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舒适感论文-李乐卉,GALAGODA,R,U,JAYASINGHE,G,Y,HALWATURA,R,U

人体舒适感论文-李乐卉,GALAGODA,R,U,JAYASINGHE,G,Y,HALWATURA,R,U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舒适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气候,垂直绿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人体舒适感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卉,GALAGODA,R,U,JAYASINGHE,G,Y,HALWATURA,R,U[1](2018)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热带微气候变化和人体热舒适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垂直绿化系统(VGS: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在欧洲国家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简而言之,即一种或多种植物以独立或采用支撑结构使之附着的方式在建筑的垂直表面上生长。这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技术方法的运用,可以成为城市化环境中不断减少的绿化的替代品,也可以通过隔热效应调节建筑物内的热环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以斯里兰卡科伦坡大都市区的叁种垂直绿墙为例,以热性能(thermal performance)、相对(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廖桦浚[2](2017)在《空气湿度与个性送风风速对人体整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高度城市化,人均公共建筑面积越来越小。房间面积小,人员密度大是建筑环境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生活中诸如办公室,课堂,甚至公共汽车内,地铁内,均可以看做是人员密度较大的狭小空间。在这样的房间中,常常背景空调温度设置得相当得舒适,却因为空气沉闷或者觉得空气不舒适,常常有想要开窗或者增大空气流速的诉求。当今社会,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已经不再是热舒适可以一言以蔽之,而研究表明,现代人85%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甚至有部分人是室内渡过的时间长达22~23小时。想要健康舒适度的室内环境就需要了解导致室内环境不舒适的每一个因素。而闷在这种狭小而人员密集的空间中一直扮演着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角色。研究PAQ,闷感等主观空气评价,如果通过传统热暴露实验,气流可以同时改善人体与热环境的热交换与吸入空气与鼻腔内呼吸道粘膜的热交换。而气流对人体整体舒适度的改善究竟因为主观热反应的改善还是主观空气评价的改善,或者说气流对于主观空气评价的改善是否受到主观热反应的干扰,一直是传统热暴露实验在研究主观空气评价上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归结到实验方法上,关键点是人体与气流接触的方式,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气流对主观空气评价的影响是否具有独立性。故而实验的难点就是如何隔离吸入空气的气流与外界气流的联系,进而区分鼻腔内的气流与人体周围环境的气流对主观空气评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呼吸面罩进行对比实验尽可能减少风速对主观热反应的影响,减少了额外变量。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来探讨闷感的外延与内涵。实验形式为局部吹风对比实验,通过呼吸面罩隔离吸入空气风速做为对比工况。实验招募16名受试者,均为健康在校大学生(男生8名,女生8名),在12个工况下(环境温度为29.5℃,30%、50%、85%叁种相对湿度,0、1、1.4、2m/s四种风速),每个工况进行45min的热暴露,其中20min带面罩,5min休息,20min不带面罩。实验按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叁组:静风时叁种湿度的热暴露实验、叁种湿度与四种风速的热暴露实验、戴面罩前后的对比实验。实验通过湿度与风速的变化营造闷热环境,再根据热感觉、热舒适、湿感觉、PAQ、闷感等投票值随湿度、风速的变化,探究闷感在众多投票指标中的地位,随风速与湿度的变化规律;闷感、PAQ等主观空气评价的真正作用部位;以及闷感与风速的之间真正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人体舒适感主要受到热感觉的影响,其次是闷感,然后才是湿感觉,并且湿感觉只能发挥较为微弱的作用。而随着风速的增加,闷感、PAQ、气味等主观空气评价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增加趋势(R2>0.9),并且风速达到2m/s后,可以完全补偿30%,50%,85%叁者在闷感之间的差异。对于PAQ、气味而言,风速的受体部位主要是鼻道,而闷感对于风速变化的感知受到身体与鼻道双重影响。身体周围风速变化通过改善身体与周围热环境热交换的可以显着地改善闷感,而鼻道内风速的变化也会通过改善鼻道内热交换显着地改善闷感,这两种改善作用均与风速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程腾飞[3](2016)在《基于喷嘴送风的座舱环境下人体整体舒适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快速、便利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飞机作为外出的首选。飞机座舱作为一个密闭狭小的特殊环境空间,舱内整体环境质量决定着机组人员和乘客的舒适性。然而乘客往往会出现闷热、不适症状的抱怨等现象。因此,本文通过飞机实测调研确定了座舱真实环境状况,并分析了乘客闷热感产生情况及原因。同时对基于喷嘴送风的座舱环境下人体整体舒适感进行了实验研究,用人体整体舒适感表征闷热和不适症状的产生情况,分别从主观热反应和感知空气质量两方面对人体的闷热进行评价,以探究舱内背景CO_2浓度和喷嘴送风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以及喷嘴送风影响人体舒适感的主要因素,并对舱内CO_2浓度和喷嘴送风参数调控范围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利用叁排座飞机实验舱模拟真实飞机座舱环境,招募20名受试者,均为健康的在校大学生(男生10名,女生10名),在9个环境工况下(环境温度28℃,喷嘴送风开启和关闭,背景CO_2浓度2000ppm-5000ppm,喷嘴送风新风比为0/2、1/2和2/2)分别暴露70min,期间通过主观调查问卷收集受试者的舒适感变化情况,同时测定并记录相关环境参数。