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值噪声论文-李子愚,刘兆霆,姚英彪

二值噪声论文-李子愚,刘兆霆,姚英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值噪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感器网络,1比特量化,EM算法,乘性噪声

二值噪声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愚,刘兆霆,姚英彪[1](2019)在《乘性噪声环境和非理想二值信道下的1比特鲁棒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节点能量存储、计算能力和带宽资源通常是有限的。直接将各个节点的采样信号模拟值(或较多的量化比特)传输到融合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将消耗较大的节点能量,并导致较大的通信负载。研究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参数估计问题,考虑将每个传感器节点的采样信号值压缩成1比特信息后再传输到融合中心,并且考虑节点与融合中心之间的通信是非理想的,存在噪声干扰和多径问题。论文利用最大似然方法,推导出一种1比特鲁棒期望最大(OBR-EM)算法,并分析了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下界(CRLB),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凤银,康艳梅[2](2018)在《分形高斯噪声对非线性神经元模型传输二值序列的增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元放电活动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携带的着不同的信息,信息的传递需要在多个神经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编码,并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基于脑神经放电活动中的长程相关性和谱幂律形态的普遍性,使用分形高斯噪声建立了一类非线性神经元随机模型,研究了乘性分形高斯噪声在神经元反馈模型中的增强信息传输作用。对于阈下的二值输入信号,基于拒绝域定理得到阈下信号产生随机共振的充分条件,满足系统的Lipschitz条件和一定条件的噪声强度的具有二值输入信号的神经元反馈模型可发生阈下随机共振和阈上随机共振现象,理论和数值结果都表明受分形高斯噪声驱动的神经元反馈模型在二值输入的状态下,互信息会随着噪声强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值,并出现单峰状态,从而产生阈下随机共振现象。而对于阈上二值输入信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具有Hurst指数H?(1/2,1)的加性和乘性分形高斯噪声可以增加系统的互信息或者比特数,产生阈上随机共振现象。研究表明具有长程相关和自相似的突触噪声或许是神经系统编码解码的高效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6)

冀中,聂林红[3](2016)在《基于抗噪声局部二值模式的纹理图像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纹理特征描述符,但是它的抗噪声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对噪声较为鲁棒的纹理特征表示方法——抗噪声的完整增强局部二值模式(noise-tolerant complete enhanced LBP,CELBPNT).该特征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特征,对光照、旋转和噪声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其提取过程如下:1)根据LBP中各模式的结构和出现频率对特征中的模式重新分类,提出增强局部二值模式(enhanced LBP,ELBP)特征;2)添加差值的模值信息与中心像素信息,并根据图像尺寸自适应地调整其中的阈值,提出完整增强局部二值模式(complete ELBP,CELBP)特征;3)进一步将该特征进行多尺度下的表示,从而最终提出具有抗噪声能力的纹理特征——CELBPNT.通过在常用的纹理数据库上添加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噪声的情况进行实验,结果表明:CELBPNT不仅能够显着提升无噪声纹理图像的分类性能,而且对含有噪声的纹理图像分类也有显着的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6年05期)

杨亭亭,张慧清[4](2016)在《二值噪声激励下耦合欠阻尼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值噪声激励下耦合欠阻尼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问题.首先,数值模拟二值噪声,研究了噪声参数对二值噪声输出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噪声参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大,粒子可以在两个势阱之间进行跳跃,而且跳跃的频率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后,描述了噪声对系统输出功率谱以及信噪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一定噪声强度下,功率谱的输出有峰的结构,并且峰值在关键的噪声处达到最大.特别地,对于不同的参数,信噪比的变化呈现非单调性,从而可以找到使信噪比峰值最大的最优参数.(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叶琪,陶亮,周健,王华彬[5](2016)在《基于噪声谱约束的二值掩码估计语音增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噪声谱约束的二值掩码估计语音增强算法,用以提高低信噪比情况下的语音可懂度。首先分析了低信噪比时,先验信噪比过估对噪声谱估计函数的影响;再分别对先验信噪比和噪声谱估计函数进行修正;最后,根据修正后的噪声谱估计函数和先验信噪比判断出噪声谱被欠估的时频单元,估计出二值掩码值,并对相应的增强后语音时频单元进行幅度谱约束。仿真结果表明,在几种常见背景噪声的低信噪比情况下,相比于传统维纳滤波法,本文算法效果更好,能有效的提高语音可懂度。(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6年01期)

