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板结构论文-陈奥林,南博华,瞿德超,余海东

双层板结构论文-陈奥林,南博华,瞿德超,余海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体机器人,绝对节点坐标法,柔性驱动器,介电弹性体

双层板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奥林,南博华,瞿德超,余海东[1](2019)在《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的介电弹性体驱动柔性双层板结构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引入介电弹性体本构方程,提出了一种以介电弹性体为驱动板、柔性材料为从动板的新型柔性双层板结构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材料参数和激励电压对复合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对软体机器人驱动器选择和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仿真结果表明,复合双层板单元结构在一定大小的驱动电压的激励下会产生周期性变形,在各个方向的运动周期与驱动电压无关,保持复合单元的材料参数不变,其末端最大位移与驱动电压呈近似线性正相关;相同电压激励下,弹性模量越高的复合单元末端运动的周期越小,最大位移也越小,其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越强。当驱动电压过高,从动板单元材料超弹性系数过小时,复合单元柔性过大,末端运动出现将失稳现象。(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滕洪园,董斌,郭健,张乃梁,夏风[2](2018)在《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的抗压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双层板结构的抗压性能,提出一种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采用简化理论法和有限元法对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进行抗压性能分析,并与双层板加筋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的抗压性能高于双层板加筋结构,并且对下层板的压力传递系数会随着液体体积模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液体体积模量K的增加,上、下层板最大弯曲应力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且液体体积模量K在(180~300)×102 MPa范围内取值时,对上、下板的承压状态较为有利;双层板加筋结构承压时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不利于结构的承压,而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液体受压均匀变形,增加了下层板结构的材料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压性能;考虑到结构的规模和经济性,采用材料利用率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当填充液体厚度在150~250 mm范围内取值时,能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压性能。(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21期)

邓贤辉,梅国辉,骆伟,闫小顺,吴卫国[3](2018)在《舷侧不连续双层板架结构稳定性试验及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舷侧不连续的双层板架结构模型,开展了该结构轴向受压稳定性试验,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屈曲失效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结构屈曲失效的诱因及过程。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该结构轴向受压稳定性,本文设计了4组改进设计方案,并使用经试验验证的有限元建模计算方法对这4种方案进行分析,选出最佳方案。本文的改进设计方法为此类结构的稳定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9期)