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和相关分析发现:背景CO_2浓度会对人体的主观热反应和感知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即背景CO_2浓度越高,感知空气质量越低,并且会影响到人体的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随着背景CO_2浓度的升高,头晕、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呼吸不畅、精神低沉烦闷等相关不适症状的抱怨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喷嘴送风影响人体舒适感的主要因素是送风气流和新风,并且送风气流的影响作用大于新风。喷嘴送风气流能够明显地降低热感觉,改善热舒适,提高热可接受度,同时通过改善热舒适进而提高空气新鲜感,使空气质量趋向于可接受;但喷嘴送风气流对不适症状的影响不明显。喷嘴送风新风对感知空气质量具有显着性影响,从而影响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同时喷嘴送风新风对胸闷气喘、呼吸不畅等部分不适症状存在显着影响。此外喷嘴送风对人体舒适感的改善作用受背景CO_2浓度的影响,背景CO_2浓度越大,喷嘴送风的改善作用越明显;同时喷嘴送风的开启会减弱背景CO_2浓度对主观热反应、感知空气质量和不适症状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背景CO_2浓度和喷嘴送风状态下人体舒适感的变化,在本研究工况下,为满足人体对整体环境满意度的要求,舱内背景CO_2浓度应低于2000ppm。当背景CO_2浓度小于3500ppm时,喷嘴送风可以设定为全回风;当背景CO_2浓度超过3500ppm时喷嘴送风需加入新风,随着CO_2浓度增加喷嘴送风新风比升高,当CO_2浓度为5000ppm时,喷嘴送风需设定为全新风。当舱内温度降低,人体主观热反应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舱内背景CO_2浓度可以相应地适当升高,同时对喷嘴送风新风量的需求降低。(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徐昆仑[4](2016)在《低湿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室内热湿环境的舒适度,而这也是建筑室内人体热舒适重点关注的方面。我国各气候区夏季温度普遍比较高,不同气候区的湿度有所不同,不同的空调系统能够营造不同的温湿度环境,而不同的温湿度对人体的热舒适影响也不同;而我国的夏热冬冷气候区,夏季和冬季湿度较高。湿度作为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个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国外对相对湿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对相对湿度作用下人体热感觉的研究较少。研究表明夏季偏热环境下,相对湿度的增加会降低人的热舒适性,而针对空调环境下不同温度环境中较低湿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研究较少。我国南方地区没有进行集中供暖,而南方采暖呼声也越来越高,如果室内进行采暖,湿度必然降低,习惯了高湿环境的人们对低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美国ASHRAE标准也没有对夏季和冬季的相对湿度下限进行规定。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夏季和冬季较低湿度环境进行研究,弄清低湿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以及基于湿度下的可接受温度范围,这对南方采暖室内温度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实验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受试者根据主观感受填写问卷、并记录环境和生理参数,研究较低湿度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本论文开展了夏季和冬季的实验研究。其中夏季选取16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其中男女各8名。温度工况分别为23℃、26℃、29℃和32℃,湿度水平为15%、30%和50%,服装热阻约为0.39clo,风速约为0.05m/s,代谢水平1.0met;冬季实验以2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其中男女各10名。温度工况分别为16℃、20℃、24℃和28℃;湿度水平为15%、30%和50%,服装热阻约为1.2clo,风速约为0.05m/s,代谢水平1.0met。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环境温度为26℃和29℃和冬季20℃和24℃,相对湿度对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影响很小,当环境温度为偏冷或者偏热时,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影响较为明显。对热舒适和热感觉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在稳态热环境下,夏季和冬季的热舒适和热感觉关系的变化都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夏季不同相对湿度对皮肤温度基本没有影响,冬季除了28℃外,其余温度环境下,相对湿度对皮肤温度基本没有影响。空气湿度会对人体局部部位产生刺激、使人感到干燥,且相对湿度越低,人体局部部位受到刺激性也越大、越干燥,在冬季表现较明显。在16℃~28℃时,在15%和50%相对湿度之间,鼻子、口腔等部位均有显着性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法分别对夏季和冬季整体舒适感与热舒适、湿舒适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夏季温度对整体舒适感影响较大,而冬季温度和湿度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权重基本相同。PMV模型和二节点模型并不能准确预测所有实验条件下的人体热反应,在偏冷和偏热环境下,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尤其是在15%的湿度环境。采用类似ASHRAE标准提供的计算舒适区的方法,湿度上限采用ASHRAE标准的推荐值为0.012kg/kg。在忽略湿度下限时,夏季可接受温度范围23.5℃~30℃,冬季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9.2℃~24.2℃。