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李慧敏,丁亚红

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李慧敏,丁亚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内嵌加固,预应力螺旋肋钢丝,静力试验

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丁亚红[1](2013)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嵌预应力加固法张拉系统,提出开槽、加固和张拉螺旋肋钢丝、填胶的施工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0个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试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法,能够较好地改善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整体工作性能,大幅度提高其开裂荷载,对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也有明显的改善。随加固量及预应力水平不同被加固梁开裂荷载提高幅度为72.6%~321.26%,屈服荷载提高幅度为6.19%~99.09%,极限荷载提高幅度为46.04%~135.27%,加固效果明显。该加固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加固梁的延性和安全性能,梁试件刚度提高明显,对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约束作用,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同时螺旋肋钢丝的高强性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丁亚红,刘丽娜[2](2013)在《表层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变形性能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在对传统加固方法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既有工程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加固方法,即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法,并利用自行研发的预应力张锚系统,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开展了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该文对9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梁不同受力阶段进行了深入理论分析,并基于一定的假设,给出了加固梁从预应力放张到破坏整个过程中不同受力阶段的弯矩-曲率计算公式,以此编制了荷载-挠度关系计算方法,利用相关计算公式对加固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值及其对应的挠度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该加固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4期)

丁亚红,张美香,孙博,曾宪桃[3](2012)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原有加固方法的不足,提出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加固技术,分析这种加固梁的变形特点,并依据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原理和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特点,推导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梁不同受力阶段的刚度表达式,得到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梁的刚度计算公式。在考虑预加力产生反拱的前提下,计算加固梁不同受力阶段的变形量。对4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能有效延缓裂缝的发展,减小构件变形,提高构件刚度。研究结果为该加固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张美香[4](2012)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RC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技术因材料来源广、加固成本低、应用价值高而成为土木工程界研究热点,本文以开槽尺寸、混凝土强度为试验参数,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旨在为其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系统概述了内嵌非预应力FRP、内嵌预应力FRP、内嵌螺旋肋钢丝、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技术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加固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开槽尺寸和混凝土强度两试验参数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RC梁抗弯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2)开展了8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RC梁静载试验研究,对不同参数下加固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变形、裂缝分布、延性及破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一定开槽尺寸范围内,随着开槽宽度的增加,加固梁整体加固效果越明显;不同混凝土强度下均存在相对理想的开槽尺寸;开槽尺寸越大混凝土强度影响越明显;开槽尺寸过大的C30混凝土可能发生剪压破坏。从加固梁整体加固效果方面考虑,本试验梁中C30加固梁和C40加固梁比较理想的开槽尺寸为15mm。(3)在基本假定基础上,推导了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RC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对加固梁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两者吻合较好;结合内嵌法施加预应力特点,推导了内嵌预应力加固梁的预应力损失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对比,两者吻合较好。(4)利用ANSYS10.0有限元软件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了试验梁反拱、挠度等,并与理论结果对比,两者吻合较好。表明ANSYS软件可有效模拟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RC梁弯曲性能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马艳洁[5](2012)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长期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老化、或结构功能改变等原因,结构承载力已经达不到要求,重建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对原有构件进行维修和加固,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同时达到节约资金和时间的目的。所以,关于结构的加固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螺旋肋钢丝以其强度高、抗剪切能力好,同时能对其施加预应力,进而提高构件承载力等优势,使得螺旋肋钢丝成为加固材料的理想选择。因此,本文提出了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构想,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并对螺旋肋钢丝的性能及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论述。(2)通过10根混凝土梁试件,内嵌预应力碳纤维筋加固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性能研究,主要对加固量、混凝土强度等级、开槽形状不同试验参数下加固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形式及变形等做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均有很大的提高。(3)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梁与未加固梁相比,均能大幅度提高构件的挠度变形能力,安全性能及延性性能。且延迟了裂缝的出现,对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约束作用,提高了加固梁的抗裂性能。(4)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及刚度计算公式,对加固试件预应力损失、裂缝及延性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加固梁均能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丁亚红,郝永超,郝凌博[6](2010)在《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弯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更好的加固方法,对7根混凝土粱进行静力加载试验,主要研究了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变形和裂缝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梁相比,该加固方法能够显着提高被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且提高幅度随加固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多可达144.2%;加固粱能够减小构件的挠度变形和最大裂缝宽度,提高梁的刚度,延长粱的使用寿命;内嵌2根螺旋肋钢丝加固效果较好,受力合理,破坏形式呈现出延性破坏的征兆,而内嵌3根加固混凝土梁虽能够显着提高极限荷载,但破坏时出现了局部混凝土剥离的脆性破坏现象。综上所述,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加固方法,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9-13)

