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宜茶性论文-吴海勇

土壤宜茶性论文-吴海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宜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宜茶性,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喀斯特峰丛洼地

土壤宜茶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勇[1](200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宜茶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干扰程度和植被特征,将喀斯特峰丛洼地划分为自然保护原始森林区、自然恢复次生林区、综合治理人工林区和人为干扰区4个生态功能区。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4个生态功能区的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等8个常规养分因子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探讨了养分变化的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研究了人工林区的土壤养分因子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讨论了其生态过程和作用机理。在各功能区养分研究及人工林区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宜茶性,并对地统计学方法在茶园生态系统研究上的应用作了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4个功能区土壤pH值较高,均>6.0,均值在7.0左右,呈中性或是偏微弱碱性反应,少部分成微酸性反应。母质、植被种类及其覆盖率、人为干扰、气候、地形地貌等因子对4个功能区的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生态系统由干扰区→人工林区→次生林区→原始林区顺向演替,碳、氮的含量增加,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影响;磷、钾受母质等影响较大,但是,AK含量受植被和种植制度等因素影响也较大。(2)在人工林生态功能区,各养分自相关分析及半方差函数表明,pH、SOC、TN、TP、TK的C0/(C0+C)值均<25%,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AN、AP、AKC0/(C0+C)值在30%左右,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SOC、TN、AN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似性,叁者含量随着坡位上升呈片状上升趋势分布,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凋落物、地形及施肥等因素的影响;pH、TK、AK受母质、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呈零星斑块状分布,但是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匀质性好;磷素受母质和施肥的影响较大,TP峰值出现在左下坡位,呈以峰值点为中心的发散式递减分布,在离峰值最远的峰顶出现最低值;AP则呈现相反的片状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中间坡位,呈扩散递增趋势分布,下坡位出现最高值。(3)峰丛洼地应该在人工林生态功能区的洼地和中下坡位种植抗碱、抗旱等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发展茶园的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坚持茶林同步发展,促进生态重建。(4)茶园生态系统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把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有效的结合起来,研究茶园生态因子在不同尺度下空间变异性和空间分布,精确的了解并充分的利用茶园生态因子的生态过程和作用机理,努力地建设和改善茶园。(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籍瑞芬[2](2005)在《蒙山茶区土壤宜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蒙山茶区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的宜茶性进行了分等定级。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通过相关、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对蒙山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茶叶指标含量的影响得以体现。其中,对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均为有机质,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913、0.415,对咖啡碱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1.255。 2 采用相关系数法、隶属度函数以及加乘法则对蒙山茶区土壤宜茶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pH、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茶叶综合品质的主要因子;与中国茶叶研究所提出的优良茶园标准相比较,该区46.5%的样品容重值偏低,58.2%的样品酸度过强,74.5%的样品土壤钾素严重不足,是该区茶叶品质提高的主要土壤限制因子。 3 利用系统聚类法,据宜茶性将茶区分为四个等级:最佳适宜区以芦山县苗溪茶场海拔1020m~1460m范围内茶园为代表,土壤物理性状良好,主要养分含量丰富,是所有茶园中理化性质最好的地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应作为开发重点;适宜区以名山县蒙顶山中下部,茅河乡一把伞示范区,中峰乡良种茶场(海拔608m~1180m)为代表,土壤酸性过强,有机质、碱解氮以及速效钾含量都不及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以蒙顶山中上部海拔1200m~1450m范围茶园为代表,土壤容重过小,酸度过强,速效钾含量极低,尽管有机质、氮素含量丰富,但由于养分比例失调,整体肥力水平较差;不适宜区包括中峰乡良种茶场部分茶园,土壤物理特性较好,但各主要养分严重缺乏。 4 与最佳植茶区相比较,适宜区存在一些轻度限制因子,主要包括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适宜区的土壤容重、pH及速效钾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壤整体肥力的提高;不宜区土壤养分严重缺乏,是茶叶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与国内其它植茶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酸度及速效钾含量是茶叶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蒙山茶区特殊的气候、土壤环境是导致这些限制因子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此,在以后的生产中应通过植树造林、铺草覆盖、等高种植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在施肥的品种、方式上均要做到科学合理。(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土壤宜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蒙山茶区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的宜茶性进行了分等定级。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通过相关、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对蒙山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茶叶指标含量的影响得以体现。其中,对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均为有机质,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913、0.415,对咖啡碱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全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1.255。 2 采用相关系数法、隶属度函数以及加乘法则对蒙山茶区土壤宜茶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pH、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茶叶综合品质的主要因子;与中国茶叶研究所提出的优良茶园标准相比较,该区46.5%的样品容重值偏低,58.2%的样品酸度过强,74.5%的样品土壤钾素严重不足,是该区茶叶品质提高的主要土壤限制因子。 3 利用系统聚类法,据宜茶性将茶区分为四个等级:最佳适宜区以芦山县苗溪茶场海拔1020m~1460m范围内茶园为代表,土壤物理性状良好,主要养分含量丰富,是所有茶园中理化性质最好的地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应作为开发重点;适宜区以名山县蒙顶山中下部,茅河乡一把伞示范区,中峰乡良种茶场(海拔608m~1180m)为代表,土壤酸性过强,有机质、碱解氮以及速效钾含量都不及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以蒙顶山中上部海拔1200m~1450m范围茶园为代表,土壤容重过小,酸度过强,速效钾含量极低,尽管有机质、氮素含量丰富,但由于养分比例失调,整体肥力水平较差;不适宜区包括中峰乡良种茶场部分茶园,土壤物理特性较好,但各主要养分严重缺乏。 4 与最佳植茶区相比较,适宜区存在一些轻度限制因子,主要包括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适宜区的土壤容重、pH及速效钾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壤整体肥力的提高;不宜区土壤养分严重缺乏,是茶叶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与国内其它植茶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酸度及速效钾含量是茶叶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蒙山茶区特殊的气候、土壤环境是导致这些限制因子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此,在以后的生产中应通过植树造林、铺草覆盖、等高种植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在施肥的品种、方式上均要做到科学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宜茶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海勇.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宜茶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籍瑞芬.蒙山茶区土壤宜茶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土壤宜茶性论文-吴海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