在考虑相对湿度下限为30%时,夏季可接受温度范围23.5℃~28.8℃,冬季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9.2℃~23.3℃。在相对湿度为30%~50%时,夏季和冬季的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23.8℃~28.9℃、19.8℃~23.3℃。(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陈华,佘芝佳,吴晓銮,李嘉欢,郭纯爱[5](2016)在《芳香植物香气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人的血压值和心率值的变化作为心理影响的评价指标,客观量化地反映芳香植物与人体产生舒适感的关联性.将茉莉花和麝香百合放置在室内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香气都能降低测试者的血压和心率,但在不同浓度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存在差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气浓度与人体舒适度并未呈现线性相关,该结果为我们进行香气浓度定量测试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探讨芳香植物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性机理.(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慕缘鹏[6](2015)在《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声环境是影响舒适度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诸如:当人们乘坐飞机、到高原旅行、在高原环境中生产生活等,都会涉及低气压环境。然而,低气压环境下空气声阻抗特性、人的某些生理反映以及人对噪声的主观感受都不同于常压。虽然飞机和高速列车客室内的噪声环境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今通用的A计权声级对噪声的评价最接近人耳对响度的感受,但是A声级在高分贝和一些复杂的噪声环境时并不准确,且在低气压下的适用性有待研究,一个适用于低气压环境且能够准确的反映人听觉主观感受的噪声评价方法有待于我们去探寻。本文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出发,探寻低气压噪声环境中影响人舒适感的各种因素,为建立准确反映人听觉主观感受的噪声评价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声传播物理、听觉生理、心理、声环境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有低气压环境下声阻抗的相关计算、人耳各部分功能的分析,以及噪声对人情绪影响的心理学分析等。(2)通过实验问卷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研究烦躁感与气压、噪声频率、声压级、噪声持续作用时间等参数的联系。最终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低气压环境下的声舒适预测评价模型。(3)为了探究噪声对人主观听觉响度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能够快捷地模拟声音在中耳传导的力学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其可靠性,以及可用于人主观听觉响度与客观参数联系的分析研究的可行性,有助于建立更精确的噪声评价模型。(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张金程[7](2014)在《低气压下光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80%的信息需要通过视觉获得,舒适的光环境对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光环境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数在常压环境的基础上开展,但在其他条件,例如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率、血压、视力等)以及心理反应都会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人体感觉舒适的光环境与常压下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低气压下光环境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低气压光环境影响人体舒适感的理论研究分别研究低压和光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的理论知识,得出低气压和光环境对人体的生理以及心理变化的影响,这部分是本文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2)低压下光环境对人体舒适感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不同的压力、色温、照度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程度。让受试者填写调查问卷,分布对9个主观感觉(明亮程度感觉、光的明暗比合适感觉、颜色真实性感、空间宽敞感、愉悦感、清晰感、放松感、紧张感、忧郁感)进行打分,并通过可拓学理论计算得出主观评价指标,得出结论:高色温(色温为6400K)让人在空间中更有明亮感、空间感、舒适感和愉悦感,低色温(色温为3300K)下让人有放松感和忧郁感。不论何种色温,随着压力降低,受试者紧张程度增加,对视觉明亮程度感觉降低。(3)低压光环境下分析各评价指标以及生理指标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分别得到9个主观评价指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不同压力、色温、照度对受试者心理感受的影响。对受试者进行血压、心率、视力测试,以及关于疲劳感的调查问卷,得出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受试者的生理变化:受试者视力随压力降低、照度增加而升高;受试者心率均随压力降低而升高,血压则为无明显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倪项根[8](2009)在《黄梅天的保健提醒》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市气象台于6月20日宣布,申城已正式入梅。伴随着当天的艳阳高照、雷声滚滚、暴雨倾盆和乌云密布几种天气的交织,2009年的黄梅天来到了。在这种气温高、湿度大和气压低的气候条件下,人体舒适感很差。一些人的陈年旧病更容易复发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如何在黄梅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09-06-29)