孙振永,李丽君,刘怡然,孙丰山[4](2018)在《不同加筋双层板结构隔声特性的理论、仿真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层板结构隔声性能的分析,很少有对比不同加筋双层板和空腔双层板隔声性能差别的。首先分析了夹层为空腔的双层板隔声特性。通过理论、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选用仿真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然后对夹层分别为波纹加筋板和正交加筋板的双层板结构进行隔声特性的分析。对波纹加筋双层板分析时,对比了"全耦合模型"、"声透明模型"和"无内部声腔模型"叁种模型隔声曲线的区别。结果表明,叁种模型计算的隔声曲线吻合很好;因而可以用"无内部声腔模型"计算。通过对比空腔、波纹加筋和正交加筋双层板的隔声曲线,发现内部加筋对双层板的隔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研究了声桥对双层板隔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声桥刚度越大,在频率低时,能抑制两板的共振,增加隔声量;而在频率高时,反而会降低板结构的隔声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钱登辉[5](2017)在《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带隙计算方法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减振降噪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声子晶体板结构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特别是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结构,以其特有的低频带隙特性给噪声控制领域一直难以控制的低频问题带来了可能。相比于单板结构,双层板结构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且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界。因此,有必要对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的带隙计算方法及特性展开研究。本文在现有对传统声子晶体以及声子晶体单板的研究基础上,将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的设计思路引入到双层板结构中。针对具体的声子晶体板的结构形式提出有效的带隙计算方法,并对带隙的形成机制和调节规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研究半无限声子晶体结构的平面波展开有限元结合法。首先,针对半无限梁类声子晶体结构和半无限板类声子晶体结构的结构特征进行建模,并分别详细推导了应用于该类声子晶体的平面波展开有限元结合法的相关公式。其次,通过与有限元方法计算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计算所得结果的精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半无限梁类声子晶体结构还是半无限板类声子晶体结构,该方法均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较强的适用性。此外,针对局域共振型叁元半无限板类声子晶体结构,对其展现的带隙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结果表明,局域共振型叁元半无限板类声子晶体带隙的打开是由环氧树脂层保持静止铅层做纵向振动和铅层保持静止环氧树脂层做横向振动这两种振动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通过调控铅层半径,橡胶层半径,晶格常数以及橡胶层粘性的相关参数,可以实现对带隙的有效调控。(2).研究了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单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带隙特性。首先,详细推导了计算该简化模型能带结构的平面波展开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其次,研究了“弹簧-质量块”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单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带隙特性,结果表明其可在低频打开一条很宽的带隙,通过调节弹簧振子的参数可以有效实现对带隙的调控。此外,通过对比添加扭簧前后的“弹簧-质量块”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单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能带结构可以发现,扭簧的添加确实对能带结构存在着影响,且增加扭簧刚度可以有效拓宽带隙宽度和降低带隙起始频率,但转动惯量对能带结构无任何影响。最后,对于复合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单板简化模型,通过对软材料半径及其粘性参数的调节均可实现对带隙的有效调控。(3).研究了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双层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带隙特性。首先,将平面波展开法发展应用于计算该双层板简化模型的能带结构,并通过将计算所得结果与有限元法计算所得的弯曲振动能带结构,以及与相应有限结构传输曲线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对于“弹簧-质量块”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简化模型,通过对相应有限结构的稳态波形图的观察以及能带结构的预加约束化处理,双层板简化模型的能带结构可分为双板对称振动模式能带和双板反对称振动模式能带。于是,带隙的形成可以归纳为:在800Hz以下,反对称振动模式能带所打开的一条较宽的带隙被对称振动模式能带切成了一条狭窄的带隙,并且带隙的调控可以通过调节弹簧振子的参数来实现。其次,研究了附加弹簧的添加对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附加弹簧的添加使得对称振动模式能带向上偏移,这将会使得原有的带隙宽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随着附加弹簧数和与弹簧振子距离的增加,仅需更小的附加总刚度就可使得带隙达到最宽。接着,通过对比添加扭簧前后的“弹簧-质量块”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能带结构,发现了扭簧的添加对能带结构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即增加扭簧刚度不仅可以增大带隙宽度,更能降低带隙的起始频率,而转动惯量对能带结构没有影响。此外,研究了软材料的半径及粘性对复合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简化模型的弯曲振动能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软材料的添加对能带结构的影响与扭簧的影响类似。通过增大软材料的半径可以有效拓宽能带结构带隙和降低带隙的起始频率,且通过增大粘弹性软材料的初始-终止值比或减小其松弛时间可以增大该双层板简化模型能带结构的带隙宽度和降低其起始频率。(4).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的带隙特性。首先,研究表明,在研究带隙特性时,由空气声腔所带来的声振耦合效应可以不考虑。对于“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当激励点和响应点在上下异侧板时,一条起始频率低并且带隙宽的完全带隙可以被打开。通过对带隙边界能带的特征模态相对应的位移场进行分析,不论是弯曲振动还是纵向振动,都展现出对称与反对称振动模式。而带隙的打开可以认为是共振单元的振动模态和上下板的板振动模态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比“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与同参数下“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单板结构的能带结构,双板的能带可以被考虑为在上下板的作用下原先单板相对应能带的分开而导致的。借助于“弹簧-质量块”简化模型,研究并解释了铅层柱体的高度、上下基板的厚度、橡胶层柱体高度柱体半径和晶格常数等几何参数对能带结构的影响规律。接着,研究了周期挖孔的“复合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的带隙特性。结果显示,对基板挖孔不仅使得原有的带隙宽度增加,而且保持带隙起始频率基本不变。板内填充橡胶的添加则使得更加低频域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成为可能,但同时也需要付出使得带隙整体宽度削减的代价。此外,对于附加软材料壳环绕的“贴附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附加软材料壳的添加只对对称弯曲振动模态所在的能带有影响,且使该能带向上偏移,从而对拓宽带隙起到积极作用。对相关软材料壳参数的研究显示,除了一些平直带,软材料壳密度对构成原有带隙的相关能带基本无影响。软材料壳泊松比对能带结构没有影响,这说明了软材料壳的添加只对弯曲振动模式能带有影响,对纵向振动模式能带无影响。软材料壳弹性模量的改变直接影响弯曲振动模式能带的变化,且随着该弹性模量的增大,带隙起始频率始终保持不变,而带隙宽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2-01)

