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吴焘

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吴焘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啶类季铵盐,缓蚀剂,水处理剂,金属腐蚀

吡啶类缓蚀剂论文文献综述

吴焘[1](2019)在《吡啶类季铵盐型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吡啶类季铵盐型缓蚀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合成途径,以及通过其性能的研究和对其缓蚀性的评价,针对工艺优势,对其研发方向进行进一步改进和拓展。(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陶远贤,邢华忠,冷传智,朱爱根,张健[2](2018)在《烷基吡啶在油溶性缓蚀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现场盐水,采用动态失重法研究复合吡啶在油气井的应用并且对复合吡啶复配的缓蚀剂进行了溶解和分散性的实验。根据现场条件对复配配方中的增效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的筛选,对其缓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吡啶复配的油溶性缓蚀剂在油中有很好的溶解性,并且在水中分散性良好,在盐水中加入1 000 ppm以下的具有分散均匀透明的效果,升温下不分层无沉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抑制H_2S和CO_2的腐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4)

邢华忠,陈纪牛,朱爱根,陶远贤[3](2016)在《抑制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的吡啶季铵盐缓蚀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失重法研究了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下吡啶季铵盐缓蚀剂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腐蚀影响,探究了硫化氢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影响对碳钢的腐蚀以及缓蚀剂浓度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腐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2)

孙浩[4](2015)在《吡啶类季铵盐型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缓蚀剂的使用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防腐蚀方法,其中石油开采用酸化缓蚀剂和污水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醛(酮)—氨工艺生产吡啶及烷基吡啶过程中的釜残料(3#吡啶碱)进行缓蚀剂的合成,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评价。用3#P吡啶碱分别与氯化苄、环氧氯丙烷和氯丙烯进行季铵化反应,合成出叁种吡啶类单季铵盐型物质(分别记作3#PyBC、3#PyE和3#PyAC);再与浓盐酸、环氧氯丙烷、十二叔胺合成出两种吡啶类双季铵盐型物(分别记作3#2PyE和3#PyEDMA12)。在温度为60℃℃的15%HCl中,利用失重法测试了上述五种吡啶类季铵盐型物质对N80钢片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产品3#PyBC的缓蚀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四种吡啶类季铵盐型物质,这与缓蚀剂在钢铁表面上的吸附能力和形成的疏水薄膜有关。进一步评价了优选产品3#PyBC在90℃C酸化腐蚀介质中的缓蚀性能,30% 3#PyBC在15%HCl中的加入量为0.9%时,N80钢片腐蚀速率为2.60g/(m2·h),满足相关评价标准上的一级要求。针对油田有机氯问题,对实验思路做了改进和拓展。在3#吡啶碱上分别先接入一段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的疏水链段,这有利于缓蚀剂在钢铁表面上形成疏水薄膜以阻止相关物质或电荷的移动,然后再进行乙氧基化以改善其水溶性,这样合成出两类产品(3#PyPE和3#PyBE类产品)。在15%HC1中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产品溶液,利用失重法进行酸化缓蚀性能的评价。在3#PyPE类产品中,原料3##吡啶碱、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质量比为1:1.6:2.4时所合成的产品3#PyPE 136的缓蚀性能较好;60℃C腐蚀介质中加药量为0.5%,N80钢片腐蚀速率为2.57g/(m2·h)。在3#PyBE类产品中,原料3#吡啶碱、环氧丁烷和环氧乙烷的质量比为1:1.5:2时所合成的产品3#PyBE125的缓蚀效果较好:60℃C腐蚀介质中加药量为0.1%时,N80钢片腐蚀速率为2.35g/(m2·h);90℃C腐蚀介质中加药量为1.0%时,N80钢片腐蚀速率为3.89g/(m2·h),均达到相关评价的一级标准,即在酸化腐蚀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同时评价了30%浓度的3#PyPE136和3#PyBE125对胜利油田坨六站采出污水的缓蚀性能。加入量为30mg/L时,3#PyPE136缓蚀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污水中含有其他腐蚀因素的影响;而3#PyBE125在55℃采出污水中,A3钢片缓腐蚀速率为0.0108mm/a,缓蚀效率为84.83%,说明3#PyBE125对该站污水有良好的缓蚀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1-01)

魏席,刘峥,谢思维,刘洁[5](2014)在《2-吡啶甲酰肼缩3,5-二溴水杨醛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对油田水中20钢的缓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席夫碱缓蚀剂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有望在油田防腐蚀中得到广泛应用。合成了一种新席夫碱缓蚀剂2-吡啶甲酰肼缩3,5-二溴水杨醛(L1)。通过塔菲尔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扫描电镜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了L1在模拟油田水中对20钢的缓蚀行为,并探讨了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L1在模拟油田水中的浓度达到75 mg/L时,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在不同Na HCO3浓度和Na2S浓度下也显示出较强的缓蚀作用;L1分子在20钢表面形成了吸附膜,其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且属化学吸附。(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4年12期)