谷美霞,孙玉钗,刘影[9](2009)在《内衣织物性能与人体舒适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内衣织物各种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内衣对人体舒适感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09年04期)

谷美霞,孙玉钗,刘影[10](2009)在《内衣面料性能与人体舒适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内衣面料性能对人体舒适感觉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根据所选内衣面料各个性能的测试结果,来综合分析不同内衣面料对人体舒适感所产生的影响,从而选择出合适的内衣面料,以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的追求。(本文来源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人体舒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高度城市化,人均公共建筑面积越来越小。房间面积小,人员密度大是建筑环境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生活中诸如办公室,课堂,甚至公共汽车内,地铁内,均可以看做是人员密度较大的狭小空间。在这样的房间中,常常背景空调温度设置得相当得舒适,却因为空气沉闷或者觉得空气不舒适,常常有想要开窗或者增大空气流速的诉求。当今社会,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已经不再是热舒适可以一言以蔽之,而研究表明,现代人85%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甚至有部分人是室内渡过的时间长达22~23小时。想要健康舒适度的室内环境就需要了解导致室内环境不舒适的每一个因素。而闷在这种狭小而人员密集的空间中一直扮演着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角色。研究PAQ,闷感等主观空气评价,如果通过传统热暴露实验,气流可以同时改善人体与热环境的热交换与吸入空气与鼻腔内呼吸道粘膜的热交换。而气流对人体整体舒适度的改善究竟因为主观热反应的改善还是主观空气评价的改善,或者说气流对于主观空气评价的改善是否受到主观热反应的干扰,一直是传统热暴露实验在研究主观空气评价上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归结到实验方法上,关键点是人体与气流接触的方式,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气流对主观空气评价的影响是否具有独立性。故而实验的难点就是如何隔离吸入空气的气流与外界气流的联系,进而区分鼻腔内的气流与人体周围环境的气流对主观空气评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呼吸面罩进行对比实验尽可能减少风速对主观热反应的影响,减少了额外变量。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来探讨闷感的外延与内涵。实验形式为局部吹风对比实验,通过呼吸面罩隔离吸入空气风速做为对比工况。实验招募16名受试者,均为健康在校大学生(男生8名,女生8名),在12个工况下(环境温度为29.5℃,30%、50%、85%叁种相对湿度,0、1、1.4、2m/s四种风速),每个工况进行45min的热暴露,其中20min带面罩,5min休息,20min不带面罩。实验按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叁组:静风时叁种湿度的热暴露实验、叁种湿度与四种风速的热暴露实验、戴面罩前后的对比实验。实验通过湿度与风速的变化营造闷热环境,再根据热感觉、热舒适、湿感觉、PAQ、闷感等投票值随湿度、风速的变化,探究闷感在众多投票指标中的地位,随风速与湿度的变化规律;闷感、PAQ等主观空气评价的真正作用部位;以及闷感与风速的之间真正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人体舒适感主要受到热感觉的影响,其次是闷感,然后才是湿感觉,并且湿感觉只能发挥较为微弱的作用。而随着风速的增加,闷感、PAQ、气味等主观空气评价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增加趋势(R2>0.9),并且风速达到2m/s后,可以完全补偿30%,50%,85%叁者在闷感之间的差异。对于PAQ、气味而言,风速的受体部位主要是鼻道,而闷感对于风速变化的感知受到身体与鼻道双重影响。身体周围风速变化通过改善身体与周围热环境热交换的可以显着地改善闷感,而鼻道内风速的变化也会通过改善鼻道内热交换显着地改善闷感,这两种改善作用均与风速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舒适感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乐卉,GALAGODA,R,U,JAYASINGHE,G,Y,HALWATURA,R,U.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热带微气候变化和人体热舒适感的影响[J].城市规划学刊.2018

[2].廖桦浚.空气湿度与个性送风风速对人体整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7

[3].程腾飞.基于喷嘴送风的座舱环境下人体整体舒适感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徐昆仑.低湿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

[5].陈华,佘芝佳,吴晓銮,李嘉欢,郭纯爱.芳香植物香气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6

[6].慕缘鹏.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7].张金程.低气压下光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8].倪项根.黄梅天的保健提醒[N].中国中医药报.2009

[9].谷美霞,孙玉钗,刘影.内衣织物性能与人体舒适感关系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09

[10].谷美霞,孙玉钗,刘影.内衣面料性能与人体舒适感关系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人体舒适感论文-李乐卉,GALAGODA,R,U,JAYASINGHE,G,Y,HALWATURA,R,U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