宁少武,史治宇,胥馨尹[6](2017)在《夹层边界上布置主动声学边界的有源隔声双层板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双层板结构中夹层声场边界上布置平面声源作为主动声学边界,构成有源隔声双层板结构,提出基于主动声学边界方法的有源隔声双层板结构。在双层板结构中夹层边界上布置四边简支板,用来代替主动声学边界,控制力作用到该简支板上,采用声弹性理论建立了有源隔声双层板结构的计算模型,分别以辐射声功率最小和夹层声功率最小作为控制目标来优化控制力,计算分析控制前后夹层结构的传声损失以及各子系统的响应,并研究了主动声边界尺寸大小对系统隔声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主动声边界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且以辐射声功率最小为控制目标要优于以夹层声场的声功率最小为控制目标;控制后,主动声边界对入射板振动响应几乎没有影响,辐射面板的振动动能和夹层声场的声功率均被有效地抑制;不同尺寸主动声边界都提高了夹层结构的隔声性能;对于低频率段,不同尺寸主动声边界对夹层结构的隔声性能提高的程度相同;对于其他频率段,主动声边界对传声损失和各子系统响应的影响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对主动声边界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提高特定频段隔声性能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21期)

罗马奇,汲长远,吴友亮,陈瑶,张权[7](2017)在《消声水池双层板结构隔墙的隔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消声水池隔墙的隔声能力,利用双层板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双层低密度的硬质泡沫板,通过调整板厚和间距来控制某频段内的隔声量。文章利用双层板隔声原理对该结构形式的隔声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制作了样品进行水池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对隔墙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声学与电子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张志强[8](2017)在《充液双层板结构抗冲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各航道上船舶密度不断增大,同时船舶不断向大型化、快速化发展,这就使得船舶发生各类碰撞事故的概率大大提高。由于船舶惯性质量大,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往往会引起船毁人亡、污染物泄漏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研究船舶碰撞机理,对提高船舶结构的耐撞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于其它的结构间的碰撞,船舶及舰艇双层壳结构以及其它防护水舱等结构间存在大量压载水,其在碰撞过程中会与船体结构发生耦合作用,并且会参与能量的吸收,会影响碰撞过程中船体结构的响应。为了确切得到压载水对船体结构在碰撞载荷下的影响效果以及影响机理,便于指导船舶碰撞的仿真计算。本文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充液双层板结构分别在有水和无水两种极端充液状态下的耐撞性能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对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关于船舶碰撞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阐述、总结,并对船舶碰撞仿真计算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归纳。其次,对充液双层板结构进行碰撞试验。在两种充液状态下,分别选取不同板厚的圆形板,采用圆锥形撞头在不同撞击速度下进行撞击试验。对比不同工况下撞头的撞击加速度、上下板变形、各测点压力变化等数据,研究充液状态以及其它各几何参数对充液双层板结构耐撞性能的影响,为研究船舶结构耐撞性提供数据支持。然后,采用LS-DYNA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各试验模型进行碰撞仿真计算。详细介绍了无水和有水两类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单元类型、材料选择、接触设置和耦合设置等。对比各工况下的结构的应变分布、能量转移情况、上下板变形和液体压力等数据,发现,水的存在减小了液舱结构整体对撞击能量的吸收,且能够起到撞击能量的分散转移效果,对外板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随着撞头碰撞速度的提高,保护效果更加明显。最后,对比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验证了在有限元计算中元模型参数设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改变板厚与液舱高度进行一系列仿真计算,研究了这两种参数对液舱结构耐撞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地增加外板厚度或者减小内板厚度,或者减小液舱结构在撞击方向上的长度,都能够有效地减小碰撞载荷下的外板结构破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宁少武[9](2017)在《双层板结构的声振耦合分析与噪声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层板壳结构被广泛用作汽车、高速列车、舰船潜艇以及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外壳结构,相对于单层板结构,其具有更为出色的隔声性能。透彻研究双层板结构声振耦合问题的物理本质,对结构的低噪声设计具有重要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低频段,双层板结构的隔声量并不比同样材料合在一起的单层板优越。