,能够使微生物细胞大量的沉集。用PAGE胶蛋白微量回收试剂盒纯化得到的S-层蛋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和白色念球菌,具有一定的粘附性,能够绑定到微生物细胞的细胞表面,同时能促进这些微生物细胞凝集。本课题所分离的布氏乳酸杆菌LBZ8生长迅速,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其代谢产物中含有GABA和D-甘露醇,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该菌能在细胞表面表达大量的S-蛋白。S-层蛋白能够帮助微生物细胞在不良的环境中保持细胞完整的活性,帮助乳酸杆菌定植于小肠上皮细胞上,减少病原菌的定植,布氏乳酸杆菌LBZ8这些特性为该菌在医疗、食品、饲料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4-01)

约氏乳酸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具有强大抗原提呈功能的免疫细胞,可促进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能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调节炎症性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的作用。DCs可以通过与肠道中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作用调节机体黏膜免疫反应。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L.johnsonii)作为肠道中的益生菌能够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在维持宿主肠道内环境稳态、调节肠道内共生菌群的平衡和保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离于仔猪体内的约氏乳酸杆菌常被用于饲料添加剂,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刺激黏膜免疫系统发育,促进营养吸收提高造血功能的益生作用;由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作为口服疫苗中递送抗原的理想传送载体。因此研究约氏乳酸杆菌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揭示乳酸菌对肠道黏膜免疫激活作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采集5-8周龄仔猪外周血,利用Histopaque-1077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再加入猪CD172a-PE单克隆抗体对单核细胞进行标记,用抗PE磁珠进行筛选,分离出了单核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ng/mL的重组蛋白pGM-CSF和pIL-4诱导培养,其间每两天半量换液,经过6d的诱导培养,获得未成熟的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s),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纯度为90%以上。为明确约氏乳酸杆菌对猪MoDCs的激活作用,本实验采用约氏乳酸杆菌热灭活菌体(Heat-killed L.johnsonii,HK L.johnsonii)、约氏乳酸杆菌无细胞上清液(L.johnsonii Cell-Free Supernatant,L.johnsonii-CFS)和具有活性的约氏乳酸杆菌菌体(Live L.johnsonii)分别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分析其对MoDCs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探究约氏乳酸杆菌作为活菌口服疫苗载体对树突状细胞的激活特性,本研究构建了表达PEDV保护性抗原ps420蛋白的重组约氏乳酸杆菌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经过western blot鉴定,表明重组约氏乳酸杆菌表达了约59KDa的ps420蛋白。为获得ps420纯蛋白,构建了表达PEDV ps420蛋白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s420/BL21。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出了约17KDa的ps420蛋白。分别用HK L.johnsonii、L.johnsonii-CFS和Live L.johnsonii刺激诱导培养6d的MoDCs 12h,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HK L.johnsonii和L.johnsonii-CFS对MoDCs表面分子CD172a、MHCII类分子和CD80上调不显着,而Live L.johnsonii可以显着的促进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量上调。qRT-PCR检测MoDCs表达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分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水平,结果发现HK L.johnsonii除了使IL-1β和IL-10 mRNA水平有微弱上调外,没有明显的刺激MoDCs其他相关TLR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水平的上调,L.johnsonii-CFS只能够较明显的刺激MoDCs中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上调,而TLRs、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则没有上调。Live L.johnsonii既能使TLR2、TLR4、TLR6、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和趋化因子CCL20表达量上升,又能够促进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上调。以未刺激的MoDCs作为对照组,经HK L.johnsonii、L.johnsonii-CFS和Live L.johnsonii作用的MoDCs作为刺激细胞,CD4~+T细胞为反应细胞,按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为1:10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MoDCs刺激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发现HK L.johnsonii依然没有调节T细胞增殖的能力,L.johnsonii-CFS组也没有显着的促进CD4~+T细胞增殖,但在Mo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中采用ELISA方法检测到了IL-10细胞因子的产生。Live L.johnsonii组能够诱导CD4~+T细胞增殖,在CD4~+T细胞与MoDCs共培养的体系中发现既有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又有促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的存在,二者处于平衡状态。分别用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和ps420蛋白刺激MoDCs,结果发现二者均能够引起MoDCs表面分子CD172a、CD80、MHCII类分子上调。qRT-PCR分析发现MoDCs中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Toll样受体TLR2、TLR6,趋化因子CCL20 mRNA含量增加,TLR4含量没有显着增加,而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相比于Th1型细胞因子有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2p40、TNF-α、IFN-γ增加不明显。CD4~+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和ps420蛋白均能引起CD4~+T细胞增殖,Mo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中主要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L-12p4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能够刺激MoDCs发挥摄取吞噬抗原功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约氏乳酸杆菌能够刺激MoDCs成熟活化,促进了MoDCs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引起了CD4~+T细胞的增殖,经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刺激的MoDCs能够介导CD4~+T细胞向Th1型细胞分化。具有活性的约氏乳酸杆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MoDCs发挥免疫激活作用,引起CD4~+T细胞增殖,但比pPG-T7g10-PPT-ps420/L.johnsonii程度低,同时Live L.johnsonii还能够促进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总体趋向于调节机体免疫平衡。L.johnsonii-CFS只能够刺激MoDCs产生IL-10,对细胞表面分子和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较小,因此可能具有调节MoDCs免疫耐受的功能。而HK L.johnsonii几乎不具有对MoDCs产生免疫调节作用,说明约氏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能力与其活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约氏乳酸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东方.罗伊氏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抵抗仔猪感染F4~+ETEC效果的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郑殿重.约氏乳酸杆菌对猪单核源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田志梅,马现永,崔艺燕,蒋宗勇.长期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田志梅,蒋宗勇,王丽,崔艺燕,马现永.长期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影响肥育猪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5].张强,白亚军,蔡宇杰,郑晓晖.约氏乳酸杆菌中一种新的阿魏酸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性质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6].黄雪伟.约氏乳酸杆菌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7].杨传强,董海龙,索朗斯珠,吴庆侠.一株牦牛源约氏乳酸杆菌FYL1的分离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8].张强.新型约氏乳酸杆菌阿魏酸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6

[9].辛金鸽.约氏乳酸杆菌BS15对小鼠脂肪沉积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

[10].戴甄.布氏乳酸杆菌生长特性及其S-层蛋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标签:;  ;  ;  

约氏乳酸杆菌论文-赵东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