马正木[6](2015)在《周期势系统中由二值噪声诱导的随机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共振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噪声的认知,使人们认识到噪声积极有序的一面,基于其对弱信号检测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随机共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非线性动力学关注的研究热点。周期势系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系统,许多工程系统、电子电路、超导器件等,其基本模型都是基于周期势系统建立的,而二值噪声是真实噪声的典型模型。本文主要研究了外周期信号和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及过阻尼周期势系统中的随机共振现象。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周期信号和不相关的加性白噪声与乘性二值噪声激励下过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利用福克-普朗克方程推导出了系统的稳态概率分布函数,用平均输出信号的振幅衡量了随机共振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信号和不相关的加性白噪声与乘性二值噪声激励下过阻尼周期势系统能够出现随机共振和随机多共振现象,加性白噪声的强度对随机共振的影响显着。2.研究了周期信号和加性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并应用随机能量法和系统信噪比验证了随机共振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噪声的相关时间和系统不对称系数的增大都会增大随机共振区域的宽度,说明二值噪声相比于高斯白噪声更易于产生随机共振,且应用随机能量法与应用信噪比判定的随机共振取得的最值存在差异。3.研究了混合周期信号和色相关的加性与乘性二值噪声驱动的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分别考虑了周期势系统中相关量随乘性色噪声、加性色噪声、关联系数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混合周期信号振幅和相位差变化对随机共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乘性或加性噪声强度都可以观察到随机共振现象,其中加性和乘性二值噪声的关联系数对随机共振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马正木,靳艳飞[7](2015)在《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值噪声和周期信号共同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利用随机能量法计算了系统的平均输入能量和平均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差,讨论了二值噪声对随机共振的影响.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大,平均输入能量曲线存在一个极小值和一个极大值,系统出现先抑制后共振的现象;同时,系统信噪比曲线随噪声强度的增加出现单峰现象,说明系统存在随机共振现象.(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24期)

付瑞,雷佑铭[8](2015)在《二值噪声和周期激励联合作用下一类拟哈密顿系统的混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周期激励和二值噪声联合作用下一类拟哈密顿系统的混沌行为。通过运用Melnikov方法以及均方准则,导出了系统产生混沌的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武娟,许勇[9](2015)在《加性二值噪声激励下Duffing系统的随机分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Duffing系统在加性二值噪声作用下的随机分岔现象.首先,根据二值噪声的统计特性,推导得到二值噪声状态间的跃迁概率,据此对二值噪声进行了数值模拟.其次,利用四阶Runge-Kutta(龙格-库塔)数值算法得到该系统位移和速率的稳态联合概率密度及位移的稳态概率密度.然后,通过对位移稳态概率密度单双峰结构变化的研究,发现加性二值噪声的状态和强度能够诱导系统产生随机分岔现象.最后,观察到随着系统非对称参数的逐渐变化,系统同样产生了随机分岔现象.(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5年06期)

马正木,靳艳飞[10](2015)在《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期势系统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系统,如:生物马达中的棘齿模型、物理领域的约瑟夫森结、工程力学中的阻尼摆模型等。而噪声在现实世界又是普遍存在的,考虑到噪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研究了欠阻尼周期势系统在二值噪声激励下的随机共振。由于周期势系统不同于以往的双稳系统,故我们利用多个指标量来说明随机共振。首先,基于Heun数值方法,得到了系统输出信号的时间历程,分析了噪声及系统参数对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其次,应用随机能量法得到外加周期信号对系统的平均输入能量,以平均输入能量随着二值噪声强度的变化曲线作为随机共振的判断依据,分析了噪声参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二值噪声相关时间的增大,发生随机共振的噪声强度也越大,同时随机共振的区域也随之增大;最后,研究了二值噪声与系统输出功率谱以及信噪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噪声强度下,功率谱存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峰值;而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大,信噪比随噪声强度的变化曲线也表现出明显的随机共振现象。通过对比平均输入能量及信噪比随二值噪声强度的变化曲线,说明系统存在随机共振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二值噪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元放电活动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携带的着不同的信息,信息的传递需要在多个神经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编码,并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基于脑神经放电活动中的长程相关性和谱幂律形态的普遍性,使用分形高斯噪声建立了一类非线性神经元随机模型,研究了乘性分形高斯噪声在神经元反馈模型中的增强信息传输作用。对于阈下的二值输入信号,基于拒绝域定理得到阈下信号产生随机共振的充分条件,满足系统的Lipschitz条件和一定条件的噪声强度的具有二值输入信号的神经元反馈模型可发生阈下随机共振和阈上随机共振现象,理论和数值结果都表明受分形高斯噪声驱动的神经元反馈模型在二值输入的状态下,互信息会随着噪声强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值,并出现单峰状态,从而产生阈下随机共振现象。而对于阈上二值输入信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具有Hurst指数H?(1/2,1)的加性和乘性分形高斯噪声可以增加系统的互信息或者比特数,产生阈上随机共振现象。研究表明具有长程相关和自相似的突触噪声或许是神经系统编码解码的高效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值噪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子愚,刘兆霆,姚英彪.乘性噪声环境和非理想二值信道下的1比特鲁棒参数估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9

[2].高凤银,康艳梅.分形高斯噪声对非线性神经元模型传输二值序列的增强作用[C].第四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冀中,聂林红.基于抗噪声局部二值模式的纹理图像分类[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

[4].杨亭亭,张慧清.二值噪声激励下耦合欠阻尼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6

[5].叶琪,陶亮,周健,王华彬.基于噪声谱约束的二值掩码估计语音增强算法[J].信号处理.2016

[6].马正木.周期势系统中由二值噪声诱导的随机共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7].马正木,靳艳飞.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J].物理学报.2015

[8].付瑞,雷佑铭.二值噪声和周期激励联合作用下一类拟哈密顿系统的混沌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9].武娟,许勇.加性二值噪声激励下Duffing系统的随机分岔[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5

[10].马正木,靳艳飞.二值噪声激励下欠阻尼周期势系统的随机共振[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标签:;  ;  ;  ;  

二值噪声论文-李子愚,刘兆霆,姚英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