实际上,低频噪声控制问题一直是噪声控制领域的难点,为了提高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有必要开展基于双层板结构的噪声主动控制研究。本文从飞机机身结构特点出发,建立了双层板结构模型及双层板结构与封闭声腔的耦合模型,研究双层板结构的声振耦合分析方法以及外部流场作用下填充多孔吸声材料的双层板结构与封闭声腔的声振耦合性能;同时,在双层板结构的基础上发展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开展基于双层板结构的主动噪声控制研究,提高双层板结构在低频段的隔声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有:(1).对于双层板结构声振耦合性能的研究,从不同的物理视角出发,提出了横向声模态展开方法和声波导模态展开方法,建立了双层板结构以及双层板结构与封闭声腔的声振耦合分析模型;将以上两种方法与结构模态展开方法和声模态展开方法对比,研究夹层声场的声压分布函数对双层板结构的传声损失以及双层板结构与封闭声腔的噪声损失的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四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反映发生在双层板之间的物理现象,如‘板-空气-板’共振、驻波共振以及其他由结构共振引起的物理现象,但是在特定频率时四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各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是不同的,例如,夹层声场的声压分布;特别地,声波导模态展开方法不仅反映了夹层中的正行波和负行波,也反映了夹层中存在的正向和负向传播的衰减波。实际上,衰减波时真实存在的,包含了更多的声场信息,可能影响实际应用中的相关系统的性能,例如,噪声控制中的近场传感策略以及近场声全息技术等。(2).综合考虑飞机机身结构特点和飞机的飞行状态,建立了外部流场作用下填充多孔吸声材料的双层板结构与封闭声腔的声振耦合模型。首先,采用等效流体模型模拟多孔吸声材料中声波的传播,分别采用结构模态展开方法和声模态展开方法表示夹层声场和封闭声腔内声压分布,应用声-结构模态耦合分析方法建立整个系统的声振耦合关系,研究相关系统参数对系统声振耦合性能的影响。计算表明:与空气夹层相对比,多孔吸声材料可以显着提高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且减弱了存在于夹层声场的‘板-空气-板’共振现象和驻波共振现象,且随着夹层厚度和面板厚度的增加其噪声损失增加;以‘板-空气(等效流体)-板’共振频率为分界点,大尺寸(80mí70m)的双层板结构的噪声损失曲线是其他尺寸的双层板结构的噪声损失曲线左侧部分的下包络,右侧部分的上包络;封闭声腔不会影响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但会改变整个系统的耦合性能;入射角和方位角对填充多孔吸声材料的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有很小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顺流入射时,马赫数的增加几乎对多孔吸声材料的双层板结构的耦合系统的噪声损失几乎没有影响;而逆流入射时,当马赫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因为全反射现象,使得系统的噪声损失显着增加,计算发现多孔吸声材料的存在可以推迟全反射现象的发生。(3).对于基于双层板结构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针对噪声主动控制目标选取与实现方法问题,提出了多种优化次级源的双层板结构噪声主动控制方法,揭示控制目标与控制源位置之间的关系。为了降低辐射声场(无限辐射声场和封闭声腔)内的声能量,分别在入射板和辐射板上施加次级力源和在夹层声场中布置次级声源,通过直接降低目标声场内声能量或切断噪声传递的路径,定义新的控制目标(共25种),来优化控制源的大小。计算表明:叁种次级源都可以实现噪声主动控制的目的,但控制源的控制效果与控制目标的选取密切相关,当控制源位置给定以后,应选择与控制源所在位置的下游声场或结构相关的物理量作为控制目标,否则达不到噪声控制的目的,甚至使得结构的隔声性能降低。(4).在双层板结构的夹层声场边界上布置主动声边界构建主动隔声结构,提出了基于主动声边界的双层板主动隔声控制方法;同时,与声辐射模态相结合,提出了声辐射模态误差传感策略的主动声边界双层板主动隔声控制方法。首先,采用简支安装在夹层边界上的矩形平板代替主动声边界,称为主动声边界板,控制力作用在主动声边界板上,分别以最小化辐射板的平均辐射声功率(或最小化封闭辐射声场的平均声势能)、最小化辐射板的平均动能和最小化夹层声场的平均声势能为控制目标优化控制力;同时,与声辐射模态相结合,研究了基于声辐射模态误差传感策略的主动声边界双层板主动隔声结构的实现方法。计算表明:由于主动声边界板的引入,对原始双层板结构及其与封闭声腔的声振耦合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控制后,叁种控制目标都可以提高双层板结构的隔声性能,其中以辐射声场内平均辐射声功率(或封闭辐射声场内平均声势能)作为控制目标时获得的噪声控制效果最佳;随着主动声边界板数量的增加,主动隔声的效果越好;同时,主动声边界板的尺寸和控制力的位置对控制效果有显着影响,应根据具体的被控对象和被控频率区间来选择主动声边界板尺寸和控制力作用位置;以第一阶声辐射模态最小化作为控制目标可以显着提高双层板结构在低频段(<200Hz)时的隔声性能,在高频段,则需要多阶声辐射模态作为控制目标。同时,研究表明,在噪声控制过程中,系统中存在模态重构和模态抑制两种控制机理。(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李杨,王建武,郭天雄,武卫,张勇[10](2016)在《盖被层结构参数对混凝土道面双层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接式水泥道面双层板结构,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盖被层厚度、盖被层弹性模量以及道面板分块尺寸这3个盖被层结构参数对水泥混凝土道面双层板荷载应力和道面弯沉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可为下一步进行水泥混凝土道面双层板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建材发展导向》期刊2016年20期)