涂胜,蒋晓慧,王娅,汤琪,李传强[6](2014)在《双子吡啶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其结构通过1 H NMR,13 C NMR和MS证实产物为目标化合物.用失重法测试了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在不同温度下(30~60℃)、5mol/L的HCl中对X70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的缓蚀率随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的浓度为6×10-6 mol/L时,在60℃、5mol/L的HCl中对X70钢的缓蚀率高达95%.并用SEM和UV对X70钢表面和腐蚀液进行了分析测试,数据表明,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在酸性介质中对X70钢具有很强的缓蚀性能,可用于高温环境试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胡百顺[7](2013)在《吡啶类复合缓蚀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吗啉、N-甲基吡啶、吡啶、4-甲基吡啶等化合物分别与氯化苄进行季铵化反应,对季铵盐进行缓蚀效果评价,最终选取吡啶作为缓蚀剂开发的原材料,合成了中间产物2-氨基毗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2-氨基吡啶的最佳合成条件,通过熔点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从氯化苄、环氧氯丙烷、对二氯苄等试剂中筛选出氯化苄作为季铵化试剂,合成了缓蚀剂单剂HBS-1。评价了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等因素对静态腐蚀速率的影响以及HBS-1缓蚀剂的抗温、抗盐酸浓度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了HBS-1的最佳反应条件:2-氨基吡啶与氯化苄之间的物料配比为1:4、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8小时、反应pH值为8.5,在该条件下合成的0.5%的缓蚀剂,60℃水浴、10%的盐酸溶液中实测静态挂片腐蚀速率为0.712g.m-2h-1。筛选了A-7作为HBS-1的助溶分散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复配实验,优化得到本文开发的吡啶类复合缓蚀剂HBS-2。HBS-2缓蚀剂配方为:0.2%HBS-1+0.2%A-7+0.4%有机胺+0.075%炔醇-2。新型吡啶类复合缓蚀剂HBS-2是一种更经济的适应高温、中低浓度的高效酸化缓蚀剂,在盐酸浓度小于20%、90℃环境中达到同样的缓蚀效果比商用“酸化1号”缓蚀剂更经济;而且在低浓度1:1混酸(5%盐酸+5%硝酸)溶液中,HBS-2较商用“兰-826”缓蚀剂显示了较好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3-05-20)

吴刚,郝宁眉,廉兵杰,陈生辉,孙霜青[8](2013)在《吡啶类缓蚀剂及其在Al(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3种吡啶类缓蚀剂分子(吡啶、3-甲基吡啶和4-甲基吡啶)的反应活性及溶剂条件下在Al(111)表面的吸附行为。分子反应活性的量化计算结果表明,3种缓蚀剂分子的前线轨道均分布在吡啶环上,亲核和亲电活性中心均位于吡啶环的N原子上。分子与Al表面吸附的量化计算结果表明,3种分子均能与Al(111)面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强度顺序与实验测得的缓蚀效率顺序相一致,且缓蚀剂分子与Al(111)面的相互作用是由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所致。此外,3-甲基吡啶和4-甲基吡啶两个分子还能平行于Al(111)面发生物理吸附。(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陈兆喜,朱爱根,陶远贤,徐强,邢华忠[9](2012)在《复合吡啶季铵盐缓蚀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复合吡啶季铵盐缓蚀剂,阐述了其合成路线及缓蚀原理;分别通过行业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评价了复合吡啶季铵盐复配产品在油田酸化、油田污水、集输及炼油系统多方面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复合吡啶季铵盐复配后在各方面都有着极佳的缓蚀效果,尤其对于高温(160~180℃)浓酸下有突出效果,腐蚀速率远低于一级标准;同时对于油田注水、集输及炼油系统中常见的H_2S、CO_2及HCl腐蚀体系能起到独特缓蚀效果,是一种良好的H_2S、CO_2缓蚀剂。(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5)

刘峥,刘洁,陈世亮,王国瑞[10](2012)在《盐酸溶液中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在碳钢表面的缓蚀吸附机理,在1 mol/L盐酸介质中加入3种水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用Bockirs置换模型研究了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规律,得到了吸附热力学参数;用析氢电流衰减曲线法和比色分析法研究了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吸附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3种缓蚀剂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体系温度的升高会对缓蚀剂的吸附起削弱作用;3种缓蚀剂的吸附规律遵从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可以自发进行。(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2年06期)

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模拟现场盐水,采用动态失重法研究复合吡啶在油气井的应用并且对复合吡啶复配的缓蚀剂进行了溶解和分散性的实验。根据现场条件对复配配方中的增效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的筛选,对其缓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吡啶复配的油溶性缓蚀剂在油中有很好的溶解性,并且在水中分散性良好,在盐水中加入1 000 ppm以下的具有分散均匀透明的效果,升温下不分层无沉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抑制H_2S和CO_2的腐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参考文献

[1].吴焘.吡啶类季铵盐型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9

[2].陶远贤,邢华忠,冷传智,朱爱根,张健.烷基吡啶在油溶性缓蚀剂中的应用[C].第二十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8

[3].邢华忠,陈纪牛,朱爱根,陶远贤.抑制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的吡啶季铵盐缓蚀剂[C].第十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6

[4].孙浩.吡啶类季铵盐型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

[5].魏席,刘峥,谢思维,刘洁.2-吡啶甲酰肼缩3,5-二溴水杨醛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对油田水中20钢的缓蚀性能[J].材料保护.2014

[6].涂胜,蒋晓慧,王娅,汤琪,李传强.双子吡啶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胡百顺.吡啶类复合缓蚀剂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8].吴刚,郝宁眉,廉兵杰,陈生辉,孙霜青.吡啶类缓蚀剂及其在Al(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J].化工学报.2013

[9].陈兆喜,朱爱根,陶远贤,徐强,邢华忠.复合吡啶季铵盐缓蚀剂的应用[C].第十七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

[10].刘峥,刘洁,陈世亮,王国瑞.盐酸溶液中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J].材料保护.2012

标签:;  ;  ;  ;  

吡啶类缓蚀剂论文-吴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