丁亚红,张春生[7](2010)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新方法,并通过7根混凝土梁的静力加载试验,对内嵌预应力和非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中预应力张拉、受力过程、破坏形态、抗弯承载力、延性和变形情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能够显着提高被加固梁的开裂荷载、截面刚度、屈服荷载、最大承载力;能有效延迟裂缝的开展,限制裂缝的宽度,提高梁的抗变形能力,改善梁的正常使用状态,充分利用螺旋肋钢丝的高强性能。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技术能较好的解决现有加固方法在材料利用不充分、粘结剥离破坏等方面缺点,是一种高效的加固方法。研究成果为该新型加固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0年07期)

丁亚红,郝永超,陈红强,段敬民[8](2010)在《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技术特点,研发了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张拉锚固体系,测试并分析了试验过程中预应力损失情况。结果表明,预应力损失随螺旋肋钢丝加固量及初始预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很小,不超过5%,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相对较大,在5%~10%之间,放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大小介于上述两种损失之间,一般不超过10%,且加固量及初始预应力水平对该项损失的影响较显着。研究结果为该新型加固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0年03期)

李慧敏[9](2009)在《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土木工程结构的老龄化、设计规范的更新换代等,对工程结构检测、维修和加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螺旋肋钢丝是高效加固混凝士构件的理想材料,而且与传统加固法相比费用更加低廉。因此,以螺旋肋钢丝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设计了1根钢筋混凝土对比梁和考虑螺旋肋钢丝的不同加固量为参数的9根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试件。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试验,分析了试验梁受力全过程及破坏形态;研究了螺旋肋钢丝不同加固量对加固梁的破坏形式、极限承载力、变形、安全性能及延性等抗弯加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内嵌法加固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受加固量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加固量的增加,梁的极限承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内嵌1、2、3根螺旋肋钢丝的加固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屈服荷载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5.69%、29.43%、34.78%,极限荷载提高幅度分别为:45.73%、87.53%、130.92%。基于试验结果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理论,推导了内嵌螺旋肋筋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梁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可以采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设计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同时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量的计算公式,建议了螺旋肋钢丝的最佳加固量,为实际工程中此加固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12-21)

丁亚红,李慧敏,曾宪桃[10](2009)在《内嵌螺旋肋钢丝抗弯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更为有效的混凝土梁加固方法,通过7根梁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对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力过程、抗弯承载力、裂缝和变形情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的混凝土梁没有出现类似外贴纤维片材加固构件的剥离破坏现象。与未加固梁相比,该加固方法能够显着提高被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且提高幅度随加固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多可达144.2%。加固梁破坏时的裂缝间距、最大裂缝宽度、挠度都较被加固梁小。加固梁的刚度有明显提高。研究成果为该新型加固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课题组在对传统加固方法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既有工程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加固方法,即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法,并利用自行研发的预应力张锚系统,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开展了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该文对9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梁不同受力阶段进行了深入理论分析,并基于一定的假设,给出了加固梁从预应力放张到破坏整个过程中不同受力阶段的弯矩-曲率计算公式,以此编制了荷载-挠度关系计算方法,利用相关计算公式对加固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值及其对应的挠度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该加固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敏,丁亚红.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

[2].丁亚红,刘丽娜.表层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变形性能理论分析[J].工程力学.2013

[3].丁亚红,张美香,孙博,曾宪桃.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变形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2012

[4].张美香.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RC梁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5].马艳洁.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6].丁亚红,郝永超,郝凌博.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弯曲性能研究[C].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7].丁亚红,张春生.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

[8].丁亚红,郝永超,陈红强,段敬民.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

[9].李慧敏.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9

[10].丁亚红,李慧敏,曾宪桃.内嵌螺旋肋钢丝抗弯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内嵌螺旋肋钢丝加固论文-李慧敏,丁亚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