双层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双层板结构的抗压性能,提出一种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采用简化理论法和有限元法对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进行抗压性能分析,并与双层板加筋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的抗压性能高于双层板加筋结构,并且对下层板的压力传递系数会随着液体体积模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液体体积模量K的增加,上、下层板最大弯曲应力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且液体体积模量K在(180~300)×102 MPa范围内取值时,对上、下板的承压状态较为有利;双层板加筋结构承压时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不利于结构的承压,而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液体受压均匀变形,增加了下层板结构的材料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压性能;考虑到结构的规模和经济性,采用材料利用率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当填充液体厚度在150~250 mm范围内取值时,能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抗压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板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奥林,南博华,瞿德超,余海东.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法的介电弹性体驱动柔性双层板结构动力学模型[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2].滕洪园,董斌,郭健,张乃梁,夏风.双层板填充液体结构的抗压性能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8

[3].邓贤辉,梅国辉,骆伟,闫小顺,吴卫国.舷侧不连续双层板架结构稳定性试验及改进设计[J].舰船科学技术.2018

[4].孙振永,李丽君,刘怡然,孙丰山.不同加筋双层板结构隔声特性的理论、仿真及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5].钱登辉.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双层板结构带隙计算方法及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6].宁少武,史治宇,胥馨尹.夹层边界上布置主动声学边界的有源隔声双层板结构[J].振动与冲击.2017

[7].罗马奇,汲长远,吴友亮,陈瑶,张权.消声水池双层板结构隔墙的隔声性能研究[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7

[8].张志强.充液双层板结构抗冲击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宁少武.双层板结构的声振耦合分析与噪声主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10].李杨,王建武,郭天雄,武卫,张勇.盖被层结构参数对混凝土道面双层板的影响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6

标签:;  ;  ;  ;  

双层板结构论文-陈奥林,南博华,瞿德超,余海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